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4644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4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docx

《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docx

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教师版

2021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

历史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围绕着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先民设计了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如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等。

玉器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

玉礼器的制作使用表明良渚社会

①能够使用铁制的工具②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

③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④形成了君主专制体制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

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

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A.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B.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

C.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D.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3.《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这表明西汉时期

A.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B.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

C.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D.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

4.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

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①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②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

③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④榷场贸易加强了边境商贸往来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5.唐朝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但到唐朝后期,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

这一变化表明

A.以卑临尊无法进行有效监察B.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C.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加剧D.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

6.在明统治前期的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将南方若干省份的部分税粮改为折银征收,以一石税粮折银二钱五分为标准,共计折银百万余两,押运至京师充俸,称为“金花银”。

明朝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

A.民间自发地以白银为货币B.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C.票号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D.官府加派饷银与后金作战

7.以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论,其中体现了民本主义思想的是

①“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②“严者,治吏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

③“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

④“德立而后道随之;道立而后政随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下图为清朝前中期人口变化示意图。

造成图中所示变化的原因是

①清朝社会在长时期内相对稳定②康熙和雍正时期赋税制度变化

③多种经营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④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

“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

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①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②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③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④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19世纪中后期,日本学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将“republic”译为“共和国”;借《庄子》中指个人养生的“卫生”一词将“sanitary”译为“公共卫生”。

这些新词日益普及并传到中国。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日本学者只注重研究西方政治体制

②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③日本借用中国传统概念解释新事物

④西方文化通过日本间接地传到中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

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军将领冯子材在①取得镇南关大捷B.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②建省加强管辖

C.法国军队在③偷袭军港,炸毁造船厂D.日军在④偷袭了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12.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

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13.李大钊在1919年4月的《每周评论》上写道:

“《共产党宣言》的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联合”;同年9月发表的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写道:

“现在世界改造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

”以下各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②马克思主义理论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1928年7月,蒋介石力促张学良“易帜”。

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说:

“弟现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

数日前探知田中意旨,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

”材料中的“祸乱”指的应该是

A.日本的武装侵略B.东北士绅的反对

C.军队将领的叛乱D.关内军阀的北上

15.日本侵华军队1943年的一份报告说:

“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

在交战的200万(人次)敌军中,古(估计)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上述战况可以说明

A.百团大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B.抗战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抗日根据地展开了对日寇的全面反攻D.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6.据统计,在埃及境内共发现118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国王和王后的陵寝。

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普通农民。

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滥季,每期约调动十万人,修建一座陵墓总工期约为20年。

这些史实说明,金字塔的修建

A.推动了埃及国家的形成B.破坏了埃及农业的发展

C.体现了国家的工程组织能力D.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悲惨生活

17.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虚构了几位君主关于政体的辩论。

其中一位君主说道:

“逃过了傲慢的僭主(非法篡权的独裁者),却遇到一群傲慢的群氓也无法忍受·...·.我们可以在优秀分子中挑选一批人,让他们来掌权。

这是因为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这位君主认可的政治制度是

A.古希腊的直接民主B.古希腊的寡头政治

C.古希腊的僭主政治D.古罗马的元首制度

18.印度种姓制度的起因之一是雅利安征服者的种族优越感,他们禁止同被征服的“黑皮肤的”所谓下等民族通婚。

在这种情况下,区分种姓的标准是肤色(瓦尔纳);后来,职业等因素也成为划分种姓的标准。

种姓制度

①促进了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②产生于印欧人的迁徙和征服

③反映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④具有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性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9.1086年,征服者威廉要求英格兰所有贵族和骑士,在接受封地之前都必须宣誓效忠于国王。

从此,在英格兰王国建立起“我附庸的附庸,仍然是我的附庸”的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的革新反映了

A.国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西欧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C.近代民族国家的最终确立D.西欧专制王权的普遍确立

20.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义务及违反法律后的具体惩罚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奥斯曼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加速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C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编撰《高丽史》的体例分“世家”“列传”“志”

“年表”等

朝鲜史学受到中国影响

D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21.《全球通史》中写道,“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

这是因为玛雅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在两三年内便耗尽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驻地”。

据此可以判断

A.玛雅人尚未建立起最初的国家B.古代美洲没有出现战争和军队

C.玛雅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D.古代美洲畜牧业占有较大比重

22.关于津巴布韦的巨石建筑群,19世纪欧洲殖民者主观地认为当地黑人根本不能修建这么宏伟的建筑。

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系统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确认巨大的建筑群是该地黑人文化的典型代表。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立场和偏见影响历史解释②考古成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证据

③非洲具有辉煌的文明成就④欧洲殖民侵略导致非洲文明衰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6分。

23.(12分)北方边疆和中原内地

材料一

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

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

少数民族政权与少数民族迁徙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中原政权并立入内地建立政权兼有内地和边疆地区

