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25首古诗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34856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25首古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25首古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25首古诗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25首古诗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25首古诗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25首古诗词.docx

《小学25首古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25首古诗词.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25首古诗词.docx

小学25首古诗词

25首古诗词

1、敕勒歌(南北朝时期民歌)文学体裁:

乐府诗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

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原文:

敕勒歌①(北朝民歌)

敕勒川②

阴山③下。

天似穹庐④,

笼盖四野⑤。

天苍苍⑥,野茫茫⑦,

风吹草低见牛羊⑧

注释:

①《敕勒歌》:

敕勒(chìlè):

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

川:

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3]

③阴山:

在今自治区北部。

[2]

④穹庐(qiónglú):

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2]

⑤笼盖四野(yǎ):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4]

⑥天苍苍:

苍苍:

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

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

同“现”,显露。

译文一: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2、芙蓉楼送辛渐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1

寒雨连江夜入吴2,平明送客楚山孤3。

亲友如相问4,一片冰心在玉壶5。

注释:

芙蓉楼:

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省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辛渐:

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

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

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

古代国名,这里泛指南部、北部一带。

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

天亮的时候。

客:

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

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孤:

独自,孤单一人。

现位于省西部、黄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

寒冷的冰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友人离去隐隐的孤独在我心中。

如果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一样清洁。

3、回乡偶书二首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⑴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

儿童相见不相识⑷,笑问客从何处来⑸。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

惟有门前镜湖水⑺,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

⑴偶书:

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

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

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

家乡的口音。

无改:

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

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

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

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

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⑹消磨:

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

湖泊名,在今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译文:

其一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2]

4、春晓(唐代孟浩然诗作)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原文:

春晓

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注释:

⑴不觉晓:

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

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

听见。

啼鸟:

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

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

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

不知有多少。

知:

不知,表示推想。

[1][2-3]

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5、九月九日忆兄弟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九月九日忆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原文:

九月九日忆兄弟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注释:

⑴九月九日:

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

想念。

王维迁居于蒲县(今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

⑵异乡:

他乡、外乡。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

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

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

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6、送元二使安西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⑴

渭城朝雨浥轻尘⑵,客舍青青柳色新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⑷。

注释:

词句注释⑴元二:

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

出使。

安西:

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

秦时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

早晨下的雨。

浥(yì):

湿。

⑶客舍:

旅店。

⑷阳关:

在今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7、鸟鸣涧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原文:

鸟鸣涧⑴

人闲桂花落⑵,夜静春山空⑶。

月出惊山鸟⑷,时鸣春涧中⑸。

注释:

⑴鸟鸣涧:

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

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

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

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

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

月亮升起。

惊:

惊动,扰乱。

山鸟:

山中的鸟。

⑸时鸣:

偶尔(时而)啼叫。

时:

时而,偶尔。

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8、望洞庭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原文:

望洞庭1

湖光秋月两相和2,潭面无风镜未磨3。

遥望洞庭山水翠4,盘里一青螺5。

注释:

洞庭:

湖名,在今省北部。

湖光:

湖面的波光。

两:

指湖光和秋月。

和:

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

指湖面。

镜未磨: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

也作“山水色”。

山:

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盘:

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一作“白云”。

青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9、望庐山瀑布文学体裁:

近体诗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两首诗,一为五古,一为七绝。

诗人以高度夸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其中第二首历来广为传诵。

该诗前两句概括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

首句从香炉峰写起,照射下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美。

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

后两句用夸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字字珠玑。

结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一个“疑”字,显得意味深长。

原文:

望庐山瀑布⑴

日照香炉生紫烟⒂,遥看瀑布挂前川⒃。

飞流直下三千尺⒄,疑是银河落九天⒅。

注释:

⒂香炉:

指香炉峰。

紫烟:

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⒃遥看:

从远处看。

挂:

悬挂。

川:

河流,这里指瀑布。

⒄直:

笔直。

三千尺:

形容山高,这里是夸的说法,不是实指。

⒅疑:

怀疑。

银河:

又称天河。

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天空的最高处。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绢挂你的前面。

瀑布从高崖上飞一样地腾空直落,好像有三千尺长,让人恍惚以为那是银河从九天倾泻到了人间。

10、静夜思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原文:

静夜思⑴

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静夜思:

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⑷举头:

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1、赠汪伦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白于泾县(今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此诗前两句描绘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原文:

赠汪伦⑴

白乘舟将欲行⑵,忽闻岸上踏歌声⑶。

桃花潭水深千尺⑷,不及汪伦送我情⑸。

注释:

⑴汪伦:

白的朋友。

⑵将欲行:

“欲远行”。

⑶踏歌:

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⑷桃花潭:

在今泾县西南一百里。

深千尺: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的手法。

⑸不及:

不如。

译文:

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12、独坐敬亭山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原文:

独坐敬亭山⑴

众鸟高飞尽⑵,孤云独去闲⑶。

相看两不厌⑷,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敬亭山:

在今市北。

⑵尽:

没有了。

⑶孤云:

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

“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

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

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

满足。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13、春夜喜雨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草堂居住时所作。

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

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原文: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⑴,当春乃发生⑵。

随风潜入夜⑶,润物细无声⑷。

野径云俱黑(hè)⑸,江船火独明⑹。

晓看红湿处⑺,花重锦官城⑻。

注释:

⑴知:

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

就。

发生:

萌发生长。

⑶潜(qián):

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

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

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

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

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

故址在今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有用作的别称。

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14、江畔独步寻花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

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

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20,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21,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黄四娘:

杜甫住草堂时的邻居。

蹊(xī):

小路。

留连:

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

可爱的样子。

恰恰:

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15、游子吟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原文:

游子吟⑴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⑵。

临行密密缝⑶,意恐迟迟归⑷。

谁言寸草心⑸,报得三春晖⑹。

注释:

1子:

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

诗体名称。

⑵游子:

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

将要。

⑷意恐:

担心。

归:

回来,回家。

⑸谁言:

一作“难将”。

言:

说。

寸草:

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

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

报答。

三春晖:

春天灿烂的,指慈母之恩。

三春: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照耀着子女。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16、草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赋得:

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

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

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

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

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

草原明丽翠绿。

王:

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

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请望着萋萋芳草。

17、山行(唐代杜牧)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原文:

山行1

远上2寒山3石径4斜5,白云深6处有人家。

停车7坐8爱枫林晚9,霜叶10红于11二月花。

注释:

山行:

在山中行走。

远上:

登上远处的。

寒山:

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

石子的小路。

斜:

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

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

轿子。

坐:

因为。

霜叶:

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

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

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18、泊船瓜洲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

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原文:

《泊船1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2瓜洲3一水4间5,钟山6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7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8。

注释:

泊船:

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京口:

古城名。

故址在市。

瓜洲:

镇名,在长江北岸,南郊,即今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

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间:

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钟山:

今市紫金山。

绿:

吹绿,拂绿。

还:

回。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19、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通判期间。

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妆浓抹总相宜⑺。

注释:

⑷潋滟:

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

正显得美。

⑸空濛:

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

也。

奇:

奇妙。

⑹欲:

可以;如果。

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

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20、题西林壁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

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