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现代农业行动计划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843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乡市现代农业行动计划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乡市现代农业行动计划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乡市现代农业行动计划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乡市现代农业行动计划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乡市现代农业行动计划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乡市现代农业行动计划doc.docx

《新乡市现代农业行动计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乡市现代农业行动计划doc.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乡市现代农业行动计划doc.docx

新乡市现代农业行动计划doc

新乡市现代农业建设行动计划

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我市农业发展现状

1、基础优势

(1)区位优势。

我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中原城市群“十字”核心区城市,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便于农产品集散流通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是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规划建设的平原新区,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2)产业优势。

近年来,我市抓住国家重视“三农”的大好机遇,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粮食总产连续六年创历史最好水平,成为享誉全国的优质麦生产基地;高效农业发展特色突出,畜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市场供应充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240万亩以上,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全省领先,认证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持续增强,各类农业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农民基本素质和现代农业技术意识明显提升;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80%以上。

(3)人才优势。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机电专科学校、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以及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试验站、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矮败小麦研究中心、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汇集了1000余名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研发推广实力,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

2、制约因素

(1)在产业基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还有60%左右的中、低产田地力提升缓慢,抗灾能力低下。

土地地块零散,现代农业装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规模效益难以显现。

(2)在生产技术方面,农科教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推广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些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技术棚架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3)在经营方式方面,农业产业化进程仍显缓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能力弱,销售原始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明显滞后于生产,没有实现农业产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4)在外部环境方面,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退,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困难,出口疲软。

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市必须准确把握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建设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确保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布局

3、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基本方针,围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人才优势,依靠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力争用3年时间,把我市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初具规模的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基地、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示范中心(三基地一中心),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4、规划布局。

围绕“三基地一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品牌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和高端农业,重点实施12项具体行动,着力建设14个区域板块(3个优质粮食作物生产加工板块、3个农业生态旅游板块、4个现代畜牧业板块、4个高科技农业板块),构建粮食加工、饮品加工、油脂加工、肉类加工四大产业链,打造一批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科研、生产、流通“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逐步将我市建成全省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农业强市。

到201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30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6:

1。

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比例达到60%以上。

(1)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

在产业聚集区、8条快速路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框架下,科学规划农、田、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良田,大力实施高产开发,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加工示范区,带动全市优质粮食产业发展。

粮食作物面积保持9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亿斤,加工能力达到80亿斤以上。

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品种覆盖面,以沿黄稻区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区,全市优质粮食比重达到95%以上。

小麦面积500万亩,单产1050斤/亩,总产52.5亿斤。

以延津县、新乡市郊为重点,建立优质小麦加工区,小麦粉产量稳定在250万吨,挂面、速冻食品等精深加工品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

玉米面积300万亩,单产1250斤/亩,总产37.5亿斤。

以辉县市、卫辉市为重点,建立玉米加工区,饲料产量达到6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产品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

水稻面积100万亩,单产1200斤/亩,总产12亿斤。

以原阳县为重点,建立优质稻米加工区,大米产量达到15万吨,膨化系列产品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

由市农业局、市粮食局牵头负责建设。

(2)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基地:

依据地方特色,集聚技术、产业、资源优势,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带动全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稳定在350万亩以上,粮经比达到60:

40。

在延津、原阳、长垣、封丘等县的黄河故道沙质土壤区,建设优质花生产业带。

建成130万亩优质高产高油花生示范区。

单产达到30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39万吨。

在原阳、封丘、长垣三县沿黄地段,建设沿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带。

发展特色林果采摘、苗木花卉观赏、黄河生态度假、特种养殖、休闲渔业、农家餐饮等生态旅游产业。

利用滩区特有地理环境,规划建设高尔夫球场。

逐步将黄河滩区打造成为中原城市群的休闲旅游产业带。

以辉县、卫辉、凤泉为重点,沿南太行山区和南水北调总干渠,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带。

利用中药材、干鲜果等林业资源和山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产品加工产业。

依托城镇近郊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近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带。

