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395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4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最新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最新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最新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最新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

《最新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docx

最新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

1.长江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4、在朗读中领悟作者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长江的挂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三、作者简介:

郭风,1917年生,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叶笛集》本文的题材是【散文诗歌】本文选自《英雄和花朵》。

四、学习生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 ) 曙天( ) 吹拂( )哺育( ) 舢板( ) 驳船( ) 堆栈( )

五、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1.2)描写长江美景。

2.(3-6)抒发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3.(7.8)照应开头,高唱赞歌,点明主旨。

七、归纳小结:

本文通过描绘长江江面及两岸的繁荣景象,歌颂了长江对祖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表达了对祖国人民积极创造新生活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

必做题

1、积累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选做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2.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

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互动1:

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

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

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

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互动3:

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

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

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

自己动手式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

见课本。

补充: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

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

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

1)借景抒情的写法。

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研读与赏析:

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

无啰嗦之感。

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

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

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辨析:

“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四、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诗歌、故事等资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五、布置作业

2.筏子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 源远流长,物华天宝。

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

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

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

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1. 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 羊皮筏子

(2)人的心情

   2. 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

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 黄河的险险在何处?

夷、平地又是怎样的?

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 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

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

正衬:

大水车 ----黄河的大 

   反衬:

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

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

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

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 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

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

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比较·探究

诗歌两首

《当我死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开展阅读、朗诵活动,把握诗歌朗读方法和技巧。

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乡愁》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郭风的《长江》和袁鹰的《筏子》,这两位作家分别借长江和漂浮于黄河之上的筏子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勇敢机智的劳动人民,在这“千古涛声”里,更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浓浓的思乡愁绪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板书:

余光中)

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 ”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

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

主要诗作有《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播放朗读视频《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请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归纳过渡:

作者把浓浓的思乡愁绪物化为可观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愁苦之情。

当这种愁苦之情达到极致而无以释怀的时候,诗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板书课题)

了解写作背景: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当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

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

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

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二、朗读感悟:

1.范读,播放朗读视频《当我死时》,感悟思乡之苦:

以观看祖国地图代替回乡,以埋葬于祖国大陆而满足。

2.朗读,体会题目的含义和诗的层次:

“当我死时”是一种时态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点和抒情的前奏。

诗的前半部分属于虚写,后半部分写实,虚实结合。

3.赏读,把握赏读基调:

全诗宜使用低沉的语调诵读,感情丰沛,语气舒缓,重点副词、形容词重读。

在感情处理上,虚写部分还要读出一种满足感,写实部分还要有一种伤感。

4.吟读,领悟诗歌的节奏之美:

以诗行为朗读停顿的基本单位,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3题。

葬 (zàng) 我   头颅(lú)  鹧鸪(zhè gū)  坦然:

心里平静,无顾虑。

 

纵(zòng)容:

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瞭(liào) 望:

远远地望。

未魇(yàn):

未吃饱、满足,这里是说没看够。

饕餮(tāo tiè):

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这里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三、诵读赏析:

1.赏葬地之美:

诗人为什么选择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长江与黄河是祖国的象征,滔滔的长江水、黄河水是祖国灵动不息的声音,长眠于地下能够聆听祖国脉搏的跳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葬在最美最母亲(名词用作形容词,温暖慈爱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