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尺度.docx
《世界尺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尺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尺度
世界尺度
引言
朋友们,当你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你已经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为你呈现另一种认识我们这个世界的视角。
藉由我们人类有两只眼睛,我牵强地为你归结出这些文字的两条主线。
如果你的眼睛善于观察大的事物,那么你可以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不间断地浏览这些文字;如果你更倾向于捕捉小的事物,那么你可以跃过一至五章而直接从第六章开始你的旅行,如果你愿意将这种阅读看成是一种另类的旅行并能享受其中的乐趣的话。
从第一到第五章,我会总体上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将你由地球引至宇宙的深处,在空间的跨度上领略宇宙的奥秘。
由地球到太阳系,之后银河系,之后河外星系,之后于整个宇宙;当然中间我会在必要的地方给你加上实用的相关信息,来帮助你理解认识这些凌乱的文字。
我不保证你的旅行能否能够让你赏心悦目,但作为“导游”(如果可以这样叫的话)的我,保证让你在旅行中轻松快乐,不厌倦。
正如你预料的一样,在第六章到第十一章里我准备用另一种风格来引导你进入另一个世界,由大至小。
这里的的东西将会和你眼里的大不相同,因为这基本上是“看不见”的世界。
“看不见”是相对于肉眼来说的,请你不要误会。
这里的魅力不亚于另一种(第一至第五章里)的。
简单地说是按照如下结构行文,米、毫米、微米、纳米等结构顺序。
必要的时候同样我会不遗余力地为你讲解必要知识。
当然在行文时,有些公式和方程是少不了的,但我会尽量简单化而不是你觉得枯燥。
因为他们可以简单清楚地表述自然规律,这是任何语言都没有的能力,希望你不要排斥。
不过我还要说的是,在这些享受这些美景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发现他们的人,因为这些人我们才得以领略自然的美好。
在自然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人的作用是不可以被忽视的,正是由于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才使得我们是探索发现的以延续,所以,借此我准备在正文的前面加上一章关于我们人类自身探索的文字。
做什么事都要,先认识自己。
这里我引用一句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
“认识你自己。
”
最后,我不得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短处。
由于我是涉足于自然科学的人,对社会科学的认识甚少,至此,向大家表示歉意。
载着,由于我本身的能力所限,必然会在字里行间出现疏漏或错误,还望大家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杨卫华
庚寅年腊月十三
第一章地球
地球,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星球,在宇宙间是那么普通而有奇特。
普通,是说地球和其他的行星相比,比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奇特,是说地球是已知的星球当中唯一一个产生生命的星球。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的熟悉,所以我要带你做一次最可能实现的旅行。
那么,就让我们从认识地球开始吧!
地球的物理属性
首先,要认识地球,我们必须先了解它的自然环境。
当然这里不存在所谓的人文环境,因为我们本身就在地球上生活,要考虑地球的属性这个大层次上的概念,人为因素就固然谈不上了。
不过要是有一天人类的能力足以影响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活动时,这种人为的因素就可以显现出其生命力。
所以,不是考虑每件事都要机械地两方面考虑。
地球,位于太阳系内。
和其他七大行星一起组成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它们按环绕太阳轨道半径(行星轨道不是圆,而是离心率很小的椭圆。
这里的半径可以理解为椭圆的半长轴)的大小内向外分别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有人可能有疑问,不是九大行星吗?
还应有冥王星啊!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在下一章讲解太阳系时回答比较合适。
以下便是关于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希望能给你有一个大概的概念。
物理特征
椭圆率
0.0033529
平均半径
6,372.797km
赤道半径
6,378.137km
两极半径
6,356.752km
纵横比
0.9966471
赤道圆周长
40,075.02km
子午圈圆周长
40,007.86km
平均圆周长
40,041.47km
表面积
510,065,600km^2
陆地面积
148,939,100km^2(29.2%)
水域面积
361,126,400km^2(70.8%)
体积
1.0832073×10^12km^3
质量
5.9742×10^24kg
平均密度
5,515.3kg/m^3
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
9.7801m/s^2(0.99732g)
宇宙速度
11.186km/s(39,600km/h)
恒星日
0.997258d(23.934h)
赤道旋转速率
465.11m/s
轴倾斜
23.439281°
北极赤经
未定义
赤纬
+90°
反照率
0.367
平均表面温度
287K(14℃)
最大表面温度
331K(57.7℃)
最小表面温度
184K(-89.2℃)
大气
表面压力
101.3kPa(海平面)
氮
78.084%
氧
20.946%
氩
0.934%
二氧化碳
0.0381%
以上的数据来自XX网。
就以上的数据我简单的给你一个解释,就其原因。
就第一个表而言,可以这样来说。
首先,地球围绕着地轴有自转,角速度约为:
.
