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市某危岩安全性评估报告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5687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州市某危岩安全性评估报告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万州市某危岩安全性评估报告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万州市某危岩安全性评估报告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万州市某危岩安全性评估报告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万州市某危岩安全性评估报告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州市某危岩安全性评估报告剖析.docx

《万州市某危岩安全性评估报告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州市某危岩安全性评估报告剖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万州市某危岩安全性评估报告剖析.docx

万州市某危岩安全性评估报告剖析

正文目录

1前言1

1.1工作背景1

1.2任务由来2

1.3评估工作依据2

1.4评估目的3

1.5评估对象及范围3

1.6评估工作程序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4

2区域地质背景6

2.1区域地质6

2.2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8

2.3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8

2.4新构造运动10

2.5地震及建筑抗震设防10

2.6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0

3危岩安全性评估标准及主要工作评价11

3.1危岩斜坡分类(坡高及安全等级)11

3.2危岩岩体分类11

3.3危岩的安全性评估11

3.4工程建设基本情况18

3.5已治理危岩项目安全评估结论19

4已治理危岩整改工作建议20

4.1W48号危岩整改建议20

4.2W52号危岩整改建议20

4.3W53号危岩整改建议20

4.4其他相关整改建议21

5拟建建筑物对已治理危岩的影响评估21

5.1拟建建筑物与已治理危岩的关系21

5.2拟建建筑物性质与地基基础方案22

5.3拟建建筑物对已治理危岩的影响评估22

6安全评估基本结论与建议24

附图: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拆迁安置还房工程W48~W53危岩与拟建工程平面位置图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拆迁安置还房工程W48~W53危岩剖(立)面图

附件:

评估单位评估资质证书

任务委托书

评审意见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危岩治理项目安全评估表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拆迁安置还房工程W48~W53危岩相关照片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拆迁居民安置还房工程W48~W53六处危岩已治理项目安全评估实施方案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拆迁居民安置还房工程

W48~W53六处危岩已治理项目安全评估报告

1前言

1.1工作背景

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三峡工程移民迁建的重点城市,由于地处长江北岸岸坡地带,受特定的自然地质环境因素制约和影响,万州区成为重庆乃至全国有名的地质灾害多发城市。

位于万州主城区北西侧的太白岩陡崖斜坡地带,近年来常有危岩、滑坡、崩塌等灾害发生,并造成了设备被毁、人员伤亡、危及交通和供电、供水安全的灾害事故,严重影响了分布于该斜坡地带的军队、医院、学校、工厂、移民楼、商住楼及环保、银行等企事业单位的安全,对该片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对此,万州区地方政府、单位组织实施了对部分稳定性差和危害对象严重的陡崖斜坡地带的应急治理。

万州区太白岩南坡危岩治理工程就是其中之一,现防护治理工程已经运行了近七年,重庆市万州区园林绿化管理处拟在太白岩山顶公园内拟建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拆迁居民安置还房工程。

该拟建工程总用地面积50650㎡,坐标范围X=409535.26~409812.340m,Y=499339.99~499701.03m,总建筑面积29000㎡(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9000㎡,公共建筑面积10000㎡),容积率为0.57,建筑密度为10.3%,绿地率37.8%,规划居住总户数为216户,规划居住人数450人,由14栋3~4层安置楼组成YOU701.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州区太白岩南坡危岩治理工程中的W48~W53六处危岩已治理项目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园林绿化管理处征地范围和邻近拟建的安置房。

对此,开展对已治理危岩项目进行安全评估,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证已治理危岩项目发挥防护效益和拆迁居民安置还房顺利实施。

1.2任务由来

受重庆市万州区园林绿化管理处的委托,我公司——四川省岩土工程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于2010年9月6日至2010年9月24日对W48-W53六处危岩已治理项目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工作。

1.3评估工作依据

按以下文件及技术规范、规程作为本次安全性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列》(国务院第394号令);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00-2002);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4)《建筑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2008年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6)《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7)《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4-83);

(8)《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

(10)《三峡库区已治理高切坡项目安全评估工作管理与技术要求》(2006年2月10日);

(11)《三峡库区高切坡工程地质勘察与初步设计技术要求》(2005年3月);

(12)《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公园拆迁居民安置规划》(重庆市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9);

