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32166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

1.老年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的缺陷而导致慢性血葡萄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将老年糖尿病定义为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患者(西方>65岁),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久病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如眼、肾、神经、血管等慢性进行性病变。

每年因糖尿病死亡300万以上,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3大杀手。

2.我国老年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群是糖尿病高发人群。

2008年和2010年糖尿病筛查显示,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0.40%和22.86%,较2002年(6.80%)分别增长13.60%和16.06%,约为0.38亿和0.41亿,占糖尿病总人数的2/5。

老年糖尿病发病率高且多为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

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总体趋势为:

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但无显著性别差异。

3.老年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95%以上)为2型糖尿病,其发病与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在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环境因素为肥胖、饮食结构不合理、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

发病的两个环节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

一、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老年人膳食结构的变化,纤维素摄入减少,相对的脂类食物增多,高热量低消耗易形成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易导致胰岛素抵抗性增加。

二、β细胞功能缺陷:

①老年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原比例增多(其活性只有胰岛素的1/10),相对的胰岛素分泌量就减少。

②胰岛β细胞受葡萄糖刺激后释放胰岛素较为迟缓,表现为OGTT试验的餐后血糖高

4.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一、患病率高,50岁以上约3-5倍于总人口的患病率,60-70岁为患病高峰。

二、病情轻者,起病隐匿,烦渴、多饮、多尿、消瘦的典型糖尿病症状不明显,易漏诊;老年患者症状轻的原因①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较年轻人低,不易出现口渴多饮;②老年人常伴有肾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老年人肾糖阈较年轻人高,血糖轻度增高时不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

一般认为,老年人空腹血糖超过12~13mmol/L时才会出现多尿,故尿糖检查仅供参考。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疲乏、无力、轻度口渴、尿频、多汗、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表现,若临床上出现2种以上症状,应检测血糖以尽早了解糖代谢情况。

四、老年患者,不论血糖高、低,更容易出现嗜睡、晕厥、昏迷、躁动或精神错乱等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五、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代谢异常,主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由此可见,老年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显著升高。

六、急慢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均随增龄而增加。

老年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大小血管并发症如心、脑、肾脏、下肢血管等病变增多;主要的急性并发症为高血糖高渗状态(死亡率高达15%~20%)和低血糖。

5.老年糖尿病常见的急慢性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等,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活性重度缺乏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导致血糖过高,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致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

①大血管并发症,如脑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等。

②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

③神经病变,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管理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等等。

6.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空腹血糖受损(IFG):

是指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110mg/dl),但<7.0mmol/L(126mg/dl)。

三、糖耐量减低(IGT):

是指OGTT2小时血浆葡萄糖≥7.8mmol/L(140mg/dl),但<11.1mmol/L(200mg/dl)。

7.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一、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或)分泌缺陷),绝大多数老年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如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胰腺外分泌病如胰腺炎、外伤或切除、肿瘤、囊性纤维化等;内分泌病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胰高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等。

8.老年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的定义是什么?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

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

临床表现为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氧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

9.老年糖尿病为什么容易出现低血糖?

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药物体内代谢分解和排泄慢,易蓄积发生低血糖,尤其在夜间;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常常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而且低血糖时拮抗低血糖的应激激素分泌减弱,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抗低血糖。

10.老年糖尿病出现低血糖的危害

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得损害,由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全部依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能,脑组织储存的葡萄糖非常有限,仅够维持五到十分钟脑细胞功能,因此当发生低血糖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当然进入脑组织的葡萄糖也就减少了,这种情况下脑组织非常容易受伤害,而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脑细胞将受到严重的伤害。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或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低血糖还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诱发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甚至猝死(这都是极其危险的)。

11.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如何处理

一、如果只是轻度的低血糖,患者神志清醒,可以吃几粒糖果、几块饼干,或喝半杯糖水,可以达到迅速纠正低血糖的效果,一般十几分钟后低血糖症状就会消失;在进食以上食物后,可再适当食用些米饭或馒头、豆腐干等食物以防止低血糖的再次发作。

二、如果经过以上方法仍没有效果或者病人神志不清时,应立即送医院急救同时带上病人常服的降糖药以便医生了解病情。

三、发生严重低血糖的患者不要给其喂食物,应立即送往医院。

送入医院后,立即测血糖,并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毫克,在症状缓解、神志清醒后,可在静脉滴注葡萄糖,以防低血糖的再次发生。

