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论文答辩.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3161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论文答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李清照论文答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李清照论文答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李清照论文答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李清照论文答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论文答辩.docx

《李清照论文答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论文答辩.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清照论文答辩.docx

李清照论文答辩

  

李清照:

(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

“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

“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醉花阴【宋】李清照 

?

/P>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与秋凉情景。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

“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

“佳节又重阳”。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而贯穿“永昼”搿耙灰埂钡脑蚴恰俺睢薄ⅰ傲埂倍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宋时,此风不衰。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

“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br/>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

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

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

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秦观《水龙吟》)等等。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

明茅映在《词的》中说:

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

”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

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

“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三句绝佳’。

明城诘之。

答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

”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

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渔家傲

【宋】李清照 

?

/P>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简析】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

从词的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可能是南渡以后的作品。

前期,作者的生活美满,词中多为爱情的歌颂,离别相思与伤春悲秋的叹息虽时有流露,但情调仍是欢快的,风格是爽朗的。

南渡以后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

作者经历了靖康之乱,她举家南逃,备尝家破人亡与颠沛流离之苦。

无疑,她的生活面扩大了,阅历加深了,作品的内容也较前期丰富了。

很明显,贯穿这一时期词创作的主线是家国沦亡与个人不幸遭遇的哀叹。

早期明快、爽朗的情调已经消失,而代之以浓厚的感伤情绪。

但是,这首《渔家傲》却与作者一贯的词风有所不同。

它借助干梦境的描述,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作者在梦中横渡天河,直入天宫,并大胆地向天帝倾诉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苦境地,然后象鹏鸟一样,磅礴九天,或者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中的仙境。

这首词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词风豪迈奔放,很扑臻⑿疗病;屏宋淘凇都以按恃 分兴嫡馐状省拔抟缓令畏燮允潜彼畏绺瘛!

笨杉钋錦n照的词风是多样的。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

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

作者正是乘坐这艘“飞船”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

这的确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

这样的词笔出自李清照,确实是“惊人”的。

  这首词具有阔大而又豪迈的气度。

词中阔大的形象、阔大的志愿、出自阔大的胸怀。

一个漂零无依的女词人竟渴望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映入神仙般的奇异世界。

这奇异的神仙世界是词人理想与精神寄托之所在。

词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声声慢【宋】李清照 

?

/P>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①。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者次第,②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将息:

休养。

  ②者次第:

这许多情况。

【简析】

  这首词层次清晰,语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造成的灾难。

又对南宋五朝的偏安政策有所遣责,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临江仙【宋】李清照 

?

/P>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玉簟(dian)秋:

指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简析】

  此词最精彩的是歇拍: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比起来,范词较平实,李词较灵活,她以"眉头:

、"心头"对举,以"才下"、"却上"相应,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

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永遇乐【宋】李清照 

?

/P>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简析】

  元宵。

南宋首都杭州。

金色的太阳缓缓西下,灰色的云层渐渐合拢。

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又想起已故的丈夫赵明诚。

纵然街头烟柳,笛里梅花捎来点点春意,也逗不起丝毫游兴。

上门邀她观灯的酒朋诗侣,都被婉言谢绝。

最难忘,北宋的汴京。

那时她还是闺阁千金,对一年一的元宵佳节特别重视。

女伴们相偕观灯,一个个打扮得整整齐齐,花枝招展。

如今呢,形容憔悴,两鬓染霜,最怕在灯火阑珊的夜里抛头露面。

唉,不如闭门深坐,听那些呆儿痴女说说笑笑。

如梦令

【宋】李清照 

?

/P>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简析】

  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是刚饮过美酒,还是酒意未消?

是景色宜人,惹词人陶醉?

她游玩兴尽方驾回舟。

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

她情不自禁的荡起双桨,往前划去。

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

她用足力气,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

继续追问:

其实李清照的诗词赏析是说“李清照的全部诗词的赏析”还是“李清照的几首诗词的赏析”?

