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296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5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

《《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

第一部分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宏观经济学

课程负责人:

学时与学分:

48学时   

适用专业:

经管学院所有专业

课程教材:

黎诣远,《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参考书:

1、黎诣远,陈迅,《西方经济学教学辅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

3、斯蒂格里茨(美),《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4、Mankiw,N.G. 经济学原理(第3版英文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5、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英文版·第1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2

开课单位: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课程目的、性质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宏观经济整体描述与运行原理、宏观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宏观经济复合市场相互作用机理、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原理。

本课程重点在如下两方面对学生加以训练:

1.培训学生对宏观经济刻画的基本变量;2.较好理解宏观经济复合市场运行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规律;3.较好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4.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5.了解主要宏观经济学派,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论

学时分配:

4学时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的,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了政府的职能,政府、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各自关系,并从总体上对宏观经济分析进行了阐述。

一、知识点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宏观经济理论产生的基本背景,是通过市场不能够达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市场的私人选择结果不能实现社会福利总体优化,达到帕累托最优。

社会平衡点(socialbalancepoint):

社会无异曲线和社会生产可能线的切点,是公共品与私人品的最佳组合,这个切点称为社会平衡点。

政府配置职能:

政府配置职能是政府以公共财政的方式提供公共品,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纠正外部性,并对垄断产业进行管制,保护自由竞争,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政府分配职能:

政府的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和转移支付,以及社会成员共同享受公共品和服务的提供,对收入和福利进行再分配,改善市场的分配职能。

政府稳定职能:

政府稳定职能是指面对宏观经济点量、结构的失衡和周期波动政府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宏观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宏观经济学形成的标志,人们通常将凯恩斯学派经过修正和完善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凯恩斯经济学:

该理论能产生凯恩斯主义结论,但以个人利益最优化和理性预期为微观基础。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维持充分就业维护物价稳定,保障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的目的。

二、重点

市场失灵的体现:

市场失灵是宏观经济理论产生的基本背景,是指通过市场不能够达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市场的私人选择结果不能实现社会福利总体优化,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从微观角度来看,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外部性和公共品的存在,使个人选择偏离社会选择最优结果;

(2)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垄断力,导致社会福利损失;(3)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和不确定,影响市场效率;(4)按要素分配的结果,贫富悬殊,差距过大。

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失灵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不公平;(3)经济增长不稳定,呈现经济波动。

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因及政府基本职能:

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有效并自动出清,政府不干预经济。

宏观经济理论产生的基本背景是市场失灵。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单纯的市场机制并非完全有效的。

简单的依靠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因此需要一个机构代表国家采取行动,改善和修正市场运行结果,这就是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因。

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包括政府配置职能、政府分配职能和政府稳定职能。

洛论茨曲线:

经济学用洛论茨曲线(LorenzCurve)来衡量社会的平等程度。

构造一个坐标系,纵轴表示拥有财富百分比,横轴表示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的家庭百分比,将一定百分比的家庭与其拥有的财富百分比作为一个坐标点,然后将这些坐标点连结成一条曲线,即洛论茨曲线,能直观地表现出社会总财富是如何在各阶层家庭中分布的。

吉尼系数:

用来表示社会财富平等的程度,若洛伦曲线为y=f(x),则吉尼系数g为

吉尼系数取值在0~1之间。

吉尼系数为0,表示社会财富完全平等分配,等于1则表示社会财富完全不平等分配。

由于洛伦茨曲线不易确定,目前很多国家都以收入最高的20%家庭的财富与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财富之比,来衡量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经济波动的两个阶段:

现代市场经济的历史表明,一国经济总是在扩张与收缩,繁荣与萧条相互交替的波动不断发展。

经济波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繁荣,即经济扩大张或上升阶段;衰退,即经济收缩或下降阶段;萧条,即经济陷入底谷,且停滞不前的阶段;复苏,即经济逐步恢复或有所回升的阶段。

