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总结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418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总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总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总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总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总结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总结1.docx

《教育心理学总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总结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总结1.docx

教育心理学总结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知道)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知道)

●学生:

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即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知道)

●评价与反思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成分,始终贯穿在整个过程中。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理解)

●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桑代克

●成熟时期(20世纪60至70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最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布鲁纳

●廖世承

练习题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

3.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

4.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

5.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反思过程D.互动过程E.管理过程

6.以下哪些因素属于教学的社会环境因素

A.空间布置B.课堂纪律C.校风D.社会文化背景E.师生关系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征(理解)

●特征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2.青少年心理些发展的阶段特征(理解)

●少年期

●青年初期

3.学习准备与关键期的概念(识记)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识记、理解)

1.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2.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三、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识记)

1.人格的含义

2.人格发展的阶段

●小学:

勤奋感对自卑感

●中学: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4.自我意识含义、成分、发展历程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识记)

1.认知差异

●认知方式:

场独立与场依存……

●智力差异:

智力及智力测量,发展水平差异

2.性格差异

●性格的含义、性格差异的表现

练习题

1.关键期的存在说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2.儿童一般伦理原则开始形成,但自我控制力差,常出现前后自我矛盾,这一时期是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期

3.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少年期学生年龄在

A6.7岁~11.12岁B8.9岁~12.13岁

C11.12岁~14.15岁D14.15岁~18岁

4.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A定势B最近发展区C学习迁移D学习准备

5.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

6.思维可以逆转,并获得了长度、面积等守恒的儿童,其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7.下面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B沉思型与冲动型C内倾型与外倾型D辐合型与发散型

8.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其认知发展主要是

A感觉和知觉分化B感觉与动作分化

C动作与语言分化D形象与表象分化

10.根据反应时间与精确性,儿童的认知方式可以分为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内倾型与外倾型D辐合型与发散型

11.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A比奈—西蒙量表B斯坦福一比奈量表C瑞文量表D韦克斯勒量表

12.人格的核心是

A能力B气质C性格D世界观

13.心理发展上主要表现为半成熟、半幼稚是处于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期

14.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沉思型B冲动型C辐合型D发散型

15.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

A自我认知B自我体验C自我反思D自我监控

16.一个人能做到热爱集体,这反映了其方面的性格特征

A对现实的态度B性格的理智特征C性格的情感特征D性格的意志特征

问答题: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理解)

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

●人类学习

●学生的学习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识记)

●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各类学习理论的总体要求:

知道理论分类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识记)

1.效果律 2.练习律3.准备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

●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理解)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1.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理解)

●与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论的区别(应答与操作。

S-R、R-S。

斯金纳的理论对人类学习的解释力更强)

2.基本规律(理解)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惩罚

●消退

3.对教学的启示(40页)(理解)

4.程序教学法(知道)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了解)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识记)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了解)

1.学习观

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识记、理解)

1.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先行组织者技术

练习题:

1.“先行组织者”实质上是指

A教师B研究者C引导性材料D已有的认知结构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巴甫洛夫D苛勒

3.通过撤消厌恶刺激(惩罚)而使行为发生概率提高的方法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撤除

4.消退实质上是一种

A正强化B负强化C无强化D替代强化

5.苛勒认为学习的实现是通过

A尝试错误B顿误C同化D意义建构

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机械的接受学习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C机械的发现学习D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7.尝试—错误说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巴甫洛夫D苟勒

8.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育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应用是

A教育目标分类B掌握学习C程序教学D情境教学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识记)

1.动机的含义与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及内驱力(识记、理解)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

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此三种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比重并非一成不变。

●学习期待与诱因(了解)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了解)

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理解)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

一是学习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行为的质量。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知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认为学习行为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学习活动中,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知道)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需要层次理论的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均有内在价值,都有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必须重视人的尊严、意愿、情感,重视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力和人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启示: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成就动机理论(知道)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面临任务时,这两种倾向通常同时起作用,力求成功倾向占据优势就会使人奋发向上,避免失败倾向占据优势就会使人行动迟疑退缩,两种倾向势均力敌则会造成激烈的心理冲突。

对教学的启示

四、成败归因理论(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控制点)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维纳一般主张内部、可控、稳定的因素。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理解)

班杜拉。

人的行为受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前者即强化,后者是对下一强化的期待。

自我效能感与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关,与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关。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理解、应用)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要想使学习上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

首先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其次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在实际教学中,为保持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感,教师评分应注意:

首先,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其次,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再次,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最后,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利用这项途径,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

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

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反馈信息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奖惩要适度

一方面,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另一方面,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进行归因。

练习题:

1.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B.读书是一种乐趣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B.U型关系C.倒U型关系D.平行关系

3.以下对学习动机的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动机的作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开始、进行和完成的全过程

B.学习动机只对学习活动的发起起作用

C.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就是学习者遇到的问题情境

D.学习动机越高则学习效果越好

4.某学生自幼就有出国留学的愿望,为此他特别认真学习外语,并对学习外语产生了兴趣。

他的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A.内部动机

B.一般动机

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5.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A需要B动机C兴趣D诱因

6.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期待B归因C成就动机D自我效能感

7.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这一方法称为:

A正强化B负强化C替代强化D自我强化

8.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结果期待B成就动机C自我效能感D需要

9.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需要是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D避免失败的内驱力

10.完成难度作业时,最佳动机激起水平应

A偏低B中等C偏高D不确定

问答题:

1.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重要)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理解)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知道某一实例属于哪一类迁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二)水平迁移与垂壹迁移

(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四)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三、迂移的作用(了解)

第三节迁移与教学

一、迂移与教学的辩证关系(了解)

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二、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

最后,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定势对迁移究竟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这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关键要使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具体分析学习情境,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打破已形成的僵化定势。

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简单应用)

1.精选材料

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重视学习基础知识,即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

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

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首先要善于把各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同时,要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

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练习题:

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A.负迁移B.正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

2.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

这种现象属于()。

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3.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A正迁移B横向迁移C特殊成分迁移D非特殊成分迁移

4.“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

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逆向迁移

5.用已掌握的英语字母来形成新的单词,这时的迁移是

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逆向迁移

简答题

简述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的类型(知道)

1.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了解)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识记)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第二节知识的获得

一、知识获得阶段的任务

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

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是:

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识记)

二、知识直观

1.直观的含义(了解)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2.知识直观的类型(识记、理解)

●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实物直观的优点、缺点(了解)

●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模象直观的优点、优点。

(了解)

●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言语直观的优点、缺点。

3.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简单应用)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

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

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即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

●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

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

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

最后,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小题之可能)感知规律主要有:

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观察过程中。

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法。

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

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知识的概括

1.概括的含义(了解)

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2.知识概括的类型(知道)

●感性概括(知觉水平的概括)

●理性概括(思维水平的概括)

3.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简单应用)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概括出共同的规律或特征,教学时最好同时呈现若干正例,以一个个的例子来说明。

同时,如有可能,教师最好能利用机会把正反两种例证同时加以说明。

●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预防。

一类常见的错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

另一类常见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

(小题之可能)

●科学地进行比较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

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即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

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异类比较。

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在概括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作结论,学生背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