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3301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精品.docx

《最新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精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精品.docx

最新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精品

论郭沫若的文化选择及其“生命底文学”

  中国新诗的形态和发展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的。

  这一特定的文化语境就是中西

  文化的碰撞与误读,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重塑,它既是中国新诗的生地,也可能是中国

  新诗的死地。

  正是在这一复杂的文化困境中,中国新诗的文化选择成为影响其形成和发

  展的重要原因。

  鉴于此,探究作为中国新诗奠基之作的《女神》在文化选择上的特点以

  及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原因,或许会给我们的新诗研究带来一些饶有意义的启示。

  一

  谈郭沫若的诗歌必须从五四时期新诗所处的文化氛围谈起。

  简约地讲,这一文化氛围

  的核心命题就是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

  在抉择路径的区分中,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和思潮

  ,如全盘西化和文化守成之类。

  尽管对于中国新诗来讲,它的至深的生长动力恐怕并不

  在于其文化资源的纯净。

  然而,由于中国新诗在其发生期正处于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

  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焦虑使得人们对它的文化身份异常的敏感。

  《女神》出版后,闻一

  多、梁实秋、朱自清等都曾指出《女神》主要受的是西方的影响,闻一多更是明确表示

  了对郭沫若诗歌的欧化倾向的不满。

  闻一多在1923年的《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

  ,以《女神》为批评个案,对中国新诗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身份问题提出了至今仍深有影

  响的论述。

  针对新诗的欧化倾向,他指出我总以为新诗迳直是‘新’的,不但新于

  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他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的产生的宁馨儿。

  在对东方文化的恬静底美的赞美中,他不无遗憾地指出,《女神》过于醉心

  于西方文化,《女神》的作者对于中国,只看到他的坏处,看不到他的好处。

  他

  并不是不爱中国,而他确是不爱中国的文化。

  我个人同《女神》底作者底态度不同之处

  是在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女神

  》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因为是他的祖国,便有那种不能引他敬爱的文化

  ,他还是爱他。

  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的事。

  一般所提倡的爱国专有情绪的

  爱就够了;所以没有理智的爱并不足以诟病一个爱国之士。

  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另一

  个问题,是理智上的爱国之文化底问题。

  在这里,闻一多关于中国新诗的思考就是以

  其文化选择和文化身份为第一要义的,因为诗歌是理智上的爱国之文化底问题。

  而

  关于中西艺术结婚后的产生的宁馨儿的设想更是影响深远。

  这是他基于新诗不但

  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的性质所做的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闻一

  多对新诗性质的判定是犀利和准确的,而他中西艺术结婚后的产生的宁馨儿的设想

  却只有有限的合理性。

  中国新诗实质上存在着文化身份归属上的尴尬。

  因为它已经无法

  原汁原味地回到传统,它也不可能完全真正地西化,它的幸运在于它同时拥有了中与西

  、传统与现代两种资源,然而它也必然同时遭遇中西两种诗歌及文化资源的撕扯,而这

  一点更为重要。

  闻一多的中西艺术结婚后的产生的宁馨儿的设想对这一点显然估计

  不足。

  其实,他貌似公允的设想里却潜伏着新诗在形式和审美趣味上回归传统从而丧失

  其发展动力的危机。

  从根子上讲,中国新诗想成为中西艺术结婚后的产生的宁馨儿

  只是一个心造的幻影。

  恰恰相反,它必须在体认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的文化

  困境里获取自己发展的动力。

  二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难处正在于他的自由上面,在诗上面,白话诗与白话的分别,

  骨子里是有的。

  注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新潮》,第1卷

  第4期。

  检阅一下当时的新诗,白话诗的诗味的流失是普遍的,白话诗人的焦虑在于在

  对古典诗词音律句法的老调厌弃后,并没有得到诗的自由。

  正是在这种普遍的不自由中

  ,郭沫若酣畅淋漓的绝端的自由愈加令人瞠目结舌。

  而且,在郭沫若这里,并没有

  许多五四作家在文化选择和生命感受上的对立与纠缠。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自己的生命

  感受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情感与理智上承受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选择