发展林果采摘、苗木花卉观赏、农家餐饮、水产垂钓等休闲农业产业。

由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局牵头负责建设。

(3)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坚持集聚发展、集约经营、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集群发展,建设现代养殖示范区,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7万吨、37万吨、34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

以辉县市、卫辉市、获嘉县、新乡县、延津县、长垣县、原阳县、封丘县为主产区,沿京广铁路和新长北线建设生猪养殖带,加快品种改良,优化猪群结构,提高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良“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比重,形成480万头养殖规模。

2010年生猪出栏达到320万头,规模饲养比重达到85%;2011年达到335万头,规模饲养比重达到88%;2012年达到350万头,规模饲养比重达到90%。

以卫辉市、辉县市、新乡县、获嘉县、长垣县为主产区,建立蛋鸡养殖带。

扩大规模养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达到4500万只养殖规模。

2010年蛋鸡存栏达到3150万只,规模饲养比重达到85%;2011年达到3200万只,规模饲养比重达到88%;2012年达到3300万只,规模饲养比重达到90%。

以原阳县、封丘县、长垣县等黄河滩区县和新乡县等环城近郊为奶牛养殖重点发展区域,突出发展奶业生产。

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小区,壮大奶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产、加、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加快奶牛品种改良,提高单产水平,达到24万头养殖规模,奶牛养殖小区达到180个,把我市建成全省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

2010年奶牛存栏达到8.5万头,奶牛养殖小区达到125个;2011年达到9万头,奶牛养殖小区达到130个;2012年达到10万头,奶牛养殖小区达到140个。

以原阳县、延津县、长垣县和封丘县为主,借助其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加快品种改良,提高优质产品比重,肉牛、肉羊出栏分别达到40万头、175万只以上,形成我市绿色肉牛、肉羊生产基地。

2010年肉牛、肉羊出栏分别达到26万头、110万只;2011年达到27万头、115万只;2012年达到28.5万头、121万只。

由市畜牧局牵头负责建设。

(4)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示范中心:

依托驻新高校和科研院所,借助其科研、教学、人才优势,开展校(院、所)地合作对接,提升新乡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形成自新乡县七里营至原阳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带。

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封丘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开展中低产田产能提升和大面积科技增粮研究试验、示范。

依托中国农科院建设新乡县万亩试验基地,开展优质农作物良种选育、栽培模式、中低产田改造等综合试验示范和技术组装集成。

依托河南省农科院建设原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打造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普与农业观光旅游为重点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农业现代化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

依托河南科技学院和市农科院建设良种选育、繁育示范区,加大杂交小麦、超高产水稻和玉米、特色蔬菜等新品种研发,加快新品种引进、繁育、试验、推广步伐。

由市农业局、市农科院、封丘县人民政府、新乡县人民政府、原阳县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建设。

三、具体措施及责任单位

(一)品牌创建行动

5、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区域建设,强力推进无公害农(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建立健全质量追溯、标识、责任追究制度,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全程监管,扩大市场准入品种、区域覆盖面。

2010年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基地达到270万亩以上,农(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80个以上。

2011年基地面积达到330万亩,产品认证数量达到210个以上。

2012年基地面积达到400万亩,产品认证数量达到240个以上。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实施品牌创建。

以“三品一标”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载体,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品牌农业推进工作机制,实行强强联合,把品牌做大做强,做成名牌。

围绕优质强筋小麦、原阳大米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对中粮、新良、亚特兰、米多奇、新乡娃哈哈、克明面业、金粒麦业、迪一米业等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良好、本土及引进的品牌农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遵循自愿、无偿、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

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农交会、农产品加工博览会等展会,对获得省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的单位以及推进品牌创建工作先进地方进行奖励。

2010年累计评选认定10个市级名牌农产品。

2011年累计评选认定15个市级名牌农产品,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

2012年累计创建20个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力争实现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农产品加工升级行动

7、小麦加工。

着力提高面包高筋粉、糕点低筋粉、面条饺子粉、营养强化粉等高档专用小麦粉比重,大力发展蔬菜挂面、方便面、烤馍片、饼干、谷朊粉、糕点、速冻食品等精深加工品。

重点扶持新乡市新良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新乡市长远实业集团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新乡市亚特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辉县市银龙专用粉食品有限公司、新乡市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延津县克明面业有限公司、新乡云鹤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加工企业。

