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狮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338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狮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狮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狮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狮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狮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狮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docx

《河北狮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狮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狮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docx

河北狮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

河北省定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广东省六校联考)《论衡》中记载: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

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2.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

“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3.(2016·吉林省五校联考)晋代傅玄提出:

“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

4.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

“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5.(2016·洛阳期中)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  )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6.(2016·湛江调研)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

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

A.脆弱性B.封闭性C.再生性D.落后性

7.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

这项发明(  )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8.(2016·百校大联考)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

“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9.(2016·昆明测试)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

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

盐铁官营(  )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

10.(2016·广东省六校联考)下面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

A.宋代官窑B.家庭手工业

C.明朝机房D.江南制造总局

11.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

“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12.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

“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

A.制瓷B.冶金C.造纸D.织锦

13.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

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致使孔子名扬于天下。

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反对重农抑商 B.商业发展冲击等级制度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D.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

14.《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辗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

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

15.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等级观念的影响B.城市经济的发展

C.征收赋税的需要D.社会管理的需求

16.“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

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

”材料说明明初政府(  )

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

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

17.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

“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18.(2016·洛阳期中)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

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主要财源。

这表明当时(  )

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19.(2016·佛山联考)北宋真宗在位期间,宰相王旦曾言,都城开封“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南宋高宗在位时,临安府有“珠子行人姓任者”,“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  )

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业经济成为主流D.政府重商政策已初见成效

20.(2016·太原联考)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

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由此可知(  )

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

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

21.(2016·广州调研)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

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22.古代曾有人认为: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据此可知,该人的观点是(  )

A.实行法治,避免中央集权弱化B.解决流民问题以增强国力

C.重新分配土地,缓和兼并现象D.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

23.高其倬(1676~1738年)曾上奏雍正帝:

“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

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余利归赡家属。

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

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

臣愚请弛禁便。

”从材料可见当时(  )

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2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

”这表明清政府(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严格限制对外交往D.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25.据古代文献记载:

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

26.《后汉书》载:

“建武初……(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反映了当地(  )

A.发明耧车,增加了耕地的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作物产量

C.自然环境恶劣,导致人们生活贫困D.小农意识强烈,导致人们生活贫困

27.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

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

28.(2016·洛阳期中)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

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

这表明宋代(  )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29.(2016·平顶山一模)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

“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  )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30.下面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表。

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远远超过明代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人口数量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

0.7亿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

1.97亿

清康煕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

1.50亿

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3.13亿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

4.30亿

A.政府为增加人口税的有意推动B.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

C.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

31.(2016·洛阳期中)《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

“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表明西周时期(  )

A.贵族的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D.社会贫富差别拉大

32、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诸多封建盛世,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晚清时期出现的“同光中兴”与之前的封建盛世最大的不同是

A.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B.西方国家开始侵略中国

C.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起步D.出现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33、1937年8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抗战将士大会陈词:

“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

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打仗的时候男子要上前线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

”宋美岭意在强调

A、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性

C、前线杀敌和后方工作同是胜利的保障D、男子妇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

34、“历史研究,无论其研究的内容是多么遥远的过去,在本质上却从不曾脱离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就是倾听时代的呼声,回答时代要求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历史研究关乎国家兴衰和民族兴亡B.以古喻今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功能

C.历史研究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D.历史研究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

3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ⅠⅠ卷

36.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

“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

岁代处,故曰代田。

……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

,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

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

其勤极矣。

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

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

(1)耕地,

(2)作物,(3)农具,(4)劳力。

……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

……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

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

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8分)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6分)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

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6分)

 

37.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

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

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

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

使资本越积越多。

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

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

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

……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

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

(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8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

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

(6分)

 

1、解析:

选D 依据“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精耕细作的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很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故D项正确。

2.解析:

选B 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故B项正确;“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故C项错误;A、D两项表述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

3.解析:

选B 趋利避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量力而行、扬长避短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C、D两项错误。

4.解析:

选B 据“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说明了家猪对提供肥料的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产生主要得益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C项错误;农商皆本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5.解析:

选B 宗法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故A项错误;大家庭变为小家庭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数量的增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按照法令分户的农民赋税负担不会增加,故C、D两项错误。

6.解析:

选C 动乱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都会产生打击,动乱对农业的影响,不能证明农业的脆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故B项错误;根据“遭到打击”、“恢复”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小农经济落后的信息,故D项错误。

7.解析:

选C 从“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A项错误;筒车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水排可提高炉温,有利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灌钢法是炼钢技术,水排是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

8.解析:

选C 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也没有说明对技术的垄断,故A、B两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

9解析:

选A 据“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和“发卖铁器”可知盐铁官营有助于中央政府强化经济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无法体现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无法体现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故B、C、D三项错误。

10.解析:

选C 官窑主要是满足政府需要,不满足市场需要,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主要是自给自足,满足家庭需要,故B项错误;明朝机房生产的产品主要投放市场,故C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主要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不投放市场,故D项错误。

11.解析:

选B 从“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可知民间手工技术不外传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虽在不同朝代都有体现,但与题意无关。

12.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上”“以杠卷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花楼机,它是纺织工具。

13.解析:

选B 依据材料可知子贡靠着经商可以与国君分庭抗礼,体现了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

14.解析:

选C 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5.解析:

选B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划分,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B项符合题意。

16.解析:

选A 据“官给茶引”、“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可知政府管控,但不能表明是加税,故A项正确,B项错误;“给引,方许出境”,不等于海外贸易,也未涉及地域商帮,故C、D两项错误。

17.解析:

选A 民众“舍本而务末”,外出经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环境的逐渐宽松,故A项正确;“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表明区域商贩还是有利可图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这一现象的态度,也没有反映出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故C、D两项错误。

18.解析:

选D 寺院经济是以寺庙、僧侣、宗教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从事商业活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故B项错误;唐代主流思想仍是儒学,没有发生剧变,故C项错误;“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

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体现出当时商业活动众多,故D项正确。

19.解析:

选A “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约十余万缗”,表明官方不禁止大商人,故A项正确。

20.解析:

选C 材料并不能说明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无法体现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故A、B两项错误;据“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故D项错误。

21.解析:

选A 政府虽然大力推行纸币,但是最终纸币还是被民间兴起的白银取代,体现了政府对市场控制遇挫,故A项正确。

22.解析:

选D 材料意思是:

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闲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由此可见,该人的观点是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23解析:

选A “曩者设禁例……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

臣愚请弛禁便”,说明高其倬请求放宽闭关锁国政策,体现了其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质疑,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

24.解析:

选C 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两季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到了冬季,由于商业交易停止,法令规定不准他们继续留在广州,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时,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对对外交往的严格限制,故C项正确。

25.解析:

选C 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无必然的联系,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6.解析:

选B 耧车出现于西汉,所以A项错误;“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改进技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符合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所以B项正确;当地人生贫困的原因是“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C项错误;当地人生活贫困与小农意识无关,故D项错误。

27.解析:

选D 税制

改革的目的是维持国家财政,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取代“千耦其耘”集体耕作模式的新模式,是表现,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私田大量开垦是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而铁器牛耕的出现则是私田大量开垦的原因,亦是其根源。

28.解析:

选B 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从材料可知客户(即佃户)租种或退佃都是自由的,地主不能干涉,表明地主与客户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强,故B项正确。

29.解析:

选C 材料反映了南方人口逐渐增多,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海陆逐渐兴盛,故C项正确。

30.解析:

选D 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代康乾盛世的人口增长速度要远远超过明代。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比较发达,很多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这满足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故选D项。

A项错误,清代人口税自康熙五十年就固定下来了;B项错误,就业机会增加和人口增长关系不大;C项与史实不符。

31.解析:

选A 材料体现出西周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来源,诸侯、卿大夫、士是西周的贵族阶层,从“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可知,贵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西周等级森严是分封制的特点,材料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