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电子版 第三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029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6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电子版 第三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电子版 第三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电子版 第三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电子版 第三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电子版 第三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电子版 第三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docx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电子版 第三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电子版 第三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电子版 第三章 体育与心理健康.docx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电子版第三章体育与心理健康

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昌盛和祖国的富强,真正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为此,学校体育不仅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也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之一,应针对初中阶段所安排的体育锻炼内容,创设积极愉快的体育学习情境,针对不同的体育锻炼的内容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本章内容与结构及其要点

(一)内容与结构

(二)内容要点

在课程标准中,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设立了心理健康这一学习领域,以发挥体育的多种功能。

在初中阶段侧重于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初步学习用体育活动的方法改善心理状态。

在学生用书中本章包括《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青春期心理健康》、《调节你的情绪》、《培养你的意志品质》四个题目,为了完成课程标准水平四(7~9年级)的教学目标,在本书中增加了《培养你的自尊自信》和《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两个题目,供教师选用进行教学。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共分为三部分:

对健康含义的正确理解;身心健康的关系;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材的第一部分:

对健康含义的正确理解。

阐述了健康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良好的三维观。

教材的第二部分:

身心健康关系。

既从身体对心理的影响的角度讲述身心健康关系,又从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角度讲述了身心健康的关系。

教材的第三部分:

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提出了“运动愉快感”的概念。

作为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中间变量,“运动愉快感”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后所产生的满足、快乐、舒畅、振奋以及积极参与的感觉,是一种最优化的心理状态。

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而缺乏运动愉快感,是学生放弃体育运动的原因。

《青春期心理健康》共包括三个部分:

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调节方法。

教材第一部分:

概括地阐述了青春期的含义和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标准,列举了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维度特征:

①智力水平;②心理状态;③情绪调控;④人格塑造;⑤人际关系;⑥学习水平。

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青春期的全过程,教师应结合辅栏向学生介绍青春期的不同阶段。

教材的第二部分:

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七类经常困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简要描述了这些心理问题的外显表现,这七类心理问题分别是:

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适应不良、强迫症和对抗倾向。

接着,教材较为详尽地分析了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可能原因:

①成长的爆发;②性的觉醒;③学习的压力;④家庭的意外变故。

教材的第三部分:

首先阐述了适宜的体育锻炼使人产生运动愉快感,可以消除心理压力,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

接着,强调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作用,列举了心理咨询的多种途径:

心理门诊、书信、互联网和电话咨询等。

《调节你的情绪》共分为两部分:

了解自己的情绪;青少年有效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材的第一部分:

了解你的情绪。

首先讲述了情绪的含义,接着列举了初中学生经常可以体验到的一系列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体验,讲解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测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

教材的第二部分:

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

主要阐述了四种操作简单、效果又好的情绪调节法,分别是:

①参加有氧运动调节法;②呼吸调节法;③肌肉放松调节法;④自我暗示调节法。

《培养你的意志品质》共分两部分:

正确理解意志和意志品质的含义;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教材的第一部分:

正确理解意志和意志品质的含义。

介绍了意志的含义,提出衡量意志品质的四个主要特征:

①意志的自觉性;②意志的果断性;③意志的坚韧性;④意志的自制力。

而且分别阐述了这些意志品质的含义和与其相反的品质特征。

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时,要引导他们通过测验,了解评价自己的意志品质如何。

教材的第二部分: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介绍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不同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讲解时应尽可能的根据具体运动项目的特点,剖析该项目对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不同特征的效用。

《培养你的自尊自信》共分为两个部分:

对自尊自信正确含义的理解;体育活动对自尊自信的影响。

教材的第一部分:

对自尊自信正确含义的理解。

阐述了自尊和自信的概念,自尊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体验,并介绍了影响自尊的因素,如身体状况、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和家庭状况。

