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课.docx
《如何上好一节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上好一节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上好一节课
如何上好一节课
上一节课容易,可要上好一节课就得花点心思了。
一节好课,除了受选材容的影响外,更受幼儿园教师教态、扮演角色、组织方式等多方面的限制。
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关键是看幼儿园教师怎样教。
那么,如何上好一节活动课呢?
以下为幼儿园教师罗列了“上好幼儿园活动课”的一些小技巧,幼师们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
一、一节好课也是有规的
同样一节课,幼师们组织的方式却五花八门,你说你上得好,我说我上得好,大家都在说自己上得好,终究,什么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呢?
以下为你逐一道来,希冀幼师们能给幼儿一个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
(一)从教师方面
1.教态亲密、自然、大方,言语生动精练、适中、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流。
2.多运用并妥当运用表扬和鼓舞;增强对幼儿的惯例管理。
3.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不纵容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抑止。
4.课行进行充沛地准备。
①掌握幼儿的年龄特征熟习教材和教案;
②熟悉教材和教案,把握教学重难点充分准备教学具
③充分准备教学具,制造适用的教具。
(二)从幼儿方面
一节好课,离不开幼儿园在课堂上的表现。
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进修的兴味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进来,不要有等候的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三)从课堂想象方面
一节好课,经常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幽默,契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
因此,幼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要留意以下几点:
1.活动课的主次要清楚,一般分为开端局部、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的达成度。
2.导入新颖,可以接收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思特性及年龄特点。
可采用直接、间接、情形扮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相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
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由于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清楚,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4.教学流程,各环节联系严密,语言连接,流程清楚。
符合教学的纲要要求。
5.有游戏的环节。
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肯定是为辅佐教学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能够经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水平,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依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合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
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形状,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求我们教师在生活实践中,搜罗与课程有关的资料作为教具,来辅佐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拉;教学活动注意面向部分、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挥而就。
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作秀,或许布置了很多容,招致教学义务没有完成,或者走马观花……由于幼师们过于做作,影响了课的质量。
在课堂设计方面,幼师们除了要思索课堂教学思绪要清晰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盘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效劳的。
如:
《一分钟有多长》这节活动,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利,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容全部对付在一同,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2.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假设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无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甘愿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协作。
例如:
新教师随堂课中班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随音乐节拍朗诵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举措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例2:
小班《心爱的兔子》
考虑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
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
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
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剖析:
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惹起次第的紊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优秀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
环节分明,但较为僵硬、机械。
3.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阅历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
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
公开上的课或竞赛课容事前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十分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演后的演出。
听课发现还是具有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
事先我问那老师:
“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
”她回答说:
“是的”。
我又问:
“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
”她说:
“不熟悉,怕管不住。
”我就迷惘:
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益用孩子作假、演戏主要吗?
因为在我看来,虚伪的课堂诈骗的问题是很严酷的,固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境,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
《有趣的树叶》老师问:
你知道哪些树叶?
……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
树叶有哪些作用?
幼儿:
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曾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通知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
更别说别的准备任务了。
(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
“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状况。
”为了补偿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材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
当然,此乃下策,次第颠倒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
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胜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猎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如今他们就似乎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漂亮的!
我们要记住一点:
我们上课不是给他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开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4.少一点华美,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想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几节觉得是质朴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
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表露的是刻意包装的踪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入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繁荣繁华,什么手腕都用,全部武装。
例:
体育课《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在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
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
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
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逐一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
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
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快乐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
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神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
因地制宜、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防止走入误区:
以为东西越少越好。
那也不对。
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
当然,象科学探求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例的控制。
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画,一边让幼儿观察画一边提问:
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
(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
船上还有哪些东西?
(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
我们上课时常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
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
“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
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
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坚持秩序。
3.其他控制:
《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分明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
“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
“蔬菜不喜欢你了”。
外表上仿佛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威望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约束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倡议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
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接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
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
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志愿,常常采取强迫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自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战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教室里的区域活动,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
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
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时机,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
课堂中,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幼儿会乐此不疲,我们则要关心幼儿的思维轨迹,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
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其他课同样如此。
当我收拾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就发现每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肠笑着动手,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发明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
表达的形式很多:
绘画、动作、语言等。
这里就不多说了。
6.少一点模拟,多一点特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擅长分析自己:
我的强项是什么?
我的专长是什么?
