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3622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中国古代史》先秦至隋唐1Y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水利工程修建于淮水流域的是()

A.芍陂B.都江堰C.灵渠D.郑国渠

2.提出“政在得民”、“民贵君轻”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商鞅

3.《汉书?

游侠传》记载:

“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4.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B.国家分裂的影响C.社会人口的增加D.铁器牛耕的出现

5.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直接触犯旧贵族政治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6.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B.法治代替人治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最终失败

7.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汉武大帝》的编剧主要依据《史记》和《汉书》等历史著作,这说明()

A.这两部著作所述史实是绝对可信的

B.这两部著作的作者都生活在当时,亲眼目睹了时代的变迁,因此比较可信

C.这两部著作是记录西汉历史的主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D.影视作品完全可以通过再现历史原著来还原历史

8.张骞出使西域与班超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相似之处是

(1)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2)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治;(4)帮助西域人民摆脱了匈奴的奴役()A.

(1)

(2)B.

(2)(3)C.(3)(4)D.

(1)(4)

9.下列有关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辰韩居民多为秦朝移民后裔,又称“秦韩”

B.汉代文明通过陆、海路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C.天竺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深受中国影响

D.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

10.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11.秦汉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其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是因为()

A.秦汉在科技文艺各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B.秦汉文化上承先秦传统下开魏晋隋唐的先河

C.秦汉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D.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12.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

“当日之冲”(日冲:

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

提出这一说法是()

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

13.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我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②江南得到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④北方城市经济的发展高于南方()

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隋朝时的江都(今扬州)在隋唐时兴旺起来,主要得益于它位于()

A.邗沟的南端B.邗沟的北端

C.通济渠的南端D.江南河的北端

15.“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这句话中所赞扬的帝王是()

A.唐高宗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16.“存百姓”是唐太宗重要的治国理论,为此他推行的相应措施不包括()

A.轻徭薄赋B.戒奢从俭C.兴修水利D.限制佛教

17.与唐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相比,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B.改变了征税标准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

18.出现于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19.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

皇帝皇帝

————————————————————

承相太尉御使大夫中尚门

书书书

省省省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官制的特点是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扩大D.唐代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20.下列选项不属于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是()

A.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B.首创武举和殿试C.以高官主持科举考试D.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

21.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和完善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主要是指其()①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选拔官吏的来源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加强了思想控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

22.对下列两幅图片相关史实的说明,正确的是()

A.分别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和贞观年间B.前者迫于冒顿单于的威胁,后者是中原王朝主动示好

C.分别促进北部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D.都促成中原王朝设置行政机构管辖该地区

23.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唐朝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仕”。

这一政策的转变说明了()

A.唐朝各族之间关系和睦B.唐朝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C.唐朝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以固边防D.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24.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A.《千金方》B.《四部药典》C.《唐本草》D.《皇帝内经》

25.下列图像体现的艺术特色所属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南北朝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本题有3小题,共37分)

26.(10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围(东周)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秦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材料二: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

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

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夫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价买、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作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以上材料均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

请回答:

(1)归纳指出材料一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2分),并扼要分析其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的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分)

 

(3)据上述材料扼要指出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

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

若无道行,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

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

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

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南史?

郭祖深传》

材料二:

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振其溺。

……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

下有余以奉上,上无为以待其下。

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神灭论》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开头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

 

(2)“天下户口,几亡其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封建国家的直接危害是什么?

(4分)

 

(3)针对佛教的危害,材料一、二分别提出什么主张?

其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

有何意义?

(7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始定律令。

以度田之制……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残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亩,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庸书?

食货志》

材料二:

(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史无侥利。

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

——摘自《通鉴选?

杨炎与刘晏》

材料三:

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丁。

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岁以上为中男,28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

——据《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四:

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

兵制》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征税准则是什么?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何在?

这一变化的实质又是什么?

它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5分)

 

(2)材料一中“庸”和材料二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用?

(3分)

 

(3)材料三中关于服役年龄的规定有何变化?

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其目的是什么?

(3分)

 

(4)材料四和材料一有何关系?

依据材料说这种兵制有何优点?

(3分)

 

三、(本题有3小题,共38分)

29.(12分)两汉时期在探索自然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出现了以王充和董仲舒为代表的两种观点,简要指出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内容。

在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上,战国时期有怎样的观点?

结合战国至隋唐时期利用自然的史实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并据此其借鉴意义。

 

30.(12分)《汉书》称“(西汉)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乡赂之甚厚。

单于待(诏)命加幔(慢),侵盗亡已,边境被害”。

《旧唐书》记载:

吐蕃赞普上书对玄宗说: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结合史实说明汉唐的和亲政策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

你如何看待和亲政策?

 

31.(14分)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交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其对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6分)

(2)结合图2,简述隋唐时期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繁荣产生的影响。

(8分)

 

答案1.A2.B3.B4.D5.C6.A7.C8.A9.B10.B11.D12.A13.C14.A15.C16.D17.B18.C19.B20.D21.B22.C23.D24.C25.C

26.

(1)现象:

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的政治。

(2分)

原因:

一是诸侯割据时期,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强控制;(2分)二是商业发展,工商业获利较丰,人们纷纷经商谋利。

(2分)

(2)特点:

以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的野蛮生产方式并存。

(2分)

(3)时代特征:

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分)

27.

