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3358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docx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文言文阅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docx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为学篇

牛角挂书

以薄鞯②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③蹑其后,曰:

“何书生勤如此?

”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

“《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

“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④。

”玄感遂倾心结纳。

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选自《新唐书·李密传》)

【注释】

①密:

李密,隋末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投农民起义军瓦岗军,成为首领。

②鞯:

衬托马鞍的垫子。

③按辔:

按捺住马鞍。

④非若等辈:

不同于你们这些人。

若,你,你们。

【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遣人入关迎密()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何书生勤如此?

3.“牛角挂书”讲述了李密勤奋读书的故事,你能说出四个意思相近的成语吗?

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④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

①逮:

及。

②穿壁:

在墙上凿洞。

③文不识:

姓文名不识。

④资:

借。

⑤大学:

大学问家。

【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匡衡勤学而无烛()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遂成大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偷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王充求学

王充①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②。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注释】

①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

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

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着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

②班彪:

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

班固的父亲。

《汉书》是他草创的。

【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一见辄能诵忆()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要求补出省略成分。

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车胤①囊②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

曾祖浚,吴会稽太守。

父育,郡主簿。

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于童幼之中,谓胤父曰:

“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胤家贫,不常得油。

遇夏月,乃以练③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

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

(选自《晋书·车胤传》)

【注释】

①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公安曾埠头乡)人。

②囊(náng):

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③练:

白绢

【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太守王胡之名知人()乃以练为囊()

勤学不倦()时人誉之()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3.“囊萤映雪”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本文选取了车胤“囊萤”的故事,历史上不乏这类故事,你用斜线能把下列故事和主人公联系起来吗?

孙敬映雪

杨时刺股

孔子悬梁

匡衡韦编三绝

苏秦程门立雪

孙康凿壁偷光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諠①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

①諠:

遗忘。

【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孟子辍然中止()呼而问之()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填在横线上。

(1)失:

②此: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

引锥刺股

苏秦①乃洛阳人,学纵横②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

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

“此皆秦之罪也!

”乃发愤读书,曰:

“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注释】

①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乘轩里人。

拜纵横家始祖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学,擅长合纵之术,曾任纵约长,六国丞相。

②纵,联合各国以抗秦,称“合纵”;横,秦国与各国分别结好,称“连横”。

【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书十上而不为用()嫂不为炊()

父母不以为子()引锥自刺其股()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

3.读了这则短文,你有什么启示?

 

文言文阅读——德行篇

子罕以不贪为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①受。

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本文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②

【注释】

①弗:

不②《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⑴献诸子罕(诸:

⑵子罕弗受(弗:

⑶故敢献之(故:

2.翻译下面的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3.学了本文后,谈一谈你对宝的认识?

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

“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②,时与游酢侍立③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

①属(zhǔ):

撰写。

②瞑坐:

打瞌睡。

③酢zuò,侍立:

恭敬地站在一旁。

【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见:

)⑵其归也(其:

⑶颐既觉(觉:

2.翻译下面的话。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3.学了本文后,谈一谈你从中学到了哪些道理?

过庭之训①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②亦有异闻③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④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⑤)其子也。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

【注释】

1过庭之训:

孔鲤过庭受训的故事已经成为父训的代名词。

孔子从做人的根本入手,通过学诗学礼让儿子来掌握做人的道理,后世称为“诗礼传家”

2子:

指孔子。

③异闻:

这里指不同于对其它学生所讲的内容。

④鲤:

孔子的儿子孔鲤。

⑤远:

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习题】

1.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字,鲁国(今中国山东省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家和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思。

⑴尝独立(独立:

⑵对曰:

‘未也’(出:

3.翻译下面的话。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4.《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和整理孔子言行的书。

请写出两句《论语》中的孔子名言。

七步诗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②。

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③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文学》①

【注释】

①《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②文帝:

魏文帝曹丕,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让位,自立为帝。

东阿王:

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天资聪敏。

是当时杰出的诗人,曹操几乎要立他为太子。

曹丕登帝位后,他很受压迫。

一再贬爵徙封,后封为东阿王。

大法:

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

③漉(lù),过滤,菽(shū),豆类的总称。

【习题】

1.填空。

《》是中国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编着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2.在我国的古典长篇名著《三国演义》中,将曹植的《七步诗》简化为四句,你能默写下来吗?

3.翻译下面的话。

帝深有惭色。

4.《七步诗》这篇诗歌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请谈谈你的看法。

诸葛亮《诫子书》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②。

  年与时驰③,意与日去④,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⑤,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注释】

①《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②淫(yín)慢:

过度的享乐与松懈。

慢:

怠惰。

励精:

振奋精神。

励:

奋勉,振奋。

险躁:

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

治通冶,陶冶性情。

③驰:

消失、逝去。

④日:

时间。

⑤多不接世:

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习题】

1.本文的主要内容?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

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②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④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本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

①齐国的一位富商。

②食(sì):

拿饭给人吃③蒙袂(mèi)、辑屦(jù)。

蒙袂辑屦:

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

④贸贸:

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

【习题】

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斯:

)②从而谢焉。

(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孝亲与尊师

文一:

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有疾,则为延医诊治。

及年稍长,又使入学。

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

文二:

余儿行路中,遇先生。

鞠躬行礼,正立路旁。

先生有命,儿敬听之。

先生有问,又敬答之。

俟先生去,然后行。

人皆称为知礼。

【注释】

①选自《女子国文教科书(初小)》第四册②选自民国《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四册

【习题】

1.文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文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做到以上两点,请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文言文阅读——说理篇