尤其是对于一些口服降糖药所致的低血糖患者,经治疗苏醒后,仍有可能再次进入昏迷,需要密切观察四五天。

12.老年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00年建议血糖达标标准定为餐前4.4~6.7mmol/L,睡前5.6~7.8mmol/L,HbAlc为<7.0%;亚太地区糖尿病政策组(IDF)达标标准更严,空腹血糖定为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8.0mmol/L,HbAlc<6.2%。

对于年龄在60~70岁之间,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大小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无低血糖风险者,可按强化血糖控制要求尽量接近上述标准以防止发生大、小血管并发症。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所需时间平均为糖尿病发生后15年,而大多数70岁以上老人往往在此之前就死于别的疾病,所以,对7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这类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通常的水平是空腹:

7~9mmol/L,餐后2小时:

8~11.1mmol/L,HbAlc:

7.0%~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13.老年糖尿病应定期监测哪些项目

一、监测血糖:

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浓度,可以帮助患者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判断疗效。

病情比较稳定、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一个月可以监测5~7次,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夜间血糖,每次监测一种血糖就可以,每个月共监测5~7个时间点的血糖。

二、监测血压、血脂:

有正常血压及血脂的糖尿病患者应半年测1次血压和血脂。

如果伴血脂异常者,应每3个月复查1次血脂;如果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每周应测2~3次。

三、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患者2~3个月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的情况。

根据化验结果,医生能判断患者的保健方案是否有效,吃得是否合适,运动是否得当,血糖是否控制得好,是否需要给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四、监测心脏:

糖尿病与冠心病是等危症,糖尿病要降糖也要护心,糖尿病患者每年必须做1次心脏检查。

五、监测足部: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糖尿病足的预防重于治疗。

糖尿病患者必须每天自己检查脚,看有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每4~6个月由专科医生检查1次。

六、监测眼底:

糖尿病患者是发生眼病的高危人群。

一经诊断糖尿病,患者就应半年进行1次眼底检查。

七、监测肾脏功能:

尿白蛋白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该检查3~4次尿常规、尿白蛋白。

14.如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指导血糖监测

一、糖尿病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患者可以通过讲座形式、电视节目、参加糖尿病病人联谊会等,接受糖尿病有关的知识,掌握对付糖尿病的先进武器,逐步改正以前不良习惯,摆脱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组织的全面的糖尿病教育,能够帮助患者全面认识糖尿病,帮助患者学会如何控制饮食,如何锻炼,如何用药,如何应对低血糖反应,如何应对急性并发症,如何防止和处理慢性并发症等,帮助患者学会正确应对疾病对生活、学习、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血糖监测: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每月监测3-4次空腹(早上6-7点)和餐后(从第一口饭开始后的2小时)血糖即可了解血糖波动的大致情况。

而对于一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监测每天至少5次血糖,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的血糖。

这种全天的血糖监测,我们称之为“血糖谱”。

患者可以每个月完整地监测2-3天,根据血糖谱的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15.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制订治疗方案时,应基于综合评估结果、坚持个体化策略和“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的“四早”原则。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可预防的慢性病,老年人群中有大量糖尿病前期患者,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查体及糖尿病筛查有助于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漏诊率,实现早期诊断。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可延缓2型糖尿病发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严格血糖控制,可改善患者预后。

早期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全面达标能为患者带来远期获益。

想要管理好糖尿病,必须驾驭好5架马车,它们分别是:

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

16.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控制饮食

正常人在饮食以后,随着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多,从而使血糖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因此,不会发生糖尿病。

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不能在饮食后随血糖升高而增加,不能起到有效的降血糖作用,于是血糖就超过正常范围。

此时,若再像正常人那样饮食,不进行饮食控制,甚至过度饮食,就会使血糖升得过高,并且会对本来就分泌不足的胰岛组织产生不利影响,使胰岛功能更加减退,胰岛素的分泌更加减少,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所以,对糖尿病人要合理地进行饮食控制。

17.老年糖尿病饮食控制原则

无论对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它贯穿于整个糖尿病的治疗过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

没有正确的饮食方案,服用再多的药物,注射再多的胰岛素,血糖控制都不会满意。

饮食有以下原则:

少量多餐,总量控制,固定热量,品种繁多,搭配合理,蔬菜为主,鱼肉适当。

保持体重适中,避免营养过剩和不足。

一、控制总热能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

摄入的热量能够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

肥胖者必须减少热能摄入,消瘦者可适当增加热量达到增加体重。

二、供给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目前主张不要过严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糖类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克~300克,肥胖应在150克~200克。

