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3779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汇总.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汇总.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汇总.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础

考试大纲

1.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4.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5.小学专业教师标准(XX)

第一节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班为6~12岁儿童。

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

●1878年,张焕伦,上海正蒙书院,近代小学的开端

●1897年,盛宣怀,南洋公学,我国最早公立小学堂

小学教育的特点:

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

学科综合(学校学生所应学习)

●广义课程:

教学内容及进程的综合

●狭义课程:

某一学科

课程一次最早出现: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与人息息相关的知识)

1918年,博比特《课程》,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

杜威对课程的观点:

课程是学习经验

古德莫得的课程层次理论:

五种层次:

1)理想的课程——专家建议

2)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

3)领悟的课程——老师领悟到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老师实际运行课程

5)经验的课程——学生课程

课程的分类:

1)按课程内容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即经验课程)

2)按课程内容学科程度: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科学,艺术(音乐或美术),品德,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

3)按学生选择课程的主次: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4)按课程的呈现形式: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校风,教风,学风)

5)按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选修课),研究型课程

6)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学校)

课程

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概念,1949

年拉贝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

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

普及性,基础性,全面性

三维课程目标(一个整体):

(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机构结构的基本原则:

均衡性(保持比重恰当),综合性,选择性(地方课程)

●课程结构:

横向结构,纵向结构:

直线型课程(课程内容,由浅

入深,由易到难),螺旋式课程

●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小学课程主要表现的物化形式:

●课程计划:

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课程计划:

教育部门: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培养目的而

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设置:

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学时安排

●课程标准:

考试命题依据:

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指导性文件,编写

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科书: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制的

教科书的编排方式:

螺旋排列式,直线排列式

课程资源(按功能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拿来用),

●条件式课程资源(人力,物力,环境等)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客观性,系统性,伦理性,创新性

好的研究课题特点:

课题有价值,科学的现实性,明确性,新颖、有独创性,可行性

文献的类型:

按文献资源的公开性:

正式文献(有发表),非正式文献

按文献的功能:

事实性文献,工具性,理论性,政策性,经验性

研究计划的内容(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预计成效):

1)研究题目

2)对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的简单说明

3)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4)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制订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5)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及适用范围

6)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及适用范围

7)经费概算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教育学时论文的结构:

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

(主体)

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按观察的情景条件:

自然情景中的观察,实验室中的观察

●按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

直接观察,间接观察

●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

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

●是否有统一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

结构式,非结构式

教育调查法:

访谈,问卷

教育调查法的类型(按对象范围不同):

●普通调查

●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典型调查

教育实验法的概念:

有目的性的控制和操控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

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

教育行动研究特点:

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

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第四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整体,规范,有效,激励

学校管理的方法:

行政管理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

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沟通

学校组织基本结构:

校长(办公室)——教导处(实验室,图书馆,机房,卫生室,文档室,各年级组合教研组),政教处(各年级组合教研组),总务处(事务组,财务组,膳食组)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本质属性:

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

“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起源(判断题,选择题):

1)生物起源说:

沛西“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桑代克“生物基于本能

2)心里起源说:

孟禄“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麦丁斯基

教育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有人有教育,有人不一定有学校)

a)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b)全民性,无阶级性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学校产生的条件:

a)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分离(脑体分离)

c)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累积(文字的出现)

d)国家机器的产生

3)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道德性,转至性,刻板性,象征性

中国古代教育:

世袭到科举

1)夏代开始有学校的设置

2)周王朝建立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特征“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国有的),学习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民间,私有——孔子)

4)隋唐,选士制度采取科举制(1905年被推翻)

5)宋元明清,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代“八股”标志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衰落(科举制衰落)

外国古代教育

1)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吠陀经》,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

(等级性明显)

2)古代埃及的教育,文士学校(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古希腊、罗马的教育:

(海边)雅典教育:

政、商,(半身)斯巴达教育:

军人。

原因:

地理环境不一样。

4)中世纪时期的西欧教育:

教会教育:

“七艺”——“三科”(文学,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具有神学色彩;骑士教育: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弈棋,吟诗)

近代社会的教育的主要表现:

1)国家重视和干预教育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性(德国,最早)

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

4)教育的法制化

资本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教育目的二重性,

即教育的双轨性:

平民,白领

现代教育的特征(特点):

1)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科学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全球化

6)教育的信息化

7)监狱的终身化

家庭教育的特点:

生活化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代表及思想:

1)孔子:

《论语》:

a)“有教无类”

b)教育作用-“庶,富,教(人口多,富起来,再教育)”,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c)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

d)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e)启发诱导:

“不慎不启,不排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

f)因材施教:

“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g)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h)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

2)孟子:

性善论

3)荀子:

性恶论:

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为“伪”,学习课程:

“闻-见-知-行”(实践)

4)墨家: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教育内容的特色:

科学技术教育,思维能力训练。

人的知识来源:

亲知,闻知,说知(推理)

5)道家:

《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专著。

a)老子和庄子:

“道法自然”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功能

c)教育教学原则

i.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国。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国,然后能自强也。

ii.尊师重道

iii.藏息相辅:

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兼顾,学习与休息兼顾

iv.豫时孙摩:

预防,及时,顺序,观摩

v.启发诱导:

《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vi.长善救失:

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vii.《学记》还主张“学而不躐等”——学习应循序渐进

6)苏格拉底:

“产婆术”:

引导学生学习(问答法)分为三部分(讽刺,定义和助产术)

7)柏拉图:

《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其进行阶段式教育。

9)昆体良: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国内外近现代时期

1)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的思想核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

2)晏阳初:

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

“愚贫弱私”四大病。

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贫,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

3)陈鹤琴:

“活教育”思想

a)“活教育”的目的: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b)“木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课程

c)方法论: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4)蔡元培: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的教育思想:

1)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的著作

2)凯洛夫《教育学》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1930)我国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4)苏霍姆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5)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a)《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b)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

c)教育应适应自然的原则

d)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

e)学制系统

f)班级授课制

e)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6)卢梭的教育思想:

《爱弥儿》“教育上的哥白尼”,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7)康德: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之一

8)裴斯泰洛齐(瑞士):

提出“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现代初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9)洛克:

提出“白板说”,《教育漫话》论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0)赫尔巴特(德国):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伦理学和心理学是理论基础。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则(教书+商人)——原则,四段教学法:

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教学阶段理论

11)传统教育的特点(三中心):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12)杜威:

“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即政治

a)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全

d)教育的政治功能:

培养人,作为舆论力量,推进政治的民主化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即经济

a)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着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

b)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d)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可再生劳动力和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a)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b)文化类型影响教育内容

c)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d)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e)文化传播影响教育的方法和导向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a)教育的文化继承、传播功能

b)教育的选择

c)教育的批判

d)教育的交流和融合

e)教育的创新

五、校园文化

a)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包括: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校园精神

b)校园文化的特点:

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c)校园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a)个体本位论:

卢梭,裴斯泰洛齐,艾伦开,福禄培尔(德国)

b)社会本位论(社会所需要的人):

纳托普(德国),凯兴斯泰纳,孔德(法国),涂尔干

c)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杜威(美国),把教育目的区分为教育过程本身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

d)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

斯宾塞(英国),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a)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b)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条件

c)工厂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片面发展

d)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与方法

f)《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四、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a)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b)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c)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五育”

i.德育: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保证方向)

ii.智育:

发展学生智力(提供基础)

iii.体育:

“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

iv.美育:

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v.劳动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彼此间的协调关系。

a)学制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b)学制确立的依据:

社会,学生(政,经,科,文)

i.学制的确立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

ii.学制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iii.学制确立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

iv.人口状况制约学制的确立

v.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学制的确立

vi.学制的确立受国内外学制的历史经验影响

c)前制度化教育:

老师,学生,场所

i.制度化教育:

正规教育

ii.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木勒的“非正规教育”伊里奇的“非学校化”

六、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d)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e)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f)学历与非学历界限逐渐淡化

g)学制有利于国际交流

七、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a)1902年“壬寅学制”,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颁布,但未施行)

b)1903年“癸卯学制”,施行(壬颁布,癸实施)

c)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d)1922年“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3年

八、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

a)按层次结构: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b)按类型结构: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第六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如感受和知识、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个性心理特性(如人格,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发展性原则,实践性,系统性(全面、多层面分析),伦理性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书面、口头),测验法(仪器),临床法(个案),产品分析法(档案袋评价)

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学派:

冯特,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诞生

2.行为主义心里学派:

研究行为,行为主义:

旧行为主义(华生),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3.格式心理学:

强调整体的观点,韦特海默、考夫卡和科勒(叠箱实验:

猩猩拿香蕉)

4.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潜意识,《释梦》,超我,本我,自我,人的动机是性本能

5.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识发展: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分类:

按照感觉器官的角度: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其中外部感觉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反映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平衡觉:

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其感受器位于内耳内部的前庭和半规管内。

知觉的种类:

按人脑的反映对象的不同,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和错觉

1.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a)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2.社会知觉:

常出现的集中偏差(首近刻晕)

a)刻板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映效应

d)近因效应

3.错觉

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1.感觉的特性: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高低,心理上用感觉阈限的值来度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a)感觉适应:

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i.视觉适应:

暗适应和明适应

ii.嗅觉适应

b)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

c)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a)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b)联觉

2.知觉的特性(整理恒选)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恒常性

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分类:

1.根据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2.根据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识记的分类:

1.根据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量成减少的趋势。

回忆和再认的区别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绘制了遗忘曲线,表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型。

过度学习,也称继续学习,一般来说,复习强度达到150%,记忆就比较牢固。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3.压抑(动机)说

4.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就是想不起来(舌尖现象)

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想象:

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里过程。

想象的种类:

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分为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3.从内容的新颖角度,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

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发展的水平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小学生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1.流畅性:

指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2.灵活性:

变通性,摒弃以往的习惯性思维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3.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家,学校,社会)、

2.智力(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3.个性(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的驱动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直接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

4.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性方法

5.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6.陶冶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直觉思维训练

3.发散思维训练

4.推测与假设训练

5.自我设计训练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