画龙点睛

张僧繇

于金陵

安乐寺

画四龙于壁,不点眼睛。

每曰:

“点之则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注释】

张僧繇:

南朝梁代画家,擅长画龙。

金陵:

今南京一带。

安乐寺:

寺名,梁武帝建。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人以为诞雷电破壁

2.须臾的意思是列举两个与之意思相近的文言文词语、。

3.该文的成语是,请用这个成语造句。

狐假

虎威

虎求

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

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

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注释】

假:

假借,凭借。

 

求:

寻求,寻找。

 

长:

同“掌”,掌管。

走:

逃跑。

 

畏:

害怕。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虎求百兽而食之天帝使我长百兽虎不知畏己而走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⑵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你更喜欢该文中的老虎还是狐狸,请就此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

,白喙

,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

(音同“笑”)。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

于东海。

漳水出漹,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注释】

发鸠之山:

山名。

文首:

头上有花纹。

文通纹。

喙(huì):

鸟嘴。

其鸣自詨(xiào):

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

詨,呼叫。

堙(yīn):

填。

【习题】

1.翻译

北()其()焉()溺()以()河()

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用原文回答)

3.精卫以前叫什么?

为什么变成了鸟?

(简要回答)

4.翻译:

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卫”

5.此神话,表达了远古人名怎样的精神?

鹬蚌相争

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

【注释】

①蚌:

生活在淡水里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的外壳。

②曝(pù):

晒太阳。

③鹬:

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④箝(qián):

夹住。

⑤喙(huì):

鸟的嘴巴。

⑥渔者:

捕鱼的人。

⑦禽:

同“擒”,捉获。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翻译下列句子。

蚌合而箝其喙。

译: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

3.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该文的理解。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

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

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

走,失其魂魄,五色

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

钩:

勾画;

施:

放置;

还:

通旋,四处逃串;④色,脸色,指脸色变换了好多次;

【习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和文中“叶公见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之市B反归取之C知子之所以中乎

2.翻译下列句子。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这个故事可以用来批评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智①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②墙坏。

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③亦云。

暮而果大亡④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

①智:

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宋:

指宋国。

②雨:

yù,下雨。

名词用作动词。

③父:

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④亡:

丢失。

【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

2.翻译以下句子。

⑴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⑵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智子疑邻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

“我欲之②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③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

①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

动词,往,到.③用:

资用,即路费.④御者:

驾车的仆夫.

【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2.将奚为北面()3.吾马良()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三、成语______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励志篇

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

太夫人⑥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④。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

1.欧阳公:

指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①孤:

小时候死了父亲。

②荻(dí):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茎可以编席箔。

③闾(lǘ)里:

街坊,乡里,民间。

④惟读书是务:

即“惟务读书”。

务:

致力,从事。

⑤文字:

文章。

⑥太夫人:

指欧阳修的母亲。

【习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

用B.教以书字书:

C.使学为诗为:

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

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

王冕者,诸暨

(1)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

(2)牛陇上,窃(3)入学舍,听诸(4)生诵书;听已,辄(5)默记。

暮归,忘(6)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7)。

父怒挞(8)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9)如此(10),曷不听(11)其所为?

”冕因去(12),依僧寺以居。

夜潜(13)出,坐佛膝上,执策(14)映长明灯(15)读之,琅琅达旦(16)。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7);冕小儿,恬(18)若不知。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

1.

(1)诸暨:

县名,今属浙江省。

(2)牧:

放牧牲畜。

(3)窃:

私下的意思。

(4)诸:

许多。

(5)辄:

总是(常常)。

(6)忘:

丢失。

(7)蹊田:

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8)挞:

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9)痴:

入迷。

(10)如此:

这样。

(11)听:

听任。

(12)去:

离开。

(13)潜:

暗暗地、悄悄地走。

(14)执策:

策通“册”,拿着书。

(15)长明灯:

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16)琅琅达旦:

琅琅,形容响亮的读书声。

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17)狞恶可怖:

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狞,凶恶。

(18)恬:

安静的样子。

2.通假字

曷不听其所为,通“何”,为什么。

【习题】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

⑤父怒挞之:

()⑥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⑧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②夜昏怠③,辄④以水沃⑤面;食不给,啖⑥粥而读。

∥既仕⑨,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⑦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出自《岳阳楼记》)

【注释】

①孤:

丧父的孩子②或:

有时,或者。

③昏怠:

昏沉困倦。

④辄:

就。

⑤沃:

浇,引申为“洗”。

⑥啖:

吃。

⑦谗:

说人坏话。

⑧每(以天下为己任):

常常⑨既(仕):

考取功名后

【习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孤:

_____________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或:

_____________沃:

_____________

③食不给。

给:

_____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

谗:

_____________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司马光好学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1.司马温公:

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2.患:

担忧。

3.若:

如。

4.众:

多。

5.既:

已经。

6.游息:

游玩休息7.独:

独自8.下帷:

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9.绝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指读书勤奋。

10.迨:

到;等到。

11.倍诵:

“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12.乃:

才13.尝:

曾经14.或:

有时15.咏:

吟咏。

【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咏其文:

2.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子。

A.用力多者收功远。

解释: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解释:

C.书不可不成诵。

解释: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解释: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铁杵磨针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②业。

媪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