凯恩斯经济学及其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国家干预、拯救危机之际。

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将凯恩斯学派经过修正和完善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其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见下表

传统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资本主义制度能够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不是经常达到的,而是经常达不到的。

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为自己创造需求”,即经济体系总能够自动趋于均衡;

一旦出现储蓄,供给就无法为自己创造需求,经济也就无法自动实现均衡;

投资恒等于储蓄;

投资可以大于或小于储蓄;

货币数量论将货币看作商品生产以外的一种力量,是一种所谓纯粹的货币理论。

凯恩斯提出流动性偏好说,通过利率将货币数量与生产联系起来,建立了生产的货币数量论。

宏观经济的五大平衡:

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宏观经济活动的5大平衡,即要素市场的平衡、产品市场的平衡、货币市场的平衡、国际市场的平衡、政府收支的平衡以及其综合平衡。

要素市场:

主要指劳动力市场,通过收入政策(工资率和劳动政策等),调整劳动力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劳动市场平衡。

产品市场:

主要指最终产品市场,通过物价水平和产业政策,调整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产品市场平衡。

货币市场:

指用于投资的资本市场,通过利率的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货币市场平衡。

国际市场:

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通过汇率和对外经济政策,调整外汇收支,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收支:

指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通过税率和财政政策,调整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达到财政收支平衡。

三、难点

社会平衡点(socialbalancepoint):

社会平衡点即社会无异曲线和社会生产可能线的切点。

社会无异曲线由社会福利函数构成。

假设社会资源R可以分为公共品X和私人品Y两大类,则社会福利函数W可以表示为

W=W(X,Y)

其中,

社会生产可能线由社会生产函数构成,社会生产函数Q可以表示为

社会无异曲线将凸向原点,社会生产可能线凹向原点,这两条曲线的切点,便是公共品与私人品的最佳组合,即限制条件下的最大满足点,社会平衡点。

库兹涅茨倒U形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54年发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分配差距的变化与收入水平的变化,呈倒U字形。

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是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作为横轴,以吉尼系数作为纵轴的一条倒U形曲线。

库兹涅茨认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贫富差距先是不断扩大,然后又会逐步缩小,呈倒U字形。

该假说引起各国政府对分配差距变化规律的重视,在分配政策上力求效率与平公平统筹兼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非市场出清为基本假设,尽管凯恩斯经济学业如此假设,但两者市场出清理论区别较大,一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非市场出清的基础是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非市场出清的基础是工资和价格粘性;二是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增添了原凯恩斯经济学所没有的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假定和理性预期假定。

四、教学方式及注意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注意在分析方法和手段、对象等的差异;树立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观念。

五、本章思考题

教材本章后练习思考题

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与简单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第二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学时分配:

6学时

国民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联系。

国民经济核算是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个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工具。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SNA。

其核心指标是GDP,对GDP的核算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此外,国民收入的核算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还介绍了我国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其基本框架。

一、知识点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在复式记账基础上,通过对原始资料分门别类的综合整理,最终可以得到反映宏观经济规模和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的核算体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个总量指标,按市场价格计算,反映在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一国(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新创造价值加上固定资产折旧之和。

国内生产净值(NDP):

表示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一国(或地区)常住单位新创造的价值,即从国内生产总值中减去折旧,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的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按不变价格衡量的一国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即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从支出的角度出发,按市场价格计算最终产品支出之和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从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把一年内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所得收入相加,加上或减去一些非要素使用收入,再加上折旧后得出国内生产总值。

从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税收净额+折旧

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按产业部门汇总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增加值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其中,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国民总收入(GNI):

即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统计对象是常住单位,以收入为统计内容,与GDP的区别在于国外净收入。

即,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收入净额

国民净收入(NNI):

指国民总收入扣除折旧(固定资本损耗)以后的余额,即: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折旧

国民可支配收入:

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机构或部门可支配收入之和,分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DI)和国民可支配净收入(NNDI)。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扣除折旧后,为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即,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折旧