(13)《万州区太白岩山顶公园征地生活安置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详细勘察)》(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14)防护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文件、档案资料。

1.4评估目的

本次安全评估的基本目的是:

①已治理危岩项目的自身安全性评估。

对太白岩南坡W48-W53六处危岩所在地段边坡的前期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程竣工验收资料核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开展安全评估,查明已治理危岩防护工程的安全现状,结合治理工程特征和拟建工程特征对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危岩防护结构破坏可能性及危险性程度进行科学的预测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危岩项目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进一步整改建议意见,为指导实施安全整改措施提供依据,进而保证已治理危岩项目正常发挥防护作用。

②拟建工程对已治理危岩的安全性评估。

针对拟建建筑物的特征以及与已治理危岩的关系,分析评价拟建工程对已治理危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设建议。

1.5评估对象及范围

根据任务委托书要求我公司承担了重庆市万州区太白岩南坡W48-W53六处危岩所在范围内的防护工程安全评估工作。

其所在位置分布于两处,第一处的四个角点坐标范围分别为:

X(3409608-3409627),Y(499449-499613)。

第二处范围四个角点坐标范围分别为:

X(3409606-3409614),Y(499344-499350)。

见图1.5-1

图1.5-1W48-W53号危岩所在位置

1.6评估工作程序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1评估工作程序

本次对已治理危岩防护项目安全评估工作程序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编制实施方案;

(2)收集资料;

(3)室内审核资料;

(4)野外核对资料及调查;

(5)归纳整理编写安全评估报告。

具体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详见已治理危岩防护工程安全评估工作流程图,见图1.6-1。

图1.6-1已治理危岩工程安全评估工作流程图

1.6.2完成主要工作量

本次工作于2010年9月6日开始,于9月9日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与2010年9月10日至2010年9月24日进行室内资料审核、野外复查和评估报告编写,整个工程历时18天。

已治理危岩项目安全评估完成工作量详见表1.6-1。

表1.6-1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工作

项目

资料收集

地质测绘

定点测绘

平面图编绘

剖面图编绘

立面图编绘

照片

单位

数量

8

50

15

1

6

6

40

2区域地质背景

2.1区域地质

2.1.1区域构造

场区地处万州主城区,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川东褶皱东北端的万县向斜南东翼近轴部,北靠铁峰山背斜,南临方斗山背斜,属川东典型的隔挡式分布区万州向斜走向N20°~75°E。

场区内岩层产状平缓,倾向NW,倾向5°~10°(见图2.1-1万州区构造纲要(1:

50万))。

图2.1-1万州区构造纲要(1:

50万)

本区内岩层产状320º∠5º,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岩性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

区内新构造运动不强烈,表现为大面积缓慢间歇性抬升,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构造上本区属于稳定场地。

根据现场调查,主要发育以下两组裂隙:

LX1:

产状275º∠80º,一般延伸3.0m~6.0m,张开度一般2~10mm,裂面较平直,局部泥质充填,裂隙间距2m~5m,结合较差,属硬性结构面。

LX2:

产状20º∠75º,一般延伸2m~5m,裂面较平整,闭合,局部泥质充填,间距2m~4m,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2.1.2区域地层及岩性

场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Q)及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岩性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

其主要岩层如下。

(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

分布于坡脚沿金九路及诗仙路两侧及以南地带,另外分布在碎石公路一带,为人口居住区,主要以粉质粘土为主,夹砂岩碎块石、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厚0~5.05m不等,其厚度分布不均。

崩坡积层(Q4col+dl):

主要分布在各级陡崖下斜坡地带,由紫红色粉质粘土为主,夹砂岩碎块石,结构松散~密实,土质不均,在上部陡崖间斜坡上粉质粘土呈硬塑~坚硬状,沿碎石公路一带粉质粘土呈可塑~硬塑。

块碎石直径大小不一,块径一般0.1-1.00m,最大直径达8m。

该层厚一般1~4m;最厚达十多米。

残坡积层(Q4el+dl):

由紫红色、暗紫红色粉质粘土夹少量砂、泥岩碎块组成,可塑~硬塑状,1~2.50m,分布在南坡顶部斜坡地带。

(2)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第三段(J2s):