地球每天旋转360˚,一天有24×60×60秒,两者相除即可得到结果。
对于线速度,可直接用该点到轴的距离乘以角速度即可。
学地理时我们知道,地球并不是正球体,而是两极略扁椭球体,这正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
可以说,在宇宙间凡是有自转的星球,都应该是这种形状。
这也就有了所谓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显然,我们直观地可以知道赤道半径一定比极半径大。
对于地球两者相差约为21公里,这相对于地球来说太小了,在不用精确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其看作是球体。
同时由于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包围,所以在太空中看是蓝色的星球。
那怎么计算地球的物理量呢?
当然我们不能用米尺直接测量,必须借助有效的手段。
相对来说它的半径周长等是容易测的,但是像质量,密度等量是不宜直接测得的。
这里要测质量可以用牛顿定律就行了,但是密度我们只能求个平均值,因为地球构造是不均匀的,也就是说密度不均匀。
可以想象,太平洋处的密度肯定没有青藏高原处的大,因为,显然水的密度没有岩石的密度大。
那么怎样计算地球的质量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牛顿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物体总是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有公式表示就是:
,1-1
矢量式为:
.1-2
其中为所受的力,
表示质量,
表示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用公式表示为:
.1-3
在了解了这几个公式后我们就可以用它计算地球的质量了。
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啊,我们还必须有万有引力定律:
任意两物体间的作用力(这里指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同样是伟大的牛顿发现的。
如果你对牛顿的“苹果”不陌生的话,我想你会知道的。
用公式表示为:
,1-4
其中G为引力常量,最初由卡文迪许测定,大小约为
。
在有了这个公式后,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他在天文上的应用,简单地说就是下面的一个连等式:
.1-5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作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同时经过变换可以化成“黄金代换式”。
这里我不再写出,有兴趣的你可以自己推一下。
提示一下就是GM=……,显然我们可以直接写出来。
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计算地球的质量了,当然我们还要通过实验知道必要的量,你知道吗?
至于密度,我们有质量和体积就可以直接写出。
这里还有一个简单的近似公式,你可以了解一下:
.1-6
怎么导出的,其实很简单。
重力加速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在我们有了以上的知识后,我想你一定知道了怎么去算它的值。
由1-1,1-4,1-5我们可以很快得到:
.1-7
由1-7可以看出r越大g的只会越小,所以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小于两极的重力加速度。
换句话说,就是越靠近赤道重力加速度越小。
所以,在建设卫星发射基地时应该将纬度考虑进去,就我们北半球而言,越往南重力加速度越小,从而也就越节省发射卫星时所需的能量。
当然,建设基地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这里呢,同时应该再介绍一下宇宙速度的概念。
我们要发射卫星,起初必须给火箭以足够大的速度,这里有个最小值,这个值就是第一宇宙速度,它同时又是卫星环绕地球的最大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是可以计算的。
按照牛顿最初的构想,若是让一个物体做平抛运动,它会在空中运行一段时间,然后落到地面上。
显然,随着跑出速度的增大,物体落到地面上的位置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会逐渐增大。
但是,若物体的初速度非常大,以至于它不再落到地面上,而是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这时的初速度就是第一宇宙速度。
在介绍概念的同时我们给出了计算它的方法。
假如物体可以绕地球作圆周运动,那么1-5和1-7式必然可为之所用。
通过1-7式简单地变形,就可以得出:
.1-8
如果通过1-7式由第二式和第四式变换成路程比时间会更好理解,这里我不去解释。
第二宇宙速度也可以计算,简单说是第一宇宙速度的
倍。
要计算它,我们必须知道能量这个概念。
当然这里的能量和我们平常说的有一定的差别,我们这里指的是机械能,她是动能和势能的和。
动能就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而势能是物体在势场中因而所具有的能量。
它不像动能那样好理解,但是也并不难理解。
举个例子,物体在地球上在重力场中所具有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它显然与其到地面的距离有关,试想一个从二楼落下的球砸到头上与一个相同的球从四楼落下来砸到头上的感觉一定不一样。
这就是说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所具有的能量不同,这是势能的奇特之处。
这里有必要告诉你,势能的值可正可负,也就是说它的值可以大于零也可以小于零,而动能总是大于零。
为什么呢?
