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3580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4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docx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docx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

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

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问题:

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

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问:

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被研究的物体。

(2)然后,根据题意选定一个参照物。

(3)最后,你就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看研究的物体,从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参照物的选择:

(1)不要将研究物体的本身选作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题型一根据选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培养你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观察图11-1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知识点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闯关点拨由于运动的相对性,造成同样的现象,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解图中房子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烟向左飘,说明此时有风向左;对于甲车来说,甲车上的旗子向左飘,有三种可能的情况:

一是不动,二是甲车向右运动,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对于乙车相对讲情况简单,只有乙车向左运动且车速大于风速.答选D

(题型二本组题是题型一的逆过程,即: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找出所选定的参照物,培养你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1在行驶的火车中有一位乘客,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A.路旁的电线杆B.火车的车厢

C.迎面驶来的火车D.火车路上的铁轨

知识点参照物的选择

闯关点拨得到的结论是“乘客是静止的”,关键是看乘客相对于谁的位置没有变化.

解乘客相对于“电线杆”、“迎面而来的火车”、“铁轨”的位置都在变化,只有相对于所乘的“火车车厢”的位置没有变化.答选B

(题型三能运用运动的相对性解释具体问题)

例1黎明同学第一次乘火车旅行,他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黎明只见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他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

“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知识点运动的相对性

闯关点拨由于运动的相对性,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况,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论往往会不同.

解黎明同学是以另一辆刚离站的列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自己所乘火车是运动的,而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五、练习

1.某人坐在匀速向西行驶的列车中,以列车车厢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_(选填:

“运动”或“静止”)的;此人看到路边的房屋向_________运动。

(题型一)

2.“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为迎接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经改建后,姑苏城内外河畔的景色更加秀丽迷人,对于坐在行驶于河中游船上的游客而言,若以河岸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_的;以游船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__的。

(题型一)

3.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刚于小明并肩行走,以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题型二)

4.航天飞机在太空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状态.(题型三)

5.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是()(题型三)

A.竖直下落B.斜向东下落

C.斜向西下落D.斜向南下落或斜向北下落

6.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那么由此可知()(题型二)

A.甲车向东开动,乙车不动

B.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西开动

C.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大地为参照物的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的

10.A、B、C三列火车在一个车站(如图11-6所示),A车上的乘客看到B车向东运动,B车上的乘客看到C车和站台都向东运动,C车上的乘客看到A车向西运动.站台上的人看A、B、C三列火车各向什么方向运动?

(题型三)

六、布置作业:

P301、2、3题

板书设计: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mechanicalmotion)

参照物的选择:

(1)不要将研究物体的本身选作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知识应用

教学反思: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

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

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如:

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

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

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

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

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

v=s/t表示。

3、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

(1)要写出依据的公式;

(2)应该统一单位;

(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

物理量

国际制单位

常用单位

关系

速度(υ)

米每秒(m/s)

千米每时(Km/h)

1m/s=3.6Km/h

路程(s)

米(m)

千米(Km)

1Km=103m

时间(t)

秒(s)

小时(h)

1h=3600s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正确全面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3)计算:

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可用公式v=s/t求出,但速度的大小与s、t的大小无关.

理解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反映作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3)平均速度可用公式

求出.

(4)计算平均速度时,式中的路程s和时间t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因不同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不同,故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

五、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

六、达标自查

(题型一本组题考查速度的概念及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11-9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a图表明____________;

b图表明____________.

 

(题型二知道速度的单位,并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建在公路边的速度标志牌写着60km/h,它表示经过这一路程的车速不允许超过这个速度,这个速度合多少m/s?

(题型三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长200m的火车以43.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在京九线上,当它穿越1000m长的隧道时,所需的时间是.

(题型四会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否是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一辆摩托车作直线运动,1s内走10m,2s内走20m,3s内走30m……,则此车的运动是()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题型五会利用图像分析解决运动问题)

5、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υt,在图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A.υ甲>υ乙B.υ甲<υ乙

C.υ甲<υ乙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题型六本组题主要考查你是否理解平均速度这个概念,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题)

6、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位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位3600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七、布置作业

1.小红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合km/h;她家距离学校720m,为了不迟到,她至少要提前min从家里出发.(题型二)

2.一辆小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经过如图11-13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7时整;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7时48分,则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是_____min,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km/h.(题型三)

图11-13

3.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制动刹车司机的反应时间)开始制动刹车,又经过4.5s滑行60m车停止。

则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题型六)

4.图象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11-17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

(题型五)

 

A.AB段和EF段B.AB段和DE段C.BC段和EF段D.BC段和DE段

板书设计:

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公式:

v=

单位:

米/秒(m/s,m·s-1)千米/时(km/h)

计算:

(veiocity)概念

平均速度计算

教学反思: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

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

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

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

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停表的正确使用步骤:

第一次按下按钮是启动,停表开始计时,第二次按下按钮是停表,停表停止计时,正确读出时间,第三次按下按钮是回零.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

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

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

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五个字加以概括,即“认、放、看、读、记”.

