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地理部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521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地理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地理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地理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地理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地理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地理部分.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地理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地理部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地理部分.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地理部分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从本质上讲是永恒的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但是人类所能认识到的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

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为150亿光年。

光年:

计量天体距离的一种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一、天体系统

(一)天体类型

天体:

宇宙中的各种星体。

1、最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

在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有巨大的质量)。

⑴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是氢和氦。

质量很大,凭肉眼

能看到的天体,99%以上都是恒星。

从地球上看,恒星的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但实

际上,恒星不仅在星际间不停地运动,而且还有自转运动。

太阳是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⑵星云

太阳系以外银河系以内的气体尘埃,呈云雾状。

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质量大、体积大和

密度小。

2、其他天体

(1)行星

能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质。

围绕恒星运行,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发光,以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地球便是绕着太阳运动的行星之一。

⑵卫星

围绕行星运行。

质量比行星更小。

⑶慧星

围绕恒星运行。

质量很小。

呈云雾状。

彗星分为慧头和慧尾两部分。

慧头由慧核、慧发和慧云构成。

慧核是慧头的主要部分,由冰

物质组成,接近恒星时,升华为气体。

哈雷彗星,曾回归。

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为76年。

⑷流星体

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沿着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当它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而燃烧,绝大部分流星体在到达地面以前就已完全烧毁。

流星雨。

少数能落到地面上成为陨星』星有石陨星(陨石)、铁陨星(陨铁)和石铁陨星

(二)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天体是不断运动的。

运动着的天体形成各级天体系统。

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有

定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1、地月系

由地球及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2、太阳系

构成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八颗行星、矮行星和众多的太阳系小天体等围绕太阳运动,太阳系。

矮行星:

绕太阳公转,呈球形,不能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比行星小的天体。

太阳系

小天体:

绕太阳公转,形状不规则,不能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比矮行星小。

位于火星

与木星之间。

(“小行星改称“太阳系小天体”。

“清除”指行星在公转区域中起着支配性德作用,周围物质都在其引力场的控制之下)

3、银河系

由银核、银盘和银晕等部分组成的扁圆盘状星系。

包括2000亿个恒星。

4、苗星帚

包括星系以及巨量的星际物质。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数百亿个类似银河系这样规模的天体系统,统称为河外星系。

5、总星系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统。

人类目前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

(一)太阳系成员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

其它天体在太阳巨大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质量的吸引小质量的。

2、太阳系的成员

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矮行星和众多的太阳系小天体。

3、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

(1)八颗行星都运行在地球公转轨道面附近,具有共面性

(2)所有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具有同=

向性。

_

(3)除水星外,其他行星的偏心率都比较小,具有近圆T

(4)太阳系中除太阳外,其他天体本身不发射可见光,都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

八颗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征看,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二)太阳

(1)太阳的内部结构(内三层)

从中心到边缘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大气层。

太阳的中心是核反应区。

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

量,能量通过辐射区、对流区向外传递。

(2)太阳的外部结构(外三层)

人只能直接观测到是太阳的大气层。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厚度由薄到厚,温度由低到高,亮度由亮到暗。

A、光球

最内层。

厚度只有500千米,温度只有6000K。

光球的亮度最大。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

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暗斑点,叫做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

太阳活动中最明显、最基本的标志。

光球表面温度比较低的区域,比光球表面低

1500C左右,显得比光球暗。

黑子数目具有周期性,11年为一个周期。

黑子的大小不一,小的直径有2千米,大的直径3000〜7000千米;寿命很短,几小时至几个月;一般成群出现;黑子有强大的磁场。

B色球

中间层。

玫瑰色。

有几千千米厚。

温度从里向外由四、五千度升高到几万度。

发出的可见光却很弱,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仪器才能看到。

色球层中有时会突然出现一些增大、增亮的斑块,称为耀斑(又叫色球爆发)。

耀斑:

寿命从300秒到几分钟,其间面积、亮度增到极大,然后减弱、消失;周期与黑子一致,11年,出现的位置也与黑子对应。

还有一种从色球层内猛烈喷发出来、形如红色火焰的舌状气体柱,这种现象称为日珥。

耀斑和日珥都是太阳能量最强烈释放的形式。

太阳黑子和耀斑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日冕

最外层。

温度极高,高达100万度。

气体呈完全电离状态。

厚度极厚,向外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那么远,亮度更暗,也只有在日全食或用日冕仪才能看到。

在100万度高温的作用下,热电离气体粒子形成高能带电粒子流,有极大的动能,高速

冲向行星际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太阳风”。

太阳风:

热电离的气体粒子高速向外冲出,速度约为350km/s以上,5〜6天就可到达

地球。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

(2)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基本能源,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各种活动和变化总称为太阳活动。

