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
《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8年-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根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教育部门理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为大力发展新农村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各类学校设置齐全完备,校点布局基本合理。
我县构建了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横向统筹,幼、小、初、高、特殊教育纵向配套的县域教育体系。
通过布局调整,全县学校基本形成了全县4所高(职)中,乡镇各1所初中,大村1所小学,小村联办的基本格局。
现有中小学校123所(处),其中高职中4所,初中18所,小学89所,教学点12处。
另有幼儿园23所。
2、“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基本落实,农村教育保障新机制初步建立。
“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到“以县为主”的转变已基本完成。
全县教育干部和教师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教师工资全部实行了县筹县发,教育经费实行了县财政对教育的总预算。
“人民教育政府办”,各级财政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新机制正着手建立。
通过实施“助学启智”工程和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农村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3、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扩大,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我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部分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对“普九”的要求,经省、市人民政府验收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
复查合格。
全县创建了一批“市寄宿保育制示范学校”。
通过开展初中和高完小定等评估工作,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新课程改革正在扎实有序地推进,新课程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出台了全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正在着手建立。
4、高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18年全县高中教育办学总规模达到137个班,在校学生8000多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68.3%。
人民群众子女读高中的愿望得到了一定满足。
县一中步入省示范高中行列,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文科高考连续几年稳居全市所有高中之首。
全县高中RSR综合评估位居全市第四,全县高考的综合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5、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服务“三农”建设能力增强。
全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学校为辐射点,以行业和社会办学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
县职教中心进入湖北省“512”工程合格学校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
学校就业情况和办学效益良好,成为阳光工程、职业培训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基地。
6、成人教育呈现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核心,面向社会承担剩余劳动力转岗、再就业和创业等岗前教育;以“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的自学、函授教育;以技术提高为主,主要开展在职在岗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以科技、农业等部门为主的面向市场的农技培训等形式的成人教育,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
7、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全县3—6岁学前儿童入班率为44%。
县机关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幼儿园的标准。
兴建了1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达40人。
全县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64.5%。
8、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教师和教育干部队伍管理制度,加强了编制管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形成了特色。
全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专任教师学历符合规定,95%的校长岗位培训合格。
9、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现代远程教育取得实效。
“十五”期间,全县学校共改造危房27278平方米,新建校舍23001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实施了远程教育“校校通”,教学点达到了远程教育模式一项目学校标准,初小以上达到了远程教育模式二项目学校标准,初中达到了远程教育模式三项目学校标准。
(二)存在问题
1、教育投入与需求存在巨大的反差。
农村教育经费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运转难、发展更难,扶贫助学压力巨大。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是影响我县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2、教师队伍现状与素质教育要求差距大。
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未形成正常有效的教师补充机制;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优秀教师外流的问题,尚无有效的遏止办法。
3、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课程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音、体、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教学相对薄弱;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还需进一步加强。
教科研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基础教育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均衡。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不足,现有园舍面积小,硬软条件设施与国家要求有较大差距。
全县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之间、乡镇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5、教育服务“三农”建设能力有待提高。
农科教协调机制不健全,普职成教育协调发展存在差距。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尚未建立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职业教育在科技推广、生产示范、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发挥不够。
二、总体目标
到18年,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实现人民群众享有与全面小康生活相适应的教育服务,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1、学前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建1所骨干幼儿园,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村幼儿园。
入园率达60%以上。
有条件的小学开办学前班,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学前1年教育。
2、义务教育。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小学无辍学,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以上;15—50周岁青壮年非盲率保持在98%以上。
3、高中教育。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0%以上,20周岁人口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
4、职业教育。
县职教中心办学规模达到4500人以上,高标准建设2—3个骨干专业,实现创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目标。
全县普、职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
农村未升学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100%接受职业培训。
5、成人教育。
建立乡镇政府统筹、中心学校主管,村民委员会和村小学共同负责的以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的农村成人教育网络。
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引导性培训5000人以上。
6、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到18年,为农村培养幼儿骨干教师20名,小学骨干教师150名,中学骨干教师180名。
中小学教师高学历比例力争达到50%。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育管理干部和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教育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培养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7、投入保障。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落实县级政府对各类教育的投入政策。
加大学校收费监管力度,规范收费行为,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8、办学条件。
调整校点布局,到18年全县中小学调整为100所左右。
改造薄弱学校,抓好农村寄宿制工程项目建设,兴建职教中心运动场、县实验小学教学楼等20个规范化、标准化校园建设项目。
扶持中小学校远程教育的硬件建设,农村初中全部建成校园网;有条件的中小学校逐步实现远程教育“班班通”。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科学制订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农村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则;
2、突出重点,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原则;
3、依法治教,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4、均衡发展,坚持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教育公平的原则;
5、因地制宜,坚持教育发展与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需求相协调的原则;
四、主要任务
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必须确保完成以下各项任务:
(一)实施“两基”巩固提高工程,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建立保障“两基”巩固提高的督导评估机制,继续坚持“两基”教育重中之重地位,高标准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要求;继续巩固扩大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努力提高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开展“零辍学”乡镇、“零辍学初中”创建活动。
从18年实现全县义务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确保农村适龄青少年儿童完成义务教育。
要下大力气均衡的分配义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差距的缩小,采取撤并改造薄弱学校、把一些优秀教师、优秀校长调到薄弱学校去任职、任教,逐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都能开设英语课、综合实践活动课。