主要为第八、第九岩性层,其中,第八岩性层由紫红色、紫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夹同色泥质砂岩、长石砂岩组成,厚100~170m,分布于太白岩陡崖以下缓坡地带。

第九岩性层由浅灰、灰白色中粒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暗紫红色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厚5~40m,该层构成太白岩南坡的三级陡崖。

泥岩(J2s):

暗紫红色,泥质结构,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

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场区北东侧。

砂质泥岩(J2s):

紫红、紫褐色,泥质结构,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局部砂质含量较高。

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场区北东侧。

泥质砂岩(J2s):

紫灰、灰褐色,粉~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及云母,局部泥质含量较高。

该层主要分布拟建场区北东侧及场区中部。

砂岩(J2s):

灰白色,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及云母,含少许岩屑。

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场区南侧。

2.2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2.2.1基岩面特征

据现场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岩层产状320°∠5°,用地范围内下伏基岩面总体较平缓,倾角一般2~10°,基岩埋深0.30~4.20m,高程404.93~448.76m。

2.2.2基岩风化带特征

⑴强风化带岩体:

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少许呈长5~20cm柱状,钻探揭示厚度4.60~9.10m。

⑵中等风化带岩体:

裂隙不发育,岩质较硬,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节长一般8~40cm,最长可达110cm。

2.3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

2.3.1气象

勘察区属于暖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旱、秋绵雨、多云雾、少霜雪”的气候特点。

根据万州气象站资料,全年无霜期320天以上,多年平均气温18.1℃,最高温度43.2℃(2006年8月16日),最低温度-3.7℃(1977年12月26日),气候垂直分带明显,长江河谷一带较周围气温高1~3℃;本地多年平均降水量1181.20毫米,且多集中于每年的5~9月,占年降水量的70%,最大月降水量711.8毫米(1982年7月),最大日降水量175毫米(1987年8月16日),最大连续降雨时间16天,夏季多大雨和暴雨,如2000年5~8月,降水量达985.1毫米,占当年降水总量的83.4%;历年最大积雪厚50毫米;最大瞬时风速33.3米/秒,风向多为ESE及ENE,历年最高气压1020.30毫巴。

2.3.2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质腐蚀性评价

勘察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向场地南侧地势低洼处排泄。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土体中,第四系土层厚度较薄,赋水条件较差;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中,因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岩体裂隙不发育,且径流途径较短,透水性和储水条件差。

因而勘察区地下水含水较贫乏,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经调查,场地地表发育有3处藕塘及1处水塘,勘察期间水量较少,受季节影响较明显。

钻探期间,对各钻孔进行地下水位观测,发现大部分钻孔中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深,且不具统一的地下水位,相互之间无水力联系。

但在场地建筑物基础施工时应采取可靠的排水措施抽排基坑的地下水。

另外,根据区域水质分析资料,场地地下水属HCO3+SO4-Ca+Na+Mg型,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拟建场地内及周边没有化工、印染等污染源,也没有固体废弃物、有害放射性物质等,根据场地周边已有建筑侵蚀情况和场地地下水试验指标,结合当地已有的工程经验,判定本场地土对混凝土和混凝土中的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2.4新构造运动

据已有研究资料,自白垩系世纪以来,燕山运动使四川盆地相继抬升,进入新生代以后,受喜玛拉雅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大面积隆起,长江相继形成,并塑造了四级夷平面和多级阶地(勘察区位于长江Ⅳ级阶地后缘及Ⅴ级阶地阶面之间陡坡地带)。

从早更新世晚期开始,隆起幅度加剧,尤其是全新世期间地壳上升最快,河流强烈下切,形成了高陡的河谷岸坡,并产生了大量的崩滑堆积物。

万州区太白岩南坡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及地质结构特征与上述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2.5地震及建筑抗震设防

据记载,以万州为中心的50km内历史上至今没有Ms≥4.5级的地震和4级以上有感地震记载。

其中记录到万州区及邻近地带有Ms≥1级的51次,1≤Ms≤3的47次,3≤Ms≤4的4次,最大震级Ms=3.4。

另据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资料,长江库区地壳稳定性高,属于稳定区域,三峡工程建成后,不会诱发较强的库震。

万州区属弱震区。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评估区属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地震基本烈度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2.6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场区出露的岩层主要为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以及砂岩。

