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5610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docx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课评课心得体会.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docx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读《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心得体会

日期:

2010-05-0214:

57  作者:

作文网

剖析教材和课时安排

2、说目标

说目标不止是宏观地的阐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目标,还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就学习内容的教育学目标要求,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分层化解,阐述内容依托载体实现这些目标要求的途径与方法,目标化解越具体,教学活动就越科学,操作性就越强,也越能提高教学水平最近读了《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一书,觉得收获不小,虽然工作中我们经常说课、听课与评课,但好像从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却思考过、学习过,这本书给我们系统的将了课堂教学中的说课、听课与评课,对提高我们的工作的实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传统教研关注的重点是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不够,这导致有的教师从教数十年,其专业发展水平还只停留在刚刚参加工作三、四年的水平从我国学校传统的教研状况来看,大多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这种教研方式效率不高,而且教师个体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研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长此下去就会导致教师视野狭窄,心态封闭,妨碍教师个体成长

在新课程下,学校应采用有效的教研方式,一是采用反思型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的自我革新,荷兰学者科斯根在研究中提出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制,他认为,教育过程中理想的教师对自己行动反思包括五个阶段:

第一、行动;第二、对行动反思;第三,意识到关键所在;第四、创造其他行动方法;第五,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为二是建立说课、听课和平课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的提高,什么是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呢?

林崇德教授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强调认为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反之,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认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反思”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建立说课、听课和评课制度,是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说课

(一)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课程标准语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唯一的标准教师在说课前应认真学习课程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把它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说课应“以本为本”,但不能“照本宣科”,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并超越教材

2、处理好说课与上课的取别,说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上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依据自己的教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上课又有鲜活的教学主体对象,有动态生成的师生活动,有严密的教学程序和系统的操作过程,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说课则不同,这是有说课教师给特殊听众唱“独角戏”,是教师唱给教师听的,它侧重于理性阐述,因而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成长的性质

(二)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

说教材时,应尽最大努力来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以充分展示自己对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对教材的驾驭分配能力力求做到既要说得准,又要说的出色;既要说的共性,也要说出个性一般地,说教材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3、说学情

说学情,就是依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全面客观阐述学生已有的学业情况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它既可以与教材一起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分析,也可以单独阐述一般的说,学情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内容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方法和技巧、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3、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课题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作业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始终没有通过的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4、说教教学程序

①教具学具准备②设计思路③教学流程④板书设计

二、听课

(一)什么是听课?

听课是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一听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听课也是一种技能和方法,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培训,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听懂课、听好课因为听课这一方面应具备一定的教学修养和经验,另一方面应掌握一定的听课技术要领,需要以原有教学思想和类型和经验参预为基础,以看、听、想及和谈多种听课活动协调为表征的立体性综合技能听课不是目的,听课不是手段,是途径通过听课达到甄别认定课堂教学优劣的目的,从而提升课堂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二)听课的基本特点

目的性、主观性、选择性、指导性、理论性、情景性

(三)听课的要求

要明确听课的目的、计划和要求;要了解教材、学校和教师的基本情况;要处理好听课者与被听课者的关系;要不断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有关学科的课改信息;要做到听、看、记、记有机的结合;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三、评课

它也是一种具有艺术化的说服能力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实的评课中存在着不少弊端,没有发挥评课应有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听课后不评这是评课的大忌,也失去了听课的意义二是不痛不痒有些教师评课较随意,别人听后觉得毫无价值,抓不住关键,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分不清主次三是光说好话,听评双方都没有收益,四是全盘否定,一节课就将一位教师打入地狱等等

评课作为一门具有研究价值的科学和实用技术,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且具有一定规则也即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地评价,即对构成课堂要素作用的分析和评价评课最终实现实现既优化教师思想与理念、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优化作业设计、优化教学管理和优化教师教学基本功

(一)评课的原则

1、实话实说原则2、心理令距离原则3、突出重点原则4、激励性原则5、因人而异原则6、艺术性原则

(二)评课的内容

1、评价教学目标

在教学之始,教师要明确陈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关注教学目标,要不断的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自己达标的内容及其活动上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关键看表达是否准确,就要根据知识点和学情来判断看教学目标能否发挥它特有的作用

2、评价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保持最佳心境,就能在学习中畅游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愉快的,这使学生能够学好知识的必要条件心境愉快和思维紧张是辩证的统一体,二者如果进行最佳组合,学生必将取得高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始终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学习,灾难的问题也会觉得有趣我们评价学生的学习心境的时候,要注意的主要是学生愉快的心境保持的时间、变化的原因、影响学习效益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有学习欲望、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否与人合作

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与提出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这些都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

3、评价教师的素质

教学基本功进行评价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过硬,那么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保证教师的基本功包括教材把握、板书、教态、语言、操作、组织、应变、指导等方面评课必需对教师的素质进行评价,它包括:

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组织的基本要求是:

能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组织严密,能根据学生学习现状视实施教学计划)

