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评定细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4014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评定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企业评定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企业评定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企业评定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企业评定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评定细则.docx

《企业评定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评定细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评定细则.docx

企业评定细则

江苏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评定细则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二00九年七月

《江苏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评定细则》使用说明

一、制定依据

《江苏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分类评定细则》(以下简称《评定细则》)是依据国家质检总局《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及其《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指南(试行)》和省局《江苏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工作规范》制定的。

二、适用范围

本《评定细则》适用于江苏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分类评定。

三、评定方式

可根据企业状况采用书面审查、现场审查或两种方式的组合。

审查内容包括:

信息的真实性、符合性、关联性。

四、综合评定

根据符合标准的程度,各评定要点的结果分为符合、不符合。

原则上不使用“不适用”的评定结果,法律法规有规定、行业约定俗成或有证据证明的除外。

综合评定结果判定标准如下:

信用等级为A、B,可根据评定结果,评为一至四类企业

信用等级为C,可根据评定结果,评为二至四类企业

信用等级为D,可根据评定结果,评为三、四类企业

一类企业:

评定要点结果中“不符合”项不超过适用项的10%,且关键项(评定要点为*号项,下同)不符合不超过适用关键项总数的10%

二类企业:

评定要点结果中“不符合”项不超过适用项的30%,且关键项(评定要点为*号项,下同)不符合不超过适用关键项总数的30%

三类企业:

评定要点结果中“不符合”项不超过适用项的50%;

四类企业:

评定要点结果中“不符-+++

 

”超过适用项的50%。

五、记录要求

1、各项评定要点的评定结果在相应的“符合”、“不符合”、“不适用”栏中打“√”。

2、评定结果为“不符合”的,应在“备注”栏中描述不符合事实。

3、评定结果为“不适用”的,应提供相应的见证资料或在“备注”栏中进行说明。

 

评定要素

序号

评定要点

评定内容

评定结果

备注

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一、企业

信用情况

1

遵纪守法情况

*1.1企业严格遵守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无违法违规行为

*1.2无违反其它法律法规的行为

2

履行承诺情况

2.1主动配合检验检疫机构人员完成检验监管等工作,无影响检验检疫机构对货物实施检验的行为

*2.2无采购或使用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原料、辅料、添加剂等情节严重的行为

2.3无错误宣传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或散布谣言,扰乱检验检疫工作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2.4无提供虚假材料办理检验检疫相关业务及企业注册、变更、补发和注销手续的行为

2.5按规定交纳检验检疫费用并参加检验检疫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和相关会议

3

承担社会责任情况

3.1无不按规定排放、排放超标的行为或被环保部门行政处罚

3.2已建立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3.3劳动保护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4

其他社会评价情况

*4.1其他政府部门或机构如工商、税务、技监、海关、监察等的信用评价未将其列为黑名单

*4.2在官方机构举办的产品质量调查、企业诚信调查如3.15等活动中,未被列入类似“黑名单”的情况

二、企业

生产条件

5

生产所需硬件情况

5.1厂房和仓储面积能满足所出口产品的生产需要,能有效地通风、采光、照明、防风、防雨、防潮等,环境整洁,通道畅通,安全防护措施适当

*5.2生产设备的种类、规格、数量、性能、功能、精度等能满足均衡生产出口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需要

5.3工装、模具的型式、数量、功能、精度等能满足均衡生产出口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需要

*5.4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产品特点、工艺要求及资源配置相适宜

5.5工位器具的型式、结构、数量等能满足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需要

5.6产品的周转、搬运方式能对产品实施有效防护

6

生产设备更新情况

6.1建立生产设备(包括工装模具、工位器具)的管理制度,建立设备台帐并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等工作

6.2及时更新、淘汰高能耗、高耗材、低效率、工艺落后的设备和工装模具

7

生产设备耗能状况

7.1应建立节能减排计划并有效实施

7.2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高能耗、高耗材、低效率、工艺落后的设备

三、企业

检测能力

8

进货检验设备情况

*8.1应建立进货检验管理制度,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检验或验证的规程,制定的规程是否适宜和具有可操作性