  的焦虑。

  例如,鲁迅的生存感受很大程度上有着对自己所居属的文化空间的反抗,其反

  抗的激愤使他在文化选择的态度上主张文化偏至论。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既和鲁迅

  等激烈地抨击传统文化不同他对孔子的别一种理解和推崇甚至可以说颇有点出人意外

  ,又和学衡派那种文化守成主义者不同,在他这里,似乎没有中西文化以那个为本位的

  问题。

  在五四知识分子关于东西文化异同的思想论战中,郭沫若的态度确实是别致的。

  以动静之别去区分中西文化,他是不同意的,也不尽同意胡适那种高扬西方文化精神的

  做法。

  在郭沫若自身的文化谱系中,既有庄子、王阳明,又有泰戈尔、歌德、斯宾诺莎、惠

  特曼、雪莱、加皮尔,呈现出一种混合的状态。

  以他的泛神论为例,他在1921年的解释

  足以反映出他在文化抉择上的特点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也

  只是神的表现。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人到无我的时候,与神合体,超越

  时空,而等齐生死。

  ……忘我之方,歌德不求之与静,而求之于动。

  注郭沫若

  《<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创造季刊》1922年创刊号。

  这里既有斯宾诺莎神是

  无限在的实体理念,又有《奥义书》梵我不二的主旨,更有王阳明吾心之

  良知,即所谓天理,庄子万物本体在道的思想。

  注陈永志《郭沫若思想

  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在这种六经注我的方式中,郭沫若的中西对

  比差异的文化意识是相当淡薄的,或者说,在他的文化选择里,在中与西、现代与传统

  之间并没有一个先验的对立的意识。

  郭沫若的文化选择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充溢

  着自身强烈的精神体验特征。

  这一精神体验特征的核心是动的文化精神。

  由此出发

  ,郭沫若运用六经注我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面积和大幅度的重组。

  他总结出

  的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更加值得注意,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概括为把一切