建设适应课改要求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
加大基础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力度。
进一步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建20所县级校本研修示范校。
(二)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工程,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率和教育质量。
按照“内涵发展、扩充规模,完善设施,优化管理,争创特色,提高效益”的思路,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适龄人口受教育程度。
18年全县初升高比率达到65%以上,加上县外就读的中职学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75%以上,到18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强高中教育管理,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研究,整体提升高中办学效益,努力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新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三)实施高素质教师建设工程,建设一支适应新农村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做到校长全部持证上岗。
科学规划不同学段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续聘制度,严格执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
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正常补充机制,引进优秀人才,开展城乡教师交流任教制度,有效解决农村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观念陈旧和教学方法落后等突出问题,整体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四)实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实用型人才。
按照“依托中心,纵输横联,立足就业,服务经济,办出特色,争创国优”的思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县职教中心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使总规模达到4500人以上,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积极争创国家级重点职校。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积极探索校企联办模式,继续进行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沟通的探索与实验,在基础教育中有机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对全体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就业知识、维权知识、实用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者颁发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大力开展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培训、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
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建立乡镇政府统筹、中心学校主管,村民委员会和村小学共同负责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
在政府的统筹下,充分整合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教育资源,努力在“农科教结合”方面取得新突破,利用农闲时间对广大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使4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具有非农产业技能。
(五)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升农村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全面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逐步实现中小学校远程教育“班班通”。
各乡(镇)中心小学和镇内各类学校接入互联网。
农村中小学生逐步共享远程优质课堂同步教学,教师共享远程优质教育资源。
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农民开展农技生产专题培训,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务、普及卫生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以及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和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
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领导,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
继续执行县级领导联校制度,建立部门帮扶薄弱学校责任制度,实行乡(镇)和村对口建设寄宿保育制学校,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保障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力争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城乡学生尽可能公平接受基础教育。
切实加强对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县职业成人教育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教育、劳动、人事、财税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统筹配置各类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协调发展普、职、成三大教育,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创建职业教育品牌,建立成人教育基地,整体增强教育实力。
切实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齐抓共管。
发展社区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健全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二)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加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县、乡两级政府对教育的具体责任,明确分工,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进一步明确“以县为主”管理的职责,强化落实将农村教育事业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教师统一调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全员列入县财政性编制管理;健全县对乡(镇)有关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制度。
县政府制订分年偿还“普九”债务计划,逐步化解“普九”债务。
依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管理体制,落实《教师法》规定的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权限。
县教育局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建立中小学预算制度,对农村中小学经费严格实行“校财局管”。
统筹安排使用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科学指导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
(三)推进教育四大制度改革。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改革。
从18年起在全县义务学校实施“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投入保障新机制。
中央和地方将教职工工资经费、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经费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项目、按比例的分担方法,由各级政府完全分担起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经费由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管理以县为主,财政和教育共同负责,全额预算,强化监管。
教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
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建立正常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制度,实行校长任期制,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
建立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制度,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边远学校支教。
强化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培训的保障机制,努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课程改革。
在基础教育的各学段按计划全面推进新课程,使用新教材,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引导学生学习,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招生评价制度改革。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招生评价制度改革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宗旨,改变过去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等进行改革,建立公开透明,操作稳妥,逐步推进的招生评价新体系。
评价新体系对初中毕业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素质的发展过程;普通高中招生不仅看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还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并正确引导义务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监督机制,加强过程监控,确保公平和公正。
(四)依法增加教育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确保县级财政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落实国家、省已明确的教育投入政策,如“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中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按每生每年15元的标准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政策性转移支付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标准足额预算中小学教师工资”等;将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等全额用于教育,学校预算外收入应全额返还给学校。
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投资领域,建立多元化筹、融资办学的有效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助学启智”工程。
优先、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落实政策性福利,按时划拨学校公用经费,及时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证教育事业发展必需的经费投入。
(五)争取项目改善办学条件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等国家省市有关扶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向上争取学校项目建设和专项发展资金的力度。
2007至18年全县中小学校将新扩改建实验小学教学楼、都镇湾中学教学楼、职教中心运动场等20个学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模78880平方米,投资额6290万元,以项目建设来促进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