2012年,小麦粉产量稳定在250万吨,挂面、速冻食品等精深加工品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8、稻米加工。

继续加强优质大米生产,积极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发芽糙米、留胚米、蒸谷米,高纯度米蛋白、米淀粉脂肪替代物、米糠多糖、米糠油、稻壳可降解环保餐盒、米饼干、膨化系列产品等精深加工品。

重点扶持新乡市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省黄蕊米业有限公司、河南迪一米业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

2012年,大米产量达到15万吨,膨化系列产品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9、玉米加工。

巩固饲料加工产业,提高饲料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积极发展玉米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赖氨酸、发酵酒精等精深加工产品。

重点扶持河南省恒友集团、新乡市大北农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卫辉市华瑞实业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

2012年,饲料产量达到6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产品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10、花生加工。

发展花生油系列产品,大力开发花生饮料、花生酱、花生糖果、花生蛋白等深加工产品。

重点扶持新乡市新良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卫辉市万家康有限公司、延津县亨通油脂加工有限公司、新乡市康达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辉县市华豫油脂有限公司、辉县市健发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新乡市泰美生物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

2012年,加工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11、水果加工。

利用我市山楂、桃、梨等水果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水果加工企业和加工新技术,重点发展果汁饮料、水果罐头等产品。

重点扶持新乡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新乡市大明饮品有限公司、新乡市亚特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加工企业。

2012年,加工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12、蔬菜加工。

大力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菜、净配菜、保鲜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等系列产品。

重点扶持卫辉市永康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延津县贡参果蔬专业合作社、新乡市牧绿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2012年,加工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13、中药材加工。

大力开发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中间提取物、保健品、口服液、针剂、饮片、饮料等系列产品。

重点扶持新乡佐今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博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

2012年,加工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14、食用菌加工。

重点发展低温干燥、脱水保鲜、速冻冷藏、盐渍制罐等加工制品,研发休闲食品、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

重点扶持新乡市仙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垣县蒲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辉县市荣泰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

2012年,加工产量达到10万吨。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15、畜产品加工。

突出奶业生产,稳定发展蛋禽生产,加快生猪、肉牛、肉羊生产,建设与畜牧业生产规模相配套的畜产品加工体系。

重点扶持绿荷盛道有限公司、原阳三元乳业有限公司、新乡娃哈哈、新乡市奶业有限公司、泰国正大集团、南京雨润集团、高金食品、深圳富裕成国际集团投资公司等企业。

2010年,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

2011年达到80亿元。

2012年达到120亿元。

责任单位:

市畜牧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农科教一体化推进行动

16、建立市领导与驻新高级专家教授联系制度。

每位市领导联系3名农业高级专家(教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专家教授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适当增加驻新高校(院、所)农业高级专家(教授)在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的代表(委员)名额。

选聘农业高级专家教授组成“新乡市现代农业高级专家智囊团”,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市农科院

17、开展与驻新高校(院、所)农业技术交流。

每年举办一次新乡市驻新高校(院、所)农业技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博览会,促进驻新高校(院、所)与新乡市农业企业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之间、驻新高校(院、所)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总结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经验,表彰和奖励一批在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形成重视科技、尊重人才、鼓励创新、促进转化的社会氛围。

责任单位:

市农科院、市农业局

18、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研发。

鼓励支持驻新高校(院、所)针对新乡农业实际开展高新技术研发,设立高校(院、所)驻新科研转化中心(基地),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要仪器设备,建设完善高标准实验田、原原种场和生态高效安全生产示范区,逐步形成具有新乡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硬件设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建设新乡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10年做好选址和规划,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实质运行,建成小麦、玉米、粳稻、食用菌、蔬菜、棉花、新型农药等市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力争建成省级粳稻工程技术中心。

2010年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农作物品种5—10个,2011年累计达到10-20个,2012年累计达到15—25个。

