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4943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docx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docx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2、3、4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5、6、7、8

明清时期的思想变革

9、10、11

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绵阳一诊)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

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B 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对元朝灭亡原因的认识,“元之大弊”在于“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朱元璋认为“人君”必须“躬揽庶政”,于是废除了丞相,因此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D两项不正确。

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A项错误。

2.(2014年广东文综,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解析:

D “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该类官员的权力不是法定的权力,所在的权力机构也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

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明代的内阁的地位相一致,D项正确。

3.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解析:

B 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向皇帝随时秘密奏闻,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B项正确。

中央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南书房的设立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平定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A、C、D均不是密折制度的作用,排除。

4.(2014青岛一模)“最高命令称上谕:

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

……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

”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解析:

A 与明发上谕相比,寄信上谕由皇帝军机处直接寄给接受命令的人,旁人无从知晓,更无法干涉,“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而不用明发上谕,明显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也体现了皇权的日益加强,A项正确;政令的保密及提高行政效率并非主要目的,B、C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监察官员的信息,D项错误。

5.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

当然,从中亦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

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

D.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

解析:

C 从材料信息看,晋商经商致富后,往往“盖房置地”,这会导致无法将财富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故选C项。

A项中的“彻底”与史实不符;B项与题目含义相左;D项与史实不符。

6.(2014荆州一模)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

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

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解析:

A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明清时期”“人口稠密”,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蕃薯,在明清两代不断推广种植,加之稳定的社会环境,人口迅速膨胀,人地矛盾突出,且玉米和蕃薯能够在土壤相对贫瘠的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种植,故引起了题干中所述的移民趋向,故A项为正确答案;B项中的“严重不均衡”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排除;C项中政府对西南的开发主要通过改土归流来推进,排除;区域经济分工早已出现,排除D项。

7.(2014浙江六校联考)“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该地(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交通便利

C.小麦种植业较发达D.商业繁荣

解析:

D 该县需要的米要从其他地方买进,粮食收获的季节商人就会载米前来,“舳舻相衔”,可见该地商业繁荣,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地的交通状况,故B项错误;“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无法推测当地小麦种植业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

8.(2014汕头检测)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  )

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

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

解析: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行该种土地制度就会消除土地兼并问题,海瑞主张“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这反映了当时农民失地情况严重,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开始弱化和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生产的问题,故C项错误;这只是海瑞一人的想法,不能说明井田制已经恢复,故D项错误。

9.(2014怀化二模)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

“见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说:

“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

A.“知行合一”

B.“人人同具良知”

C.“格物致知”

D.“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解析:

B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因此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则“满街都是圣人”,故B项正确;A项王阳明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C项“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C项错误;D项是李贽反对孔子是天生圣人的观点,故D项错误。

10.(2014广东联考)从明代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的大约三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股“崇实”“务实”的社会思潮,过去学术界有的人把它称之为“早期启蒙思想”,有的人把它称之为“经世致用思潮”,近几年则通称之为“明清实学思潮”。

下列属于这一“思潮”代表人物的是(  )

A.朱熹B.沈括

C.顾炎武D.曹雪芹

解析:

C 由题干中关键信息“经世致用思潮”“崇实”“务实”等可以判断这一“思潮”是指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是这一思想代表人物,故C项正确;A、B、D三项分别是理学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不符合题意,且A、B两项与“明代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的时间限定不符,排除。

11.(2014南充一模)明朝有学者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

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解析:

B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说明统治阶级(主与臣)要尊重民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主张建立法治社会的是近代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是在近代,故D项错误。

12.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

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

B.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

C.经济重心的日趋南移

D.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

解析:

D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戏剧这种市民文化也应运而生,D项正确。

由“流传于各地”否定A项;戏剧不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已经完成,B、C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7分,14题25分,共52分)

13.(2014福州模拟)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他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简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

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居延汉简甲乙编》

(注:

①燧:

最基层的哨所。

②公乘:

爵位。

③直:

值。

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

明初规定:

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

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

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管理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

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采取措施逐步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顺治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

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旗驻防各地

康熙

不启用与各旗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雍正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

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

(7分)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10分)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10分)

解析:

(1)问由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三坞燧长”“公乘”“徐宗”“年五十”“宅”“田”“直”等回答汉简的主要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来回答其领域。

(2)问依据材料二中明清两代对工匠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分析工匠地位的变化,并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其影响。

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分治”“任命亲贵皇子主持”“专派监察八旗御史”“鼓励……揭发讦告”来回答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由此可得出该时期皇权逐步加强的特征。

答案:

(1)主要信息:

燧名、职务、住址、姓名、身份、年龄、财产(田产)。

(3分)

领域:

户籍管理;边防军事;官职(爵)设置;土地制度;农业生产。

(4分)

(2)变化:

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4分)

影响:

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6分)

(3)主要方式:

分而治之;由亲贵皇子(代替原首领)主持旗务;加强监察。

(6分)

特征:

君主专制强化。

(4分)

14.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但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新气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今安徽),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材料三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

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结合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据材料二分析其特点。

(11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和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8分)

解析:

(1)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即可。

(2)问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出现了商帮,江南以徽商为代表,江北以晋商为代表,双方有各自的经营范围且都财力雄厚;晋商比徽商富有,但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第(3)问注意题干限制“思想领域”,依据所学可知“革新和发展”是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内在联系则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案:

(1)史实: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6分)

(2)现象:

商帮出现。

(3分)

特点:

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是商帮的突出代表;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徽商、晋商的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8分)

(3)表现:

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4分)

联系:

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建立在明清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