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援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3305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救援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医疗救援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医疗救援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医疗救援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医疗救援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疗救援知识要点.docx

《医疗救援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救援知识要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疗救援知识要点.docx

医疗救援知识要点

1、简述医院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基本原则?

答: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2、如何进行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

答: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省人民政府请求国家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省(区、市)的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伤亡50人以上、9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市(地)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设区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人及以上、2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3、医疗卫生救援体系由哪些机构组成?

答: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组织机构包括: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的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性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故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采供血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4、简述医疗卫生救援现场抢救的基本流程?

答: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病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实施现场抢救的过程中,切实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5、医疗卫生救援时转送伤病员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

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病人,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6、如何组建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

答: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建综合性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应急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如核辐射应急医疗队伍、化学中毒应急医疗队伍等)。

省级不少于100人,市级不少于60人,县级不少于30人。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医疗救援工作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7、如何终止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

答: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经本级人民政府或同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批准,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可宣布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8、什么情况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Ⅰ级响应?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Ⅰ级响应:

a.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启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b.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c.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特别重大事件(Ⅰ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9、医疗卫生救援应急Ⅰ级响应行动有哪些?

答:

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特别重大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组织和协调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导和协调落实医疗救治等措施,并根据需要及时派出专家和专业队伍,及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政府报告和反馈有关处理情况。

凡属启动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响应,我省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10、如何进行医疗卫生救援信息的报告和发布?

答:

医疗急救中心(站)和其他医疗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每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

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情况。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本级人民政府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的部署下,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信息发布工作。

11、何为群体外伤?

答:

群体外伤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致伤因素造成3人次以上的伤害。

12、突发大规模群体外伤为何要分类救治?

答:

因为伤员集中、量大。

为了使医疗救助能在突发大规模群体伤救助中高效运行,必须进行分类救治,而且分类救治贯穿于救治工作的始终。

13、突发大规模群体外伤现场分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分类的重点是区分救治先后;

(2)抢救以挽救伤员生命为核心,生命重于脏器,脏器重于肢体;(3)救援现场伤员众多、伤情紧急,速度是第一位的要求。

在现场只能做简单的检查分类和最紧急的救治措施,如解除窒息和大出血止血等,不能过多处理,要通过分类尽快将伤员转送到有一定条件的救治机构。

在灾害现场救护中,按轻、中、重、死亡分类,跟据《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要求,以红、黄、蓝、黑的伤病卡表示轻、中、重和死亡。

14、突发大规模群体需要紧急现场处理的胸部损伤有哪些?

(1)呼吸道梗阻:

可数分钟内导致伤员死亡,应立即解除。

(2)连枷胸:

连枷胸时出现反常呼吸,可致呼吸循环衰竭。

现场处理可用棉垫压在反常呼吸的胸壁处,再以绷带绕胸部包扎。

(3)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可导致一侧肺严重压迫和纵隔移位,短时间内导致伤员死亡。

如有条件可行胸腔闭式引流。

最简便有效的临时方法是用粗针头从前胸壁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插入胸膜腔排气减压,进一步可将头端剪有小口的乳胶指套系于粗针头上。

(4)开放性气胸:

需立即覆盖创口,将其转化为闭合性气胸。

可用油纱覆盖伤口,再以无菌敷料和棉垫加压包扎。

(5)血胸:

胸腔出血量大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

应急处理主要是快速补充血容量,及时纠正休克。

(6)心脏压塞:

心脏大血管损伤可致心脏压塞,心包短时间内积血150~200ml便足以引起心脏压迫,形成致命的心脏压塞。

15、突发大规模群体外伤患者为何要进行心理指导?

答:

因为灾难事件发生后往往会产生恐慌心理,患者唯恐自己在抢救中被忽视、被耽搁,因此会引起一些情绪上的反应。

所以,在进行救治的同时,每位参加救护人员,都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指导,加强宣教,说明情况,安慰每一位患者,取得患者的信赖。

16、群体外伤病就诊特点是什么?