  的存在看作动的实在之表现,把一切的事业由自我的完成出发。

  注郭沫若

  《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

  月版,第262页。

  这里不准备详细讨论郭沫若具体的重组策略和惊人的高论,我们要探

  究的是郭沫若诗歌那种酣畅淋漓的绝端的自由和他对中西文化富有个性化的诠释

  是否有着内在的关联。

  我们认为,郭沫若体现出的文化心态是以他的生命感受为轴心和统摄的,生命的体验

  和感受跃居第一位,而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选择退居为第二位。

  这一特点正

  是闻一多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中指出过的但是既真爱老子为什么又要作‘飞奔’,

  ‘狂叫’,‘燃烧’的天狗呢的原因。

  闻一多的诘问是基于对中西两种文化差异的理

  解基础之上的。

  他的思考是有一个中西文化比照的框架的,而且在这个框架中中国文化

  这一边有着明显的本位意味。

  从这个意义上讲,闻一多关于中国新诗建构的起点是在中

  西文化比照的层面上进行的,其核心就是新诗的文化选择。

  所以,闻一多关于新诗要做

  中西艺术结婚后的产生的宁馨儿的设想在骨子里更为焦虑的是新诗的文化归属。

  而

  郭沫若的突破正在于,他的文化选择已咬破了闻一多那样只在中西文化比照框架内运思

  的蚕茧。

  郭沫若以他的生命感受为轴心和统摄的文化心态使他有可能在新诗建构的基点

  上与闻一多那种把新诗的文化中国身份作为中国新诗建构的核心来对待有所不同。

  事实

  上,郭沫若一开始就是从诗歌表达的主体上起步的,而且他在诗歌创造的主体考虑上首

  先是生命意义与情绪层面上的人,而不是人的文化身份的归属。

  对于诗歌,他的思考焦

  点是生命意识和文学表达的关系,按郭沫若的表述,就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

  事于文艺的活动。

  注郭沫若《编辑余谈》,1922年8月25日《创造季刊》第1卷

  第2号。

  文化、国别的界限并不那么在意。

  所以,在他看来,胡怀琛先生说‘各国

  诗底性质又不同’,这句话简直是门外话。

  注郭沫若《论诗三札》,《文艺论

  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206页。

  这无疑表明,郭沫若的诗歌的起点是

  超越闻一多意义上的新诗的文化选择

  的文化身份的。

  历史恰恰就是这样,没有那种身陷

  其中的焦虑才使他如此轻松地在另一种路径上开始了中国新诗的奠基。

  这一路径就是

  情绪的直写。

  关于诗歌是情绪的直写,郭沫若的论述比比皆是。

  如本来艺术的根底,是立

  在感情上的。

  注郭沫若《文艺之社会使命》,《民国日报·觉悟》,1925年5月

  18日。

  再如我这心情才是我唯一的法宝,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的,

  一切福祉的,一切灾难的。

  注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创造季刊

  》1922年创刊号。

  在我们讨论郭沫若这种情绪的直写时,多在浪漫主义的诗学框

  架内进行,不过,郭沫若给出的诗歌的公式却是诗=直觉+情调+想象+

  适当的文字。

  注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

  5月初版,第8页、第57页。

  在这一公式中,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情绪、想象这些浪

  漫主义诗学的关键词前面,郭沫若异常地强调了直觉。

  这当然与他曾接触过克罗齐的《

  美学原理》中艺术即直觉的理念有关。

  不过考虑到郭沫若同样异常地强调诗歌写

  的即兴性例如他在《论诗》中说不容你写诗的人有一章的造作,一刹那的犹豫

  ,正如歌德所说连摆正纸位的时间也都不许你有。

  ,而再认真思量一下他在《三叶

  集》里所用的语词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留出来的,心琴上弹出来的,生的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

  人类底欢乐的源泉,陶醉的美德,慰安的天国,便会发现,郭沫若所注重的是诗歌里

  充溢的那种生命冲动的气息。

  从《女神》体现出的勃发的生命的奔突与激情及其所展现

  的抒情主人公充满欲望的放纵恣肆状态,从郭沫若以生命感受为轴心和统摄的文化心态

  以及他在文化选择上对动的文化精神的极端强调,我们便会发现郭沫若诗歌内在的

  精神驱动力这便是生命底文学。

  三

  《生命底文学》是郭沫若在《女神》创作期间重要的诗论文字。

  它是反映郭沫若吸收

  现代生命哲学的直接文献证据。

  在此文中,郭沫若写道底发散便是创造,便

  是广义的文学。

  宇宙全体只是一部伟大的诗篇。

  未完成的、常在创造的、传大的诗篇。

  底发散在物如声、光、电热,在人如感情、冲动、思想、意识。

  感情、冲动

  、思想、意识纯真的表现便是狭义的生命底文学。

  郭沫若对整个宇宙的把握是一种充

  满生命冲动的诗意的把握,他认为生命与文学是同样归属于一个具有本体性质的里,因而极力地压缩生命意识与文学表达之间的距离,这就是他绝端的自主

  ,绝端的自由的真意。

  至于郭沫若的到底指什么,在《<少年维特之烦恼>

  序引》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此力即是创造万物的本源,即是宇宙意志,即是物之自

  身。

  能与此力冥合时,则只见其生而不见其死,只见其常而不见其变,体之周遭,

  随处都是乐园,随处都是天国,永恒之乐溢满灵台。

  这是典型的现代生命哲学渗透的

  文字,不过又涂抹些希冀和乐观的色彩。

  这自然和郭沫若对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现代生命

  哲学的吸收有关。

  他说《创世纪》我早已读完了。

  我看柏格森的思想,很有些是从

  歌德脱胎来的。

  凡为艺术家的人,我看最容易倾向到他那‘生之哲学’方面去。

  注

  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5月初版,第8页、第

  57页。

  在《论节奏》一文中郭沫若还曾引用柏格森的绵延理念,他准确地抓住了

  绵延的思想中极端强调生命的绝对运动性的精义,强调运动中的每一刻都有新东西

  的出现。

  在《印象与表现》、《文艺之社会的使命》、《西厢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

  性格》等文章中,生命哲学特有的冲动与创造气息都流贯于内。

  其实,就是《女神》中

  的涅pán@①、创造这些语词本身也都分享着绵延的意识。

  《女神》中

  极端渲染生命的毁灭与新生的涅pán@①情结,与其说是以哲理做骨子宗白华语

  ,还不如说充满了生命意识。

  郭沫若正是在生命意识的绝端自由地表达上建立起自己的诗歌美学的。

  同时,郭沫若

  的《女神》又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最典型的标本,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它的