(1)认,就是认识刻度尺.首先,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其次,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若零刻线磨损时,不可再把它的零刻线作为测量的起点,这时可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分度值越小,准确程度越高.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就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

(2)放,即尺的位置应放正.一是使刻度尺的零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二是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的边平行,即沿着被测长度;三是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

(3)看,即视线不能斜歪,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读,即读数,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值).

(5)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3、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测量物体长度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

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2.化曲为直法:

用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做好两端的记号,然后轻轻地把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3.滚轮法:

可用轮子沿曲线或直线滚动,记下轮子的滚动的圈数,测出轮子的周长,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就得到被测曲线或直线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

(题型一本组题主要考查你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长度单位的换算问题)

例1下面是小虎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1)5.2m=5.2m×100cm=520cm

(2)6.5×106μm=6.5×106×10-6=6.5m

(3)36μm=36μm×1000=36000nm

(4)480mm=480÷1000m=0.48

闯关点拨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解四个算式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中间的格式都不对.

(1)式中用“100cm”代换了前面的“m”,所以中间的“m”就不应该有了;

(2)式中中间没写单位;(3)式中前面的等式显然是不成立的;(4)式用了除法.正确的算式应为:

(1)5.2m=5.2×100cm=520cm      

(2)6.5×106μm=6.5×106×10-6m=6.5m

(3)36μm=36×1000nm=36000nm    (4)480mm=480×

m=0.48m

(题型二本组题主要考查你能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例2、某同学用卷尺测自己的身高为1.724m,那么这卷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数据中的准确值是_________,如果改用cm作单位,该同学的身高应记为_________cm.

(题型三知道什么叫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减小误差)

例3、某同学用1cm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数据分别是1.24dm,1.25dm,2.24dn,1.242dm,求该物体的长度.

解厘米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能准确到厘米位,估计到毫米位,所以题中1.242dm是错误读数,应去掉,2.24dm比其他三个数据大1dm,显然是测量错误或读数错误,也要去掉.最后三个正确的读数求平均值,即为测量的结果,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

=1.24dm.

(题型四会用一些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例4“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从中卫县南长滩(A)入境,至石嘴山市头道坎(B)出境,流经宁夏长度L。

已知图11-29中单位长度表示60km,估计L长约km。

解方法一:

用刻度尺量出60km的线段长为l0,以此为单位长,沿图中黄河AB段量折线段,数出折线段的个数为6,则L=6×60km=360km。

方法二:

以60km的线段为单位长,用圆规截取单位长,并量出图中黄河AB段有n个单位长,则L=60nkm。

方法三:

用细线或纸条的CD段与图中黄河AB段重叠,然后再用刻度尺量出CD长为lcm,再量出图中60km线段长为l0cm,则L=60l/l0(km)

练习1以下数据,最接近一间普通教室的天花板距该教室地面的高度的是( B )

A.5.5mB.3.5mC.2.0mD.1.5m

练习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估测、粗测是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测长度的方法.小伟同学的家距学校约1.5km的路程.请你写出粗测这段路程的两种方法:

是:

(1)测步长和步数;

(2)测步行速度和时间.

练习3、36mm=dm,900s=min.

练习4学生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

A.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B.茶杯的高度是11.2

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5

练习5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测量方法都是正确的,那么不论是哪个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都应得到相同的结果B.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出的数值不同,其中一定有一人的测量方法不正确

C.物体的真实长度是一定的,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一定不会有误差

D.物体的真实长度是一定的,即使测量方法正确也会产生误差

练习6有一叠纸,怎样测得某中一张纸的厚度?

练习7要测出一幢12层住宅楼的高度,请你提出三种方法

(四)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

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1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2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3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1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2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引导学生分析:

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以下三种情况:

(1)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2)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3)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4)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5)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