(1)发生突然,求救时间不可预见,且多在非正常上班时间,救治工作被动应急。

(2)就诊人数多而集中,往往短时间内蜂涌而至。

(3)伤病员轻重混杂,外伤情况复杂,重危伤员多为复合伤。

(4)救治任务重,而常备救治力量有限。

某些检查救治场所显得紧张。

(5)短时间内大批伤病员对某些药品、器材的消耗超过正常储备供应量,造成一时匮乏。

(6)突发性群体伤病社会影响大,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来院慰问、探视、报道的人也特别多。

(7)伤病员往往无亲属陪伴照顾,后勤保障工作、伤病员饮食起居、生活护理任务重。

17、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

潜伏期短一般为2~5小时,极少超过6小时。

起病急骤有恶心、呕吐、中上腹痛和腹泻以呕吐最为显著。

呕吐物可呈胆汁性,或含血及粘液剧烈吐泻往往导致虚脱、肌痉挛及严重失水等现象。

体温大多正常或略高一般在数小时至1~2日内迅速恢复。

18、嗜盐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

潜伏期短,最短3小时,最长26小时。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发热、呕吐等。

腹痛一般较其他肠道感染病为重,多呈阵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

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样,粪便呈血水样或洗肉水样的情况较其他食物中毒多见,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

由于吐泻,常可致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肉痉挛,个别病人可见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

19、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

常见有胃肠炎型和过敏型或同一病人两者均有

胃肠炎型:

潜伏期3~20h起病急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泻为水样带黏液恶臭无脓血一天数次至十余次有1/3~1/2患者胃肠道症状之后发热伴有畏寒持续数小时后下降严重者有脱水或休克

过敏型:

潜伏期1/2~2h表现为全身充血颜面潮红酒醉貌周身痒感胃肠症状轻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

20、肉毒杆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几乎无一般食物中毒的呕吐、腹泻等症状,主要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发病初期症见乏力、头晕、头痛,继而出现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及眼内外肌瘫痪,并常有咀嚼、吞咽、言语及呼吸困难等颅神经麻痹症状,肢体瘫痪者则比较少见。

2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一般多由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所引起。

有5种类型。

胃肠炎型:

前驱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寒战。

以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热。

大便为黄色或黄绿色、带粘液和血。

因呕吐、腹泻大量失水。

类霍乱型:

起病急、高热、呕吐、腹泻次数较多,且有严重失水现象。

类伤寒型:

胃肠炎症状较轻。

但有高热并出现玫瑰疹。

类感冒型:

头晕、头痛、发热、全身酸痛、关节痛、咽峡炎、腹痛、腹泻等。

败血症型:

寒战、高热持续1~2周,并发各种炎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

败血症型主要由霍乱沙门氏菌引起。

22、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

该菌所致食物中毒,是因误食带有大量活菌及其肠毒素所引起。

该毒素分为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分别引起以下两类病症表现。

呕吐型胃肠炎:

以恶心、呕吐症状为主。

多数由食用剩米饭、油炒米饭所致。

其特点为潜伏期短,仅0.5~5h;100%呕吐,次数多达2~10次;患者均发生腹部痉挛,腹泻较少(约33%);胃不适,有头昏、发烧、四肢无力、结膜充血等。

腹泻型胃肠炎:

以腹痛、腹泻为主。

潜伏期较长,通常为8~16h,主要由腹泻毒素引起。

其产毒菌株可在各种食品(包括米饭)中产生毒素,也有学者认为毒素亦可在细菌进入肠道后产生。

该型特点是突然发病,来势凶猛。

约96%病例为腹泻,腹泻次数多;75%腹部痉挛,呕吐少见(约23%),偶有发烧。

该毒素使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腺苷环化酶增高,导致肠上皮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的浓度增高,引起肠腔内液体潴留,导致腹泻,该毒素也有催呕作用。

23、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

大致分为四型:

胃肠炎型:

由误食毒粉褶菌(Rhedophyllussinatus)毒红菇(Russlaem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