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3744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十八岁和其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杨子,本名杨选堂。

1923年生,广东省梅州人,济南大学毕业。

历任《新生报》、《中华日报》、《中国时报》主笔。

著有小说《浸洒的花朵》、《变色的太阳》、《欲神》、《魔象》等,散文集《感情的花季》、《画夜记》等。

【阅读指导】

    十八岁是每个人走进成人阶段的门槛,是未成年人与成人的年龄分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稚气未消却又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希望以成人的姿态面向家人与社会。

因而,十八岁的孩子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但是,他们的思考与判断却又缺少理性,难免偏激。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成长心智?

台湾作家杨子为我们提供了交流沟通的范例。

    原文的副题为“贺长子东东生日”,杨子在孩子生日之际,以自己深刻而具体的人生感受,围绕十八岁所关涉的人生话题,敞开心怀,诉说对长子东东的理解、期望和深爱,给了孩子一份珍贵的人生礼物。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每个小标题是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诉说自己面对孩子十八岁时的心情。

    文章开头,作者坦陈:

想到今天是孩子十八岁生日,心情是矛盾的。

一方面,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另一方面,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

但是,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焦急忧虑”、“激动喜悦”毕竟转眼逝去,作者的迷惘比欣慰多了一些浓重的思绪。

    第2段沿着“迷惘”展开,继续诉说自己的心情。

作者反思父爱之中“是否夹杂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真切地诉求“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孩子,基于愧疚心理的诉求激荡着无限的爱意。

    第3、4两段又从新的角色定位上叙说自己的欣慰。

这种欣慰,在于作者有了一个可以谈话的明友了;这种满意开怀,在于“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甚至人生知己。

在此,一般意义上的父亲角色被弱化,“朋友”、“挚友”、“知己”三次递进强化,表达了希望孩子把父母当朋友的愿望,也为下文展开交流对话找准了心理定位。

    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指出在两代人的冲突中,许多做父母的“错”依然是出于对子女的关怀;二层为孩子分析,指出在两代人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经历谈到当年自己盲目反抗母爱,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三层告诉孩子,两代人之间可能都会犯些错误,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是“父与子”之间不断地交流与了解。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

    对孩子谈读书实际上也是谈人生。

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以自己对读书的理解表达了对孩子的同情,同时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即“我”虽然同情你的读书之苦,但“我”不能不鼓励和要求你,甚至鞭策你尽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只有今天忍受了读书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问海洋中其乐融融。

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

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

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与尊重的体现。

    第四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

    这一部分作者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对话。

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诫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达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

    小标题的运用。

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

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包含了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这些内容。

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表现了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

本文运用书信体的行文方式,以谈话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

谈话般的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相关资料】

聚焦十八岁 纵横人生路

——读杨子散文《十八岁和其他》

    杨子是台湾作家。

《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3月12日。

当年,杨子为“贺长子东东生日”,用自己深切具体的人生感受,诉说了对长子东东的理解、期望和深爱。

朋友般的倾心话语,敞开了别具韵味的父子情怀。

时至今日,光阴流逝30余年,当笔者翻阅这篇作品的时候,仍感到其间弥漫着岁月尘封不了的新鲜气息,作品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

细细品味,掩卷沉思,杨子笔下的这篇作品,富有个性的特色越来越鲜明。

    首先,聚焦十八岁,营构全篇作品。

    该作品共有五个部分:

“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恋爱”、“青春”。

五个小标题显示,全文涉及的都是青春时期的人生话题。

祝贺孩子生日,为何以这样严肃沉重的话题作为礼物?

关键是东东到了十八岁。

    众所周知,十八岁是每个人跨进成人门坎的重要标志,很多国家用法律规定,将十八岁视为未成年人与成人的年龄界线。

然而,从人的成长过程而言,十八岁的孩子仅是稚气未消而又跻身成人行列的特殊群体。

他们远未成熟,但独立意识极强,常常以成人姿态面对社会挑战,作出人生道路的种种选择,而他们的思考和判断则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对现实并不能正确把握。

杨子对十八岁孩子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有很清醒的认识,他指出:

“孩子长大了,便不再整天粘着你了,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朋友和活动天地;他不再那么依顺,他甚至开始反叛了。

”的确,十八岁的孩子开启了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给父母提出许多难解的课题。

    杨子面对长大了的东东,心情是矛盾的。

他在作品开端处袒露:

“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

”一方面欣慰,一方面迷惘,然而,矛盾双方并非“一份”那样对等。

从作品里看,杨子的迷惘比欣慰多了一些浓重的思绪。

时光快速流逝,“昨天和今天,竟是十八年的光阴”!

