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地部分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6049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3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地部分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普地部分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普地部分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普地部分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普地部分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地部分练习题.docx

《普地部分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地部分练习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地部分练习题.docx

普地部分练习题

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科学:

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

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二、填空题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

第二章地球

一、名词解释

地球表面重力:

指地面某处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

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

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

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地温梯度:

在恒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

地温级度是温度每升高1°C,地层所需要增加的深度,单位为m/1℃。

岩石圈:

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地壳:

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

地壳均衡:

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二、填空题

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3、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

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5、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

6、地球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四、选择题

1、岩石密度越(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C)。

A、大B、小

C、横波D、纵波

2、地震波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说明地球有(A);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B)。

A、弹性B、塑性

五、简述题

1、简述水圈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答:

水体在流运过程中侵蚀、溶解岩石,并将被破坏的物质带到海洋、湖泊及其它低洼地沉积下来并可形成新的岩石。

水体的地质作用不断改造地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同时为生物的生存、演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章地壳

一、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百分含量。

矿物:

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

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岩石结构:

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粗细及均匀程度等。

岩石构造:

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解理:

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断口:

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大陆边缘:

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沉积岩:

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层理构造:

是由于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的不同而在垂向上显示的成层性质。

二、填空题

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

2、大陆表面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六种地形地貌单元。

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

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

5、大陆边缘由⑴大陆架;⑵大陆坡;⑶大陆基;⑷岛弧;⑸海沟五部分构成。

6、固体矿物按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晶质和非晶质两类两类。

7、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

8、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

9、常见胶结物有钙质、铁质、硅质和泥质。

10、沉积岩的碎屑结构可分为砾状结构、砂状结构和粉砂状结构。

11、火山碎屑结构可分为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和火山凝灰结构。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

2、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变(×)。

3、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则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

4、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

5、石英、长石和云母属于浅色矿物(×)。

6、泥裂的尖端指示岩层的底面(∨)。

7、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负变质岩(×)。

8、具有变晶结构变质岩的变质程度高,具有变余结构的变质岩变质程度低(∨)。

9、石灰石和白云石都是碳酸岩盐矿物(∨)。

四、选择题

1、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为(A);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为(C)。

A、500米B、1000米

C、200米D、300米

2、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地形可分为()种类型;根据海底地形的总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C)个大的地形单元。

A、6、2B、2、2

C、6、3D、3、2

4、大陆架的坡度(B);大陆坡的坡度(A)。

A、大B、小

5、流水波痕指数(A)浪成波痕指数,风成波痕指数(A)流水波痕指数。

A、大于B、小于

五、简述题

1、简述纹层、层系和层系组形成的水动力条件。

答:

细层又称纹层:

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常以毫米计,同一纹层是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同时形成的。

其产状有水平、倾斜、波状等。

细层之间的界面是短暂的无沉积间断面。

层系是由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相似的同类纹层组成,是在同一环境的相同水动力条件下,不同时间形成的。

层系组是由两个或多个成因上有了解的相似层系叠置而成,是在同一环境下相似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

2、简述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形成的环境以及物质成分上的差异。

答:

细层界面平直且互相平行,并平行于层面。

水平层理由细粉砂和泥质物组成,是在较稳定水动力条件下由悬浮物垂直降落形成的;

平行层理外貌与水平层理相似,细层相互平行,且平行于层面。

由砂级颗粒组成,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砂粒连续滚动沉积形成。

平行层理多形成于河道、湖岸、海滩等高能环境。

3、简述交错层理的类型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

答:

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3cm)、中型(3-10cm)、大型(10-200cm)、特大型(>200cm)三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板状交错层理的细层界面相互平行,纹层的厚度相等,大型的板状交错层理常形成于河流沉积中,层系的底界为冲刷面,纹层内部具有下粗上细的特点。

楔状交错层理的细层界面为平面,但互不平行,纹层的厚度不等,往往是上部厚度大,向下呈楔型缩小。

常见于河流、海湖浅水和三角洲沉积。

槽状交错层理的纹层呈槽状与层面斜交,槽型的纹层面为流水冲刷形成,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常见于河流沉积。

4、简述透镜状层理与压扁层理形成的环境条件及之间的区别。

答:

透镜状层理与压扁层理形成的环境为水动力条件变化的环境,当水体能量弱时有利于泥质沉积,当水体能量强时有利于砂质沉积,常见于波浪能量弱的潮汐环境。

在水流或波浪作用弱、砂质供应不足、对泥质沉积与保存有利情况下,可形成“泥包砂”的透镜状层理;当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有利于砂质沉积与保存的情况下,因波峰处泥质缺乏或较薄,形成“砂包泥”的压扁层理,也称脉状层理。

5、简述韵律层理和沉积旋回形成机理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答:

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

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

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

如由潮汐变化产生的潮汐韵律,季节变化形成的季节韵律。

季节韵律层颗粒细,韵律层主要通过颜色显示,平面展布范围大;潮汐韵律层理通过砂泥互层交替显示,主要通过粒径变化区别,平面展布范围小。

沉积旋回往往表现为水进和水退旋回。

水进旋回代表地壳下降形成的沉积,剖面上由下至上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沉积物显示正韵律;水退旋回代表地壳上升形成的沉积,剖面上由下至上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粗,沉积物显示反韵律。

第四、五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概述

一、名词解释

化石: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物种:

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

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相对地质年代:

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

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地层层序律:

是指在岩层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地壳运动影响而颠倒,那么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并保持近于水平状态的现象。

简单地讲:

未经构造变动而倒转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化石层序律: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古生物化石或其组合形态结构越简单,地层时代就越老,反之越新。

地层切割律:

指岩层、侵入体、断层之间的穿插和切割关系。

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组:

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又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二、填空题

1、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四个大的时代单位。

2、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四个大的地层单位。

3、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纪六个时代单位。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古生物组合形态简单,地层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态组合越复杂,则所代表的地层一定较新(×)。

2、因为古生物发展是由水生到陆生,所以当地层中含有陆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层老;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为水生的生物时,指示地层新(×)。

3、如果地层未发生倒转,则上部地层新,下部地层老(∨)。

4、当地质体发生穿插切割关系时,判断的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5、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是均匀等速向前发展的,即每隔一定时间,生物就向前发展一步(×)。

6、受局部气候影响,即使同一时间段内,全球的古生物总貌也不可能一致(×)。

7、地质历史上由于不可知的灾难性事件,导致了一些生物灭绝,但随着地球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灭绝的生物又重新发展起来(×)。

8、相对地质年代是利用古生物的演化规律来确定,但不能确定地层的准确的绝对年代(×)。

9、各纪的时代划分上,早古生代奥陶纪两分,其它为三分(∨)。

10、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均为两分(∨)。

11、中生代白垩纪为两分(∨)。

12、新生代的新近纪和第四纪为两分(∨)。

四、选择题

1、蕨类植物比菌藻类植物出现的(B),裸子植物比被子植物出现的(A)。

A、早B、晚

2、侵入体比被侵入的地层(A),岩石地层单位中群()组。

A、新、B、大于

C、小于D、老

3、隐生宙包括的地质时代为元古代、太古代和冥古代,由老到新它们的时代排列顺序为(C)。

A、冥古代—元古代—太古代B、元古代—太古代—冥古代

C、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D、太古代—元古代—冥古代

4、古生代由老到新各纪的顺序正确的是(A)。

A、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B、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志留纪—石炭纪—二叠纪

C、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二叠纪—石炭纪

D、寒武纪—志留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五、简述题

1、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含义与区别。

答:

岩石地层单位是区域性的地层单位,依据岩性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可分为四个级别:

群、组、段\层。

年代地层单位是指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全部地层的总和。

2、生物演化有哪些特点。

答:

①进步性:

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②阶段性:

生物的演化过程不是均一和等速的,而是由缓慢的量变和急速的质变交替出现,在质变中生物大量绝灭和突发演化,从而形成了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③不可逆性:

即以前出现并灭绝的种类在以后不会再重复出现。

④同时期的一致性:

同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的一致性,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层对比成为可能。

3、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答: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外力地质作用又破坏了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和产物,地形高处遭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重塑地表形态,总体为“削高填低”。

第六七章风化作用和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

主要是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

它使岩石裂开或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但其成分却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化学风化作用:

是指氧、水和水溶液与地表附近的岩石进行化学反应,使岩石逐渐分解的过程。

化学风化不仅破坏了原岩,而且分解或溶解了部分原矿物,形成了一些新矿物。

生物风化作用:

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尸体腐烂分解过程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包括生物机械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风化壳:

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物保留在原地称残积物。

残积物经生物风化,便使这些松散的无机物中含有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有机物—腐植质。