教材提供了身体自尊测验量表,讲解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对身体自尊的满意程度。

进而讲述体育锻炼可以发展学生体能改善身体状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自尊。

自信是指一个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

教材的第二部分: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和展示自尊自信。

讲解时,教师要将理论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的结合。

《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共分为三部分:

什么是目标和体育目标设置;设置成功学习目标的策略;阶段目标设置的计算方法。

教材第一部分:

扼要而精确地阐述了目标和体育目标设置的含义,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具体策略前,把握住目标设置的几个要素。

教材的第二部分:

设置成功体育学习目标的策略。

以问题—解答的形式为线索,讲述了六个成功体育学习目标的设置策略:

①对自己的能力要有正确的评价;②要把长期的大目标分解成为一个个短期的小目标;③用具体、可测量、可记录的目标代替模糊笼统的目标;④设置的目标应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⑤尽量设置自我比较目标;⑥给自己提供阶段性的评价和反馈。

教材的第三部分:

阶段目标的计算方法。

重点介绍了计算的方法和计算的步骤。

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建议教师在讲解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时,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及时进行反馈。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认识到身体和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持续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引导学生体验运动愉快感,促进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采用体育锻炼和其他方法来调节心理问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通过教学,加深学生对情绪含义的理解,认识到学会调节情绪的意义和作用,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情绪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情绪的调控。

(四)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认识到良好的意志品质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的理解自尊自信的内涵,明确自尊自信的重要性,在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自尊自信,并有意识地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

(六)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目标设置的重要意义,学会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将目标设置迁移到学习和生活领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应教授学生学会设置合理的体育学习目标和情绪调节的方法。

本章难点是青春期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建议在初中一年级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情绪的调节能力,掌握成功目标设置的策略和方法。

在初中二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青春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在初三阶段,应重视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发展他们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从初一到初三的教学全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处理好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四、内容与课时安排和教学时数

内 容

教学形式

参考时数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结合讲授,讨论

1

青春期心理健康

理论与实践结合讲授,讨论

1

调节你的情绪

理论与学生练习体验相结合教授;自练

1

培养你的意志品质

结合体育实践课教授

/

培养你的自尊自信*

结合体育实践课教授

/

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

理论与实践结合讲授,并结合讨论进行

1

     *为增选内容

五、教学建议

(一)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对健康三维观的全面讲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概念。

讲解身心辩证关系时,建议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实例,从身体对心理的影响和心理对身体的影响两方面加以讲解。

1.知识点

知识点①──“了解健康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WH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这样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都良好的状态。

知识点②──“了解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从事正常的学习、生活都需要健康的身体。

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2)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不仅有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紧密相联系,相互影响的。

知识点③──“运动愉快感”。

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释放内啡肽,该物质能使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后直接感受到愉快的心情,产生运动愉快感,有助于调节情绪,振奋精神。

而获得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以往的运动体验,通过活动园地“走迷宫”,加深对身心关系的了解。

知识点④──“从事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1)体育活动不仅对身体的发展(如:

强健骨骼、肌肉、关节,增强柔韧性,发展力量,改善有氧能力等)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心理的发展(如:

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培养稳定的情绪,培养独立性和做事果断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等)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为良性循环。

(2)相反,如果不积极的从事体育活动,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结肠癌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此外,对心理健康也有负面的影响。

2.教学提示

(1)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三维观。

教师可采用教授法与直观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首先用“提出问题接着进行讨论”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提出“什么是健康”的问题,请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举手发言,教师将学生的发言分类写在黑板上,最后归纳并提出正确的健康观。

接着,教师可以用健康三维挂图或幻灯片向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示健康的三维结构,从而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健康含义的理解。

(2)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正确认识身心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讲清理论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讨论身心之间的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数据引用法和实例法生动形象地讲解身心的辩证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辅栏“六种肿瘤与精神压抑的关系”和参考资料中的内容,进一步阐明身心二者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3)本节内容涉及到一些新的概念,如“运动愉快感”、“健康三维观”等。

