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2019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docx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docx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之太阴、少阴、厥阴病以及传变

 

01

下列选项中,属于太阴病证辨证依据的是:

A.腹满欲吐

C.畏寒欲寐

B.下利清谷

D.四肢厥冷

答案

A

 

0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太阴病证典型表现的是:

A.但欲寐

C. 自利

B. 腹满而吐

D. 舌苔白腻

答案

A

 

03

下列选项中,不是少阴寒化证辨证依据的是:

A.畏寒欲寐

C.时腹自痛

B. 下利清谷

D. 四肢厥冷

答案

c

 

04

以下哪个症状属于厥阴病症:

A.腹满而吐

C.时腹自痛

B. 饥不欲食

D.下利清谷

答案

B

 

05

若太阳病不愈,传入太阴,称为

A.合病

C. 循经传

B. 直中

D. 越经传

答案

D

答案解析

1.答案:

A

解析:

太阴病临床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本证以腹满时痛、腹泻等虚寒表现为辨证要点。

故选A。

2.答案:

A

解析:

但欲寐为少阴病的典型表现。

太阴病证是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故选A

3.答案:

C

解析:

少阴病为伤寒后期,全身阴阳衰惫的状态,表现为“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从阴化寒则有“畏寒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

或者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的表现。

而C选项为太阴病的表现。

故选C。

4.答案:

B

解析:

《伤寒论》中: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故选B。

5.答案:

D

解析:

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证一阳明病证一少阳病证一太阴病证一少阴病证一厥阴病证,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故选D。

 

细目四  太阴病证

要点一  太阴病提纲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太阴病证是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要点二  太阴病本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一)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辨证要点:

本证以腹满时痛、腹泻等虚寒表现为辨证要点。

(二) 治法方药

(1) 治法:

温中健脾,散寒燥湿。

(2) 代表方剂四逆汤或理中汤。

(3) 药物甘草、干姜、附子(四逆汤)。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理中汤)。

要点三  太阴病兼变证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一) 太阴病兼表证太阴病兼表证是由风寒外束,脾阳不足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1.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痛,便溏、脉浮。

辨证要点:

本证以恶寒、便溏、脉浮为辨证要点。

2.治法方药

(1)治法轻散表寒

(2)代表方剂桂枝汤

(3)药物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二) 太阴腹痛证太阴腹痈证是由太阳表证误下,邪陷太阴,脾伤气滞络瘀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1.临床表现腹满时痛或大实痛,拒按。

辨证要点:

本证以腹痛拒按为辨证要点。

2. 治法方药

轻者

(1) 治法轻者通阳益脾,活血和络。

(2) 代表方剂桂枝加芍药汤。

(3) 药物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重者

(1) 治法重者通阳益脾,活血和络,泻实导滞。

(2) 代表方剂桂枝加大黄汤。

(3) 药物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大黄。

细目五 少阴病证

要点一  少阴病提纲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证,是外感病过程中的后期阶段,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证候的概括。

要点二  少阴病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一) 四逆汤证四逆汤证是指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阴化寒,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人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辨证要点:

本证以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脉微细等为辨证要点。

治法:

急救回阳,温经散寒。

代表方剂:

四逆汤。

药物:

甘草、干姜、附子。

(二) 真武汤证真武汤证是指少阴阳虚,水饮不化,水气泛益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

腹痛,下利清谷,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水肿,心悸。

辨证要点:

本证以腹痛、小便不利、水肿为辨证要点。

治法:

温阳利水。

代表方剂:

真武汤。

药物: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三) 附子汤证附子汤证是指阳虚寒湿不化,留着肢体关节,阳虚偏盛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

身体、骨节疼痛,手足寒,背恶寒,脉沉。

辨证要点:

本证以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为辨证要点。

治法: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代表方剂:

附子汤。

药物:

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四) 四逆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的鉴别要点:

四逆汤证为典型的少阴寒化证,系因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四肢厥逆,欲吐不吐。

真武汤证为阳虚水泛证,系因肾阳亏虚,水气泛滥所致的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或呕。

附子汤证系因肾阳虚衰,寒湿内盛所致的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

附子汤与真武汤药味大部分相同,皆用附、术、苓、芍,所不同处,附子汤附、术倍用伍人参,重在温补元阳;真武汤附、术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散水气。

要点三  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是指心肾阴虚阳亢,病性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寐、舌尖红、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一)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以心烦不得眠,以及阴虚证候为辨证要点。

(二) 治法方药

1,治法滋阴降火。

2,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

3,药物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

(三) 黄连阿胶汤证与栀子汤证鉴别要点黄连阿胶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均以心烦、不得眠为主症,但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

栀子豉汤证属无形邪热扰于胸膈,表现为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证属实,故宜清宣郁热;黄连阿胶汤证为阴虚火旺,火因水虚而生,表现为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证属虚,治宜滋阴泻火。

细目六厥阴病证

要点一  厥阴病提纲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证指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表见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候。

要点二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一) 临床表现: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脉微,四肢厥冷,呕吐或吐蛔,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

辨证要点:

本证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为辨证要点。

(二) 治法方药

(1)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2) 代表方剂乌梅丸。

(3) 药物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要点三  厥阴病寒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一)临床表现: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二) 治法方药

(1)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2) 代表方剂当归四逆汤。

(3) 药物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

细目七 六经病证的传变

要点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概念

(一) 传经:

病邪自外侵人,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证一阳明病证一少阳病证一太阴病证一少阴病证一厥阴病证,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传少阴病等。

(二) 直中:

伤寒病初起不从阳经传人,而病邪直人于三阴者,称为“直中”。

(三) 合病: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合病"。

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

(四)并病:

伤寒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称为“病等。

"并病”。

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

 

                      

福利活动

别忘了领书!

有参加20执医考试的都可以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