(1)影响地球气候。

太阳活动异常,会使全球的天气与气候异常。

(2)扰乱地球电离层。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黑子具有

强大的磁场、耀斑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风是高能带电的粒子流,当这些活动出现的时

候,势必会对地球造成很大的影响。

(3)干扰地球磁场。

耀斑和太阳风活动剧烈时,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罗盘失灵,导航系统被破坏,威胁航海和航空的安全。

(4)产生极光。

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激发,产生极光。

(5)自然灾害。

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纪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活动有关。

(3)地球

1、八颗行星

按照八颗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行星的分类

按照行星的物理性质和距离太阳的远近分类

(1)类地行星

物理性质与地球类似,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2)巨行星

体积和质量都大,平均密度小。

包括木星和土星;

(3)远日行星

距离太阳远。

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八颗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体积和质量最小的是水星;体积和质量最大的是木星;卫星最多的土星;公转周期最长的是海王星;唯一存在生命的是地球;表面温度最高的是金星;表面温度最低的是海王星;平均密度最大的是地球;平均密度最小的是土星。

3、只有一个地球

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1)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约为150,大部分地区分布着液态水,非常适合生物

(2)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度的引力吸引了较多的大气和水,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层。

大气成分适合生物呼吸。

(3)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使地球上昼夜更替与季节轮回的节奏适度,地表温差变化幅度不太大,便于生物生长。

专题二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

(一)月球的概况

1、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小。

体积是地球的1/49,质量是地球的1/81,引力是地球的1/6。

引力小,无大气和液态水,只有两极有固态水。

月球表面上大气压力较小。

由于月球表面上没有大气,所以气温日较差大,太阳光笔直照射,无法传播声音,易受陨石撞击而留下环形山。

2、月球地貌

环形山密布是月球表面最明显的特征。

最大的环形山是贝利环形山。

(二)月球的运动特征

月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不停地绕地球公,公转的周期为27.32日,称为恒星月。

恒星日指月球在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以恒星为参照点,月球中心由西向东连续两次通过某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叫做恒

星月。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即为月球公转的周期。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和方向是一致的,均为自西向东。

所以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

看到相同的半个月球。

二、月相

(一)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相

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即为月相。

2、月相成因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月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球是暗的。

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

在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月球、地球和太

阳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导致月球朝向地球并被照亮的部分的形状也随之变化。

种变化视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而定。

它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①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②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

(二)月相变化的规律

1、月相变化规律

(1)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背着阳光,我们看不到它,这是新月,俗称朔。

新月发生在农历初一。

_

(2)月球转动,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能照到阳光,且被照的部分越来越多。

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成直角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能被太阳照到一半,我们就能看到半边月亮,这是上弦月,它发生在农历初七、八。

=

(3)当月球转到太阳相对的另一边,_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且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全部被太阳照亮,我们能看到整个月半球,这叫满月,俗称望。

满月发生在农

历十五、十六。

—(4)月球继续转动,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到阳光的部分越来越少,当太阳、月球、地

球三者又成直角时,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又能被太阳照到一半,我们就又能看到半边月亮,这叫下弦月。

它发生在农历二十二、三。

(5)下弦月以后,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到阳光的部分越来越少,最后一点都照不到,回到新月。

月相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

名称

岀现时间(农历)

夜晚的形状

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

潮汐

新月(朔)

初一。

不可见

不可见

三者在同一直线,月球居中。

大潮

上弦月

初七、初八。

上半夜

半圆,西半部天空,月面朝西

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东。

小潮

满月

十五、十六。

通宵可见

一轮明月,东升西落

三者在同一直线,地球居中。

大潮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

半圆,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

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西

小潮

月相及其变化

口诀:

上上西西、下下东东

上上西西:

上弦月在上半夜(黄昏至午夜)可见,出现在西方天空,西半个月球发亮;下下东东:

下弦月在下半夜至次日白天可见,出现在东方天空,东半个月球发亮。

2、朔望月

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循环一个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平均时间为29.53

日。

(三)对月相的利用

1、利用月相变化的周期计时

阴历或农历月,即以月相变化为基础,朔望两弦四相,每相大约相隔7日,星期由此演

变而来。

2、利用月相可辩别方向

根据月相的空间位置可以判断方向:

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

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半边月亮。

三、日食和月食

(一)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

(1)日食的形成原理

A、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太阳到地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月球遮挡住,从而产生日食现象。