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征、教学个性。
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生长的捷径,借鉴+深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觅一份有缺憾的真实,寻找富饶生命力的平实。
7.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应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容的文本资料。
它都一概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恰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不论大小穿在身上,肯定有人大有人小,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合理剪裁,量身定衣,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
教材就是这段料子。
拿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分析一下。
除了整合课程外,现在还浸透国学的教育,我们在引进这些东西的时分,也要根据我们这里的详细情况做一些调整,不能死搬硬套。
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呆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二、这些课堂小细节不可忽视
评价一节好课,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看课堂的活泼程度,这是不必置疑的。
但或许你上课时的一个小动作,或者你的一个疏忽,都能够会让你的活动课大打折扣,无缘优质课。
因此,幼师们要注意全面把关,对课堂小细节也要引起足够重视,以免舍近求远。
(一)教师的课堂礼仪
1.让自己的眼神成为叩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关心:
加强目光巡视,消弭“教学死角”,让每个幼儿都感觉你在注意他/她。
赞同:
幼儿课堂表现好,要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他/她。
制止:
用目光给予信号,避免幼儿分散注意力,或嬉笑打闹。
鼓励:
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目光交流,对有进步的幼儿要以资鼓励。
批判:
幼儿不遵守课堂纪律,交头接耳,幼师要用眼神批评。
温暖提示:
在运用眼神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目光要亲切、自然、坦诚。
②注视时间要适当。
③注视的位置要得体。
④注视的方向要合宜。
2.把握对幼儿的称谓:
对幼儿称呼时我们要遵照以下几个准绳:
(1)要热忱地叫响每个孩子的名字。
(2)不要叫孩子的绰号,但可以叫昵称。
(3)遗忘幼儿时的弥补方法。
3.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有些姿态无形中会拉大与孩子间的距离,如:
抱胸、指手指、拉孩子的衣服、瞪眼睛、又手叉腰、背手……
(二)仔细看待每个集体活动
1.教学容的选择:
生活化的教学题材,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育目标的制定:
目标的制定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
不用跳就能摸到的太浅,孩子不感兴趣。
跳了跳还是摸不着,孩子也不会太感兴趣,或兴趣不能耐久。
3.手段方法的运用要恰如其分。
(1)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启示性。
*提问题要有适时性。
*提问必需遵循本班幼儿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幼儿。
*问题必需要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应用眼神与幼儿进行交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2)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
*用甜美的声调给幼儿上课——在教学中要有慈母般温顺的表情、腔调,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高兴的气氛中取得知识。
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亲切、自然的表情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天真烂漫之情。
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语气上要注意温和。
*要注意上课时使用的导语——巧妙自然、奥秘的导语,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融入到教材之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力图逻辑性,克制随意化——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前后抵触的话。
例如,有的老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
“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实,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义,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
这种看似微乎其微的小过失,时间一长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慎重,力求逻辑性,避免出现因随意而犯的错误。
*教师的语言应力求人性化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
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沉的影响。
对等交流——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
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
《幼儿园教育指点大纲(试行)》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即要求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同伴。
因此,幼师们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鼓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准确处置,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
“你去尝试一下,失利了也没关系呀!
”、“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
”、“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
”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行将失去决计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气,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
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地!
”等等这样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励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愿望。
*教师的语言应儿歌化——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我没有用单调的说教,而是告诉幼儿:
“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世不吵架。
”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告诉幼儿:
“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
”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身手,不只提高了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熏了幼儿的情操。
*手势语的巧妙运用。
指示手语。
例如,幼儿年龄小,对许多课堂行为标准尚不了解,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描画,是很难在短时期让幼儿记住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恰当的、固定的指示手语来作为辅助。
比如:
当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辅以举手的手势,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教师“举手”——这一手势语非常了解,出现这个动作时就会很自然地作出“举手发言”的反应。
情感手语。
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
如:
当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扬,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
情感手语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事前没有设计。
因此,情感手语具有及时、适度的特点。
形象手语。
形象手语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容的需要而运用的直观形象的手势语言。
形象手语一般用在解说重点或突破难点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手语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
(3)反思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什么?
活动中目标实现了多少?
*课后与课前相比孩子有收获吗?
主要在哪些方面有收获?
*课堂上你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还是孩子的学?
*教学氛围能否宽松、谐和、愉快、、和谐。
*孩子活动的面有多大?
参与程度有多高?
*是否关注了每一个以及个体差异?
具体点说:
发展最快与最慢的孩子都进步了吗?
*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我最满意?
我是否改动了原本的教学计划?
如果改变了,为什 么要这样改?
*孩子操作了吗?
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下次再上同样的课,我会在教学时做哪些调整?
为什么?
*其他值得记载或反思的课堂现象。
编后语:
综上所述,一节好课,不仅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幼儿教师的教学程度密不可分,需要幼师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下工夫。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时反思,不断讨论,揣摩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使自己所上的每一节活动课都是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