因此,必须让学生弄懂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可选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或启发学生回忆以往参加体育运动的切身感受,以利于学生理解什么是运动愉快感。

(4)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法结合实例法进行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将“体育锻炼对参加者的身心影响”制成挂图或幻灯片,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中学生活动园地的“走迷宫”游戏,加深学生的理解。

使学生认识到:

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5)在整个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愉快的体育学习情境,制定科学适宜的体育运动强度和难度,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愉快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3.参考资料

(1)生理疾病对人精神方面的影响

精神疾病,除了精神上的异常外,还可以表现为躯体上的症状。

同样,躯体疾病也可以产生精神上的异常,有人把这种精神障碍称为症状性精神障碍。

感染,不论是细菌性或病毒性,也不论是哪一个器官系统受到侵犯,都可引起精神症状。

表现为发烧、神志不清、说胡话(谵语),有的更为严重,好像看见狰狞可怕的妖怪野兽、紧张恐惧、狂呼乱喊等,急性症状消失后,大部分病人精神恢复正常,但个别病人仍然心有余悸。

有的病人遗留疲惫、无力、头痛、头昏、情绪不稳、情感脆弱、易紧张、易疲劳、感觉过敏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有的病人变呆傻了,出现记忆和智力的障碍;有的儿童经过这样一场病之后,性格明显改变,原先老实听话的孩子可能变得贪玩、逃学、说谎、偷窃、自私、喜欢恶作剧等。

患肝性脑病时,由于血氨浓度升高以及中枢神经介质活动障碍,可表现出嗜睡、淡漠、幻觉、烦躁、谵妄,直至昏迷。

患肺性脑病时,由于低血氧症以及高碳酸血症(呼吸困难所致的酸中毒、二氧化碳中毒),可表现为神志不清、幻觉、焦虑、抑郁等。

肾功能衰竭所致的肾性脑病,由于体内毒素的蓄积,脑细胞代谢障碍以及电解质代谢障碍,可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抑郁、躁狂、嗜睡、痴呆,甚至昏迷。

心脏功能不全时,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可出现情绪不稳、幻觉、妄想及神志不清。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有情绪不稳、急躁、敏感多疑、话多、欣快、幻觉、妄想等症状。

而甲状腺机能减退时,病人表现迟钝、话少、活动少、缺乏主动性、嗜睡、智能下降。

患糖尿病时,可有神经衰弱综合症及情绪低沉表现。

当出现酮中毒时,则会有意识障碍、昏迷。

躯体疾病就是通过影响以上这些环节,而导致大脑活动功能失调。

由于它们大多数只是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很少造成组织结构上的损害,因而大多数人可以完全恢复,仅有少数病人遗留记忆缺损或智能障碍。

(二)青春期心理健康

青春期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最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

建议教师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身边他人发生的事情,理解本课知识,有针对性地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愉快度过青春期。

1.知识点

知识点①──“青春期的正确含义”。

青春期是指儿童少年开始发育,最后达到成熟的时期,即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

结合辅栏青春期发育的三个阶段,进行讲解。

知识点②──“调节心理健康的途径”。

(1)积极的从事体育活动。

根据体育活动的强度、类型、持续时间和频率,使活动者在运动中产生运动愉快感,运动愉快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中间变量,它可使运动者体温升高、机体释放儿茶酚胺和内腓肽入血,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2)加强自我调节。

自己应面对现实,分析原因,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如转移注意、自我积极暗示、合理宣泄等。

(3)进行心理咨询。

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途径。

知识点③──“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特征”。

具体分为六个部分来讲:

①智力水平方面的特征:

智力正常,在学习、生活、劳动中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处理解决遇到的问题。

②心理状态方面的特征:

与大多数人心理一致,并且符合年龄阶段的心理要求,如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富于幻想等。

③情绪调控方面的特征:

能体察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能控制、调节情绪,合理宣泄。

④人格塑造方面的特征:

具有独立性、进取心和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

⑤人际关系方面的特征:

和老师、伙伴、家长的关系融洽和谐,能做到互助、互动,合理解决冲突,知道如何拒绝。

⑥学习水平方面的特征:

动机明确、态度积极、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正确有效的方法指导。

2.教学提示

(1)青春期是本节所涉及的一个新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青春期心理健康。

教师可采用教授法与直观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将教材辅栏中“青春期的三个阶段”内容制成幻灯或挂图,使学生了解不同阶段身体发育的不同特点。

进而用讲授法讲解青春期心理方面的六个特征。

(2)本节内容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极为紧密,因此应多采用实例教学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紧密联系学生的亲身体验,加深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掌握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出困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

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青春期以来的心理状况进行回顾和分析,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幻灯和挂图介绍青春期心理问题的相关资料。

(3)使学生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

注意联系实际,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说明体育锻炼对调节心理问题的作用。

为了讲清楚自我调节法的内容,教师可以应用举例法生动地加以说明。

例如,教师可以用举例法说明:

小明在跳鞍马时的怯懦心理是如何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加以克服的。

(4)心理咨询是本节所涉及的一个新概念。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活动园地和参考资料的内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

用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懂得运用心理咨询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

例如,教师把心理问题与生理疾病(如感冒)相类比,那人感冒了要看医生,同样道理,心理有问题也应及时诊治,树立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

(5)在整个体育实践教学课中,教师应针对学生青春期心理、生理发育的特点,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通过体育实践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可以给人带来愉快感受,并且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舒缓压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体育作用的理解,养成终身的体育观。

3.参考资料

(1)心理咨询与咨询形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期间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他可以从容的放开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过去自己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转变了的自己,作为统合。

这里,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看成是一种帮助人的过程,强调人际关系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相信人可以通过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达到自我改变。

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心理咨询定义为:

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应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她指出:

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必须依据4点:

①咨询的要素之一是人际关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可能达到帮助来访者的目的;②咨询是在心理学有关理论的指导下的活动;③咨询是一个过程,往往不是一次会谈就能解决的问题;④咨询是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而不是包办来访者的各种问题。

心理咨询的形式有:

①门诊咨询:

指当事人专门的到心理咨询机构求询;②电话咨询:

这是一种较为方便又迅速及时的心理咨询方式;③书信咨询:

可打破地域的界限还可避免当面交谈的尴尬局面;④专栏咨询:

专栏咨询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形式对群体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解答;⑤现场咨询:

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深入到基层为广大求询者提供多方面服务的一种咨询方式。

(2)如何解决好人际关系

①真诚相处,交流思想:

俗话说:

“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这正是人缘好的关键。

因此,在交往中切忌虚伪,这是相互信任的基础。

②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朋友之间相处应当相互尊重,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众多人相处时难免会产生误会甚至有成见,这时就更需要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显示忠厚的气度,博得大家的厚爱。

④学会批评的艺术: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利的武器。

批评时方式上应和风细雨,从团结出发,达到新的团结,能运用幽默的方法效果就更好了。

⑤学会关心别人:

如果你希望被别人关心,你得首先关心别人。

关心别人,不仅赢得别人的尊敬,自己也会得到满足感,并增强了你与人人交往的信心。

⑥学会评价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正确,你的行为就越自然,结果也能赢得别人的肯定。

这对于你克服自卑和自傲都是很有帮助的。

⑦学会一些交往技能:

学点交往的技能和艺术,也有助于与人交往。

如擅长跳舞、打球等,你就可能成为受别人欢迎的人。

(3)如何建立良好的适应

要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首先要从两方面做起。

一是改善环境,使之利于我们健康的发展;二是努力发展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

(4)如何消除强迫症状

严重的强迫症状会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为消除强迫症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树立信心:

要相信自己,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②保持生活有规律:

有意识的把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安排的紧凑而有规律,鼓励自己专心从事感兴趣的活动;

③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多方面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5)如何克服对抗倾向

一个人的敌意来自他灰色的心理和对别人的不信任,即使他不明白别人在想什么,他也会怀疑别人怀着不良动机。

这种敌意是一种有害的情绪,不仅会伤害别人的善意和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下面有几点建议:

①承认问题:

让亲人和知心朋友了解你,知道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确存在坏脾气,并且让他们知道你正在努力控制,请他们支持和帮助。

②克制感情:

用理智来克制自己的感情。

理性常常会帮助你克制自己的怒火,使怒气渐渐消除。

③多想他人:

遇事应设身处地的为别人多想一想,这样你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行为。

④增加幽默:

幽默能缓解矛盾,使人们融洽和谐。

幽默往往使双方摆脱摩擦和误解的困境。

⑤以诚待人:

与人交往时应以诚相待。

如果你处处关心别人,用友爱的态度对人,你就会消除怒气。

⑥宽容大度:

对人不要斤斤计较,不要打击报复。

这样你会感到肩上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帮助你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三)调节你的情绪

情绪能影响人的方方面面,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

在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情绪的调节。

1.知识点

知识点①──“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产生的内心体验。

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不同,内心体验不一样,情绪也就不一样。

讲解时教师要强调情绪是人的主观体验这一点。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不同就产生了不同情绪。

引导学生分清积极情绪:

快乐、喜欢等;消极情绪:

恐惧、愤怒、痛苦、忧虑、难过、讨厌等。

可以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的影响正反两方面来举例说明这一点,如:

精神状态、水平发挥、智力、身心健康、理智、处世态度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方面。

对“测一测”的结果要使学生对此有正确认识,并注意帮助学生找到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

知识点②──“情绪调节的方法”。

讲解这些既简单、又便于操作、效果又好的四种方法:

参加有氧运动、呼吸法、肌肉放松法、自我暗示法。

在教学中,讲清什么是有氧运动(即机体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可以举例说明参加适宜的有氧运动能改善人的身心状态,强度过大易使人感到疲劳,强度过小又达不到效果,要多引用一些研究成果以增加说服力。

在活动的频率、时间要把握住3~4次/每周,每次30分钟左右。

对于呼吸法,要强调呼吸法能够调节情绪的原理。

对于肌肉放松法,要把握住肌肉放松法的定义,准确的把握几个步骤:

准备动作、开始动作、调节呼吸、松感阶段、热感阶段、静感阶段、松静阶段、结束训练,要使同学们想象自己正处在一个自己熟悉的、安静的、具体的环境,例如:

自己的卧室、湖边等。

首先要使同学们体验到自己的某一部位很放松,之后再由右到左,由上到下,先四肢后躯干。

最后全身心处在松静状态,头脑宁静,肌肉放松,心情愉快。

对于自我暗示法要强调语言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放松”“镇静”“我能行”这些积极语言可以使自己的情绪放松下来。

结合辅栏上的小知识“色彩妙用调情绪”和“笑──静态慢跑”等其他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

2.教学提示

(1)使学生了解情绪的含义并了解自己的情绪。

教师可采用直观法与自测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八种表情彩图,让学生判断不同表情所代表的情绪体验。

通过自做“测一测”来进一步了解自己近期的情绪状态。

(2)情绪的调节方法与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由于本节偏重于实践应用,因此教师应强调学生自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进行自练的自觉性。

如何教授情绪调节的方法,以放松肌肉法为例,教师让学生按以下步骤体验肌肉放松的方法:

①让所有学生选择自己舒服的姿势站、坐、卧好,教师用言语或放录音按照肌肉放松的步骤用柔、缓的语言进行提示。

②要引导学生双眼微闭,想象自己正处在熟悉的、具体的、舒适的环境中,例如:

想象自己正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