教学语言(语言准确、清晰、逻辑性强、形象生动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沟通的桥梁,运用得好,可是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板书、教态(教态就是课堂教学的控制器,得体的教态亲切、庄重,又一种亲和力不矫揉造作,不夸张,贴近学生的认可形象用教师特有的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最好的教态帮助学生找到上进的信心)学科的专业技能、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

通过阅读《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这本书我对说课、听课、评课有了较为系统地了解,这将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很好的帮助

很抱歉,因为您在网易相册发布了违规信息,账号被屏蔽被屏蔽期间他人无法访问您的相册

去帮助中心,了解如何重新恢复服务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数学那大九小周月梅

自我参加了市骨干培训课程《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的学习后,我对近期所听到的各类课都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对这些听课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来指导我自身的教学实践。

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首先必须更新观念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评价一堂好的数学课,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使我了解到了,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数学评课,已从单纯的看重点、难点是否抓住,条理是否清晰,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等逐步转向:

一、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1、 知识和技能

(1) 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否符合课标要求

(2) 能否抓住本节课的关键位置

(3) 体现本节课数学知识结构的科学性

2、 过程与方法

(1) 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2) 重视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注意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教学内容结合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1、 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合理,能有效实现本节课的各项目标

2、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3、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实效,能体现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

4、 能科学、合理、创造性的应用媒体技术来优化本节课的内容

其次听课评课相结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我们平时总觉得听听课就可以学习到,其实细细想来更多的收获还是来自别人对听课后的评课。

从听别人的评课中可以学习到别人所学习的,还可以把自己对课堂的想法与别人的思路比较、碰撞。

在碰撞中自己学习到了别人的优点,也给自己一些思考,只是光听课所不能收获的。

1、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有三条,那就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觉得同伴互助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相互听课、评课就是一种最好的互助形式,也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抓手。

搞好听课、评课,对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人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所以教师间的听课评课,不亚于一面明镜,使个体知得失,进而知过而改之,要学会了吸取了他人的良好建议,使课堂教学过程得到了最优化。

听课评课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作指导。

以新课改精神为指针,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真参与、真互动,关注学生的感悟,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方面。

2、其实在单位里领导有时的随堂听课是对我们教学的莫大督促,如果我们能在他们听课后主动找他们说说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那我们也会有很大收获,不是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

”自己只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来自两次教学活动过程中。

一次是全国教师优质课评比观摩课,一节课下来自己除了说好、厉害,在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他的课究竟好在哪?

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收获究竟是什么?

不过那天专家的评课给我很大收获,他把我们所想到的优点和想法那么流畅的表达着,说着我们想说的,而自己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收获……第二次就是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节课后听课老师和我及时的交流让我能反思到自己的教学不足,让自己试着把他们优秀的建议带进自己的课堂,第二次再上这样的内容时,很明显能感觉到比第一次有进步,但同样还有不足,就因为听课老师能真诚而亲切的和我交流,说着他们对我在教学中的建议,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所以我想说,听课学习重要,但评课更重要。

如果是自己上课,并且有人听我们上课,那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学习的机会,一定要听到他们对自己课堂设计的想法。

如果我们有幸能听优秀教师的课堂,那我们一定不要错过听评课的机会,因为那对我们而言会有更大的收获!

总而言之听课评课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环节,学校如果能在这两个环节抓出成效,我相信教学效果一定会很明显,教师的个人素质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主题研训学习材料】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十化”

主题研训材料2008-09-0418:

57:

31阅读19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十化”【网上转载】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而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设计至少应产生以下积极效应:

1.有助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2.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3.有助于提高师生的数学信息素养;4.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5.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和协作性数学学习;6.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宏观上讲,成功的教学设计应具有“十化”特征。

一、教学思想设计《标准》化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应以《课标》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课标》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学不仅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更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数学教学设计跳出“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圈子,要走“学生主体,能力为本”的路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用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教学目标设计“三维”化

课程标准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

1.重“知识”,也重“技能”,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突出“过程”与“方法”,构造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框架体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4.“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如,我们在实践活动《节约水电》的教学设计中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

△运用所学的量与计量和小数等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使用计算器完成较复杂的运算;通过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渗透统计知识,培养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观察水表电表、算水电费、算节约帐等活动,体验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并由此提高数学技能,逐步增强研究数学的兴趣。

△在交流节水节电方法、重要资料共享、手抄报展览、广告征集、能手评选等系列活动中,渗透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珍爱地球等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家园主人”的责任心。

三、教学媒体设计“实效”化

选择多媒体要遵循教学的实际需求,不能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切忌为表面的热闹,一味追求多媒体,造成华而不实。

多媒体课件有着独特的教学功效,但并不等于它就是一种万能的教学工具,如果一个教学内容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表现,那么即使教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可能劳而无功。

因此,在设计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时必须做到:

1.把握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统一的原则,重实效性。

在制作课件时,不能只为了强调展示效果,而使用过多的多媒体素材,使课件未能突出重点,这样就只有艺术性而无实效性,使学生眼花缭乱,与教材配合不得当,往往会引起误导。

在多媒体课件中,一定要注意合理地运用声音、动画和视频,使课件既具艺术性,又具实效性。

例如显示文字材料时,如果没有特殊需要,最好不要添加闪烁、运动等特效,也不要添加动画、图片等影响学生视觉注意力的素材。

否则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字材料以外的地方,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课件设计七分艺术三分科学”是CAI界的一句名言,其中的“艺术”,不只是包括美丽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更主要的是指“方式与方法”,指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创意学、审美能力与对学科标准的理解、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的统一体,而不是指单纯的“华丽”性。

2.准确理解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

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

①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多媒体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

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

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

②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

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

课件的根据是教材。

③电脑与人脑的关系:

人脑为主,电脑为辅。

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

3.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我们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选准小学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提高数学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四、教学环境设计“情境”化

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

问题情境就是有利于数学问题产生的数学信息和丰富的背景材料。

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它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索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至最后解决问题。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我们认为,问题情境有如下要素:

★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而创设,情景的创设为这节课的主题服务。

如以认知为目标的,制造认知冲突,创设矛盾碰撞式的问题情境;以激励探索为目标的,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以建立数学模型为目标,创设应用情景……

★问题情境既可以是数学情景,也可为应用情景,情景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

★情境的内容应具有趣味性,富有挑战性、思维性、广阔性。

只有这样的精妙设计,才使课堂教学不再空洞、枯燥,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即数学。

这样的情境富有现实意义,学生感觉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此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求,并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以录相为辅助媒体,把学生带入了美丽亲切的校园。

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有多少数学信息呀,从教学楼的窗户到教室里的课桌,从图书馆的图书到微机室的电脑,从环境的美化到文具的批发……在有趣的参观活动中,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提出问题:

“教学楼共3层,每层有4个教室,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每个教室里有20张课桌,每层楼内有多少张课桌?

”“整座楼内一共有多少张课桌?

”“图书馆里有4个书架,每个书架6层,平均每层放200本书,图书馆里一共有多少本书?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思维。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

五、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化

要使教学内容被设计得科学,除了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无科学性错误之外,在对教学内容设计如何教的过程时,还要做到使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本身就是科学的总结。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大数1000,我们再也不会像有的老师设计成让学生花半节课的时间走1000米,而是这样设计:

让学生到网上查阅一些与1000有关的数据;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展示1000名小学生组成的队伍、1000个字组成的文章、1000页厚的书、1000克重的物体、1000米长的路线、1000分钟的时长可以完成的工作等。

在这里的设计,我们特别注意到了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

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对这些看似数学又看似电脑的数学课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六、教学形式设计“趣味”化

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缺少生气,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教学形式的设计。

因而在本研究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形式设计的趣味化。

基本的形式有:

游戏式、故事式、(体育)运动式、(自主)活动式、(网上)冲浪式。

对所有这些用来装载小学数学内容的趣味教学形式,在设计与实施时,我们都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电脑技术的巧妙结合。

只要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喜好的活动形式进行深入观察,我们就一定能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做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异彩纷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七、教学主线设计“问题”化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

学生的问题意识表现在对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问题的交流、问题的反思。

首先教师在情景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在探索中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引发更深的问题。

教师的设问应具有开放性,应设在关键处,如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数学问题形成的发散点,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等等,都是设问的关键处。

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有一定思考的空间,当然问题太大或过于细小都不是好问题。

再次,在探索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那么就要坚持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平等原则,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培植学生问题意识的适宜“土壤”。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1.要扩大提问的面,使全体同学都有平等提问的权利,不向优生倾斜,不偏废后进生。

2.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只要有问题提出,哪怕是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决不能讽刺挖苦,要尊重他们并积极地加以引导,使其成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3.要强化提问的交互性。

要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等同的地位上进行交流,采取“师──生”、“生──师”、“生──生”的方式,活化问题的“场”,增强问题的吸引力,培植问题的生长点。

4.在合作中交流问题,使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5.注意问题的反思意识的培养。

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特征和实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思考和联想,启发学生进行思维的重新整理与总结,以达到认识的深化,在反思中发现新问题,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求异,激励学生不畏师、不惟师、不盲从。

请看下面“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片段(北师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数对》)。

媒体情境:

教室里,全体学生坐在各自位置上。

师:

小青的位置是第3组第5个同学,用数对怎样表示?

生1:

(3,5)。

师:

小敏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2),她在哪里?

生2:

小敏在第4组第2个位置上。

师:

小军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6,6),这两个6有什么不同吗?

生3:

前一个6表示小军在第6组,后一个6表示从前往后数第6个同学。

师:

你能挑选班上的一个好朋友,然后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吗?

生4:

我的好朋友杨冰冰,他在第1组第3个位置,用数对表示是(1,3)。

师:

你能与同桌进行这样的“问题交流”吗?

……

八、教学中心设计“活动”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相应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建构性的,教师不是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现成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素材。

学生自主学习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