因为势能的零点时认为定义的,这和数学上的坐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势能的零点就像坐标零点,它只是一个参考的势能点,在场中的两点之间的势能之差是不变的。
举个例子,要测量我的身高,假如以我的脚底为参考点,那么我167厘米;假如以海平面为参考点,我这里海拔假如80米,那么我身高为8167厘米。
相比之下,我的身高是变化的,但是我的绝对身高是不变的。
这和势能,物体具有的势能是一样的。
好了,我们已经明白了势能和动能,下面我们要了解一下它们的定义。
我们定义动能:
.1-9
m代表物体质量,v代表物体速度。
究竟动能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我们这里不做解释,有兴趣你可以查阅物理学相关资料。
由于势能的大小和选的零势能点相关,我们就直接取物体所在位置与零势能点的距离为h.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等势面的概念。
在零势能点选好之后,我们知道不同位置的的势能不同,如果所有势能相同的点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曲面,我们称之为等势面。
每一个等势面都有对应的h,怎样确定h呢?
这里要有梯度的概念,这不是我们这里要求的,我不再解释。
我们这里只要简单理解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就可以了,这是不妨碍我们的推理的。
那么好了,势能:
.1-10
我们已经知道了,动能和势能,这时就可以写出总的能量:
.1-11
由于我们只考虑在引力场中的能量关系,所以这样写出来是正确的。
至于自然界的三大守恒律,我想你一定不陌生,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
有人会问质量守恒不是吗?
是。
但是质量守恒要求的条件比较苛刻,而上述三个则是普遍成立的。
另一方面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可以知道,质量能量是等价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使用能够普遍成立的守恒律。
既然已经知道了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就可以计算第二宇宙速度了。
首先我们按照一般情况将无穷远处作为零势能零点,这时候动能的值为零,显然总的能量值为零。
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物体开始加速,速度也越来越大,由于能量守恒,势能必然减少,而且减少的量值与动能增加的量值相同。
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理解,由于地球对物体做正功使得物体距离地球越来越近,从而有1-10可知,物体的势能越来越小。
这里说的是绝对大小。
由于我们选取无限远处为零势能处,所以这时的势能代数值是负值。
动能值为正值,与势能相加仍旧为零。
在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说如果物体能够飞离地球它运动到无限远处的速度必然为零,这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我们这里计算的是最小值,当速度再大一些是必然满足条件的。
在重力场中势能有以下表达式:
.1-12
由于动能和势能之和为零,所以动能的表达式也可以为1-12式。
也就是:
.1-13
通过变换我们得到:
.1-14
此时我们完成了任务。
通过计算得出
,
.至于第三宇宙速度,它是物体逃出太阳系的最小速度,计算和第一第二宇宙速度有一定差别,这里不再解释,有兴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这里要插上一句,说一下矢量。
在数学上我们会遇到数量和向量,它们分别对应与物理学上的标量和矢量。
这里我们为了理解它们的运算法则,我们以数学上概念为通用语言。
数量就是我们经常见和使用的1、2、3、212、43566、75754745876、3243212……等等,它们的加减乘除小学我们学到的。
而向量,除了具有数量的性质外,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有了方向这一特征。
我们在印刷体中用黑体表示向量(矢量),在手写体中一般用英文小写字母上面加一个箭头表示,但在物理学中,凡是字母都有物理意义,所以凡是表示向量(矢量)的,我们一律在字母上面加以箭头表示。
向量的运算一般不满足数量的加减乘除,加减法要用三角形法则或是平行四边形法则;向量的乘法有两种,一般称为点乘(•)和叉乘(×)。
点乘的结果是数量,而叉乘的结果仍旧是向量。
下面简单说一下向量的加减乘运算,注意向量没有除法运算。
(以下向量表示均以手写体为准)
右图为加法运算:
由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按照三角形法则将减号后面的向量方向变为反方向再相加即可。
这里不再重复。
=
以上是向量点乘的计算,下面说一下叉乘的计算。
z
y
θ
x
上述是向量叉乘的运算方法。
其实它本身就是求面积,只不过要用右手定则来确定最后积的方向。
另外点乘的积叫做数量积(标量积或标积),叉乘的积叫做向量积(矢量积或矢积)。
当然向量的知识还远不仅这一些,这里知识做了概念层面的介绍。
剩下的知识你可以在高等的数学知识中找到答案,我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简单的数学知识点,希望不会给你的阅读造成困难。
在力学上的信息我们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我们要了解一下它在电学和磁学上的一些特点。
由于电和磁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我们习惯上将其叫做电磁学。
首先我们有必要知道电磁学上的一些定律定理,这对我们理解以下要讲的东西会有帮助的。
首先是库仑定律:
点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与其电荷量成正比,与电荷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它与万有引力定律是那么的相似,都满足平方反比律,这是巧合还是自然界的必然呢?