注1:

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

注2:

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某王朝时期的某某民族”。

材料二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有了非常大的不同。

一方面,他们并不是像之前倏忽兴废那样的一种体制,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他们不像十六国北朝、五代沙陀三王朝那样长期居处汉地,最终完全放弃草原故土,也有别于匈奴、突厥、漠北回鹘等草原游牧汗国。

辽、金、蒙古把大片汉地纳入统辖之下,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

北族政权的兴衰》

(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就模式一和模式二,各举出历史上的两个实例说明。

(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模式三。

(8分)

24.(12分)文明的对望与交流

材料一

古代中西亚地区,关于中国,流传着桃花石(taugast,有人认为是拓跋的音译)的传说。

桃花石是一座著名的城市,距被称为突厥的人的地区约2400公里,桃花石的首领被称为“太上”,它在希腊文中的字面意思是“天子”。

他们从事贸易方面具有极大的规模和便利,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金银。

桃花石以一条大江为界。

从前,这条江将隔岸遥遥相望的两大政权分隔开了。

其中一个政权尚黑衣,另一个尚红衣。

到了相当于摩里士皇帝(拜占庭君主,582-602年在位)的统治时期,那些穿黑衣者越过了大江,向那些穿红衣者发动了战争,他们成为胜利者并建立了自己的霸业。

在桃花石,随处可见产丝的蚕虫,色彩斑斓。

桃花石人在驯养这类小动物上颇具技艺,并竟相为之。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等

(1)结合所学,推测材料反映的古代中国的任意两则史实,你如何看待这则传说。

(4分)

(2)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提炼两个视角,简述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的贡献。

分析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

(8分)

25.(9分)西欧城市的衰落与复兴

材料一

在奴隶制大农庄的繁荣时期,使用大批奴隶经营的农业曾有较高的商品率,大农庄生产的产品在城市市场上销售,促成了城市的繁荣。

3世纪时,由于奴隶劳动缺乏和价格的昂贵,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地产经济走向衰落。

大奴隶主开始把农庄分成小块,租给佃农或隶农,农庄主征收实物地租,就地消费,减少了农产品对城市市场的供应。

城市中原有的手工业,也因奴隶劳动生产率低下而衰落下来。

罗马帝国崩溃后,代表古典文明的城市普遍衰落,城市大大萎缩,大部分地区变成了牧场或农场,有些城市甚至退化至村庄规模。

——摘编自于贵信《古代罗马史》等

材料二

公元10世纪左右,中世纪的大垦荒以及轮作制的发展大大提高农业产量,有了更多可供在市场交换的农产品。

11世纪西欧人掀起十字军东征运动,打通了与东方和非洲的贸易通道。

在12-13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一条连接意大利到中国的贸易通道建立起来了。

西欧工商业和城市得到发展,国王、教会、教堂、修道院等也支持兴建了很多城市,他们为居民提供保护,以收取租金和工商业税。

到13、14世纪之交时,西欧城镇总数大约达到1万个左右。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文艺复兴史:

城市与社会生活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西欧城市的衰落和复兴。

(9分)

26.(9分)日本绘画

奈良时代(710-794年)的日本绘画的主题都基于中国汉诗和风俗,模仿中国绘画技法,因此被称为“唐绘”。

唐朝末年,以日本停止遣唐使为分界线,日本本土绘画样式逐渐形成。

“大和绘”是相对于“唐绘”而言的绘画,采用日本画题,多反映贵族生活,运用日本的绘画技巧创作。

绘卷是其重要种类,类似现今的连环画,将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转化为视觉艺术,供皇室和贵族赏玩,如《源氏物语绘卷》等。

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这一时期绘画开始注重“英雄”传记里的插图,《平治物语绘卷》描绘了武士在战场上厮杀的场面。

1615年,德川幕府的统治确立。

在此后的两百多年中,日本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市文化日渐繁荣并逐渐取代贵族与武家成为新生文化的创造者,艺术家通过各阶层形象描绘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活。

18世纪艺术家葛饰北斋借鉴了西方透视学和明暗技法,使画面的空间感加强,突破了传统浮世绘平面装饰效果,《神奈川冲浪里》是其代表作。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8世纪以来日本绘画发展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9分)

要求:

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14分)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已认识到了农村不发展,国家发展的问题就一个也解决不了的事实。

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工业品就不可能有广大的市场。

农民的愚昧、知识的低下,又使劳动力的素质无法适应新式工业的要求。

在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农村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也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其所需要的原料和商品粮食。

苛重的地租、高利煲榨干了农民的血汗,又使农村不能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

——摘编自刘方健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主张)简表

国民革命时期

1924年,孙中山指出:

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

有其田。

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

他认为中国革命在这一点

上应当效法俄国,不然革命就是不彻底的。

土地革命时期

“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

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田中收获除给政府交土地税

外,均归农民所有。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

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

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

(即把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律取消。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

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

食及其他财产。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不发达、农民贫困的原因和影响。

(6分)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主张),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异同。

(8分)

2021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历史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

C

C

D

B

A

A

B

A

D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B

C

A

D

C

B

D

A

C

C

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6分)

23.