先将构成边坡的几种岩层的岩土测试成果以及设计使用的经验值列表2.6-1。

表2.6-1岩土设计参数建议表

指标

数值

岩土类别

天然

重度

(kN/m3)

天然抗压

强度标准值

(MPa)

饱和抗压

强度标准值

(MPa)

承载力

特征值

(kPa)

水平抗

力系数

MN/m3

砂浆与岩体粘结强度(kPa)

基底摩

擦系数

μ

素填土

19.8

\

\

杂填土

20.0*

\

\

粉质粘土

20.2*

160*

0.30

强风化砂质泥岩

25.0

\

\

300*

0.30

中等风化砂质泥岩

25.2

6.38

4.14

2233

100

300

0.40

强风化泥质砂岩

24.5

\

\

400*

0.35

中等风化泥质砂岩

24.7

20.01

14.37

5030

200

350

0.50

强风化砂岩

24.4*

\

\

500*

0.40

中等风化砂岩

24.6

30.90

23.81

8334

240

400

0.60

备注

1、带*号为地区经验值。

2、素填土指标适用于压实或夯实后的填土。

3、由于本场地泥岩出露局限,其指标可参照砂质泥岩。

3危岩安全性评估标准及主要工作评价

3.1危岩斜坡分类(坡高及安全等级)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第3.2.3条规定:

后果严重和很严重的危岩、滑坡地段边坡工程,其安全等级应定为一级。

由此可以判定W48-W53六处危岩其安全等级均为一级。

3.2危岩岩体分类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中附录A-1规定,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可以判定该场区六处危岩所在边坡其岩体类型均为

类。

3.3危岩的安全性评估

对W48-W53六处已治理危岩项目进行安全性评估,首先是复核已治理危岩的规模。

边坡类型、危害程度、安全等级及建设情况和建设程序;在进行防护工程的安全现状的野外调查,最后根据复核和野外调查结果进行,做到全面调查,不留隐患,突出重点。

现将危岩项目的安全性评估分以下七个方面叙述。

3.3.1坡面与防护工程结构变形破坏程度

根据此次的野外实地调查发现,六处危岩中有W52和W53两处危岩防护工程产生局部开裂变形,W48处坡面有个危岩体处于悬挑状态,未进行任何防护措施(见照片3-1);其余三处危岩体W49、W50和W51号坡面及防护结构未见任何明显破坏变形迹象。

照片3-1

W52号危岩竖肋开裂

W53号危岩竖肋开裂图

W48段中未处理的悬挑危岩

3.3.2防护工程方案和合理性

本次所进行的六处危岩防护工程中W48采用了喷锚加岩腔封填和支撑的防护方案,W49采用了危岩清除了岩腔支撑防护方案,W50采用了竖肋加锚杆和灌浆的防护方案,W51采用了岩腔支撑和危岩清除的防护方案,W52采用了岩腔封填加竖肋锚杆和灌浆的防护方案,W53采用了竖肋锚杆和灌浆的防护方案。

根据危岩体的剖面图以及岩层力学性质综合分析,结合勘察资料和初设资料的校核,这六处危岩防护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在本次评估的六处危岩防护工程中中有三处为局部不安全,其中无一例是由于防护工程方案设计不合理引起的。

从上述分析,评估区设计方案所采用的各种综合防护方案是适宜该区工程地质条件的,设计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支护形式一览见照片3-2。

照片3-2支护形式一览

竖肋锚杆支护

岩腔支撑和喷锚支护

3.3.3施工质量评述

本次安全评估6处已治理危岩防护工程中,其中基本安全和安全项目共有3处,局部不安全项目有3处,这3处局部不安全危岩主要是施工质量引起。

局部不安全危岩编号为W48、W52和W53,这三处危岩均已搜集到施工、监理、监测和竣工验收等相关资料。

只能按设计图纸和现场调查进行评估。

从变形现状情况反映,施工单位对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不足,施工质量未达要求是防护工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这三处危岩中,W48段在施工过程中未对悬挑危岩进行清除处理,也没有进行喷锚或支撑的任何处理,使得该处危岩存在安全隐患,W52段中有一跟竖肋在下端出现开裂和钢筋暴露生锈的情况,这是由于施工过程中对砂浆控制不严,且养护工作不到位,致使竖肋钢筋保护层风化加深,出现开裂和钢筋暴露生锈的问题,影响到防护结构的安全运行,但是岩体未出现任何破坏和变形现象。