我国三次产业划分:

源自国家统计局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与国际分类标准相比,三次产业分类的原则是一致的,但所属行业有所不同,主要是我国第二产业划入了原属第一产业的采掘业和原属第三产业的电力、供气、供水业。

中国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国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国民经济账户:

国民经济账户针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分别设置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负债账户和经常账户,以账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

二、重点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框架: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A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是在国民收入统计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如今使用的是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欧盟等五个国际组织,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新成果,联合制定的1993年版SNA,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SNA在复式记帐基础上,通过对原始资料分门别类的综合整理,最终可以得到反映宏观经济规模和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

SNA把经济活动划分为生产、收入的分配和使用、积累以及国外交易四大领域:

生产:

包括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包括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实物收入再分配和使用。

积累:

包括资金筹集中的金融活动和资本形成。

国外交易:

反映本国与国外的经常往来和资本往来。

SNA在四大领域基本框架基础上,扩展到相关联系范围,如产品(包括服务),期初存量和期未存量,期初国外金融状况和期末国外金融状况等,以便说明各总量之间的关系。

三次产业的分类:

通常,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发展顺序,将生产分为三次产业:

向自然界直接取得产品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GDP):

(1)概念。

知识点部分给出的GDP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意思: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重复计算;GDP是一定时期(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计算期内(如2001年)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GDP是一个生产的概念。

(2)GDP的核算方法。

主要有三种方法:

支出法、收入法及生产法。

较常用的是前两种方法。

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从收入角度看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收入净额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折旧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折旧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税收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净收入—税收=国民总收入—折旧—税收

从使用角度看,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储蓄总额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储蓄净额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发展的主要历程

时间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

采用的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它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产物,曾在过去的经济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1984年至1992年

采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了MPS体系的部分内容,是一个MPS与SNA的混合性体系。

1992年之1999年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1999年以后

取消了MPS的核算内容,采纳了1993年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并要求从2003年开始逐步实施。

三、难点

国内生产总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在收入的循环流动中,储蓄、税收、进口都属于漏出,而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都属于注入。

只要总漏出和总注入相等,收入流量的循环就会处于均衡状态。

也表明收入法和支出法是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方法。

各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运算:

归纳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固定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税收净额+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

=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收入净额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折旧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税收

=最终消费支出+储蓄总额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折旧

=最终消费支出+储蓄净额

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

=雇员酬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净值-净税收

=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国民经济核算时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并引入我国和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实例讲解和讨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本章思考题

教材本章后练习思考题

第三节简单凯恩斯模型

学时分配:

4学时

不同经济学派都有自己的宏观经济模型。

通常将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者扩展的总供求模型称为简单凯恩斯模型或收入—支出分析。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成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是第六篇的重点章节,也是整个宏观经济学的重点部分,要重点掌握。

一、知识点

总供给:

指在价格、成本和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愿意雇用一定劳动力生产和销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和,即全社会为生产和销售这些物品和劳务所预期的总收入。

总供给=生产和销售物品和劳务的总和

=各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S为储蓄,T为税收,M为进口)

总需求:

指在价格、收入和其它经济变量既定的条件下,全社会所愿意购买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和,即家庭、企业和政府为购买这些物品和劳务所愿意支付的总支出。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AE表示总支出,I表示总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

消费函数: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其增加不如收入增加的多,这种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记为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

即收入微小变动引起消费变动的比率。

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支出与收入呈正向变动,消费函数为:

则边际消费倾向为

,(

平均消费倾向(APC):

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总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即

时,表示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时,表示消费大于收入,出现负储蓄。

时,表示除了消费外,还有剩余收入用于储蓄。

储蓄函数:

储蓄收入随输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对储蓄与收入这种关系的反映即是储蓄函数,记为S=S(Y)

边际储蓄倾向(MPS):

