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3852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精品.docx

《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精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精品.docx

而贫困生的家庭月收入以500元精品

  【推荐】学生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属于大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于是,我不禁要问:

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都在做些什么?

他们是如何点缀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的?

学习?

工作?

诳街?

上?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营造一个活跃、向上、丰富的文化气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生面临着来自校园内外的多重压力,课业负担繁重。

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学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技能,增长知识,修养身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圆满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日,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这个话题。

了解我校同学的课余活动状况,我展开了对我校大一大二各专业的名学生的调查(其中大一:

110人,大二:

90人)这次调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样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大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

现在,结合一项专项调查结果,对我校学生课余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余活动内容取向概况

  根据一项专项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方面存在内容上的不同取向。

在给出课余活动的12个选项之后,大学生作出了如下的选择。

  体育锻炼11%校系活动和工作13%聊天、社交19%课余学习%阅读课外书刊报纸12.5%勤工助学5%上、打游戏10%睡懒觉3%无所事事1%

  其他0.5%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

"课余学习"、"聊天、社交"、"阅读课外书刊报纸"、"体育锻炼"和"上玩游戏"五项是大学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

而我校学生课余活动取向是以"课余学习"、"聊天、社交"、"体育锻炼"为主要活动。

  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

我校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少。

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学课余生活取向表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

  各年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适应性以及学习任务不同,在课余活动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专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活动项目加权选择率的排序不同,"课余学习"被二、三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级学生那里却退居第三位;二是年级主导取向有差异,二、三年级的主导取向为"课业学习",一年级的主导取向却是"聊天、社交";三是各年级对"课业学习"、"聊天、社交"、"上、打游戏"、"校系活动和工作"、"勤工助学"等五项的取向有明显的差异。

  而我校大一大二学生课余活动的主导取向普遍是"课业学习",其次为"娱乐社交"。

这反映了我校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

在与大一新生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大部分对大学生活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各种社团、交际活动。

  在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紧紧抓住学习不放。

反而大二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后,感觉到那种当初汹涌澎湃的热情有所减弱。

但许多学生称会更加抓紧学生称会更加抓紧学习,同时也会积极参与一些有利于培养能力又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

  从整体看,我校大一大二学生在课余时间还是十分重视学习,特别是大一新生。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我校刚刚入学的新生们,不熟悉大学学习的方式加上还保留着高中学习的状态,使他们主要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允许自己落下。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

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

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份,有效问卷份;二是络问卷调查,通过、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上答卷。

填写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

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

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xx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

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

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

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

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

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络费用过高。

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

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

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

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

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

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元~350元之高。

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5.先进的消费方式悄然成风。

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

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

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

学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渐悄然成风。

  6.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

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

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

在对于是否会计划月生活费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仅为28.4%,男同学则为37.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这一通讯工具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了.手机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可以上,发短信,通讯联络,照相......手机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和便利,于是学生也加入了手机族的行列,可用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

可是有的学生却利用手机整天沉迷于游戏和上对学习过多过少产生了影响同时学生手机的款式也多种多样。

鉴于这些问题我们进行调查和探究。

  手机被称为"第四媒体"是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而人类制造手机的目的起初也只是为了通讯,然而这并不能满足他们,使他们不断更新手机,手机的样式、品种、功能越来越多,因此,也越来越勾起人们对其的购买欲。

  现在不少学生住校,家长为了方便通讯,便给孩子买了手机。

给学生买手机无非就是希望可以时时监督学生,给学生安一个"遥控器",家长希望全程监控学生,不管他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家长都能时时掌握。

如果学生出了事情,也可以及时和家里取得联系。

手机也方便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许多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都可以通过短信来说。

  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手机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它的弊端:

上课时的手机铃声已经成为老师们烦恼,上课期间接二连三的铃声响起,这是严重阻碍了公共秩序,老师不得不停下指责一番。

于是有不少学生开始耍小聪明,不再接电话,却是在桌子下不停地敲打手机上的键盘,无声无息地,一堂课就可以在聊天室里轻松度过,虽然没有影响课堂,却让自己白白地浪费了一堂课,浪费了父母的心血,浪费了自己的光阴,只能怪自己不能体会到光明似水流去,岁月不待人呀!

难道父母亲呕心沥血就是为送孩子们上学打手机的吗?

  手机越来越时尚,这一点不能忽视,学生们已经将手机当作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富贵的标志,但这又预示了什么?

中学生追潮逐流,自然不会放过手机这一象征,于是校园中掀起一波"攀此风",大家都在比谁的手机好,最新款、最贵、以此来显示自己家财万贯。

很多老师更戏称:

学生的手机现在比我们的都好了。

更令人无奈的是中学生们为了攀比,为了跟上"潮流",不停地更新手机,一天一个样,一周全都换。

甚至没有手机的学生会成为被鄙视的对象,使其心里不平衡,吵着闹着向家长要手机。

却不知买手机要钱,换手机也要钱,养手机也要钱,自己为了一满足一时的虚荣心,却不断地增加家庭的负担。

大部分中学生的手机并不只想家长想象中简单。

只是便于联系,更多的是上、游戏、聊天、短信息、而花费很高,很多家庭都难以支付,就像一笔债务。

手机从一个联络的工具变成了一个吃钱的无底洞。

  手机的存在本身并没有错误,而是使用者的使用不恰当所致。

就这个问题我们也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学生手机应具备以下功能:

闹钟、课程表、短信息、简单的通讯功能就可以了。

至于上、移动、聊天室等功能完全是不需要的。

因为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来说,算是一种高消费也是一笔无谓的开销。

  作为家长和学校,在学生使用手机方面采取的态度应是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这方面的过多干预,往往会叫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行为感到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不良影响。

有的孩子就因此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甚而发展到在生活中怀疑一切。

因此,对于学生使用手机,作为家长应该采取引导的方式,教他们学会文明使用手机,上课时关闭手机,必要时才开机与家长或同学联系。

学校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态度是不禁止,但必须在不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如果学生在上课、开会或自习的时候使用手机,将会受到处理。

学校没有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必要的依据,中学生也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使用手机是他们的权利,毕竟很多家长也通过手机和孩子们联系。

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目前已存在的校园手机族,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手机虽然便于孩子和家长联络,但学校和家庭在对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同时,也应通过规章制度予以规范。

  手机的使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使用,家长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才是解决当下校园手机族泛滥、高消费的途径。

  在我院近两年受理的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

大学生。

这些生活在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

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我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

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

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涉案金额(后果):

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三)侵害客体:

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

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四)强制措施:

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五)处理结果:

处罚一般都较轻。

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

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

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

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

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

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

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

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

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

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

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

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

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

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

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

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

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

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求学,远离家乡和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

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4、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

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三、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挽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定案件审查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大学生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

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大学生,要给予其适当安慰,鼓励其继续学业(或是继续学习);对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2、承办人员应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结案了之。

大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果我们在办案中忽略了对犯罪大学生身边环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

承办人员应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以民办学校为主)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大学生日常法律基础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3、承办人特别应注意办案后的`回访工作。

犯罪的大学生主观恶性不大,多是轻型犯罪,一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刑满回归社会,还有不少被判处缓刑的大学生回归社会时间更短。

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大学生经历了自己人生最惨痛的一次教训,凭自身的努力很难做到"哪里摔倒哪里站起来",更多的是需要周围的亲人朋友的帮助。

然而一些学生家长"恨铁不成钢",又是断绝家庭关系,又是对刑满归来的孩子冷嘲热讽,进一步打击了犯罪大学生的生活信心,很有可能会促使这些大学生破罐破摔,再次滑向犯罪的深渊。

承办人员应该关注自己经办的大学生犯罪案件,通过写信、通电话等方法了解其近况,鼓励其改过自新,及时帮助犯罪大学生打消消极的念头,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4、承办人员应针对大学生犯罪个案或同类案件及时调研,找出相似之处,及时与案发大学联系,以讲座、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强化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大学生们平时注意保管好钱财,遇事要冷静沉着,不能意气行事等等,均能起到很好的犯罪预防作用。

  我们就在校大学生恋爱观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为全校范围内的大学生,调查不分年级,调查方法为随机调查,调查全程历时一个星期,受调查对象共计八十五人,部分受调查对象接受的是纸质问卷调查,另外一部分受调查对象接受的是电子稿问卷调查。

  针对调查所整理的数据,我做了如下的分析:

  有约87%的受调查者对恋爱的理解是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而认为恋爱是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考虑将来和是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以及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行的比例极少。

大学生目前的恋爱状况为正在恋爱与曾经有过恋爱的比例分别为43%与32%,而另一部分的受调查者的恋爱状况出于观望和不准备恋爱。

在是否喜欢并愿意与异性交往这个问题上,分别有63%和32的受调查者认为非常喜欢并愿意和愿意正常交往而另外三项谈不上喜欢但也不厌恶与异性交往、害羞,不太愿意、不喜欢也不愿意所占的比例很少。

  针对问卷中的数据,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恋爱还是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也许这种态度态度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不负责任的结果。

  总之恋爱双方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感情,意愿;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兴趣爱好,学习工作,社交活动等等。

总之,任何一方都不能只要求对方履行义务而自己却不承担相应的义务。

  要忠贞专一,就是爱一个人要始终如一,永不变心,双方在共同的人生旅途中,能始终如一地在事业上互相帮助,生活中同甘共苦,能承受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恋爱过程中要含蓄文明,举止文雅,正如马克思所说:

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用含蓄、谦恭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我们要做自己感情的主人,控制好自己的感情使起恰到好处。

  要理智和宽容,恋爱中的失恋是难免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修养、有道德的大学生,在失恋时,首先要作到失恋而不失态,我们应该明白失恋是一件很正常的是,没什么大不了的,要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

其次,还要作到失恋而不是志,爱情是美好的,但不是一个人的唯一,生活中有很多更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

不要一蹶不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应该转移注意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

再次,要作到失恋而不失德,爱情不在友情在,要理智和宽容,想到对方的难处,这才是一个大学生较高素质的表现。

  尽管我们追求美好爱情是好的,但大学生毕竟是一学业为主,青年学生对爱情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对学业的荒废。

但必须搞清楚,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处理好学习和爱情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我们应该明白,如果人生是一曲交响乐的话,爱情这一旋律的出现,只有恰到好处,才能使人生的交响乐更加悦耳动听。

  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

所以,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值得重视,而且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

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

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份,有效问卷份;二是络问卷调查,通过、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上答卷。

填写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

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

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20xx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

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

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

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见图1)

  2、饮食方面开销大。

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

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络费用过高。

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

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

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

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

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

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元-350元之高。

这是当代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