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32503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docx

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62页

二、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千米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2、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知道1km=1000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训练场景的录像)

教师:

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16届运动会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多媒体显示100m赛跑录像)

教师:

他们在训练100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

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

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

学生1:

1000米。

学生2:

1千米。

教师:

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

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

生活中你见过它吗?

在哪儿见过?

多媒体课件显示“重庆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

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

学生:

如果用“米”作长度单位来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就是340000米,这个数字比较大,我们读和写都很不方便,因此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

千米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1)教师:

(多媒体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

学生:

10个这样的跑道连起来是1000米。

教师:

对,1000米=1千米,1km=1000m。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

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

学生汇报:

学生1:

我们测量学校小操场长40米,25个小操场那么长是1000米。

学生2:

学校的环形跑道长250米,4圈的长度是1000米。

学生3:

我们测得跑道长50米,20个跑道的长是1000米。

……

(3)教师小结:

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

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

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

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

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方案1:

学生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

记录:

我走了()米,走了()步,用了()分,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

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

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

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

(3)学生汇报。

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学生1:

我走40米,走了96步,用了52秒。

学生2:

我走50米,走了106步,用了近1分,估计走1千米要20分左右。

学生3:

我走100米,走了220步,用了近2分,估计走1千米大约用20分左右。

学生4:

我跑100米用了48秒,估计跑了1千米大约用8分。

学生5:

我绕操场跑了5圈,跑了9分5秒,好累呀!

学生6:

我绕操场走了5圈,走了21分,1千米好长呀!

……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三、课堂总结

教师: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第2课时千米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3的情景图)

教师:

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

我知道了三峡大坝全长2300米。

学生2:

我知道了隧道长3千米。

教师:

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

我想知道“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

教师:

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

2、合作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抽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1:

因为3千米=3000米,3000米2300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学生2:

因为2300米比3000米少,而3000米=3千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

教师:

为什么想到这样比较?

学生1:

因为3千米与2300米单位不同,3千米=3000米,而3000米2300米,所以我就想到了把千米换算成米再进行比较。

学生2:

我想到2300米比2千米多,比3千米少,所以2300米3千米。

教师:

这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

都是先把不同的单位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那么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1:

一种是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

学生2:

另一种是把米数换算成千米数。

教师总结比较方法。

教学反思:

第3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

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

多美的七色彩虹呀!

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

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

(板书:

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

教师小结: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教师媒体展示——毫米。

强调: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

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

(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

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

2厘米=()毫米8厘米=()毫米()厘米=50毫米60毫米=()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

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米呢?

厘米呢?

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

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cm=10mm。

(板书写出)

尝试:

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

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

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

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

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

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第1课时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的主题图,第31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三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3.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两幅主题图和例题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

同学们,老师在寒假里到了我们中国东方最大的城市上海去旅游,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

老师是坐船从重庆沿着长江到上海的,沿途欣赏了美丽的长江三峡。

你知道从重庆坐船到上海要经过哪些城市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长江航线图和售票大厅图。

教师:

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用到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

同学们买过气球吗?

明明在买气球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出示第39页的情景图)学生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

(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

教师:

这两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你们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思考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学生:

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可用80+50=130。

教师:

80+50=130,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回答:

8个十加上5个十等于13个十,也就是130。

8袋加上5袋共13袋,每袋10个,13个十就是130。

从80开始,往后面接着数:

90,100,110,120,130。

从50里面分1个20出来,80+20=100,100+30=130。

教师:

同学们真能干,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找到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

教师:

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

(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

80-50等于多少?

你是怎样算出80-50=30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

8袋减5袋等于3袋,也就是30。

8个十减5个十等于3个十,也就是30。

想加法做减法,因为30+50=80,所以80-50=30。

……

提问:

怎样口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2.练习

31页例1下面“试一试”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