十八年里因东东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他的是“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

而那些对东东“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则使杨子发出对来世的诉求——“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

”来世不论有无,诉求中的内疚与渴望,依然激荡着爱的热流,产生震动人心的感染力。

    历史不会重复,社会和个体人生皆无例外。

杨子的迷惘正透视出孩子和父辈的发展变化。

明智的父母必将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和所处时代社会的特点,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理念和情感关注孩子的人生。

父母的爱子之情已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关爱上,他们必须在感情中融人更多的理性思考。

    两代人之间,出现了论及理性话题的时空。

杨子选取东东十八岁生日谈论青春时期的重要话题,切合变化了的人生特点和需求,是祝贺孩子生日的最好礼物,又是与孩子对话的最好时机。

    十八岁引起这么多的变化和回响,当然也会触发杨子对全文的构思。

全篇作品以十八岁为核心,既从感叹十八岁开头,又围绕十八岁展开紧密相关的种种话题。

于是,“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恋爱”、“青春”,一一进入作者视野,并在每一部分的叙写时或隐或显扣住十八岁的焦点。

这种聚焦十八岁而形成的整体构思,显得异常周密和严谨。

    其次,淡化社会角色意识,建立父子间的朋友式的亲情对话关系。

    每个人都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特定的角色。

角色意识无人不有,无处不在。

“男人、女人、父母、儿女、丈夫、妻子、上级、下级……各种角色都有一套为社会所认可的现行准则。

它们内化于个体心理就构成角色意识,它们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违背了这些准则,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就会处处碰壁。

”(《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但另一方面,角色意识过于强烈,会使人失去独立的个体意识而变成一般化的人物。

从这个意义层面看,生活中“千人一面”的出现,正是角色意识过于强烈的结果。

    杨子淡化角色意识,不等于没有角色意识。

他是东东的父亲,全篇作品充溢着浓浓父爱。

他肩负父亲职责,给东东以诱导。

然而,这一切被转化为朋辈式的交心,人生知己的倾谈。

社会意义的父亲角色被弱化,朋友形象则被鲜明地定格在父子身上。

前面提到,东东十八岁生日,给杨子有了“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

这欣慰在于作者有了一个可以谈话的朋友了。

他甚至认为,“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

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

这里,“朋友”、“挚友”、“知己”,不断递进深入,形成三重淡化而又三重强化。

淡化的是父亲心理,强化的是朋友意识。

有了这样的心理定位和感情抒发,再希望东东把父母当作朋友,也就顺理成章了。

“孩子,我真希望你们兄妹,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让我们共享你们的喜乐,分担你们的烦恼。

”只有把孩子当知己的父母,才会有这般希望和渴求;只有朋友般共享喜乐和分担烦恼,才会真切品味出两代人的人生苦乐。

亲情和友情融合,必将拓展出新的家庭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创造亲密的感情氛围。

    朋友关系的定位,继而形成作品平等、尊重、开怀、倾心的表达方式。

作者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在孩子面前,处处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例如,谈论“两代人的矛盾”,他说:

“孩子,我可能有许多错误,你也可能有许多错误。

”论及“恋爱”,他说:

“我也知道十八岁的年龄,对于爱情,会有非常简单的定义。

想起感情的生活,我有难以说明的歉疚、忏悔和创伤,因此,我要劝你珍惜爱情。

”作者往日的过失虽然难以说明,但仍在孩子面前概说错误、刺痛创伤、愧悔过去,既显出父亲胸襟的坦白和开阔,又表明了对孩子的信任与同孩子的平等。

作者在这种情怀中同东东对话谈心,其品位格调自有超乎平常层面的神韵。

    再其次,着力于作者人生感受的描述。

    父亲角色意识的淡化,也给了作者在孩子面前直率言说自身感受的空间。

杨子的感受来自现实生活,是他对家庭、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而触动这些感受升腾和外化的,是作者同十八岁长子东东的遇合。

因此,作者感受的描述同东东心理与行为的比照、交织,从中促成感情交流和理性诱导,便成了作品的主体内容。

    “两代人的矛盾”,远在20世纪60年代,已被视为“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

这种观念在台湾十分流行,下一代容易接受其影响。

剖析父与子矛盾对立的方方面面,是杨子与东东对话的首要问题。

杨子极有见地,文思有条不紊。

一是表达希望:

“孩子,我希望我们不致有这么令人不愉快的关系。

”这里,作者不用“肯定”一类词语而用“希望”,不用“父与子对立”而用“不愉快的关系”,不用肯定句而用否定之否定。

于是,他将生硬变为委婉,把握分寸而给双方留有回旋的空间。

二是提出两代人的矛盾中,许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关怀子女幸福的爱。

这种爱,纵使是父母的“自以为是”,甚至招人指责,“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

作者洞察准确,拨开表象而一语中的。

三是揭示产生两代人矛盾的原因。

他认为,“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

作者再进一层指出,“一切悲剧的造成”,都因为两代人不能像朋友般讨论问题,“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作者实事求是地点明两代人的弱点,对双方都是有力的警示。

更重要的是,作者从对社会生活的感悟中找到了化解父与子矛盾对立的重要方法。

四是顺势而下,用美国作家劳伦斯《我的父亲》一书的内容,用作者对慈母犯过的“两代人的矛盾”的错误,再次强调希望与孩子们增进了解和同情,知己般谈心和生活。

总之,作者从社会到家庭,从他人到自我,从过去到现在,从错误到期望,一一展开相互交织的叙写,笔墨所到之处,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认识和思考,情感和理念。

    “读书的苦乐”里,作者青少年时读书的乐趣,东东被当代教育折磨得身心疲惫的情况,两相比照,又激荡起多么复杂的感情。

两代人读书苦乐的强大反差,使作者发出反省式的疑问:

为什么“享受过自由自在的读书生活的我们这一代,在思想上、制度上却布置了一个叫你们憎厌的读书环境”?

为什么用“考试与升学的逼迫”,让“你们喘不过气来”?

!

作者直击现实弊端,敢言也善言。

他把自己置身其中,因为他这个家长也脱不了干系。

然而,作为个体,作为父亲,仍须面对现实,他希望东东升上大学,他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

惟一可以做的,是祈祷东东不再为“功课”苦恼而能随意读书的日子快些来临。

正正反反,起起伏伏,跌宕之间升沉着上代人的苦衷。

无奈的现实,回赠给人的常常是等待、期望和祈祷。

作品的其他部分,也都在作者感受的流泻中不断碰撞出新的思考。

真实深刻的叙写,完成了作品主体内容的营构。

    最后,感受的再度升华而凝结出人生哲理。

    感受的再度升华,往往由点到面,从局部向更深广的层面推进,融入更丰富的意蕴,道出某方面的真谛。

作品内涵随着拓展、深化,从中尤见作者的素养和功力。

    杨子的感受升华有自己的特点,作品的每个部分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现。

这里仅就“恋爱”、“青春”两部分中有关升华方法问题,作一些简单的阐述。

 

    说“恋爱”,作者从自己十八岁时的初恋下笔,然而,又把具体情景潜藏在文字下面,挑明的仅是概念性的“歉疚”、“忏悔”、“创伤”之说。

不过,作者仍在这样的背景下,表明他的初恋感受:

“不要把感情上的冲动和爱情附会在一起;不要让这样的冲动,成了爱情的负债。

”这段文字非同一般,应该说是点睛之笔。

它是作者对自己初恋过失原因的暗示,甚至是一种无法掩饰的表白;而同时透出作者升华感受的方式方法——从负面着眼思考感情生活的教训。

于是,一连串饱含人生爱情哲理性的话语奔涌而至。

例如,“真正令人心灵颤动的爱,不能求之于泛滥的感情中。

”“假如你不幸在爱情的天地里折了翅膀,不妨哭,但不要庸俗!

”这些“不能”、“不幸”、“不妨”、“不要”所凝结的情感和理念,是在对失败、过失的具体感受中升华出来的,从负面引发的警世意义,正表现在这些“不”字当中。

    谈“青春”,作者从自己十八岁时的雄心和梦想开头,接着描写跟大学同学的一次深山远足。

他在古木参天的森林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指着其中挺秀的一棵树说:

“这就是我,十八岁的我。

”由此发出感叹:

“好自负的年龄啊!

”因为他们有整个世界都装不下的雄心和梦想。

因此,他问东东:

“你把自己比作什么?

做些什么年轻的梦?

