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4349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龙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支持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确保我市“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西重要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

《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三届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龙岩市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福建及我市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龙岩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市委三届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龙岩市委关于制定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市委《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总体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实现翻番。

2010年全市GDP总量达991.5亿元,为“十五”期末的2.5倍,全市GDP五年年均增长14.6%,比“十五”时期提高4.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高0.8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十五”末期的5.9%提升到7.2%。

人均GDP由2005年的1.46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56万元,年均增长14.2%,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

财政总收入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速达23%,比“十五”时期高7.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9.5:

43.8:

36.7调整为2010年的13:

53.3:

33.7。

“非资源型”工业占据半壁江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股份制经济异军突起。

卓越新能源、东源环保、亿隆家饰、畅丰车桥等4家企业先后上市,紫金矿业回归A股、龙工控股H股再融资,共募集资金140亿元,全市上市公司累计达7家。

2、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十一五”以来,坚持城乡统筹,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促进全市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3亿元,年均增长3.5%。

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5家。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百亿,达到146亿元。

“六通”工程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六通”工程:

指农村通路、通电、通话、通水、通广播电视、通客车。

3、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重点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十一五”时期,坚持发展与调整有机结合,依托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作用,全力做大做强“10+3”重点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好的良好态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269.8亿元,年均增长24.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十五”末的644户增加到2010年的1409户。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

重点支柱产业、园区工业日益壮大,机械产业、建材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烟草产业和龙州工业园区、龙岩经济开发区工业、上杭工业园区产值先后破百。

▲“10+3”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市确定重点发展烟草、机械、钢铁、铜、建材、纺织、电力、煤炭、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10个产业,重点培育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3个产业,统称“10+3”产业。

4、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十一五”以来,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深入实施项目带动,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建成龙长高速、永武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龙厦高速铁路、双永高速公路、赣龙铁路扩能工程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

五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年均增长36.4%,年均增速比“十五”时期高23.6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呈现民营投资主导、工业投资迅猛增长的特点,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6.8%,全市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45.1%。

5、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市消费市场快速发展,以汽车为代表的大宗耐用消费品进入大众家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倍增长。

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8亿元,为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6%,比“十五”时期高6.4个百分点。

新型业态迅猛发展,连锁企业、超级市场、专卖店、专业店等零售业态迅速壮大,多主体、多层次、多业态、多元化商贸流通格局不断完善。

6、对外经贸成果丰硕,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把闽粤赣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对外开放优势,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区域协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2010年,全市外贸出口总值13.1亿美元,为2005年的8倍,年均增长51.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3.04亿美元,为“十五”期间的7倍。

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不断改善旅游设施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客家文化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

2010年,全市接待过夜旅游人数217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7倍。

7、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聚集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深入实施城市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公共设施,城镇化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

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8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区、南北两个新区、三座卫星城”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8、民生条件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十一五”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6元,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6931元,年均增长10.7%。

全市劳动就业稳步增加,被评为首个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社会保障水平明显增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提前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城乡低保、困难家庭求助和养老服务力度加大。

中心城市18家水泥污染企业全面关闭,境内九龙江、汀江、闽江流域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县(市、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

安全生产“四项指数”持续下降,“平安龙岩”建设成效明显。

科技事业突飞猛进,成为省内首个市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国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基地。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提前三年全面实现“双高普九”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在继续实施“两免一补”、“国家助学金”政策基础上,先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龙岩博物馆、龙岩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福建(永定)土楼列入“世遗”,“海峡客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卫生事业持续加强,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被确定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

体育事业成果辉煌,新建了一批综合性体育场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跨入全省先进行列,龙岩籍运动员夺得三块奥运金牌,实现龙岩体育历史性跨越。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

规划完成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71

991.5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

14.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5600

35600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15.2:

52.6:

32.2

13:

53.3:

33.7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

20

27.5

城镇化率(%)

48

45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13

23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13

26.2

单位GDP综合能耗

下降20%

预计下降20%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人/亿元)

1.57

0.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800

1753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2

18.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

102.8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0.5

23.1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15

51.5

森林覆盖率(%)

78(省标)

73.1(国标)

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70

100

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

60

86.9

人口自然增长率(‰)

9.2

6.2

户籍总人口(万人)

305.5

295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

预计9

每千人口病床数(张)

2.8

3.5

每千人口医生数(人)

1.3

1.5

人均预期寿命(岁)

75

预计75

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12.5

13.6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30

预计3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2.8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80

9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7

11.7

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7

10.9

城镇恩格尔系数(%)

38

37.7

农村恩格尔系数(%)

42

45.8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综合国际国内形势判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内需拉动潜力巨大,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机制继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我市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和广阔增长空间。

——国家大力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支持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国家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国家各部委和央属企业从规划、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都给予积极支持。

要紧紧把握参照执行西部政策和建设海西产业集中区的重大机遇,争取中央、省对原中央苏区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实现跨越发展创造条件。

——海峡两岸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大力发展经贸关系成为两岸主流民意。

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新轨道,闽台交往的“五缘”优势更加凸显。

发挥“海峡客家”文化优势,先行先试,加快构筑龙台交流合作平台,使闽西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以文化促交流,以交流促经贸,以经贸促发展,促进龙台文化、经贸合作交流更加紧密、更有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良好工作基础,闽西发展的作为空间进一步拓展。