  决绝与新生的涅pán@①情结、破坏与创造的呐喊狂吼何尝不是在与老朽的中国文化

  长期压抑人的生命冲动的对抗中所爆发出来的一种放纵恣肆的状态和情绪。

  于前因后果

  中,《女神》无不洋溢着中国文化在其现代转型初期激发出的极端自由、芜杂、放纵的

  精神气象。

  而且在《女神》的字里行间,还充盈着祖国无比眷恋的情绪。

  闻一多当年是

  看到这些的,但他仍不满意它的地方色彩的不足,即在文化选择上的中国文化身份

  的模糊。

  这是一个相当诡异的现象。

  在这个意义上,《女神》可以说是我们重新反思中

  国新诗文化身份认定标准的经典文本。

  我们的反思就从清理郭沫若对生命哲学吸纳的特点入手。

  郭沫若在五四文化选择上所

  走的明显是中西汇通的路子,误读是其显著的标志。

  他在生命哲学的吸纳上也不例外。

  他说《创世纪》早已读完了。

  我看柏格森的思想,很有些是从歌德脱胎来的。

  注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5月初版,第8页、

  第57页。

  郭沫若从歌德这一浪漫主义的窗口看待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这一特点,已

  有学者注意到了,注王富仁、罗钢《郭沫若早期的美学观和西方浪漫主义美学》

  ,《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更有学者在浪漫主义诗学的范畴内将郭沫若的诗

  歌本体称之为情绪的本体论。

  注孙玉石《郭沫若浪漫主义新诗本体观探论》

  ,《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从某种程度上讲,《女神》的生命意识确实停留

  在情绪的层面上,尽管他因强调情绪的高峰体验和即发性,与生命意识中较为深层的直

  觉、无意识已挂上了钩,但其诗歌基本的调子仍显得浮泛与明朗。

  这当然与柏格森的生

  命哲学的精神格调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郭沫若理解的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那里,他抓住的

  是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绵延极端强调生命的变动的思想。

  在柏格森那儿,正是由

  于生命绝对的变动导致了人的生存的无根。

  柏格森试图在人的主体意志中解决这一寻找

  人的生存依据的问题。

  但他的寻找最终被无根的生存意识所淹没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也因为充满了彻底的悲观和幽暗体验最终滑入到了神秘主义的深渊。

  相比之下,郭沫若

  的生命体验本身达到的程度,是相当肤浅的,他的生命底文学在精神气质上和柏格

  森那种深沉的幽暗和彻底的悲观甚至是南辕北辙的。

  因为在他看来,创造生命文学的

  人只有乐观;一切逆己的境遇乃是储集的好机会。

  愈充足,精神愈健全,

  文学愈有生命,愈真、愈善、愈美。

  注郭沫若《生命底文学》,上海《时事新

  报·学灯》,1920年2月23日。

  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学里注入的这种

  与柏格森生命哲学相当隔膜的进取乐观的精神取向恰恰与他总结的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

  相沟通,甚至可以说就是异曲同工的表述,这就是把一切的事业由自我的完成出发。

  注郭沫若《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2年10月版,第262页。

  《女神》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有着诸多原因,例如不能排除它与五四时代人们的精神焦

  虑的契合等等。

  单就作品本身来看,我们认为《女神》具有直击人心的艺术魅力的重要

  原因,是在其恢宏阔大的空间里,流贯其中的一种气和一种势并相互作用的结

  果。

  先说气。

  《女神》的气是一种大气、理想主义之气、勃发之气、破坏之

  气、更生之气。

  气必须有所恃,在《女神》中它大致是以两类意象为依托的。

  第一类是

  大海。

  郭沫若在解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曾说没有看过海的人或者是没有看过

  大海的人,读了这首诗的,或者会嫌他过于狂暴。

  但是与我有同样经验的人,立在那样

  的海边上的时候,恐怕都要和我这样的狂叫罢,这是海涛的节奏鼓舞了我,不能不这样

  叫的。

  注郭沫若《论节奏》,《沫若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

  9年6月

  版,第229页。

  另一类意象是火以及火的宇宙形象太阳。

  在这一类意象中还有两个特殊

  的意象煤见《炉中煤》、《无烟煤》和血。

  煤是凝聚的、处于燃烧的临界点上的火

  ,血是人自身流动的火,都具有火的势和能,是火这一意象的特称形式。

  当然,这两类

  意象常是相互映衬的,比如在《浴海》、《太阳礼赞》、《沙上的脚印》、《新阳关三

  叠》、《海舟中望日出》等作品中,审美空间的恢宏感就得益于这种火、太阳与大海的

  交相辉映。

  在《女神》中,大海、太阳、火都是具有宏大的象征性的意象。

  在郭沫若的

  笔下,现代都市同样具有大海的形象哦哦,山岳的波涛,瓦屋的波涛,涌着在

  ,涌着在,涌着在呀!

《笔立山头展望》火则是生命的涅pán@①的象征火便

  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凤凰涅pán@①》而太阳在《女神

  》中更是具有最为辉煌的人格形象,他眼光耿耿,不转眼睛地,紧觑着我。

  你要叫

  我跟你同去吗?