(1)模式一:

匈奴与秦、汉王朝并立;突厥与唐王朝并立;(2分)模式二:

北魏政权;前秦政权;五代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和后汉政权。

(任意两点得2分,其他实例符合要求亦可);

(2)答案示例:

辽、金、元和清政权由少数民族建立,其统治区域兼有内地和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展程度较高,与中原王朝差距不大。

(2分)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逐渐扩展到中原内地,为巩固统治,这些政权吸收中原文化,学习中原政治制度;同时又保有其原有的生存和活动的北方草原地区,保留其本民族的文化制度因素,对于中原内地和边疆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和政策。

(2分)辽推行南北面官制和四时捺钵制,金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保留猛安谋克制度。

(1分)

这一模式推动了统治阶级处理不同民族事务的制度探索,促进了我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加速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3分)

24.

(1)史实:

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589年隋军灭陈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有学者认为北周灭北齐,亦可得分);中国存在从事育蚕产丝的手工业生产;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任意两点得2分)

如何看待:

这一史料说明了汉魏隋唐时期中西亚地区通过丝绸之路对中国有所了解,可用于研究中外交流的历史。

由于路途遥远,联系不够充分,传闻不准确。

若使用此材料,需进行辨析和互证的工作。

(2分)

(2)答案示例:

视角1:

阿拉伯帝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数学家伊本·穆萨将印度数字和十进制写入自己的著作并传入欧洲,推动欧洲数学发展;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3分)

视角2:

略(3分)

原因:

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阔,有利于其吸收被征服地区和毗邻地区的文化;阿拉伯人在亚、非、欧的广大地区从事海上和陆上贸易,古代的商路和贸易客观上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阿拉伯政权对科学文化的重视。

(任意两点得2分)

2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水平等级评分标准如下:

要求

水平三9-6分

从“衰”和“兴”两个方面,结合史实,比较全面论述其历史过程。

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水平二5-3分

没有区分兴衰两个方面,只是罗列史实,或论述不够正确,逻辑不够清晰

水平一0-2分

叙述不够正确,史实选取不恰当,没有逻辑,没有分析论述

答案示例:

古罗马城市的衰落:

由于奴隶的生产为城市供给了充足商品,西欧城市在罗马帝国时期一度繁荣。

3世纪时,奴隶制的衰落导致农产品对城市供应的减少;城市手工业也因奴隶制的衰落而遭到破坏。

加之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冲击,西欧城市衰落。

城市的衰落反映了西欧奴隶社会的终结,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4分)

中世纪中期城市的复兴:

10世纪时,西欧封建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城市兴起创造了条件,商品生产的出现和长途贸易通道被打通所带来的工商业繁荣促进城市的复苏,国王和封建领主为追求财富也支持兴建城市。

由此,西欧城市走向复兴。

城市的复兴促进了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4分)

西欧城市的衰落和复兴历程反映了西欧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演变。

(1分)

2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水平等级评分标准如下:

等级

要求

水平三(9—6分)

从三个阶段论述,信息提取充分或比较充分,表述准确、充分,逻辑清晰

水平二(5—3分)

分段不完整或不准确,信息提取不充分,表述不准确,逻辑较清晰

水平一(2—0分)

仅从某个阶段论述,正确阐释一个特征;罗列或脱离材料作答,不能正确阐释信息或时代特征

答案示例:

日本绘画发展反映出日本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

(1分)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进行辐射和传播。

日本在大化改新后,深受唐文化影响,也积极地以唐制为蓝本进行模仿,体现在绘画上则是忠实地模仿中国绘画的“唐绘”。

在中国文化影响下,日本本土文化得到了发展。

日本本土文化的积淀和发展、《源氏物语》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为绘画提供素材,“大和绘”出现,本土样式明显。

(3分)

9—10世纪,日本武士集团兴起,逐渐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镰仓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绘画注重英雄体裁,绘画中多有武士厮杀场面,折射出这一时期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的社会现实。

(2分)

17世纪后,日本国内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因此反映市民审美和趣味,面向市民生活的“浮世绘”相应而生。

伴随西学传入日本,浮世绘在绘画技法上借鉴西方绘画技巧,获得新发展。

(3分)

27.

(1)原因:

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剥削农民;官府征收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

影响:

不能为工业产品提供市场;不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不能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足够的原料和粮食;不能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6分)

(2)答案示例: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暂时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减轻农民地租。

解放战争时期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

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均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2分)

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需要团结各阶层的力量进行抗战。

该时期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全民族的抗日力量,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