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讲学案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讲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讲学案新人教版.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讲学案新人教版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小说
读懂文章是做对题目的第一步
一、明文体特征,知读文关注点
(一)小说文体特征概述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即小说三要素。
小说的文体特征由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等几个关键词构成,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这也正是小说读文时的关注点。
1.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2.情节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二)小说文体特征图解
二、抓读文关注点,定解题信息区间
为更好地解答小说阅读题目,快而准地找到答题区间,考生可依据小说的文体特征,采用4步法读文:
第一步(任务驱动1):
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步骤,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在此基础上,理清结构明关系,即理清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最好能列出小说的结构图,那样,小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便一目了然,能帮助我们找准、找全各题目的答题区间。
第二步(任务驱动2):
了解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她)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她)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三步(任务驱动3):
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认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要努力发掘其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四步(任务驱动4):
把握主旨意图
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就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糊性,单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主题,作者可以以直接议论、抒情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节、人物等感悟出来。
(2017·全国卷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战 争
[美]迈尔尼
①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
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②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
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③“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
④“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⑤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⑥“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
”她问。
⑦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
“那么你呢?
”
⑧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
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⑨最后我说: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
⑩“是吗?
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
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⑪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⑫“哈罗?
”
⑬“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
⑭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
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
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
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
他是她的一切。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
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
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
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
“你怎么知道的?
”
⑮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
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
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
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
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
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
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
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
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⑰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
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
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
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⑱“当然可以。
”她说,“你好像很焦急。
是吗?
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⑲“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
⑳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第一步(任务驱动1):
把握小说情节
切分层次,理清情节关系:
第二步(任务驱动2):
了解人物形象(以主人公“格罗斯文诺”为例)
相关描写
形象特点
第③段的语言描写
机智幽默
第⑧段的语言描写
有责任感和孝心
第⑪段的侧面描写(文中“我”的评论)
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
第⑭段的语言和肖像描写
美丽、直率真诚、渴望爱情、追求美好、谨慎理性、不幸
第三步(任务驱动3):
分析环境描写
本文环境交代的十分清楚,主要是描写了当时二战时期的社会环境,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暗示了反战主题和对和平的呼唤。
第四步(任务驱动4):
把握主旨意图
通过以上对情节、人物和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篇小说的主题是对战争毁灭美好事物的谴责和反思,对和平的呼唤。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这句话不仅直接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也为两人进一步交往做了充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信息采集]
结合[这样快读文]可知,A项与第①段“我”在伦敦被炸伤对应,B项与第⑨段“我”说电话感受对应,C项与⑱⑲段“她”被炸死对应,D项与小说的主题对应。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涉及情节结构、人物语言、主题等。
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误。
“我在伦敦被炸伤”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项,“直接表达了‘我’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有误,因为此时“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还没有显露出来,只能说明两人通话的舒畅,所以“直接表达”“喜爱之情”不恰当。
D项,小说只是写了“我”的一段经历,“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夸大其词;“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错误,应是表现对战争的谴责与反思。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信息采集]
根据[这样快读文]可知,本题的主要答题区间在③~⑯段。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时先用关键词点出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
从“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能看出她大方热情、机智幽默;从“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和“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
他是她的一切。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能看出她关心母亲,思念儿子;从她婉言谢绝“我”提议“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的要求,“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能看出她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真诚待“我”;从在战争中仍然坚持读书,能看出她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答案: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信息采集]
本题考查拟题的艺术技巧,很显然需要回顾全文搜集信息。
答: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来分析。
小说所写的情节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这或是别有深意,或是考虑失当。
可就其中一个角度,从标题的艺术效果、主题等方面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观点一:
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
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第1讲 小说理解类题目怎样准又透
新《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层级要求中增加了“理解”这一层级要求,相应增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改为“必考”的背景下,这两个考点单独命题或在选择题中体现的可能性极大。
小说理解类题目一般设置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等题目,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考生解答理解类题目时,常常停留在表层,理解得不全不准,更不深透,不能从语境、主旨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角度深入理解内涵。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小说的“重要词语”一般是指:
(1)能体现文章主题思想或作者情感态度、立场观点等的词语;
(2)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3)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衔接等作用的词语。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包括:
(1)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
(2)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3)修辞义(如比喻义、借代义、反语义、双关义等)。
常见
设问
①文中第×段加点词语有何深意?
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段中“××”词的含义。
③文中××(人物)所说的××(词语)有何含义?