W53段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灌浆质量未达到设计效果致使危岩产生位移迫使多根竖肋出现开裂的现象。

3.3.4危岩防护工程竣工时间

已治理危岩防护工程完工后安全运行时间是检验切坡及防护工程结构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般防护工程在工程安全运行3年以上,未出现明显变形破坏的防护工程可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完工运行不到三年的防护工程应视变形破坏迹象、防护工程措施的合理性与施工质量以及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情况综合判断安全性,本次评估的三处局部不安全危岩防护工程完工时间是2003年5月30日。

3.3.5危岩监测记录

危岩在岩体自重、震动及外荷载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变形、移动甚至倾倒、滑塌或坠落等严重变形破坏,故需要对危岩进行变形监测,以便对其稳定性进行预测和评价。

由于未能收集到相关监测资料,我们只能在部分设计资料和其他资料中部分了解到监测的实施方法和结果。

为了保证危岩及滑坡在治理前、治理过程中及治理后的安全,必须对危岩及滑坡的三个阶段进行监测,分析了其变形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在危岩、滑坡治理前,通过系统监测,可以对其稳定状态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对其危险性进行实时预报预警,为优化综合治理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2)在综合治理期间,及时反馈综合治理效果,有效调整施工进程,确保施工期间生命和财产安全。

(3)综合治理后,继续进行监测,掌握危岩、欠稳定斜坡综合治理效果;对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危岩及欠稳定斜坡治理积累实践经验。

3.3.6危岩项目管理和维护情况

加强危岩防护工程的维护管理是保证防护工程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本次安全评估危岩防护工程存在管理与维护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巡视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加强日常定期巡视的同时应加强雨季巡视,做好巡视记录。

(2)坡顶截水沟有部分已经毁坏,而且有部分截水沟有排水不畅和漏水的问题,且有部分地段未见任何排水设施,也没有对其进行维护修理。

(3)现阶段没有任何监测措施,不能及时了解到危岩的位移变形以及破坏。

不能及时了解危岩情况预防灾害发生。

(4)W49-W53段危岩边坡表面未进行封填处理,岩石表面随着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偶见掉块现象,对居民和行人安全构成威胁,需要进行处理。

(5)护网有部分段出现问题,密网被人为破坏,为避免细小的掉块现象危及下方行人和车辆应及时进行处理。

综上,危岩管理维护最重要的是建立管理维护制度,逐层落实责任制,做到专人负责。

3.3.7危岩安全性判定附表

已治理危岩安全评估工作时在全面核查的基础上,局部评价,突出重点,严格按标准执行。

其安全性评估判断标准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及边坡防护工程安全评估的判断标准进行。

详细见表3.3-1

 

表3.3-1危岩防护工程安全性评估判断标准

安全性等级

危岩与防护工程结构变形破坏程度

工程方案合理性与施工质量

完工时间

边坡管理与维护情况

安全

危岩与防护工程均无变形破坏迹象

防护工程措施切合危岩的地质条件,针对性强,施工质量好,治理效果明显

完工时间三年以上

边坡维护管理情况良好

基本安全

危岩与防护结构主体结构均无明显变形破坏迹象

防护工程措施切合危岩的地质条件,针对性强,施工质量好,治理效果明显

工程已完工

维护管理有一定的缺陷,整改后不影响其稳定性

局部不安全

危岩与防护结构主体结构出现明显位移、变形裂纹或破坏迹象,但不至于导致危主体工程的失稳

防护工程对地质条件考虑不足,部分治理措施不合理或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危岩存在局部失稳和变形的破坏隐患

工程已完工

维护管理存在有有害或违规现象,对防护工程局部安全性和整体稳定性存在直接影响

不安全

危岩与防护结构主体结构出现明显位移、变形裂纹或破坏迹象,其可能导致危主体工程的失稳

对地质条件认识有偏差,防护工程措施不合理,或存在重大施工质量问题,治理效果差,不能有效防止防护工程的失稳和变性破坏,纯在重大安全隐患

工程已完工

边坡维护管理情况存在重要的有害或违规现象,直接印象防护工程的总体稳定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