改革开放30年来,闽西大地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发展思路举措不断拓展完善,形成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共识和合力。

2、面临的挑战

——经济形势依然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

当前,经济发展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

对我市而言,总量不大、层次不高、实力不强、后劲不足等问题并存,需要我们全面、准确判断形势,各方面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应对各种挑战的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千方百计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新的要求。

目前,我市的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等不平衡问题较为凸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压力进一步突出,经济运行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

必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面临较为复杂的新形势。

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对完善社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卫生防疫、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妥善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有效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改革攻坚面临新的考验。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消除影响市场力量发挥的体制性弊端。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迫切需要消除导致分配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制度性障碍。

进一步改革必须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层次调整,进行增量与存量调整的改革阶段已进入“深水区”,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二、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福建及我市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持续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城市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农村经济、民生经济,深化龙台交流合作,提升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

(二)基本要求

——坚持解放思想和先行先试。

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支持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改革探索,敢于谋划前人未谋之策、运作前人未做之事,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与人才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支撑作用。

——坚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全方位扩大开放。

拓展开放空间,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领域,积极对接国内外市场,迅速壮大外经贸总量。

(三)发展目标

主要目标。

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个突破、三个翻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发展“1+2”产业,努力建设“155”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海峡西岸产业集中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增加,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社会建设显著加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公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和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外向型经济取得新突破。

龙岩在全省的地位作用继续提升,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重要区域明显进步,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对外开放通道日臻完善,生态型经济枢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基本形成。

▲“1+2”重点产业。

即重点培育1个千亿级产业,发展2个500亿级产业。

千亿级产业指机械产业,2个500亿级产业指商贸物流业和有色金属产业。

▲“155”产业基地。

即:

1个世界级产业基地(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基地),5个全国性产业基地(全国精品卷烟生产基地、全国环保产业基地、全国金铜产业基地、全国建材产业基地、全国稀土产业基地),5个海西产业基地(海西汽车产业基地、海西能源基地、海西纺织产业基地、海西农产品加工基地、海西商贸物流基地)。

▲“三个突破、三个翻番”。

即:

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5000亿元;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等3个重要指标总量均实现翻一番,年均增长15%。

具体指标: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态势,力争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总量突破20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突破3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突破5000亿元。

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均比2010年翻一番。

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

53.3:

33.7调整优化为9:

55:

36。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达52.5%。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达11%。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期末常住总人口控制在291万人以内。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完成省下达任务。

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历史口径),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净增6万人,“十二五”期末达28万人。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4.3张,每千人口医生数达2.1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

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3%,年均增长1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年均增长20%。

R&D投入占GDP比重达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生态市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森林覆盖率达75.35%(国标)以上,保持全省领先;耕地保有量238万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以内。

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有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或提高

指标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000

11%以上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6.6

10%以上

预期性

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26

15%

预期性

4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33

15%

预期性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五年累计5000

20%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600

15%

预期性

7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26

15%

预期性

8

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口径)

亿美元

五年累计45

预期性

9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

9:

56:

35

预期性

10

城镇化率

%

52.5

1.5%

预期性

11

年末常住总人口

万人

291

7.5‰

约束性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2以内

预期性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五年累计12

预期性

14

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五年净增6

预期性

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000

11%

预期性

16

农民人均纯收入

11680

11%

预期性

17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以上

约束性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95以上

约束性

1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

预期性

20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

万套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21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4.3

预期性

22

每千人口医生数

2.1

预期性

23

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23

15%

预期性

2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8

约束性

25

主要劳动年龄人均受教育年限

10.5

预期性

26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

预期性

27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达全省平均水平

预期性

2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2

20%

预期性

29

耕地保有量

万亩

不低于238万亩

约束性

3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比2010年下降20%

约束性

31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32

单位GDP能源消耗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33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34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9017

0.06%

约束性

35

森林覆盖率

%

75.35(国标)

约束性

(四)产业布局

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市经济开发区。

做大做强高新园区,大力发展运输机械、工程机械、环保设备等先进设备制造业,建设全国工程机械制造基地、海西运输机械及部件加工基地、环保设备制造基地,推动形成机械装备产业和电子(光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产品制造的集聚区。

做精做细陶瓷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高岭土产业链项目,建设高档陶瓷和新型材料生产基地。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加强与台湾、珠三角、长三角接轨,打造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良现代化工业新城。

龙州工业园区。

重点布局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环保设备、硬质合金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闽台硬质合金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生物技术产业园、信息技术产业园建设。

规划建设龙雁工贸综合体,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拓展精细化工、轻纺科技等专业园区发展空间,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信息产业的先行区和各类人才的创业区。

漳平工贸新区。

重点发展轻纺、矿冶、建材、机械电子四大主导产业,能源、化工、农林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绿色生态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三大重点发展产业,打造承接闽南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建设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区域。

永定工贸旅游区。

配合高新园区,加快发展工程机械、运输机械的关键零部件等产业,建设汽车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