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2648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docx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复习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docx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

教育学基础重点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教育学:

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

广义的教育: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

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人的发展身心发展,主要是指从童年期到青年初期(7-18、19岁)的个体身心变化状况。

教师专业发展:

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俗文本: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提出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延续。

个人本位论:

它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应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发挥其潜能。

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遵循其发展的自然规律和个性差异,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课程:

广义:

指课业及进程。

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

狭义:

指一门学科。

学科课程:

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

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泰勒原理:

泰勒认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它被称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

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

教学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能、体能,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思想品德,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个性。

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要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表象,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谈话法: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班级授课制: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特征和学习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连续教学的一种形式。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在活动过程中检查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并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的评价。

德育:

即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事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陶冶:

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式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现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现代社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

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的普及性;

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

影响人的发展有哪些因素?

这些因素各起什么作用?

影响人类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而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最终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也是人要发展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规律?

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

(1)顺序性,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2)阶段性,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3)不均衡性,教育必须抓好最佳期;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4)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照顾到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共同特征的同时,充分注意到发展的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尽其所能地得到发展。

(5)整体性,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教师劳动的特点。

高度的责任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

高度的责任性:

教育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的事业,教育上的成功与否常常影响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是直接从事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师劳动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前途

复杂性:

教师劳动对象、劳动内容、劳动过程是复杂的。

创造性: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师更新和改进教育内容,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需要创造性劳动。

创造性主要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示范性:

要求示范、品德的范例、生活的表率

《教师法》对教师权利和义务分别做了哪些规定?

书上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终身学习时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2、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3、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4、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5、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6、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教学过程的本质。

(1)从教学的形态起源看,教学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2)从教学的形态存在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

(3)从教学的师生关系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间的“我—你”交往关系。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坚持统一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性特点,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3、因材施教原则案例

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

教学结构紧凑;教学基本功坚实全面;教学效果好

班级授课制的概念,优点和缺点。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特征和学习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连续教学的一种形式。

优点:

(1)有利于高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缺点:

(1)不利于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

(3)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德育过程的特点或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是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即一种积极转化过程

(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养影响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集体中教育的德育原则。

含义: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要求:

(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如何转化后进生。

(1)尊重差生,善于鼓励

(2)分别对待,因材施教

(3)创造机会,植入自信

(4)补缺补漏,不离不弃

《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什么?

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什么?

20字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

三、论述或案例题(每小题15分,共2题,共30分)

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1)高尚的师德:

①对事业无私奉献;②对学生真诚热爱;③对同事团结协作;④对自己严格要求。

(2)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①以所教学科为中心,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所教学科的学科发展史知识;

③了解所教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④知识面宽,文理互补,对哲学、艺术等有所了解。

(3)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A.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①教育学、教育史知识;②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知识;

③课程与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知识。

B.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①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敏锐观察能力;

②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

④运用教育机智的能力;

⑤自我控制能力。

(4)良好的心理素质:

①优良的智力品质;②丰富而深刻的情感;

③坚强的意志品质;④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现代学生观的内容。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往往表现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教师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之所以为学生,旨在于其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

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

3、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已有的科学研究证实,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并非像僵化的学生发展观那样认为学生的智能水平是先天决定的。

此外,学生的优势发展潜能是各有所长,不尽相同的,这已为多元智力理论与实际研究所证实。

教师面对某个学生,要问的不是这个学生是否聪明的问题,而是他究竟在哪些方面聪明。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弱势,这不是问题,问题是能否扬长避短。

某方面的弱势,或许恰恰就是另一方面的优势。

相信学生的潜能,诊断学生的优势智力,并且激励其发展成材,不仅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且是对学生个性特质的真正尊重。

4、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5、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什么是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哪些策略?

1、含义: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特征:

(1)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3、策略:

(1)教师要为人师表,可尊可敬。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努力教好功课,全面关心学生;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平等待人;

发扬教育民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耐心教育,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2)学生要蓬勃进取,可亲可爱

(3)师生间要积极沟通、理解

阐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 

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 

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 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 

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 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 

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 

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1、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它是加强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主要有“三备”,分别为备教材(钻研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备方法(设计教法)。

2、上课。

该环节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环节起着支配作用。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该环节是上课的继续和补充,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外辅导。

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同时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重要措施,其内容一般是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该环节主要通过考察或者考试的形式来实现多方面的意义。

对学生来说,可以了解学习上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使后续学习更有目标;对教师来说,可以检查教学效果,作为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的依据;对上级领导来说,可以了解学校教学情况,改善和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对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更好地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学习。

启发性教学原则。

1、含义: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2、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3、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去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条原则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要掌握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二是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包括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三是教会学生运用知识,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

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把教学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两种片面性

3、案例

另外有单选题(10个每个1分)、判断题(10个每个1分)。

客观题及题集

一、书上的重点罗列:

Ø教育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教育阶段:

a)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以学论教

b)独立形态阶段:

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还第一次认证了班级授课制;

英国的洛克的《教育漫谈》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

法国的卢梭的小说体《爱弥儿》提出“教育要遵从人的自认本性”;

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写了小说体《林哈德与葛笃德》;

裴斯泰洛奇也是第一个将心理学融入教育学的人;

德国的福禄贝尔:

《人的教育》、《幼儿教育学》;

德国的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c)发展多样化阶段:

美国的杜威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是1916

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理论深化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Ø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Ø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Ø教育活动的这种目的性规定了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它是事关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Ø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对教育目的进行学科分类的最根本依据,也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Ø《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Ø1995年《教育法》规定了我国教育方针;2003年十六大报告规定了我国教育方针。

Ø2001年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颁布《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直沿用至今。

Ø三维目标主要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Ø泰勒被称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

Ø八条现代教学原则分别为: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国内最早提出的是孔子;

国外最早提出的是苏格拉底。

d)启发诱导原则: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孟子: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

“产婆术”;

“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f)直观性原则

g)巩固性原则

h)量力性原则

Ø一般教学方法主要有: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实践法

二、题集

(第一卷)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奠定了它理论基础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A.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