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级第二学期补充材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4948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级第二学期补充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最新级第二学期补充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最新级第二学期补充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最新级第二学期补充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最新级第二学期补充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级第二学期补充材料.docx

《最新级第二学期补充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级第二学期补充材料.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级第二学期补充材料.docx

最新级第二学期补充材料

宗教与祭祀

一、古代中国的宗教观

1、功利性:

讲究实际利益,没有纯粹的信仰,没有虔诚的宗教信念。

2、非全民性:

没有一种宗教能统治全民意识,没有“国教”。

3、无排斥性:

诸教并存,多神崇拜。

南宋孝宗《三教论》:

“大略谓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可也,又何惑焉?

俗语:

“他说是灯你就添油,他说是庙你就磕头。

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

上层士大夫的信仰世界——以道理、学说为基础,是自觉的信仰,有理解的信仰;

下层民间的信仰世界——以能不能灵验、有无实际用处为基础,是自然的信仰、不需要理解的信仰。

二、中国的原始宗教(自然宗教)与祭祀礼仪

宗教是客观环境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反映。

它所相信和崇拜的是超自然的神灵,原始宗教的产生就是为了沟通人与神,宗教的核心问题是对神的信仰。

(一)中国的原始宗教包括:

1、自然崇拜

《礼记·祭法》: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2、鬼神崇拜

源自灵魂不灭的观念

3、祖先崇拜

祖先的魂灵护佑着氏族成员

4、图腾崇拜

图腾是氏族的族徽和名称,通常是某种动物或植物。

《说文解字》:

“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赐姓。

《史记·殷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史记·周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源。

姜源为帝喾之妃。

姜源出野,见巨人迹,心欣然悦,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

“王充《论衡·奇怪篇》:

“契母吞燕卵而生契,故殷姓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姬。

”(子即卵,姬即迹)《诗经·商颂》: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人的图腾是玄鸟(燕子),周人的图腾是熊。

黄商号“有熊氏”,以熊为图腾,炎帝姜姓,以羊为图腾,伏羲以龙为图腾。

5、生殖崇拜

对男女生殖器的崇拜——对生育神的崇拜

(二)三大崇拜——天地、祖先、君师的祭祀礼仪

祭祀属于“礼”的范畴,又与宗教密切相关。

《左传·成公十三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的对象:

天神、地祇、人鬼。

“天曰神,地曰祇。

《荀子·礼论》:

“禮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無天地,惡生?

無先祖,惡出?

無君師,惡治?

三者偏亡,焉(史记作“则”)無安人。

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

是禮之三本也。

”(同见《史记·礼书》)

1、天地崇拜——皇天后土

(1)封禅

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封泰山而禅梁父”。

《史记•封禅书》:

“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张守节《正义》: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班固《白虎通义》: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

何?

教告之义也。

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举行封禅的帝王:

秦始皇,汉武帝(5次),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共有6帝10次到泰山封禅。

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将原来的封禅改为到泰山祭祀。

(2)汾阴祭后土

后土祠,是古代帝王祭祀后土——土地之神地皇的处所。

传说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在汾阴扫地设坛,祭祀华夏始祖———女娲氏。

尧、舜之时,夏、商、周三代,都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汉文帝派遣官吏在汾阴县的黄河岸边修建后土庙。

汉武帝先后六次到汾阴祭祀后土,并在后土祠建造了一座万岁宫。

汉宣帝两次到汾阴祭祀后土,汉元帝三次到汾阴祭祀后土。

东汉光武帝率群臣到汾阴祭祀后土,是汉朝皇帝最后一次到汾阴祭祀后土。

唐代,唐玄宗两次到汾阴祭祀后土。

(3)庙祭和郊祭

汉成帝初年,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向汉成帝上奏章,认为到汾阴祭祀后土,要“渡大川,有风波舟楫之危”,建议把对后土的祭祀活动改在长安北郊,把祭天的活动改在长安南郊。

汉成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暂把祭天和祭地的活动改在长安近郊举行(后来恢复了到汾阴祭地的活动)。

西周建有天帝庙,春秋以后固定于雍州(关中地势最高之地,离天最近)。

天帝分祭:

最高天神——太(泰)一

     东方——青帝

     西方——白帝

     南方——赤帝

     北方——黑帝

     中央——黄帝

郊祭:

在京城郊外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称“郊”。

祭天于南郊,时间为冬至

祭地于北郊,时间为夏至

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

《礼记·郊特牲》:

“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

兆於南郊,就阳位也。

”(冬至日短極而漸舒故日迎。

明清北京南城的天坛、北城的地坛,东城的日坛,西城的月坛,皇城的社稷坛。

(地、日、月坛均嘉靖朝建,之前天地坛合一)

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周代已实行“祭天圜丘,祭地方丘”的制度,其后历代相沿成制。

郊祭天地是天子的特权,所以这两项祭礼都有皇帝亲自主持。

《礼记·王制》: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王祭五祀。

天子祭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4)社稷。

《说文》:

“社,地主也。

”地主就是土地之神,稷就是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农业社会里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两个神,所以用“社稷”代表国家。

社坛上树立着一个象征神位的“主”,或称田主。

相传夏用松树,殷用柏树,周用栗树。

后来规定各地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树木作“社主”。

继而演变成一块木制的牌位。

有的地方采用石制的社主。

本来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而为一了。

从天子到诸侯、大夫、庶民都有自己的社。

天子之社为太社,由五色土铺填而成,五色是五方的象征。

天子分封诸侯时,便依封地的方位,取太社坛上的一撮色土赐与该诸侯,诸侯再将它置入封地的社稷坛中。

大夫以下,以宗姓聚居而立社,有州社、里社,立坛时就只能用本地的泥土了。

民间便以祭社为中心形成了居民组织,这个组织也叫“社”。

祭社的日子被称为社日,分春社和秋社,分别在春分和秋分前后。

是民间的一个盛大节日。

祭地的对象是笼统抽象和惟一的地神,而社祭的对象是具体的,分管一方的,每个区域有自己的社。

祭地是天子的特权,祭社则是分级拥有的权力。

2、祖先崇拜——宗庙祭祀

卡西尔《人论》(P108):

“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

”祖先崇拜就是崇拜亡故的祖先,希望他们的灵魂成为保护神。

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

美国学者认为:

印度人颂神,美国人重视儿童,中国人颂祖先。

祭祀共同的祖先,是增进同宗之间凝聚力的最佳方式。

《礼记·丧服小记》:

“尊祖故敬宗,敬宗,敬祖之义也。

《礼记·王制》: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始祖

穆昭

文王王季

成王武王

昭王康王

共王穆王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秦始皇以后,只准皇帝拥有宗庙,称“太庙”,按礼制建于皇宫左侧,与社稷构成“左宗右社”。

其他官民祭祀祖先用宗祠,居室中有祖先的牌位。

3、君师崇拜

(1)历代帝王庙

唐代以来,在京师兴建祭祀历代帝王的庙堂。

今存阜城门内“历代帝王庙”祭三皇五帝以来的开国帝王。

(2)文庙——祭孔

刘邦为帝王祭孔之始,东汉光武帝规定学校中祭孔,唐贞观年间诏令州县立庙,全国性祭孔,唐玄宗追尊孔子“文宣王”,宋代改称“至圣文宣王”,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明代封孔子“至圣先师”,清代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3)关帝庙

宋代开始立庙祭祀,明代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正式列入道教神祇系统,青代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诏令天下大小城邑立庙祭祀。

民国之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小关帝庙最少有几十万个。

三大关庙:

洛阳关林庙,湖北关陵和山西关帝庙

三、佛教——人为的宗教

(一)佛教缘起论、四圣谛

缘起,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可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

缘起论是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一切教义都由此而产生。

佛教讲缘起有十一个意义:

(1)无作者义;

(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

(4)依他起义:

(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

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论点:

A无造物主;B无我;C无常;D因果相续。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

“无常”之义在说明一切事物都受到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制约而变动不居,因果相续,故而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者。

“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既没有一身之主宰,也没有宇宙万物的主宰。

世上没有单一独立的、自我存在、自我决定的事物。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般寂静。

“四圣谛”就是基于缘起论的佛教人生学说。

“苦谛”,即苦的内容、种类,说人生之苦有八种: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五取蕴:

即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总之,世间有无量的苦。

“集谛”讲造成人生世界痛苦的原因。

众生不明白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这叫做“惑”,最常见的是三毒贪、嗔、痴。

因为(惑)而造种种业(意业、口业、身业),因业而有生死苦,“业”是因,“苦”是果。

前生的因,决定来世的果报,在“六道”之间轮回:

天、人、阿修罗、恶鬼、地狱、畜牲。

十二缘起:

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

十二缘起揭示了惑、业、苦的关系,人生痛苦的本源在于“无明”。

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

“灭谛”讲苦的消灭。

人要想不受苦,就要不造“业”;要想不造“业”,就应该断“无明”,要断无明,达到涅槃寂静。

涅槃就是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

涅槃也就是苦果苦因的消灭,即十二缘起法的止灭,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达到了涅槃。

“道谛”讲消灭痛苦的方法。

佛教解脱的目标是涅槃,达到涅槃寂静的方法:

戒、定、慧(三学)

具体的修行法门——“八正道”:

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二)佛教的发展历程

1、在印度的发展

(1)原始佛教

(2)部派佛教(上座部、大众部)

(3)大乘佛教(着重利他)——小乘(着重自己解脱)

(4)密教

12世纪后期,佛教在印度消亡绝迹,直到19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

2、在中国的传播:

南传——小乘;

北传——大乘

云南省多个民族的佛教属于巴利语系,小乘佛教,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均属此系(越南除外),汉语系和藏语系佛教均属于大乘佛教。

3、在中国的发展

(1)初始期:

两汉。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到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经,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记载。

最早翻译的佛经:

迦叶摩腾、竺法兰译《四十二章经》。

(2)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始有中国人出家受戒。

东晋道安法师建立中国僧伽制度,僧人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

5世纪初法显游历天竺,著《佛国记》,带回并翻译佛经“律”作。

5世纪初鸠摩罗什大规模翻译佛教经、论,有300多卷,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维摩经》《法华经》《金刚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

(3)高潮期:

隋唐

玄奘求法,《大唐西域记》,翻译经、论1335卷,规模宏大,译风严谨,超前绝后。

成为当时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集大成者,在中印两国都受到无比的崇敬。

宗派林立。

主要宗派:

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

衰落期:

宋元明清

三武灭佛:

北魏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灭佛,除禅宗外,其他诸宗衰亡。

元、清喇嘛教受朝廷重视。

(三)佛教的中国化

1、与道教的调和:

空——无

2、与儒家的调和:

“以孝为宗”,伪造经典《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

《孝经》:

“始于孝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

桓玄:

“不敢毁伤,何以剪削?

慧远:

“立身行道。

慧远《沙门不礼王者论》

3、禅宗

禅是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此法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叫参禅。

禅的种类本来很多,有次第禅,有声闻禅,有菩萨禅,中国禅宗一改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主要观点:

(1)“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

在禅宗看来,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圣经:

“上帝就在你的心中。

”马丁·路德:

“上帝不过是人们心中忠诚、信义、希望和慈爱之所在,心中有了忠诚、信义、希望和慈爱,上帝就是真实的,相反,上帝则成为虚幻。

”)

(2)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

北宗讲渐修,南宗讲顿悟,尤其贵自求不贵他求,重自我解脱,不重外在力量的帮助解脱。

(3)“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直观认识方法。

与原来的佛教相比,禅宗的修行方式有下列不同:

第一,不再恪守佛教恪守清规戒律、苦苦自守的生活方式,追求自然适意的生活方式,。

第二,打破偶像崇拜,放弃对经、律、论的研读,采用顿悟的方式达到自我解脱。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哲学思想方面

理学受到华严宗、禅宗的影响。

近代康梁、章太炎采取佛教的部分教理作为思想武器,如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等思想。

2、文学方面

(1)文学样式:

变文,语录体

(2)文学题材:

取材佛经故事,《百喻经》

(3)文学意境:

禅意诗,清淡悠远,意在言外。

3、艺术方面

(1)塔、寺、造像、石窟

(2)绘画:

佛教壁画,敦煌石窟,将佛教故事片绘成图;王维一派的文人画,发展出宋元以后的写意画。

4、语言方面

佛教词汇:

因果、缘、世界、和尚、比丘、菩萨、塔、刹那、

(五)佛教圣迹

四大名山:

五台山——文殊菩萨

峨嵋山——普贤菩萨

九华山——地藏菩萨

普陀山——观音菩萨

三大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宗教三宝:

教主、教义、教团

佛教三宝:

佛、法、僧

佛教三学:

戒、定、慧

五戒:

去杀、淫、盗、妄语、饮酒

三业:

身,口,意

三毒:

贪(贪婪的欲望)、嗔(愤怒与嫉妒的心情)、痴(执着顽固的念头)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般寂静。

六道:

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间,天上

三世轮回:

前世,现世,来世

四大:

地,水,风,火

八正道:

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武灭佛:

北魏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

四、道教

(一)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道家”是一个学术流派,它不具有宗教的基本要素——教主、教团、教义,其思想是可以验证真伪的;“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具有宗教的要素和形式,其思想是不可验证的。

联系:

(1)道教源于先秦的道家,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

(2)把哲学概念的“道”神秘化,人格化;

(3)奉《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真经》)等书为经典,其基本思想也与道家有相通之处。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

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致许寿裳》:

“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

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许地山《道家思想与道教》:

“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底理想的生活底乃是道教的思想;儒不过是占伦理底一小部分而已。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特点

基本信仰:

神仙崇拜

特点:

(1)道教不是由教主创立,而是由众多的民间教团组织长期融合形成的,道教的形成有多个源头;其他宗教都是由单一的教主创立的,都有单纯明确的基本经典。

(2)道教是多神的宗教,有庞大的神仙系统;其他宗教通常是一神论。

三清天尊:

玉清境——元始天尊

上清境——灵宝天尊

太清境——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四御:

昊天金阙玉皇大帝(全称“吴天金阙玉皇大帝”),天界的统领者;

中央紫微北极大帝(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之神)

勾陈上宫天皇上帝(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后土皇地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安排大地山河)

(3)道教把人生看成是美好的,追求永生和现世的享乐;其他宗教大都把人生看成痛苦的,解脱或幸福在彼岸的世界。

(三)道教的演变过程

1、道教的源头:

(1)原始巫术;

(2)东周方术;

(3)阴阳五行;

(4)黄老学说。

2、早期道教

太平道:

于吉传《太平经》,讲阴阳五行和神仙符咒;张角奉《太平经》为经典,创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

五斗米道:

张陵创立,也称天师道。

3、魏晋南北朝:

发展期

贡献最大的四个代表人物

葛洪:

著《抱朴子》,把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理论。

寇谦之:

除去三张伪法,制订新法,专以礼度为道,以礼拜炼丹为主要形式;建立北天师道。

陆修静:

编制斋戒仪范,整理经典,撰《三洞经书目录》,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编制道教的斋戒仪范;建立南天师道。

陶宏景:

被称为“山中宰相”。

著《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尊崇的神仙分成等级,总结构建庞大的神仙体系。

南北朝时期形成道教四大派别:

楼观派(元代并入全真道)

茅山派,上清派,灵宝派(三者元代归入正一道)

4、唐宋元明:

成熟期

民间兴起新道教。

新道教的基本观点是三教合一,唐末五代有锺离权,传吕纯阳、刘海蟾,是新道教的著名人物。

元明以来,道教遂逐渐形成北方全真道,南方正一道的基本面貌,一直流传至今。

全真道:

创于金代,创始人为王重阳。

道士必须出家,不重符箓,注重养生修性;

正一道:

创于元朝,创始人为张道陵38代孙张与材。

道士可以居家结婚,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

《水浒传》楔子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仁宗天子准奏。

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井降御香一柱,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大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忖与洪大尉,即便登程前去。

5、清朝:

衰落期

(四)道教修行方式:

1、丹鼎派——炼丹。

修炼内、外丹以成仙,外丹是烧炼药石;内丹包括服气、吐纳,导引、胎息、辟谷、房中等法。

2、符箓派——画符念咒。

符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

符箓是天神的文字,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可以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3、斋醮:

供斋祭神,一般在宫、观、道院或特设的法坛上进行。

斋醮仪式有:

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有烛灯和音乐吹奏程式。

(五)道教名胜

道观:

楼观台,太清宫,上清宫,白云观

名山:

泰山,华山,青城山,茅山,武当山,崂山

书法

一、书法产生的基础:

1、独特的文字体系。

世界上有三种文字体系:

象形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象形体系现在已不存在了,现今各国的文字绝大部分是表音体系的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线性排列,空间上表现为一维性;汉字是一种平面结构,空间上表现为二维性,间架结构的多样性使汉字具有建筑美。