思维
定向
①联系上下文:
有语境意识。
②借助固有义:
语境义与固有义密切相关。
③紧扣关键词:
不可遗漏关键词语。
④分析修辞格:
结合修辞,准确理解。
⑤明确指代内容:
确定代词的指代内容。
[例1] (2013·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①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②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
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
分面包时,一次得切下三片!
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
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③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
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
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
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
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
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④“孩子们,都到这儿来!
”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
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抱在膝上。
⑤“知道吗?
今天是圣诞节!
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
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
⑥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⑦“静一静!
现在跟着我唱。
”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
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
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⑧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
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
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
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⑨“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
⑩“是的,老爷。
您有什么吩咐?
”
⑪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
“哦,你有这么多孩子!
”
⑫“是的,老爷。
唱歌,嘴多声音大。
”
⑬“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
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
⑭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能不动心呢?
他的孩子将成为老爷!
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
给!
为什么拒绝呢?
可选谁呢?
他喃喃自语:
“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
⑮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
“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马车?
吃好吃的东西?
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⑯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⑰“不行,老爷。
不行啊!
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⑱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
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
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⑲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
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
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⑳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
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
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
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
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
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
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
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
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
(有删改)
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
(6分)
答:
[审答指导]
1.审题要“准”
(1)定考点
题干中“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已明确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并且“概括说明”已暗示不仅要答出含义,而且要加以分析,“不同含义”暗示两者含义不同,需结合具体语境加以理解。
(2)定区间
文中第一处画线句子出现在第⑦段,理解画线句子中“歌声”的含义时很明显需要结合③~⑦段来把握;文中第二处画线句子出现在第
段,理解含义应结合歌声重新响起的背景,信息可在⑧~
段中获得。
2.答题要“全”
回顾“思维定向”中的几个答题角度,根据下面提示,结合文本补写空缺处,完成对本题的思维过程,并在[规范答题]处写出你的最终答案。
(1)角度一:
联系上下文。
第一处“歌声”,前文写的是亚诺什一家为欢度圣诞节日快快乐乐地唱歌;第二处“歌声”,前后文写的是亚诺什一家的亲情经受富人诱惑考验后的快乐。
(2)角度二:
借助固有义。
“歌声”的本义与快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3)角度三:
紧扣关键词。
第一处关键词“美妙”,写出了亚诺什一家欢度圣诞节日的快乐;第二处关键词“优美而纯净”,“优美”体现快乐,“纯净”体现亚诺什一家的亲情经受住了考验。
(4)角度四:
分析修辞格。
两处都运用了借代修辞,以具体的“歌声”代指抽象的快乐心情。
[规范答题]
①第一处“歌声”运用了借代手法,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②第二处“歌声”也运用了借代手法,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小说的“重要句子”包括以下几种:
(1)内容上,指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
(2)主旨上,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3)结构上,指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4)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常见
设问
①解释文中画线句子。
②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③××(人物)所说“×××”(句子)有何丰富含意?
思维
定向
①从主旨入手:
在把握情感主旨的基础上理解语句。
②从关键词入手:
抓住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理解语句。
③从修辞入手:
分析所用修辞,结合语境理解语句。
④从表达方式入手:
根据表达方式的功能理解语句。
[例2]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
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
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③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④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
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
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⑤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⑥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⑦马骁驭说,不知道。
⑧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
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
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
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
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⑨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⑩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
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
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
我真心爱他们。
⑪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⑫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
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
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⑬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⑭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
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
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
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⑮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
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⑯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
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
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
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
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⑰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
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
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
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⑱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
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
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
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⑲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
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
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
⑳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
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
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解释画线句子的含意。
(2分)
答:
[审答指导]
1.审题要“准”
(1)定考点:
由“解释画线句子的含意”可知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
(2)找关键词:
“心里的”“栏杆”“抬起来”“通过”。
(3)明修辞:
比喻。
(4)抓关键信息:
句子中所写马骁驭的心理表现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需要从下文中去寻找,特别应持续关注③⑪⑫⑲⑳段中马骁驭的心理描写。
2.答题要“全”
回顾“思维定向”中的几个答题角度,根据下面提示,结合文本补写空缺处,完成对本题的思维过程,并在[规范答题]处写出你的最终答案。
(1)角度一:
从主旨入手。
小说的主旨是赞美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作为一个有着善良与爱心的人被另一个人接受,是很自然的事。
(2)角度二:
从关键词入手。
“心里的”“栏杆”指的是心扉,“抬起来”“通过”指的是走进了心扉。
(3)角度三:
从修辞入手。
该句运用了比喻手法,用“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