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
二、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千米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2、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知道1km=1000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训练场景的录像)
教师:
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16届运动会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多媒体显示100m赛跑录像)
教师:
他们在训练100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
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
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
学生1:
1000米。
学生2:
1千米。
教师:
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
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
生活中你见过它吗?
在哪儿见过?
多媒体课件显示“重庆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
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
学生:
如果用“米”作长度单位来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就是340000米,这个数字比较大,我们读和写都很不方便,因此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
千米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1)教师:
(多媒体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
学生:
10个这样的跑道连起来是1000米。
教师:
对,1000米=1千米,1km=1000m。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
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
学生汇报:
学生1:
我们测量学校小操场长40米,25个小操场那么长是1000米。
学生2:
学校的环形跑道长250米,4圈的长度是1000米。
学生3:
我们测得跑道长50米,20个跑道的长是1000米。
……
(3)教师小结:
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
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
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
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
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方案1:
学生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
记录:
我走了()米,走了()步,用了()分,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
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
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
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
(3)学生汇报。
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学生1:
我走40米,走了96步,用了52秒。
学生2:
我走50米,走了106步,用了近1分,估计走1千米要20分左右。
学生3:
我走100米,走了220步,用了近2分,估计走1千米大约用20分左右。
学生4:
我跑100米用了48秒,估计跑了1千米大约用8分。
学生5:
我绕操场跑了5圈,跑了9分5秒,好累呀!
学生6:
我绕操场走了5圈,走了21分,1千米好长呀!
……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三、课堂总结
教师: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第2课时千米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3的情景图)
教师:
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
我知道了三峡大坝全长2300米。
学生2:
我知道了隧道长3千米。
教师:
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
我想知道“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
教师:
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
2、合作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抽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1:
因为3千米=3000米,3000米2300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学生2:
因为2300米比3000米少,而3000米=3千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
教师:
为什么想到这样比较?
学生1:
因为3千米与2300米单位不同,3千米=3000米,而3000米2300米,所以我就想到了把千米换算成米再进行比较。
学生2:
我想到2300米比2千米多,比3千米少,所以2300米3千米。
教师:
这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
都是先把不同的单位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那么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1:
一种是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
学生2:
另一种是把米数换算成千米数。
教师总结比较方法。
教学反思:
第3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
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
多美的七色彩虹呀!
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
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
(板书:
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
教师小结: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教师媒体展示——毫米。
强调: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
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
(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
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
2厘米=()毫米8厘米=()毫米()厘米=50毫米60毫米=()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
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米呢?
厘米呢?
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
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cm=10mm。
(板书写出)
尝试:
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
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
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
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
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
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第1课时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的主题图,第31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三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3.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两幅主题图和例题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
同学们,老师在寒假里到了我们中国东方最大的城市上海去旅游,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
老师是坐船从重庆沿着长江到上海的,沿途欣赏了美丽的长江三峡。
你知道从重庆坐船到上海要经过哪些城市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长江航线图和售票大厅图。
教师:
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用到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
同学们买过气球吗?
明明在买气球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出示第39页的情景图)学生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
(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
教师:
这两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你们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思考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学生:
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可用80+50=130。
教师:
80+50=130,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回答:
8个十加上5个十等于13个十,也就是130。
8袋加上5袋共13袋,每袋10个,13个十就是130。
从80开始,往后面接着数:
90,100,110,120,130。
从50里面分1个20出来,80+20=100,100+30=130。
教师:
同学们真能干,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找到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
教师:
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
(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
80-50等于多少?
你是怎样算出80-50=30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
8袋减5袋等于3袋,也就是30。
8个十减5个十等于3个十,也就是30。
想加法做减法,因为30+50=80,所以80-50=30。
……
提问:
怎样口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2.练习
31页例1下面“试一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