向省和国家申报的项目中,与驻新高校(院、所)合作的项目优先申报。

鼓励支持民间科技创新活动,农民及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民间农业科技企业,享受与国家事业单位同等的科技项目支持、成果奖励等有关扶持政策。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市农科院

19、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各级财政每年列支专项经费,用于驻新高校(院、所)与农业部门合作开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鼓励支持驻新高校(院、所)农业高级专家(教授)领办、技术参股、入股农业龙头企业、高效农业园区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每两年选派一批驻新高校(院、所)农业专家、教授到农业有关部门、特色乡镇、大型龙头企业挂职、兼职,有针对性地确立研究课题,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教学培训基地、成果转化基地。

充分调动民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遴选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各种项目予以扶持。

在我市现有粮食作物主推品种的基础上,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集约投入和有效转化为特征,建立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充分体现科技含量、规模效益、区域经济特色,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树立样板、积累经验,加速科技成果向大面积生产的转化推广。

2010年转化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新配方10个以上。

2011年累计达到20个以上,2012年累计达到30个以上。

责任单位:

市农科院、市农业局

20、培养农业高级人才。

鼓励支持驻新高校(院、所)农业专家、教授到农村种养大户(场)、农业企业开展农业高新技术培训、指导,提升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家科技素质。

每年选派一批在当地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养大户、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企业家,到驻新高校(院、所)进行进修培训。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市农科院

(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行动

2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合资合作、产权转让、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等方式,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打造能带动行业跨越发展的企业集团。

通过引进技术项目、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现代企业管理,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创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积极培育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施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促使我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提档升级。

大力推动科研、生产、流通一体化,促进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河南科技学院、中粮集团与我市生产基地的紧密结合,组建高层次的产业化经营企业。

推广“公司+农户”订单农业形式、股份合作形式。

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推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多种形式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有机结合。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通过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与企业和农户结成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积极探索完善订单农业实现形式,引导农民重合同、守信用、提高履约率。

2010年,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190家,2011年达到200家,2012年达到220家。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2、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认真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指导帮助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生产。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市、县、乡三级培训服务网络。

坚持多元主体带动、多形式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加快规范一批,努力提升一批,鼓励引导发展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素质和管理水平。

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利益分配、民主决策等制度,提高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省级、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00家,覆盖农户达到30%,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80家。

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00家,覆盖农户达到35%,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100家;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家,覆盖农户达到40%,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120家。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3、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架构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组织。

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有序开展林地流转工作,加大林地流转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林地流转服务机制。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财政补助、项目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培育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主体,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0年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发展到30万亩,2011年达到40万亩,2012年发展到50万亩。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粮食产量提升行动

24、大力开展高产创建。

依托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继续实施小麦高产开发“1346工程”和秋粮高产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高产示范区、示范方和攻关田建设。

依靠科技,加大投入,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加大示范攻关力度,带动全市粮食作物均衡增产,逐步将我市打造成为粮食核心区的优质高产示范区。

小麦建成1个亩产550公斤以上的百万亩连片高产示范区、30个亩产600公斤以上的千亩高产示范方、40个亩产550公斤以上的高产乡镇、60块亩产700公斤以上的高产攻关田。

玉米建立16个亩产700公斤以上万亩高产示范片、32个亩产达到800公斤的千亩示范方、45个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高产攻关田。

水稻建立7个亩产650公斤以上万亩高产示范片、14个亩产达到700公斤的千亩示范方、20个亩产800公斤以上高产攻关田。

加快制订、修订主要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行“统一供种和区域连片种植、统一深耕和秸秆还田、统一拌种和精量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等关键增产措施,实现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步提高。

2010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亿斤以上,2011年达到90亿斤以上,2012年达到100亿斤。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5、加快良种更新换代。

建立农作物育种中心和新品种试验站,健全运行机制,尽快选育出具有突破性的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及时引进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

2010年建设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试验站10个,2011年达到15个,2012年达到20个。

每年选育引进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达到20个以上,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5个以上。

加快新品种更新步伐,严格控制具有严重缺陷或退化变劣品种的应用,扩大生产上表现最佳品种及新筛选突破性品种推广应用比例,2010年达到80%以上,2011年达到85%以上,2012年达到9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