第一章习题.docx
《第一章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
A联系的层次性原理B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观点
C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的观点D物无孤立之理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
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里讲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社会基本矛盾B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D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矛盾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这种做法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
A内外因辩证关系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辩证的否定观D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
11、D 12、D 13.B14、A 15.C 16.C17.C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9、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10、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1、辩证的否定是(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2、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13.关于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下述正确的观点有( )
A.事物的发展是永恒和普遍的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或变化
D.事物的质变和否定就是发展
14.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
A.人脑的机能;B.人脑的生理活动;
C.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D 9、ABC 10、AD 11、ABCD 12、BD 13.ABC14.AC
三、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不准确。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9、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
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
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
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
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
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科技更加进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
依据上述材料,运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意义。
[答案要点]
(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2)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3.材料1: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尚书》中就有:
“协和万邦”的说法,史伯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司马迁说:
“合和万国”,孔子说:
“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材料2:
“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用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2)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意义。
答案要点:
(1)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矛盾学说,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这一思想掩盖阶级对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2)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防止有些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动乱,促成事物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化。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问答题 :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
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及其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它以“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建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飞跃,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
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①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有没有统一性。
②如果世界万物存在着统一性,它们统一于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
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明确地提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命题,并与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或含混不清的提法划清了界限。
②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理解为机械的、死板的同一,而是理解为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多样性的事物和现象统一的基础也不是特殊的“原初”物质或不变的粒子,而是统一于一切具体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统一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此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也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科学的发展每出现一次重大的突破,都将使人们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论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
因为:
第一,实践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根本条件是劳动。
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以其持有的活动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通过实践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获取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人自身生产的社会结构,即婚姻形式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
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物质生产是实践的首要形式和根本内容。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
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关系即改造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
这三种形式的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即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
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在社会外部,而在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社会基本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新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答:
因为: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
因此新事物能够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5、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都从对方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