谷类是日常生活中热能的主要来源,每50克的米或白面供给碳水化合物约38克。

其它食物,如乳、豆、蔬菜、水果等也含有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

莜麦、燕麦片、荞麦面、玉米渣、绿豆、海带等均有降低血糖的功能。

现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无糖食品”,“低糖食品”等,有些病人在食用这些食品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血糖上升。

这是由于人们对“低糖”和“无糖”的误解。

认为这些食品不含糖,而放松对饮食的控制,致使部分病人无限制的摄入这类食品,使血糖升高。

事实上低糖食品是指食品中蔗糖含量低,而无糖食品指的是食品中不含蔗糖,但是这些食品都是由淀粉所组成,当人们吃进淀粉食品后,可转变成葡萄糖而被人体吸收,所以也应控制这类食品。

三、供给充足的食物纤维。

流行病学的调查提出食物纤维能够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改善糖耐量。

其机理可能是膳食纤维具有吸水性,能够改变食物在胃肠道传送时间,因此主张糖尿病饮食中要增加膳食纤维的量。

膳食中应吃一些蔬菜、麦麸、豆及整谷。

膳食纤维具有降解细菌的作用,在食用粗纤维食品后,能够在大肠分解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及细菌代谢物,并能增加大粪便容积,这类膳食纤维属于多糖类。

果胶和粘胶能够保持水分,膨胀肠内容物,增加粘性,减速胃排空和营养素的吸收,增加胆酸的排泄,放慢小肠的消化吸收。

这类食品为麦胚和豆类。

膳食纤维可被肠道的微生物分解和利用,分解的短链脂肪酸可被人体吸收一部分,而且能很快的吸收。

燕麦的可溶性纤维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就可以降低餐后血糖急剧升高,因而机体只需分泌较少的胰岛素就能维持代谢。

久之,可溶性纤维就可降低循环中的胰岛素水平,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

同时还可降低胆固醇,防止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及冠心病。

四、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糖尿病患者膳食中蛋白质的供给应充足。

有的患者怕多吃蛋白质而增加肾脏的负担。

当肾功正常时,糖尿病的膳食蛋白质应与正常人近似。

当合并肾脏疾病时,应在营养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安排每日膳食的蛋白质量。

乳、蛋、瘦肉、鱼、虾、豆制品含蛋白质较丰富。

应适当食用优质蛋白,目前主张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10%-20%。

谷类含有植物蛋白,如果一天吃谷类300克,就可摄入20克~30克的蛋白质,约占全日蛋白质的1/3~1/2。

植物蛋白的生理价值低于动物蛋白,所以在膳食中也应适当控制植物蛋白。

尤其在合并肾病时,应控制植物蛋白的食用。

五、控制脂肪摄入量。

有的糖尿病患者误认为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只是控制主食量。

其实不然,现在提倡不要过多的控制碳水化合物,而要严格的控制脂肪是十分必要的。

控制脂肪能够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主张膳食脂肪应减少至占总热能的25%-30%,甚至更低。

应限制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如牛油、羊油、猪油、奶油等动物性脂肪,可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

花生、核桃、榛子、松子仁等脂肪含量也不低,也要适当控制。

还要适当控制胆固醇,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应适当控制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脑等脏腑类食物,鸡蛋含胆固醇也很丰富,应每日吃一个或隔日吃一个为宜。

六、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凡是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易并发感染或酮症酸中毒,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是维生素B族消耗增多,应给维生素B制剂,改善神经症状。

粗粮、干豆类、蛋、动物内脏和绿叶蔬菜含维生素B族较多。

新鲜蔬菜含维生素C较多,应注意补充。

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应增加铬的含量。

铬能够改善糖耐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脂。

含铬的食物有酵母、牛肉、肝、蘑菇、啤酒等。

同时要注意多吃一些含锌和钙的食物,防止牙齿脱落和骨质疏松。

糖尿病患者不要吃的过咸,防止高血压的发生,每日食盐要在6克以下。

  七、糖尿病患者不宜饮酒。

酒精能够产生热能,但是酒精代谢并不需要胰岛素,因此少量饮酒是允许的。

一般认为还是不饮酒为宜,因为酒精除供给热能外,不含其它营养素,长期饮用对肝脏不利,易引起高脂血症和脂肪肝。

另外有的病人服用降糖药后饮酒易出现心慌、气短、甚至出现低血糖。

  八、糖尿病患者应合理安排每日三餐,每餐都应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有利于减缓葡萄糖的吸收。

九、应控制油炸食品,粉条薯类食品及水果。

但不是不吃薯类和水果,应学会自行掌握各种食品交换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平衡营养。

18.老年糖尿病如何进行运动

一、运动时间:

应从第一口饭算起的饭后1小时开始运动。

此时血糖较高,运动时不易发生低血糖。

不要在空腹时运动!