这种具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称为土壤。

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覆盖在陆地上的不连续薄壳称风化壳。

河流:

沿地表狭长谷地经常或周期性流动的天然水流称河流。

河谷:

河谷是由流水切割形成的谷地,它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

横向环流:

水质点常在垂直其流动方向上呈螺旋状有规则地变化,这种螺旋状水流称为环流,当环流轴线与水流方向一致时,称为横向环流。

河流的下蚀作用:

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底部进行破坏,使河床底部降低,加深河谷的作用称为下蚀作用。

侧蚀作用:

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两侧和河谷谷坡的破坏作用,称侧蚀作用。

向源侵蚀作用:

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河流这种向源头延伸的侵蚀作用,称向源侵蚀作用。

侵蚀基准面:

指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一般代表下蚀作用的极限。

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为海平面;支流注入主流时,主流河面是支流的侵蚀基准面。

深切河谷:

已经形成的曲流河或者是蛇曲河,在地壳抬升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河谷加深;河谷在横剖面上呈“V”形谷,而在平面是仍保留极度弯曲的形态,这类河谷称为深切河谷。

河流阶地:

地壳抬升后,原有的河漫滩被抬升,形成了分布在谷坡上,洪水不能淹没、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牛轭湖:

极度弯曲的河流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蛇曲状河流中,由于洪水期水量突然增加,侵蚀能力突然增强,水流会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弯,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值,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轭湖。

夷平面:

当地表演化到达准平原阶段之后,如果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那么,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原来的准平原抬升,再经流水侵蚀改造,又形成广大地区内有许多海拔高度大体相同的平顶山,称之为夷平面。

三角洲:

河流流人海(湖)盆地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将携带的泥砂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称三角洲。

二、填空

1、一个完整的风化壳从上到下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岩石层、基岩四层。

2、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溶解、层裂或卸载作用。

3、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氧化作用、和水溶液作用。

水溶液作用又包括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水合)作用和碳酸化作用四种方式。

4、生物风化作用主要分为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两种方式。

5、河流的机械搬运方式分为推移式、跃移式、悬移式三种。

6、三角洲可划分为三层结构,自上而下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

7、河流的化学搬运为真溶液、胶体两种形式。

8、河流沉积物的三大场所为山口区、河谷内、河口区。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山区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

2、气候越潮湿,物理风化作用越强(×)。

3、生物风化作用往往伴随着化学作用(∨)。

4、土壤层实际上是风化的残积物,只不过其中有腐殖质的加入,适宜植物生长(∨)。

5、沉积岩比岩浆岩更容易风化,因为岩浆岩更坚硬(×)。

6、昼夜温差越大,岩石越容易风化(∨)。

7、河流上游以侧蚀作用为主,河流中下游以下蚀作用为主(×)。

8、河漫滩在剖面上具有二元结构(∨)。

9、河流中砾石的长轴一般平行于水流方向(×)。

四、选择题

1、沉积岩成(B),岩浆岩成(A)。

A、块状B、层状

2、干旱气候区以(A)风化为主,潮湿气候区以(B)风化为主。

A、物理B、化学

3、河流的河床高度弯曲称为(A),河流的侵蚀作用方式以()作用为主。

A、蛇曲河、机械B、曲流河、机械

C、蛇曲河、溶蚀D、曲流河、溶蚀

4、黄铁矿氧化后形成(C),硬石膏吸水后转变为()。

A、磁铁矿、石膏B、磁铁矿、滑石

C、褐铁矿、石膏D、褐铁矿、滑石

5、物理风化作用(B)岩石的成分,化学风化作用(A)岩石的成分。

A、改变B、不改变

6、古风化壳存在说明该地区曾(B),正长石水解后形成()。

A、暴露地表B、高岭石

C、埋藏地下D、绿泥石

7、砂粒级颗粒一般呈(A)形式搬运,砾石一般以(B)形式搬运。

A、跃移B、推移

8、当河流的动能等条件改变时,(A)的碎屑先沉积,比重小的矿物(D)沉积。

A、粗B、细

C、先D、后

五、简述题

1、物理风化作用及产物的特点。

答:

物理风化作用是一种纯粹的机械破坏作用,其结果使岩石崩解碎裂,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棱角明显的岩石碎块,其成分与原岩一致,不产生新的物质。

2、化学风化作用及产物的特点。

答:

化学风化作用的特点是既破坏了原岩,降低了原岩的强度,又生成了新矿物。

化学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包括三部分:

一是易溶于水中的可迁移物质,易溶物质在水中常以真溶液形式迁移,如K+、Na+离子;二是难溶于水的可迁移物质,常以胶体的形式迁移,如Al3+、Fe2+等离子;三是风化残余物,在原地堆积。

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答:

风化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干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地形条件的影响、岩性的影响三方面因素。

气候的影响:

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因素。

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强,温度高的潮湿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强。

降水量大的地区气候潮湿,有利于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降水量小的地区出现干旱气候,物理风化作用显著;以降雪为主的寒冷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地形的影响:

朝阳面温差大,风化强,而背阳面则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来说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机械风化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为主。

岩性的影响:

岩石的成分不同,风化速度不同,比如石英的抗风化能力最强,而基性的橄榄石最易风化;岩浆岩比变质岩、沉积岩易风化;非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易化学风化,难物理风化;不等粒或粗粒的晶质岩石易物理风化,而难于化学风化;节理或裂隙发育的岩石比块状的岩石更容易风化。

4、简述河漫滩形成过程。

答:

在弯曲河段,流水由于惯性力的作用首先直接冲向凹岸,凹岸受到流水的冲刷和磨蚀,下部岩石被掏空,上部岩石因失去支撑而跨塌,于是凹岸便逐渐向下游方向后退;表层河水受到的摩擦力小、运动速度快,不断涌向凹岸,使凹岸水位升高,底部水流因受到摩擦力作用,流速低于表层,与此同时凸岸水位相对较低;在重力作用下,凹岸底部的水便携带着凹岸破坏的物质向凸岸运动,在凸岸的下游侧积起来,使凸岸不断前伸,从而形成边滩沉积。

边滩上在平水期无水,洪水期河水越过天然堤,在边滩上形成沉积,沉积物以细粒的粉沙、泥质物质为主。

由于其下部为粗粒的边滩沉积,因而纵向剖面上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

5、简述河流的侵蚀作用。

答:

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又分为地壳稳定期的地质作用和地壳抬升期的地质作用两种情况。

地壳稳定期河流的下蚀作用形成V字形峡谷、瀑布,向源侵蚀作用造成河流的袭夺,形成断头河和袭夺湾;地壳活动期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增强,形成河流阶地、深切河谷、夷平面。

侧蚀作用使河流变得弯曲,河谷加宽,曲流河高度发展形成蛇曲河,并最终导致河流截湾取直现象的发生,形成牛轭湖。

第八、九、十章地下水、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岩溶作用:

指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风蚀作用:

是指风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砂石进行冲击和摩擦,致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的作用。

按作用方式分为吹蚀(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冰川:

指大陆上由早年积雪形成的能运动的冰体。

挖掘作用:

是指冰川在运动时将冰床基岩碎块拔起并带走的过程。

又称拔蚀作用。

二、填空题

1、地下水基本类型,由地表到地壳内部可分为3层,即饱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2、地下水的存储状态可分为吸附水、薄膜水、毛细水和重力水。

3、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两种类型。

4、冰川刨蚀作用方式分为挖掘作用、磨蚀作用两种形式。

5、冰碛地形包括终碛堤、侧碛堤、中碛堤、鼓丘四种。

6、风蚀作用方式分为吹蚀、磨蚀两种方式。

7、荒漠分为岩漠、沙漠、砾漠、盐漠四种地形。

8、风成砂的层理通常具有高角度、厚度较大的交错层理的特点。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三个以上冰斗包围的地形,往往形成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

2、在强烈单向风盛行的条件下,新月形沙丘进一步发展成为纵向沙丘(∨)。

四、选择题

1、岩石能够储存水说明具有(A)性,岩石允许地下水流动说明具有(B)性。

A、孔隙B、渗透

2、(A)常出现在荒漠的低洼地带,风成砂的分选性()。

A、盐漠、好B、砾漠、好

C、沙漠、差D、岩漠、差

五、简述题

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盐类岩石,钙质胶结的碎屑岩。

2)岩石的透水性:

透水性好,岩溶作用易于进行,裂隙发育

3)地下水的溶蚀力:

取决于CO2的浓度

4)地下水的流动特征:

流速越快,岩溶作用越易进行

2、古岩溶的研究意义

答:

①可作为分析地壳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古岩溶存在表明地壳长期以上升为主。

②有助于分析古地理、古气候,表示曾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