(1)佛教盛行。

(2分)

(2)僧、尼和白徒、养女“皆不贯人籍”。

人头税的收入大减。

(4分)

(3)材料一主张僧尼“还俗附农”;材料二主张“耕而食”、“蚕而衣”。

相同点:

发展农业生产。

意义:

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根本。

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7分)

28.

(1)材料一以人丁为征税标准;材料三以土地、财产为征税标准。

(2分)

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

(1分)

实质:

生产关系的调整。

(1分)趋势:

封建地主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减轻。

(1分)

(2)“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1分)“行商”的规定使保障了商业活动的合法经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分)

(3)变化:

丁男中男的起岁推迟,“老丁”的年龄提前。

(1分)现象:

服役期限缩短,赋役或减轻。

(1分)目的:

恢复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1分)

(4)联系:

井田制下授田者要服兵役。

(1分)优点:

兵农合一,有利于军队自给(或减轻政府负担);可避免武将专权割据。

(2分)

29.

(1)东汉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

(4分)

(2)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分)如都江堰的修建,化水害为水利,大运河的开凿,加强南北的联系,这都造福人类。

(2分)但是秦汉时期关中地区过度开垦,使森林破坏严重,黄河开始泛滥;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了不利影响。

(2分)

(3)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分)

30.不同结果:

西汉的和亲政策没有根本上解决边境受掠扰问题,唐和亲政策使唐蕃和睦相处,各安其业。

(2分)原因:

西汉的和亲政策建立在汉政权国力较弱、匈奴力量较强的基础上。

西汉政权无力阻挡匈奴贵族的南下侵扰、掠夺,希望用和亲办法换得和平,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匈奴贵族的贪欲,所以无法获得边境的和平。

唐朝的和亲政策建立在唐政权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的基础上,唐政权有能力抵御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唐文化吸引着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使少数民族愿意通过和亲方式发展本族经济,所以获得“普皆安乐”的结果。

(8分)评价:

和亲政策不能制止战争,但它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交流又能促进各民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分)

31.

(1)表现:

统一车轨,修驰道;修灵渠;(2分)影响:

统一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地区,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统治;(2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分)

(2)影响:

①隋唐时期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

地处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广州,成为著名的外贸港口城市。

(4分)②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

地处大运河中心的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成为唐朝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4分)

 

《中国古代史》先秦至隋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

一、(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先秦时期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禹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B.“国人暴动”使商朝由盛而衰

C.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D.儒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2.《史记》上有这样一段记载:

“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即尝胆”。

上述国君所在地在今()

A.长江中游B.钱塘江流域C.长江三角洲D.珠江三角洲

3.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春秋时期的是()

A.历法形成固定系统B.出现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C.出现物理学专著D.产生了手工业专著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思想理论基础是()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愧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D.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6.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是()

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度D.以法治理国家

7.岭南越族地区进入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8.史书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此材料评述主要指()

A.秦始皇首创律令B.秦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C.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律令D.秦律条目繁杂

9.汉武帝时,在全国范围内划分监察区,加强对于官员的监察。

以下关于相关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刺史的职权和地位相当于御史大夫B.刺史代表中央政府监察地方官员

C.刺史制度遏制了汉朝的地方豪强势力D.东汉时刺史逐渐成为郡县的行政长官

10.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

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

巨谓妻日:

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

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察举制B.科举制C.编户制D.刺史制

11.下列对张骞通西域历史贡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B.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共同发展

C.促进了中西文明的汇聚交融D.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12.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开辟于汉朝时期B.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

C.最远抵达波斯湾D.加强了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13.下列能体现秦汉时期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恢弘气势的是()

①巨龙般的万里长城②再现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③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④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14.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是()

A.蔡伦改进的造纸术B.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C.张衡发明的地动仪D.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

15.下列最能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成果的是()

A.耕作技术进步B.农田水利兴修较多C.农作物品种增多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1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①江东②长江流域③岭南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7.隋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影响深远。

隋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B.洛阳C.涿郡D.余杭

18.唐朝中期,政府财政日益困难。

宰相杨炎进行财政税收改革,实施两税法,体现了怎样的理财思想()

A.无夺农时B.开源节流C.轻徭薄赋D.平均负担

19.“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

下列有关唐朝扬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江南的物产大多都在扬州集散B.繁华的夜市是扬州的一大特点

C.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在此云集D.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政治中心

20.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民族的行政管理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民族政权隶属于中央政府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21.下列各项中,反映了唐政府对外开放成果的史实包括()

(1)海陆商路发达

(2)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在越南推广(3)港口设有蕃坊(4)波斯人开设“波斯店”

A.

(1)

(2)B.

(1)

(2)(3)C.

(2)(3)(4)D.

(1)(4)

22.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最远可直接到达()

A.地中海B.红海C.印度半岛D.波斯湾

23.唐朝主管官员考核和任免的机构隶属于()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大夫

24.下列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对西方国家近代文官录用制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A.册封制B.科举制C.士族制D.中央集权制

2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4世纪起,造纸术向东传到朝鲜、越南、日本

B.四大发明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阿拉伯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C.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D.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了美洲与欧洲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轩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回答:

(1)材料1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

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5分)

 

(2)材料2、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2分)

 

(3)材料3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你如何评价?

(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

其属有六部尚书……。

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

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摘自《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

材料二:

进士科,适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

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摘自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故士(兵)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材料四:

凡赋役之制有四:

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

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娟各二,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租调俱免。

──摘自《大唐六典》

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隋唐时期确立的主要制度,并结合这些制度的作用分析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11分)]

三、(本题有3小题,共38分)

28.(13分)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

“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

“历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