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专业课林业经济管理.docx
《林学专业课林业经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学专业课林业经济管理.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学专业课林业经济管理
第一章:
概论
1、林业是指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性产业。
2、林业经济管理属于行业经济管理,它是指对林业生产的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3、林业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科学、全面地处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它是由林业生产的目的所决定的。
4、我国林业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调整、改善和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人们对生态服务和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各种需求。
5、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林业建设主要完成了两项基本工作,一是没收了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帝国主义的企业、木材公司等,使其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二是在土地改革中,将没收和征收的山林、竹林等按一定的比例折合成农田,统一分配给无林或少林的农民。
6、恢复、振兴林业时期(1977年以后),林业建设有了明显的起色和生机,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广泛推行了生产经营承包制和林业生产责任制,逐步开放了木材市场,取消了木材的统购统销政策,进一步理顺了经济关系。
1、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发展林业商品经济;正确处理林业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研究林业政策、林业法规,建立健全各项林业经济管理制度,以适应林业建设的需要。
2、世界未来林业发展特点是(林业产业)形态发生变化;林业功能将转换;林业的政策性加强;林业国际化趋势增强,强调林业的国家行为的林业日益社会化。
3、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成就是大力开展造林绿化,进一步调整了林业生产结构;发展林业工业;提高了木材利用率;各类教育发展迅速,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4、林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周期的层次性与复杂性;森林资源中的生物性产品的自然再生产的连续性和经济再生产的间歇性紧紧交织在一起;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初期培养林业的经济依赖性;为社会提供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特殊行业。
5、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内容有我国林业建设与发展问题;林业经营及宏观调控问题;森林资源现状、特性及其经济评价;企业管理原理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问题;林业企业经营决策与市场营销问题;林业生产力诸要素的配合、利用和组织管理问题;林业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6、“一五”时期,国家提出了“普遍护林、护山,大力造林、育林,合理采伐利用木材”的建设林业的方针。
7、1963年和1964年,党和国家又分别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以“营林业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方针。
8、林业是指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的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性产业。
9、林业经济管理属于行业经济管理,它是指对林业生产的管理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1、简述我国林业发展趋势:
我国林业发展趋势是市场和国家行为将对林业的发展同时起作用;资源结构的重新配置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功能分工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民经济发展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植树造林和其他形式的参与将成为我国长期的社会化活动,是未来林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和林业的发展造成的压力将变得越来越大;法律和政策将成为林业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
2、简述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林业资源数量和质量,恢复和扩大用材林资源,并扭转林木过量消耗的趋势;建设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体系和平原可持续发展的防护林体系;治理荒漠,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促进风蚀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调整山区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林业产业,形成山区以林业为主综合开发的基本格局;实现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产业化;实现全社会参与林业。
3、简述林业的特点:
林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周期的层次性与复杂性;森林资源中的生物性产品的自然再生产的连续性与经济再生产的间歇性紧紧交织在一起;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初期培养森林的经济依赖性;为社会提供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特殊行业。
4、简述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成就是大力开展造林绿化,进一步调整了林业生产结构;发展森林工业,提高了木材利用率;各类教育发展迅速,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第二章:
林业经营
1、经营是在一定的经营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经营活动。
2、经营方针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在宏观上,经营方针体现为国家或行业在经营上的主导思想,规范着宏观的经营方向。
在微观上,经营方针规范着企业微观经营活动的方向,企业经营方针一般是宏观经营方针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化。
3、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营目标是分层次的目标组合,通过不同层次经营目标的协调,就可以将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通过林业经营可以更加合理地调整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的协调关系,使森林资源的物产和生态环境持续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5、林业经营的主要对象是林业资源和其所形成的生态环境。
6、在林业经营中,如果经营得当就可以在实现经营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7、生态林业指出,在林业经营中,要在保护和尊重森林自然生态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培育和经营,合理开发利用。
8、林业经营形式是否与之对应的所有制相适应,是否与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直接关系到林业经营的效果和林业生产力的提高。
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在经济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经营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森林资源的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并存。