B日食的种类

当月球挡住全部的太阳光时,就发生日全食;当月球挡住部分太阳光时,就发生日偏食;当月球挡住太阳光的中间部分而四周还露出一圈日光时,就发生日环食。

(2)月食的形成原理

A、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

B月食的种类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

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

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內时,就会出现月全食。

2、日食和月食的差异

(1)原理不同。

日食是太阳光被遮住而看不到形成的;月食是月球在地球的影子中,没有光照射而看不到形成的。

(2)日、地、月的位置不同。

日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食时,地球在太阳和月食之间。

(3)发生的时间不同。

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六。

(4)开始的部位不同。

日食总是从太阳西部边缘开始,到东部边缘结束;月食总是从东部边缘开始,到西部边缘结束。

(5)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

日食持续时间短,一般只有几分钟;月食持续的时间较长,有时可长达一个多小时。

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

日食和月食不是每月都发生,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

四、月球与潮汐

(一)潮汐现象

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称为潮汐。

白天出现的海水升降称为潮,遊上的海水升降称为汐。

_

(二)潮汐产生的原因

潮汐是地球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

潮汐的大小决定于引潮力。

地球上

的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但是太阳的引潮力能增强或减弱月球的引潮力。

(三)潮汐规律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的海水在月球引潮力的作用下发生2次涨潮和2次落

潮。

连续两次涨潮(或两次落潮)的时间间隔约为12小时25分。

在朔月或望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海面涨落的潮差最大,称为大潮。

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时,月地连线和日地连线相垂直,太阳的引潮力消弱月球的引潮力,海面漲落的潮差最小,称为小潮。

大潮:

初一(朔)、十五(望)

小潮:

初七、初八(上弦月)、廿二、廿三(下弦月)

(四)潮汐的影响

1、有利:

提供动力资源,利用潮汐发电;方便农业生产(捕鱼晒盐;滩涂水产养殖等):

航船涨潮进港,发展港口。

2、不利:

加剧海岸侵蚀;顶托河水入海;影响海岸生物的分布。

专题4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区另U

项冷、、

自转

公转

定义

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运动方向

通称自西向东

通称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地理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地球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角速

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

平均1°/日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由快变慢

(南北两极点无线速度)

平均约30km/s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1、昼夜交替

(i)昼与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晨昏线的特点:

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

由于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

时间单位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土4分钟/两地经度差X1°(东加西减)

3、时区与区时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4、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

日期变更线。

若日界线与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重合,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球上新的一天就是从地方时为0点向东一直到180°经线。

相反从地方时为0点向西到180°经线则是地球上昨天的范围。

三、地球的自转与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

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偏;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方偏;赤道地区无偏转。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

1、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2、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

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

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全球随纬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春分一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一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有极夜。

(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一日出时间=(正午12点一日出时间)X2

还可以根据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太阳两次直射,

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9|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

4、四季和五带

「我国:

以“四立”划分

(1)四季Y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

春季:

3、4、5月;夏季:

6、7、8月;秋季:

9、10、11月

(2)五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一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一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一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一南极点)

5、二分二至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日寸卩身岭太直卢

00

赤道

23026'N

北回归线

00

赤道

23026'S

南回归线

正午

太阳

高度

赤道最大(90°)

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最大(900)

向南北递减

赤道最大(90°)

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最大(900)

向南北递减

昼夜

情况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

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

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南半球相反

1、经线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称为

经线,也称子午线。

符号:

东经(E),西经(W

特点:

形状:

半圆,不平行,都收敛于南北两角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特殊:

南北极点

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一度距离相差

111千米

实质:

本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两面角)特殊经线:

0°20°W-160°E180°

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上的零度经线,是计算地球东西经度的起点,向东向西各分180,它是为

了确定地球经度和全球时刻而采用的标准参考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180°,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度数越来越大的就是东经,越来越小的就是西经。

1、纬线定义:

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符号:

北纬一一“S'南纬一一“N”

纬线长度计算

A、赤道上经度相差一度,距离相差111km

B、任意一条纬线上经度相差I。

的弧长约为111千米xcos0(©指所求纬线的纬

度)。

南北纬60°纬线长度是赤道的一半。

纬线划分

纬度实质:

本地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线面角。

特殊纬度:

赤道南北回归线高中低纬分界线0°纬线

纬度判断:

度数向北越来越大的为北纬

度数向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

专题8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高层丈E

平流屋一

对流展

却环流

献环盘儼简単形式)一論一矗F流ft

地就热不均海陆热力性质差畀

fI

太阳辐射(能劈泉)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

|啄旨转)|(自转)

垂直分层g

r司昱垂言吏化)|3

、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

二氧化碳

[直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长波辐射,有“保温效应”

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

水汽

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1.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森林被砍伐,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大气中臭氧总量的减少:

随着冰箱、空调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依据:

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

大气。

2.各层特点

垂直分层

高度分布

主要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咼度因纬度而异低纬

17〜18千米中纬10〜

12千米高纬8〜9千米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者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类就生存在对流层底部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

①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②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③有利于咼空飞行

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

然屏障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在80〜500千米高空,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影响无线电通讯

三、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防弹衣”一一大气对小天体的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