有兴趣你可以总结一下,平方的关系律。
这里的电荷说的是点电荷,这又与力学上的质点颇为相似,都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而物理有时还必须要这种东西。
当然如果两个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与它们本身的线度相比是远远大于的关系,也可以应用这个定律。
远远大于或是小于是一个模糊地概念,因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是满足我们解决问题的需求就行了。
库仑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1-15
这里q代表电荷量,k代表静电力常量,ε代表介电常数。
这里k的测量最早是由库仑完成的。
你一定还记得引力常数G,类比之下你会发现,测量时用的实验装置是那么的相似,只是原理不同。
这时你不得不佩服实验物理学家的聪明的智慧。
尽管库仑定律在我们的地球上几乎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但是这是基础。
接下来你会看到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你不可能在任意一本讲电磁的书中将其忽略掉,就是光学中也会经常用到它。
单单从字面上我们亦可以发现,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大小的物理量。
那究竟什么是电场呢?
这要从法拉第开始说起,因为场的概念就是他发明的。
当然我们今天说的场的概念与最初的法拉第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同样和我们口语中的官场、气场等大不一样,我们这里简单说一下今天我们说的场的概念。
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有能量有动量,与一般的物质没有多少区别,除了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这样说你可能有点忧虑,举个例子吧。
地球周围具有重力场,电荷周围具有电场,磁铁周围具有磁场。
每天我们都会和它们有交情,我们受到重力的影响就说明我们在重力场中;我们每天用的手机信号就是电磁场(电场和磁场的统称),同样每天的各种电视信号广播信号无线电信号都是;即使光也同样是电磁场,前面说到电场强度在光学中的应用就在此处。
这里我们不加区分电磁波与电磁场。
它们携带的信号就是能量。
场以光速在高速传播,大小为30万公里每秒。
这里有个趣事就是,如果你在音乐厅里听乐队演奏,而这场(注意不是我们的场,这里它是量词)音乐会正在现在现场(这里是名词)直播,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有可能会比你先听见声音。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当然,我们物理上要在直观上描述场需要借助电场线(又叫电力线)和磁场线(又叫磁力线)这一工具。
这些线不和场一样,因为它们是人为定义的,是为了简化描述物理现象而假想的。
简单地说线密的地方场的强度大,疏的地方场的强度小;线在该处的方向就是场在该处的方向。
在明白场的概念后,我们可以描述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了。
它定义为正电荷在某处受到的力与该正电荷电荷量的比值。
公式描述就是:
.1-16
这里Q表示场源电荷的电荷量。
另外这个公式有使用条件,就是q要足够小,以至于不会给元电荷形成的电场产生影响。
不过请不要被这个公式所蒙蔽,不要以为没有q就没有了电场,因为这只是定义式。
电场的有无,决定于场源电荷的有无,大小分布同样如此。
不能以为口袋里没有手机就说明口袋这儿没有手机信号,这是相同的道理。
接下来要认识电势、电压、电势能、电流等概念。
为了简单说明这几个概念,我仍旧类比。
我们将电场想象成是二维的平面(我们一简化为主,不会追求过分的严密),同时在平面上画一条线作为电场线,并标有方向。
我们类比坐标轴,这和上文提到的重力势能的特点有些相似。
在坐标轴上我们要选一点作为零势点和零势能点,在选好之后线上的每一点都和零点有确定的“距离”关系,这里的“距离”就可以是电势或电势能。
而电场线上两点电势的差值就是电势差,又叫电压。
我们可以记住,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但是电势能却不一定,因为电荷有正有负,因此引起电场做功就有正功和负功之分具体的分析,有兴趣可以尝试一下,不过要知道,场做正功势能减小,做负功势能增加。
或许你现在已经发现,这里的有些概念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有些不一样,比如电压。
电压有时又会叫做电位,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使用。
我们常见电池的电压,如电池本身标示的3V、1.5V、6V等都是直流电压降,也就是正负极两端的电势差,又叫做电动势,这是电源开路时的电势差。
由于电源本身具有一定的电阻,所以实际上提供的电压总是稍微小于电动势,这可以有欧姆定律解释。
欧姆定律是说,电阻是电压与电流的比值。
公式是:
.1-17
电阻,顾名思义就是对电的阻碍,这可以电阻定律得到。
电阻定律是说,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公式是:
.1-18
这里ρ代表电阻率,它的倒数就是电导率,正是你可能会在某些手册上看见的电导率。
材料根据导电性能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它们的导电性能依次减弱。
这里我们简单提一下半导体。
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半导体材料是硅和锗,是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原材料。
我们经常提到的芯片就是由硅作载体做成的,这可是当今计算机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直流电最常用的就是电池,而电池一般分为可充电的和不可充电的。