10、承包经营可以避免在经营中,产权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直接干预。
11、虽然租赁经营没有改变资产的所有权性质,但在租赁期内资产的经营权则由所有者让渡给租赁者。
12、在改革开放以前,国有林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学习苏联,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所有制构成上强调单一的全民所有,导致经济的管理的政企不分,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通过高度统一的计划来实现。
13、在转变国有林业企业经营机制的基础上,还应进行企业内部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生产和服务部门的分离,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经营实体,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经营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决策过程上,所以通常人们将经营概述为决策的过程。
2、林业经营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也给林业经营带来较大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适合森林资源生长的林地资源的有限性对林业经营的空间限制。
3、由于林业经营具有多种效益,而且效益的主体不统一,客观导致了在林业的经营中,直接经营者在为兼顾非经济效益时必然要损失一定的利益。
4、生态林业强调,现代林业经营的思想必须以“生态利用”为中心,要按生态的原则经营林业。
5、以“木材培育论”和“林业分工论”为基础的林业分类经营,强调林业经营应在对森林资源的功能分工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经营。
6、由于租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阶段性的分离,租赁者不承担企业的发展责任。
7、明晰产权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和资产化管理的基础,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保证现代企业组织中的利益关系明确,才能真正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8、集体林业一般是指集体所有的林业,集体林业是将生产资料全部或部分归公民集体所有,在局部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类型。
9、集体林的经营形式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以家庭为主的承包经营;第二类是以乡村林场为主的集体统一经营;第三类是各种合作经营。
10、经营不只是一个经济的生产过程,现代经营更主要地表现为经营者经营思想、方针和目标的统一;生产性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统一,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统一,目前经营与长期经营的统一。
11、在经营决策中不仅要求经营者要有良好的经营素质、洞察全局的能力,也要求企业要有较好的整体素质,步调一致的协调关系。
12、林业经营是现代经营的一种具体形式,但林业经营有其特殊的对象、目的和过程的特殊性。
13、为缓解经营周期长带来的影响,林业应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管理水平及经营集约程度的提高,缩短林业的经营周期,提高林业经营的产出效率,化解林业周期长造成的制约。
14、在林业生产中一般都采取统分结合的承包责任制,在保证国家和集体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基础上,把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和其他具体的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承包给企事业职工、林农和小的生产联合体,承包者在承包期内根据合同的规定进行经营。
15、南方集体林区的股份合作经营发展的比较快,主要形式有折股联营、多所有制形式林业联营。
16、股份制林业企业按具体的组建形式分,又可分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二合公司等类型。
17、企业集团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名牌产品、优质产品、国民经济中重要产品为龙头,以一个或者若干个大中型企业、独立科研设计单位为主体,多个有内在经济和技术联系的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组成。
18、国有林是我国林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国有林经营的面积,蓄积,木材供给,生态防护等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19、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建议现代林业企业制度,转变国有林业企业的经营机制,根据“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依据国有林业企业的具体情况,把企业改革同企业改组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同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是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核心工作。
20、对一些小型的国有林业企业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规定,通过“股份合作、转产改造、合资、合作、联合、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等形式进行资产的优化配置。
21、经营是经营者在一定的经营方针的指导下,为某一时期具体的经营目标而进行的相关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是利用企业的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系统过程。
22、经营目标是企业在经营中追求的和要实现的各种愿望,通常体现为各种效益的大小。
23、林业经营是经营者为经济、生态和其他社会发展目标,以森林资源和其所形成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经营对象而进行的决策过程,它是人类科学地生产、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活动。
24、林业经营形式就是在一定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与经营资产的结合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利益关系,是林业生产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也是不同林业所有制关系在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25、承包经营是将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部分地分离,增加经营者在生产经营中的自主权,并通过承包合同明确承包者与产权所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和收益分配关系的一种经营形式。
26、股份合作制是以劳动联合为主,资本联合为辅,共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营形式,在生产中根据投入的多少享有对应的权利和收益。
1、简答:
林业经营的多目标性:
一般经营其目标具有单一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直接和间接效益上,但林业则不同,林业的经营目标具有多样性,从效益形式上看既有经济效益目标,又有社会和生态效益目标,从效益的范围上看,既有微观的经营目标又有宏观的社会目标。
而且,林业的经营目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可能存在矛盾和冲突,因为微观经营者的目标主要是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目标则是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目标。
2、简答:
林业经营过程的双重性:
林业的经营过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经营者有目的的经营过程,另一方面是森林资源的自然生长过程,二者相互保障,成为统一的整体。
一般生产经营活动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的经济过程,其经营周期也是生产周期的基础,但林业经营主要应建立在森林资源的生产基础上,因此,林业的经营周期是以森林的生长周期为基础。
3、简述林业承包经营的关键是什么:
第一是要确定好承包经营的内容,在林业上承包经营都是对生产的某个阶段或工序进行承包,实际上将完整的生产过程分割成由不同经营者经营许多部分。
第二,在林业承包合同中,对承包经营成果的核定要进行科学的测定,否则就会使成果偏离合同的规定。
第三,承包经营者是以自己的经营收入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并向发包者支付一定的承包金,而承包金的交纳水平既要不损害发包者的利益,又要保证承包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并使经营活动不断发展。
4、简述林业股东会经营的主要优点:
林业股东会经营的主要优点:
(1)改变了原来经营主体不明确的弊端;
(2)股东会的经营较以家庭为主的承包经营更专业化;(3)股东是根据自己持有的股票参与林业收入的分配;(4)股东会经营可以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5)股东会经营可以保证林业各种效益的发挥。
5、简述林业企业集团的类型:
企业集团化发展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在原有国有林业企业的基础上,通过行政或入股等途经组建的集团,这类集团组织较紧密,但在经营上往往互补性不强,但在资源和要素组合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是林、工、商一体化的林业企业集团,这类集团主要以林业资源的培育为基础,以森林产品的开发、加工和营销为环节,形成经营体系。
6、简述影响林业经营形式的主要因素:
影响林业经营形式的主要因素有:
(1)林业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对林业经营具有最本质的规范作用。
(2)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林业生产力水平与林业经营形式的选择关系密切,经营形式作为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直接制约或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
(3)国家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国家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决定着林业发展的方向。
(4)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
社会需求是促进林业发展的原动力,也影响着林业经营的形式。
(5)林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7、简述集体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要主任务:
集体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对集体林业管理职能的转变,尽量减少对集体林业发展的直接管理,把管理的重点转到经济调控和政策管理上。
彻底实现政企分开。
其次,在集体林业的经营方面,要进一步发展与集体林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营模式,提高经营管理,促进集体林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8、简述股份制林业企业与非股份制企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股份制林业企业与非股份制企业的主要区别是:
(1)产权清晰;
(2)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3)股份制企业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股票发行等多种形式募集资金,可以更灵活地进行资金流动和经营方向的调整;(4)股份制企业作为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企业,采用更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技术和方法,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营效益,保障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实现。
9、论述林业经营的战略性:
林业经营具有战略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
在宏观上林业经营必须有长远的战略考虑,因为林业不仅是一个经济性的产业部门,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生态环境和国土保安的公益事业。
因此。
林业经营就不能仅从经济效益考虑,在林业发展中要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在一起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把林业的发展建立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战略目标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林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和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提供物质和环境保护。
其次,林业经营在微观层次上也具有较强的战略性,虽然微观林业经营直接的经济目的性更强,但林业的特点决定了林业的微观经济效益也是建立在一个长期稳定和不断发展的、大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微观林业经营也必须有长期和科学的战略规划,否则,经营者的发展和效益必将是短期和不可持续的短期行为。
10、论述我国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应首先做好那些工作:
我国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应首先做好的工作有:
(1)国家和社会应对林业的问题给以特别的关注,并采取各种扶持政策,使国有林业企业尽快摆脱危机,在新的体制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国有林业企业的产权主体虚置,应进一步明晰国有林业企业的产权,推进国有林业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组和重建,使国有林业企业真正实现在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国家和林业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指导,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政策保障。
(3)国有林业企业的资产化管理的难点是林业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应在政策上、在具体的措施上加快国有林业企业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进程,提高管理水平,保障国有林业企业在林业经营过程中的资产权益,促进资源培育产业的发展,为林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
(4)国有林业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仍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国家和林业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促进国有林业企业产业的合理化调整,建立起林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结构,形成良好的林业内部效益机制。
并应加大国家对林业的经济调控力度,减少林业发展的外部阻力,保证林业可持续地发展。
第三章:
森林资源经济评价
1、森林资源是指以林木、竹类和林区范围内的其他动植物资源以及林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总称。
2、森林资源作为生产性的经济资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3、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森林资源具有多重价值,具体地说就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
4、森林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首先它的再生是有周期的,这个周期将直接决定森林资源经营部门的生产周期。
5、相对于人类的需求和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森林的物质产品供给和效益的提供具有稀缺性。
6、森林资源评价是根据林学、生态学、生物学、经营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目的对森林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客观评估和认识。