指收入微小变动所引起的储蓄的变动的比率。

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与收入呈同向变动,储蓄函数为,

平均储蓄倾向(APS):

表示总储蓄占总收入的比例,即

投资函数:

指对投资及决定投资需求的三个主要因素—国民收入水平、预期收益率和利率的反映。

在忽略其它影响因素的作用时,投资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I为投资需求,Y为国民收入,r为投资的预期收益率,i为利率。

边际投资倾向(MPI):

指收入的微小变动所引起的投资的变动比率。

在简单宏观经济模型中,暂时不考虑利率的影响,仅仅考察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的影响,则投资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I0为自发投资,即与国民收入无关的投资,仅仅由于经济体系外部因素所引起的投资,vY为引致投资,与国民收入相关的那部分投资,

投资—储蓄恒等式:

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为,总供给(AS)=总需求(AD)

即,总收入(Y)=总支出(AE),且

则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AS=C+S=C+I=AE,可得I=S,即为投资储蓄恒等式。

投资乘数:

由于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叫做投资乘数。

加速数原理:

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反过来,国民收入对引致投资又具有加速作用,在没有闲置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如果国民收入增加,必然会增加消费支出,从而提高社会有效需求。

为了满足新增的有效需求,需要进行新的投资,从而引起资本存量增加,并且资本存量的增加是国民收入增加的一个正倍数,称为加速数原理。

资本—产出比:

又叫资本系数,是加速原理使用的一个概念,表示社会资本存量与总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生产一单位产量,需要多少单位的资本存量,用ω表示资本—产出比,则有ω

政府支出乘数:

指由于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

税收乘数:

指由于政府税收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减少的倍数。

“注入”因素:

指能进入和增加企业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即期消费的因素,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出口。

“注入”“漏出”因素:

指能退出和减少企业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即期消费的因素,包括储蓄、税收和进口。

通货紧缩缺口:

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的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水平的总需求的差额,被称为通货紧缩缺口。

通货膨胀缺口:

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水平的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水平的总需求的差额,被称为通货膨胀缺口。

二、重点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及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的关系:

消费函数:

由于

=S0+sY

从中可以得出平均储蓄倾向于平均消费倾向的和为1,自发消费与自发储蓄互为相反数,即当收入为0时,所有消费来自于储蓄,且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为1,即

,且

国民收入均衡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均衡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

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产品卖不出去,必然会引起价格下降、生产萎缩,从而使总供给减少,国民收入减少;反之,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社会供给不足,产品供不应求,则必然会引起价格上升、生产扩大,使经济趋于繁荣,从而总供给增加,国民收入也增加;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生产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则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国民收入水平随之确定。

因此,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的条件为:

总供给(AS)=总需求(AD)。

国民收入可以从生产、收入和支出三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生产或收入代表总供给,支出代表总需求。

均衡条件变为:

总收入(Y)=总支出(AE)。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流通和决定:

两部门经济由家庭和企业构成,国民收入的流通为:

家庭向企业提供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等)取得要素收入,这些收入之和构成国民收入。

每个家庭将收入一部分用于当前消费,另一部门储蓄起来用于未来消费。

企业从家庭消费中得到销售收入,从金融机构得到投资资金,然后雇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得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是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流通和决定:

三部门经济是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进了政府部门,也就是在经济中考虑了税收和政府支出的因素。

国民收入的流通为:

家庭向企业提供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等)取得要素收入,这些收入之和构成国民收入。

每个家庭将收入一部分用于当前消费,另一部门储蓄起来用于未来消费。

企业从家庭消费中得到销售收入,从金融机构得到投资资金,然后雇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政府通过税收从企业和家庭获取税收收入,通过政府购买和返还税收把一部分税收收入返还给企业,通过转移支付把一部分税收收入返还给家庭。

假定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为给定的外生变量,在模型中保持不变。

假设税收函数为:

式中,t为边际税收倾向或称为边际税率,是指收入微小变动而引致的税收变动,即:

政府税收由两部分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