补充回答:

是“李清照的几首诗词的赏析”。

李清照留下87首诗,不可能每首都赏析,只能选择代表性的诗词 

评论(0)00

沉默 2013-03-01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李清照《武陵春》赏析2009-03-01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作鉴赏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

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

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

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

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这首词里,李清照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2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狂风扫过,春光荡尽,繁花无存。

只余下委地成泥的花瓣在尘土中残留的一脉芳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色的不堪,正是诗人心境的不堪。

 

诗人依然沉浸在忧愁里,沉浸在迷惘中,意绪皆无,何来兴致?

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了,诗人无心梳洗装点。

 

何来这般?

风物依稀似当年,只是万般心爱两相断。

亲爱的丈夫离她而去了,留下她孤苦一人,流落在战乱中。

景依旧,物依旧,人却不在了。

 

多少欢快的日子,多少美好的往事,风一般的吹走了,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无边的愁苦。

 

失去了生活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样子,失去了光彩,“事事休”,悲彻!

痛彻!

凄彻!

哀彻!

写尽离情。

 

对景难排,牵愁惹恨,不能自已。

 

一个孤立无依的女子独自承担着如此巨大的重负,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内心能过得到稍许的平复,抑郁的愁怀得到片刻的舒缓。

 

听说金华双溪那里的春光尚好,景色宜人,诗人何尝不想荡舟游玩,一释心中块垒。

然而,双溪再好,再美,诗人也只不过是动动念头而已。

诗人心中郁结了太多太多的忧愁,太多太多的悲苦,纵有千江流水也承托不起,又岂是一只小小的船只载得动呢?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人的愁苦有了重量,有了质地,变得可亲,可感。

 

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3 

写作背景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 

李清照的《武陵春》写与宋高宗绍兴五年也就是1235年。

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临国破人亡的局面。

李清 

照携家眷避乱到当时一个叫金华的地方,环顾四周凄凉的环境回忆自己悲惨之往事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

 

李清照的词大概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局面,前者主要写她思念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闺情之作抒发的是一种渴望丈夫回来的感情,后者主要抒发的是自己在丈夫死后孤独地漂泊在外的悲哀之情,还有金人南下北宋灭亡河山破碎的感慨。

此词完工与1134年十月当属后者。

 

2:

内容分为上下两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属于上片。

主要通过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来抒发情感,“日晚倦梳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苦闷抑郁百无聊赖的神态。

“欲语泪先流”这句是内心真实的情感,话还没有说完泪水已簌簌流下,可见作者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痛楚。

而引发作者百无聊赖以及未语泪流的原因正是“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

春天已去百花凋零。

可残留在尘土中的花香却依然存在,曾经的幸福曾经的欢笑都已成为往事可望而不可及。

曾经和丈夫赵明诚收藏的金石文物都还整齐的摆放在桌前,而丈夫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这种凄惨的意境惟有亲身经历才能刻骨铭心。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 

属于下片。

即使花儿已经凋谢可春天的影子毕竟还能看见,(双溪,地名,具体位置未查证)双溪的划舟节也在隆重进行,在环境优美的小溪里几扁舟在溪里打闹着,本该属于快乐的时段,可作者却无心欣赏,满脑子里都是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山河破碎的惆怅。

于是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是全词最巧妙的一句。

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

不是舟儿载不动愁绪,而是作者的愁满容。

正应了那句“问君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_____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4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

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

“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所论甚切。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

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

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

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

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

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

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过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

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

“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

这是其构思新颖处。

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____________ 

《武陵春》赏析5: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

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

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

“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

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

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

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

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

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______________ 

赏析6:

 

这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

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

 

首句写当前所见,“风住尘香”四个字表达了一场小小的灾难的后果:

狂风摧花,落红无数,花已沾泥,人践马踏,依然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

这四个字不但含蓄,而且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了词人更为丰富复杂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所闻,故所为如此。

日头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