7、对森林资源进行经济评价,是人类正确认识森林资源的价值,合理经营、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方面,也是林业实践中最常用的评价。
8、根据地租理论,天然林的林价其经济实质是经营天然林的企业获得的级差地租收益。
9、人工用材林的林价是以单位活立木中凝结的价值量为计算依据,而人工防护林以单位面积防护林群体中凝结的价值为计算依据。
10、林价是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
11、森林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除了它的自然属性外,还具有多重(社会经济)属性。
12、森林资源各种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各种效益的供给都是以森林资源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为载体的。
13、森林资源的分类是根据相关的科学对森林资源进行的归类和划分,其目的是为了直接地认识森林资源的(特点),为有关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
14、天然林,一般是指在其生长过程中没有人为干预的森林,是(自然力)独立作用的结果。
15、通过森林资源的经济评价,经营者可以知道自己(经营的效益)的大小,社会也可以了解森林的各种生态效益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16、通过科学的经济评价,人们就可以了解在不同地点,不同投入水平下和作为不同目的使用时,森林资源可以产生的效益的各种类和大小,进而为科学的(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17、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生产和经营的成果,它的价值也应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这个意义上讲,森林资源的经济评价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8、林地是用于生产(森林资源)的土地,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
19、森林的功能是森林具有的对人类社会活动的(有用性),是森林的自然属性,是森林使用价值的体现。
20、森林的效益是森林功能所能产生的具体的社会效果,是森林的(社会)属性。
21、除经济价值外,森林资源具有(卫生保健、景观价值、国土保安),而且在这方面的价值将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2、在生态防护方面,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绿色屏障,为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保障,[环境的改善、污染的治理、荒漠化的控制、水资源的供给、农业的防护]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按森林资源的物质构成,可以分为[林木资源、林地资源、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水资源、森林环境资源]。
24、按培育和经营目的森林资源主要可以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25、根据森林资源的价值形态的差别,也为了使森林资源经济评价更有针对性,可以将森林资源的价值分为[物质形态价值和非物质形态价值]。
26、林价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倒算法,资金运动说、价值凝结说]。
27、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中物化劳动的转移、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活劳动的投入]等部分组成。
28、根据地租理论,天然用材的林价其经济实质是经营天然林的企业获得的级差地租收益,级差地租的多少取决于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
29、森林社会生态效益评价的主要理论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消费理论、成本理论]。
森林资源是指林木、竹类和林区范围内的其他动植物资源以及林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总称,或称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内一切被认识和可利用的资源的总和。
30、森林资源评价是根据林学、生态学、经济学、生物学、经营学和社会学的目的对森林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客观评估和认识。
31、森林资源的经济评价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以货币为评价指标对森林资源进行的评价。
32、林价就是指立木价格,或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对于人工林,林价产生于人类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是人类一般社会劳动在森林立木中的凝结,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凝结劳动量的多少。
对于天然林,林价表现为天然林经营者由于经营天然林而获得的级差收益,应由天然林的所有者占有其价值。
33、林地是用于生产森林资源的土地,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
林地既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森林资源生产经营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34、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经济评价是指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森林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产生的各种对社会和生态环境有益的效益进行的货币计量。
35、森林资源的功能是森林具有的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有用性,是森林的自然属性,是森林使用价值的表现。
36、森林资源的效益是森林功能所产生的具体的社会效果,是森林的社会属性。
1、简述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
我国森林的重要特点有:
(1)森林资源的分布不均;
(2)我国森林资源的结构不合理,质量低、人均占有量少;(3)我国的林地生产力低;(4)可采伐利用的森林资源少。
2、根据劳动价值理论林价一般由那些因素构成: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林价一般由以下因素构成:
(1)营林成本;
(2)利润;(3)森林资源的效用价值;(4)时间价值。
3、简述林地资源的经济属性:
林地资源的经济属性包括:
(1)林地具有生产能力;
(2)林地资源的有限性或林地资源的稀缺性;(3)林地资源的地域性和不可替代性;(4)林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选择性;(5)林地的使用是机会成本;(6)林地使用效益的综合性。
4、森林社会生态效益计量(或经济评价)与森林价格的关系:
森林社会生态效益计量(或经济评价)与森林价格的关系:
(1)森林具有多种功能,它们产生的社会和生态效果,因为不同的社会效果不能简单的相加,所以选用货币为不同社会生态效果的通约媒介,在这里货币起得是同度量因素的作用。
(2)森林的价格是森林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起得是价值尺度的作用。
5、简述森林的公益功能分类:
森林的公益功能一般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一般公益功能,它又分为直接公益功能和间接公益功能。
直接公益功能有灾害治理与防治、水源涵养、保健休养、情操教化和其他直接效益;间接公益功能包括自然环境的保全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第二类是特殊公益功能,它含学术资源保存和特殊景观保存功能。
6、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经济评价的实质:
森林社会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的实质是森林效能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的经济评价,是一定森林所能产生社会生态效果的货币表现。
7、简述森林社会生态效益经济评价的作用:
森林社会生态效益经济评价的作用有:
(1)宏观上为政策制定和宏观资源配置服务;
(2)微观上为企业的经营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
8、从生产经营的角度分析森林资源的经济学特点:
从生产经营的角度分析森林资源,它的经济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森林资源的再生性是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