拼音文字虽然也有书写的好坏优劣之分,但写字根本够不上一门艺术,惟有表意体系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它本身更成为审美的对象,写字成了一门艺术。

钱穆《中国文化史》(P87):

“中国文字亦可说是由中国人独特创造,而又别具风格的一种代表中国性的艺术品。

我们只有把看艺术作品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字,才能了解其趣味。

2009年9月30日书法、篆刻等22个项目新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

李泽厚《美的历程》:

“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一个汉字可以在书法中有几十上百种写法,姿态万千。

写字如作画,每个字如一个意象,整幅字构成一个画面。

3、士大夫的双重身份——官僚兼艺术家,儒道两种思想的交互作用,案牍劳形之余,将书写当成抒发性灵的手段。

4、对书写的重视。

自魏晋以后,形成了举国崇尚书法的风气,书法家也像诗人一样,既可以取得当世的地位、名声和财富,又可以流芳百世。

唐代科举考试中有“明字”一科,唐代时一个个子通过礼部考试,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要到吏部应试,通过以后方能授官,吏部的考试内容有“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其中“书”就是书法。

吏部选官时,特别要看“书”的水平,“楷法遒美”者入选。

著名书法家还可以受到特别使用,在中央任职。

书法的字体类型:

篆、隶、楷、草、行

二、书法艺术美的构成

三个要素:

用笔、结构、章法(笔意)。

分别产生:

1、线条的美

书法是一种线条造型的艺术,每个线条都是一个艺术造型。

书法的线条,通过用笔,要表现出力度和美感,即“笔力”。

有无笔力,首先看是否“圆”,其次看是否“涩”。

“圆”指线条饱满、结实,是用中锋行笔写成的,传统书学比喻为“锥画沙”;

“涩”指笔锋冲破纸面的阻力,挣扎前进产生的效果,不能将笔锋偃卧平拖过纸面,而要将笔锋站直,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刘熙载:

“惟笔势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这样写出的线条,不轻滑、不飘浮,而是沉着、凝重、苍劲,古人比喻为“屋漏痕”。

吕凤子《中国画研究》:

“从一般规律讲,凡属表现愉快情绪的线条,总是一往流利,顿少,转折之处也不露圭角。

而凡属表现不愉快情感的线条,则多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就会显示出一种焦灼感和忧郁感。

”这同样适用于书法。

2、平衡的美

汉字结构本来就追求匀称、平衡、协调,书法则更注重变化,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有意识地突出某一部分,用打破某种协调均衡来达到新的更高级的协调均衡,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结体中,凡是点,皆取倾侧之势,而不作正立之形,横不平,竖不直,横画总是斜向右上方,竖画则或左偏,或右偏。

孙过庭《书谱》: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如柳字的“正”竖皆有所偏斜。

竖画并见时,欧、褚作相背内弧形,且左短右长,颜字则作外弧形。

笔画和部件的组合,没有一个字能真正结构成方形的。

如“西”字在唐碑中有两种取势方法:

一是首笔写成长横而收缩下部,二是首笔写成短横而突出下部。

再如欧阳询的“深”字,黄庭坚的“驚”字,(上部明显身左下侧倾斜,右下侧插入马字,平衡地托着上部,整体上既重心稳当,又新奇,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整体的美、意境的美

字与字之间存在呼应和对比两种关系。

呼应使字与字血脉相连,如《祭侄稿》中“方期亦在”四字;对比使字与字在大小、纵横、向背上都富于变化。

书法的意境有:

端庄雄伟——颜真卿

飘逸秀丽——王羲之、褚遂良、赵孟頫

豪放恣肆——张旭、怀素、米黄行书

古朴苍劲——汉隶、魏碑

工整精细——欧阳询

唐张怀瓘《书断》将书法家的作品分为神品、妙品、能品三类。

书法家追求的目标就是将汉字的点画升华为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三、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认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书法家是秦代的李斯,(见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但在秦汉以前,书法还处在不自觉的时代,李斯并不是为了流传书法而刻石的。

东汉时期,书法逐渐进入自觉时代,出现了一些人刻意地长期的练习书写,甚至作为终生的事业和爱好。

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张芝,他在章草的基础上创出了今草,对汉字字体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尊为草圣。

三国时期的钟繇对楷书的定型起过相当大的作用,成为第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