二、运动强度:

感觉周身发热、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能说话,。

心率=(220-年龄)×60至70%;简易计算法:

脉率=170-年龄。

每次运动持续时间约30-60分钟。

三、运动频率:

每周锻炼3—5次为最适宜。

四、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和袜,要注意鞋的密闭性和透气性,运动场地要平整、安全,空气新鲜。

五、适合老年人的运动:

轻度运动:

家务、购物、散步、做操、太极拳、气功等;中度运动:

快走、慢跑、骑车、爬楼梯、健身操等;稍强度运动:

跳绳、爬山、游泳、球类、跳舞。

19.老年糖尿病运动时注意事项

一、先做热身运动15分钟,运动中注意心率变化

二、运动中要注意补充水分

三、若出现乏力、头晕、心慌、胸闷、憋气、出虚汗,腿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

四、运动结束前,做10分钟左右的恢复运动

五、注射胰岛素的,运动前应将胰岛素注射在腹部。

六、有条件者最好在运动前后各测一次血糖.

七、随身携带糖果,当血糖较低时及时服下,

八、随身携带卡,写明姓名、年龄、住址、电话等

九、运动后仔细检查双脚,发现红肿、青紫、水泡、血泡、感染等,应及时处理。

20.老年糖尿病治疗常用的药物

一、磺脲类:

代表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多见于老年人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长效制剂时,老年人慎用。

二、格列奈类:

代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适合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用于不能使用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

可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三、双胍类:

代表药有二甲双胍。

是肥胖或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单独使用不会有低血糖。

适合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运动或食疗,血糖控制不佳的首选药物。

但65岁以上老年患者慎用,并定期检查肾功能,通常不用最大剂量;不推荐80岁以上的患者使用;肝肾功能不全、心衰的患者禁用,严重心肺疾病患者慎用。

四、噻唑烷二酮类:

临床常用吡格列酮。

适合胰岛素抵抗突出的2型糖尿病,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都有影响,不易引起低血糖,副作用可增加心脏负荷,2级以上心功能不全患者禁忌使用。

五、a-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减少糖份从肠道吸收从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降低餐后血糖。

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

不易与助消化的淀粉酶、胰酶合用。

如果发生急性的低血糖,不宜使用蔗糖,而应该使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反应。

六、胰岛素:

过去对老年人用胰岛素治疗比较保守,仅用于重型、伴严重并发症,合并症及手术应激状况时。

近来的研究表明,随着病程进展,对口服降糖尿反应日差,血糖控制不良日多,另一方面,常并存多种心脑肾血管并发症,这一发展趋势表明有更多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最新观点主张尽早单独或联合使用胰岛素治疗,这有利于降低高血糖毒性反应,减少对胰岛β细胞的刺激,防止其功能衰竭并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七、新型新型降糖药:

GLP-1类似物:

利拉鲁肽,DDP-4抑制剂:

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21.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常用注射部位

胰岛素注射部位多选择皮下脂肪较多、皮肤松软的部位,如腹部(避开脐和膀胱)、上臂前外侧、大腿前外侧和臀部外上1/4。

主要是因为这些部位下面都有一层可吸收胰岛素的皮下脂肪组织,而且没有较多的神经分布,注射时不舒适的感觉相对较少。

腹部是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腹部胰岛素吸收率达100%,吸收速度较快且皮下组织较肥厚,能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注意不要在距脐部 5cm的范围内注射胰岛素。

手臂的皮下层较薄,注射时必须捏起皮肤注射,因此不方便自我注射,可由他人协助注射。

手臂皮下组织的胰岛素吸收率为85%,吸收速度较快。

大腿较适合进行自我注射,皮下层很薄,要捏起皮肤注射,皮下组织的胰岛素吸收率为70%,吸收速度慢。

但要注意大腿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适宜注射。

臀部皮下层最厚,注射时可不捏起皮肤。

由于臀部的胰岛素吸收率低、吸收速度慢,较少使用,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另外,注射部位参与运动时会加快胰岛素的作用,打球或跑步前不应在手臂和大腿注射,以免过快吸收引起低血糖。

腹部注射一般不受四肢运动影响。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