太阳哟!

《新阳关三叠》《女神》携带冲动的激情,张扬着生命形式

  的运动与变化,高扬生命主体的无限扩张、膨胀的生命欲求,开拓了诗歌的内在空间。

  《女神》的气实际上正是郭沫若在生命哲学里注入他所认同的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

  尤其是自我的完成的结果。

  再说势。

  《女神》在郁积着的几乎爆裂的生命冲动的推动下,生命力极度张扬的

  诉求目标是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天狗》,以求一切的一,

  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将生命个体极度扩张从而使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

  的宇宙和永恒统一起来。

  对《女神》的高度紧张和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精神取向,已有

  学者从它这种现代性的乌托邦色彩提出了质疑它无意识地受到某个‘神’历

  史新纪元的内在牵引;它感兴趣的也不是无目的的精神壮游,而是明确地向某一既定

  目标凝聚,以求最终有所皈依。

  ……而所谓‘紧张’与其说存在于作品内部,不如说存

  在于偶然在世的个人和即将到来的‘历史新纪元’之间。

  正是在《女神》式的‘现

  代性’热情中埋藏着新诗后来遭受的毁灭性命运的种子。

  注唐晓渡《五四新诗

  的现代性问题》,《唐晓渡诗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女神》式的现代性热情中是否埋藏着新诗后来遭受的毁灭性命运的种子,还是一

  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过,这种现代性热情在《女神》中确实遮蔽着另一种力

  量,我们称这种力量为一种势,因为它是潜隐的但却具有内在的能量,对《女神》

  整个文本的构成的作用是蓄而待发的。

  在《女神》中个体生命与宇宙、永恒的关系无非

  有两种一是用宇宙的无限来充实和扩张个体生命如《天狗》;二是个体生命向宇宙

  与永恒的溶入如《凤凰涅pán@①》。

  然而,这两类关系是以首先意识到个体生命

  和宇宙与永恒之间巨大的分裂感为前提的,都必将隐藏着强大的悲剧性倾向。

  事实上,

  我们称之为势的这种强大的悲剧性倾向是《女神》的诗歌主题本身就具有的,因为

  生命的毁灭与新生本身就是互为因果的。

  生命的毁灭与新生是自叔本华至柏格森的现代生命哲学至为核心的命题,尽管郭沫若

  对生命哲学的吸纳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但生命哲学深渊中漂浮上来的悲剧性气息

  是《女神》的诗歌主题本身就埋藏下的基因。

  所以,在辉煌热烈的《太阳礼赞》中,

  我乞求太阳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因为太阳哟!

我眼光背开你时,四

  面都是黑暗!

这是摆脱不掉的恐惧。

  在《凤凰涅pán@①·凤歌》里,我以屈原

  《天问》的方式对宇宙的存在提问,同时又追问你指宇宙的当中为什么又有生命存

  在?

你到底还是个有生命的交流?

你到底还是个无生命的机械?

天、地、海都无从回

  答我的追问,最后,我只能感慨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只好学着海洋

  哀哭。

  这无疑表明,郭沫若在对生命存在本身的追问已展现出对生命哲学的形而上的

  思考,伴随着这一思考,生命哲学特有的悲剧性体验的精神基因已经渗入到了《女神》

  中。

  从上文对《女神》中的气与势的粗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女神》式的生

  命底文学已经处在现代生命哲学特有的悲剧性精神体验的临界点上。

  但也仅此而已,

  就在这一临界点上,郭沫若的脚步停止了。

  他对生命哲学做出了乐观主义式的接受。

  正

  如我们一再强调的,这正是郭沫若基于他所认同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所做出的选择。

  而另一方面,他对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所做出的概括又有着生命哲学渗透的鲜明烙印。

  由此可见,在郭沫若诗学思想的核心——生命底文学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

  解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可以说他的生命底文学有着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

  郭沫若

  并不纠缠于闻一多意义上的中国新诗的文化身份问题,但他的生命底文学在中西文

  化的交汇状态中不但没有失去中国的血脉,反而是一种突破中的再次确认。

  《女神》提

  醒我们,中国新诗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身份是极为复杂的,面对这种复杂的状况,应该多

  一份迂回进入的勇气,而少些简单的中西文化的标签意识。

  在反思中国新诗的现代性

  路向时,这份勇气更应是我们的一份精神资源!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般下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