8.2应具备规程规定的检验或验证方法所需的检测仪器设备,应确保状态完好并准确使用

*8.3应做好并保存进货检验或验证记录

9

半成品检测手段

9.1应建立生产过程检验制度,并有效实施

9.2配备必要的半成品检测仪器设备

*9.3应具备对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质量特性参数进行有效监控的手段,并做好相关的监控记录

10

成品检验手段

*10.1建立并有效实施了最终产品检验的管理制度

*10.2应制定成品检验规程,规程应满足国外技术法规、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10.3检测器具的数量、规格、功能及精度应满足出厂检验要求;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验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检测器具,应按规定的检定周期经计量部门或授权的计量机构检定合格,其它检测器具应定期检定或校准合格

*10.4应确保产品经检验合格后方能装运出厂,并保存成品检验记录;对不合格品及时进行处置

11

实验室认可情况

11.1企业建立满足产品检测要求的实验室

11.2实验室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有效运行

11.3企业自身检测能力不足时,应委托具备检测能力的实验室

四、企业

人员素质

12

企业检验人员的资质

12.1应设置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质量检验部门或专职检验员,并能独立行使赋予的职责和权限

12.2检验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检测技能,熟悉产品标准和检验规程

12.3具有经检验检疫培训合格的质量监督员并符合检验检疫相关规定要求

13

质量控制点的人员资质

13.1操作人员应熟悉本岗位质量控制点作业文件,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13.2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控制方法

14

实验室人员的资质

14.1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检测技能,熟悉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14.2对实行自校的检测计量设备的实验室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

五、原材料供应方管理能力

15

供方评价方法

*15.1应建立对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关档案

15.2应根据所采购物资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重要度分类

16

有效的日常管理

16.1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应符合管理制度的规定要求

16.2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应在合格供应商中采购,例外采购须审批

*16.3对主要工序的外包产品明确了到外包方进行现场验证的要求,并进行现场验证和记录。

17

供方取消机制

17.1对供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反馈和记录。

17.2对问题突出的供方采取措施,对不符合供方条件的应及时取消。

六、企业出口产品被预警、索赔、退货及投诉情况

18

对出口产品被预警、索赔、退货及投诉信息的收集能力以及对所收集信息的反应能力、处理效果

18.1应建立出口产品被预警、索赔、退货的投诉制度及信息台帐

18.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18.3应建立对被退货的出口产品处理机制,并合理处置

19

企业因产品质量原因被预警、索赔、退货及投诉情况下对不合格产品实施召回的能力及实施

19.1应对需实施召回的不合格产品实施召回

19.2对退运的不合格产品应及时向检验检疫进行申报

七、企业产品追溯能力

20

企业应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不适用产品除外)

20.1企业建立了产品追溯体系,并制定产品追溯管理制度;

20.2对出现退运的不合格产品应实施追溯并保持纪录;

21

产品可追溯能力

21.1产品及其包装上是否有可追溯性标识

*21.2产品的状态标识和流转记录应满足可追溯性要求

八、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

22

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

*22.1企业应根据自身特征,建立适宜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机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22.2质量管理体系具备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22.3适时评价体系的适宜性,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23

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

23.1质量体系应覆盖所有的质量管理过程及相关部门。

23.2在企业及相应的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

24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4.1运行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应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和验证

24.2应保持所有场所所使用的文件都是有效版本。

24.3各级人员应准确理解、掌握有关规定并贯彻执行

九、其他影响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情况

25

企业的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

*25.1企业应树立正确的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并采取措施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25.2开展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培训

26

企业对检验检疫制度的执行程度

26.1认真贯彻执行检验检疫政策法规及业务管理制度

26.2对各类检验监管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应及时进行有效整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