不可充电的电池是通过电池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的,确切说是氧化还原反应。
可充电的电池也是通过此类形式得到电流,只不过化学反应可以正反两方面进行,这就是可充电电池的基本原理。
由于化学反应中存在反应是否充分和老化的问题,所以充电电池都有一定的充电次数,不能无限次充电。
当然产生直流电并不是只有这几种方法,还可以用其它方法产生,这里我们不再具体说明。
电流的概念,我们应该都明白,但是定义却不一定能说的出来,显然不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那样。
电流的定义其实是: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荷量。
公式是:
.1-19
以下我们简单说一下交流电。
交流电与直流电的区别在于,电流在导体内的流动方向是否发生变化,不变的就是直流电,变化的就是交流电。
而平常我们说的日常用电的电压220V就是交流电压,它其实是交流电的有效值,而峰值是310V,约为有效值
倍。
而我们说的三相电的380V,是有效值的
倍。
不过要计算的话需要用到数学上的三角函数和微积分的知识,这里我们不做详细介绍。
至于交流电的产生和运输等问题,我们在下面的文字中将有所涉及,因为发电的原理我们还没有认识到。
以上是电学的入门知识,下面我们说一下磁学的基本知识。
磁学和电学同样有趣,没有太多的本质差别,只有在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时才凸显处异处。
电荷有单一的正负电荷,而自然界没有给我们留下单一的磁荷(又叫磁单极子),南极(S极)北极(N极)总是同时出现。
(有资料表明科学家已经找到磁单极子,有兴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这里的南极北极与地理上的南极北极完全不是同一概念,没有关系。
不过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方了。
你可以在地球上绝大多数地方得到相同的答案,但是由于磁极和地球极点不重合,所以真的指向总会在正北和正南左右。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关于磁的一些定律。
首先不能忽略的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说的是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可以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将导体和外接电路联在一起就可以形成电流通路,而此导体就相当于电源。
如果是导体运动,形成的是动生电动势;如果是磁场运动那么形成的是感生电动势。
不过动生和感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也是分不清的。
既然在闭合回路中可以有电流,那么电流的方向是我们必须知道的,这就用到楞次定律。
不过楞次定律的表述比较拗口,我们理解一下。
但是在了解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知道奥斯特在电和磁方面的贡献,是他发现了电可以生磁。
简单地说就是,放在电场中的小磁铁可以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进而作相应的运动。
由于磁场本身也有方向,方向的判定,此时,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这就要知道安培定则。
它的内容就是,用右手握住导线,大拇指的指向是电流的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是磁场的方向。
在法拉第知道电可以生磁后,他坚信磁同样可以生电,于是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怎样判定电流的方向呢?
这里我们就该应用右手定则,伸出右手,让磁场垂直穿过手心,拇指是导体运动方向,四指指向就是电流方向。
在这里电动势是必须有的,而电流的有无要看闭合回路是否存在,这是不难理解的。
例如房子里的节能灯不亮,不是你因为没有电压,那是因为没有闭合开关,就是没有闭合的电流回路。
在知道了上面的点后,我们还必须知道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简单明了一点就是一堆分子原子,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我们和我们平常看到的任何事物,从本质上看,没有任何的区别。
至于为什么会有思想等一些东西,很遗憾这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东西,我们也没必要去考虑。
其实分子与原子并不是最小的东西,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是有更小的东西通过复杂的关系结合在一起的,这里的关系当然不是血缘等层面上的。
我们说所有的构成我们世界的粒子,都是通过四种相互作用进而让我们的世界,或大点说,我们的宇宙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
这四种相互作用就是:
万有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
它们作用的作用距离不同,上述排列为由远及近。
关于这四种相互作用统一的研究一直是很棘手的,万有引力能否与其它三种统一呢?
除了这四种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相互作用呢?
这项研究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统一是可以并称的,都是那么的诱人又让人敬而远之。
不过这里我们不用担心,只要知道电磁力、万有引力就行了。
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简单说一下。
万有引力,它理论上存在于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