”所有这些描述,作者都从正面着笔——正面写深山远足,正面发出感叹,正面询问东东。

因此,作者沿着这条思路推进:

“青春是可爱的,希望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

    方法会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作家也会根据对象差异而变化出新。

上述两个方面,尽管方法不同,但都以个人的感受为前提,为基础。

因此,在特定的语境中,作者再度升华而凝结出的人生哲理,依然可以见到最初产生的特定生活感受,甚至是引发感受的生活景象。

因此,再度升华中仍旧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

杨子面前的东东,同样可以从哲理性的话语里,触摸到父亲年轻时的生命脉搏,品味出父亲的苦心和深爱。

    到这里,回头凝望《十八岁和其他》的作品标题,其内含的一切都已十分清晰。

作者聚焦十八岁的周密严谨,纵横人生路的深刻开阔,同笔者也产生多方面的遇合。

比十八岁年轻或年长的读者,即使人生经历、思想感情千差万别,但作品对家庭、社会、人生的感悟,或许会触动我们自己的探索和思考。

一篇作品收到如此效果,就不失为耐人品味的佳作。

(选自《名作欣赏》2001年第5期。

作者:

罗永奕)

《十八岁和其他》原文第四节

四、恋 爱

    听说你有了一位还谈得来的“女朋友”了。

十八岁正是做彩色梦的年龄。

我完全了解十八岁男孩对初恋的憧憬。

可是,我也知道十八岁的年龄,对于爱情,会有非常简单的定义。

想起感情的生活,我有难以说明的歉疚、忏悔和创伤,因此,我要劝你珍惜爱情。

不要把感情上的冲动和爱情附会在一起;不要让这样的冲动,成了爱情的负债。

    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是罗曼蒂克的,但我宁愿你在爱河中只饮一勺。

因为真正令人心灵颤动的爱,不能求之于泛滥的感情中。

古今中外许多爱情故事的可歌可泣,便由于有真的倾心和忠贞。

东东,记住:

在我们的社会里,女孩子依然是较弱较易受损害的一方(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感慨地说,女孩子的心都像黄金)。

在感情生活上最痛苦的莫过于因为自己的轻浮,而负上内心不愿承受的责任;或者,因自己的薄幸,而终身受到良心的谴责!

 

    一个能爱而又能被爱的人是幸福的,曾经爱而又被爱的人生是美好的。

但是,即使爱而失落也酿成醇香的回忆。

所以,假如你不幸在爱情的天地里折了翅膀,不妨哭,但不要庸俗!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迷惘    眷恋    急燥    光宗耀祖

    B、烦脑    炫耀    涉猎    历历在目

    C、摭拾    抹杀    惆怅    废寝忘食

    D、溺爱    锁碎    晨曦    欣欣向荣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欣慰(        )                迷惘(        )

    晨曦(        )                沉湎(        )

    炫(            )耀            眷(      )恋

    挚(            )友            譬(      )如

    怪癖(        )                摭(      )拾

    诧(            )异            琐(      )碎

    遨(            )游            翱(      )翔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伫立 倾轧         莫不关心              衣锦还乡

    B、沧凉 偏僻         闲情逸致              出神入化

    C、湮没 剔除         惹是生非              语无伦次

    D、磋商 风姿         人情事故              一愁莫展

    4.解释下列词语。

    

(1)沉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怪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摭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琐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5~8题

    ①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②十八岁使我想起我当年跟学校大队同学远足深山。

春夏初交,群峰碧绿,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枝桠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

我指着其中挺秀的一株对同学说,这就是我,十八岁的我。

好自负的年龄啊!

    ③孩子,现在你是十八岁了,告诉我你把自己比作什么?

做些什么年轻的梦?

我不想向你说教,只是希望你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

青春是可爱的,希望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

    ④东东,人到了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容销金镜,壮志消残,我也不免有些感触。

想起一手托着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想起陪你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的一段段往事;还有那无数琐碎而有趣的回忆……孩子,一切都历历在目,我真不相信十八年已溜走了。

不过,看到你英姿俊发,我年轻时的梦,正由你在延展,亦深觉人生之乐,莫过于目睹下一代的成长、茁壮。

你读过《金缕衣》吧,劝君惜取少年时,孩子,多珍重!

    5.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6.上面这段文字讲了几层意思,请分别说出层意。

    7.为什么作者提起十八岁便使他想起“小公鸡”、“幼鹰”?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文中说,“人到了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 年华一瞬,容销金镜,壮志消残,我也不免有些感触。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9~15题

(一)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9.请用最短的语句,概括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特点。

    ①                                                                    

    ②                                                                    

    ③                                                                    

    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