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1956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docx

《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docx

儿科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甘肃中医学会儿科分会

甘肃省中医院儿科

 

2012-6-9

 

目录

《内经》病机十九条与儿科临床………………………………张士卿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原睿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石宗珂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沈玉鹏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吴丽萍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樊彩娥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史正刚

—450—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内经》病机十九条与儿科临床

甘肃中医学院张士卿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病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生理功能失常而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功能改变的反应。

由于病因不同,体质各异,引起的病理变化也不一样,因而就会有不同的临床症状表现出来,所以,临证时就必须根据症状表现,以推求病理机制,判断发病原因,从而把握疾病的癥结所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疾病的机理也是错综复杂的。

《内经》对于病机的论述散见于很多篇章,其中首先提出“病机”一词,并明确指出探求病机的重要性、分析病机的基本原则以及举例示范分析病机的方法的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余(黄帝)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歧伯曰: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这段经文一开头就把病机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强调,要想让重要的医学理论得到切实的推广,要想使疾病的治疗能收到桴鼓相应的效果,就象拔刺雪污一样容易,使一般医生的治疗技术能达到工巧神圣的地步,关键是要掌握审察疾病的机理的本领,不能违背六气变化的规律。

正如明代张介宾所说:

“病机为入道之门,为跬步之法。

一、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

《内经》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该论旨在讨论“五运六气”,而运气学说是讨论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所以,其文中所言病机主要是指外邪致病的机理。

但后世医家在阐发经义时多有发挥,所以,对于病机十九条的应用范围已进一步扩大,可用于多种内伤疾病的病机分析。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极其复杂的,但概括言之,总不外乎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可见,正常的气候,一般不会致人以病。

即使气候不正常,只要人体的正气不虚,亦不会招致疾病。

只有在气候既不正常,而人体正气又极虚的情况下,“两虚相得”,才能引起疾病的发生。

因此说疾病发生的过程,也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

其中,人体内在的正气,是疾病发生的决定因素,外来的邪气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所以体质既有不同,发病亦大有出入。

同样遭受外邪侵袭,有当时发病者,有当时不发病者,有潜伏一段时间待机而发者,亦有再次感受而引发旧邪的。

这都说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致人以病。

因此,著名中医任应秋教授在其《病机临证分析》一书中说:

“凡一病之成,不由于邪气之实,便由于正气之虚,实者即当知其为实而议泻之之法,虚者当辨其为虚而议补之之方,是谓之“无失气宜”。

因而认识到发病的一邪一正,是掌握病机的首要之图。

导致疾病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统而言之,不越三端:

一为外感六淫,一为内伤七情,一为饮食劳伤。

病机十九条中,大部分是在阐发六淫邪气致病的机理问题,但由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首先影响脏气,而脏气诸变,也能引起风、火、热、湿、燥、寒等病,因此,十九条中各条所言,并不完全是指外淫。

我们必须根据病人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症状,以及一切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探求其病变的性质所在和发病机制,从而了解疾病的本质。

这就是病机十九条开端所说的“审察病机”,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辨证”,这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方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在列举十九条病机之后,再次指出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胜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这是十九条的主要精神所在,是进一步强调临证辨析病机的重要,并指出审察病机,重在求属,也就是要探求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分析邪正盛衰的力量对比和变化。

具体而言,如对于有外邪的要探求其外邪的种类和性质,没有外邪的也要探求其致病的原因;对于病证盛实的要探求其邪实的原因,病证亏虚的也要探求其正虚的机制。

正如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病机一注》中所说:

“凡或有或无,皆谓之机,有者言其实,无者言其虚。

求之者,求有无之本也。

……写其盛气,责其有也;培其衰气,责其无也。

求得所本,而直探其颐,则排难解纷,如拾介也。

设不明逆顺盈虚之道,立言之意,而凿执不移,所谓面东者不见西墙,面南者不睹北方,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察一时者不可与言大,未免实实虚虚,遗人害矣。

”任应秋教授更明确指出:

“如十九条的最后所说: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这就是辨证的问题。

有阳证则求之于阳,有阴证则求之于阴,有表证则求之于表,有里证则求之于里,有寒证则求之于寒,有热证则求之于热。

而阴阳表里寒热诸证,又当进而责其为虚为实。

能如此,辨证之能事毕矣。

”“也就是说十九条诸病,一一都应该用辨证的方法来分析它,例如其言属于热、属于寒也,而寒热均有虚实表里之分,不能热仅谓之热,寒直指为寒,便算完了。

……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是说有多种振掉和眩晕的风病,同样是有关于肝。

必须辨其为肝虚、肝实、肝寒、肝热而治之。

假使简单地解释为:

一切振掉、眩晕的风病,都是肝病,这便毫无辨证的余地,徒见其以词害意而已”(《病机临证分析·前言》)。

只有这样,才不失病机十九条求责有无虚实之大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为临证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病机十九条的临证启示

病机十九条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讨论病机时作为举例提出来的,其文字简捷,寓意深刻,所列病证计有眩晕、振掉、瞀冒、瘛疭、口噤、项强、厥逆、痿躄、鼓栗、痉病、强直、收引、转戾、胕肿、胀满、疮痒、痠疼等形体诸病;喘促、膹郁、冲逆、呕吐、吐酸、暴注、下迫、固秘、癃闭、腹泄、遗尿、水液浑浊或清冷等脏气失调和排泄失常诸病;以及狂躁、惊骇等精神异常诸病近四十种。

涉及病因有风、寒、热、湿、燥、火(原文缺“燥”,后经金代刘完素补入),病位有五脏、上部、下部、头、身、皮肤、筋脉、四肢、二阴以及神志、水液等多个方面。

可见,病机十九条是以大量的临证资料为依据,经过系统归纳总结而确定的辩证示范。

其目的是示人以规矩,从临床病象入手,结合藏象理论、运气学说等进而教人识别病机之法。

因此,病机十九条不仅可以直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而且还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类证鉴别、证治异同,应学会举一反三、引申发挥,从而扩展其应用范围。

如:

同为筋脉运动异常的病证,十九条中有瘛、痉、强直,收引、转反戾等不同的描述。

瘛、痉、强直三者都是指筋脉拘急抽搐,但其发作形式则各有不同。

所谓瘛,是指手足有节律地时伸时缩,临床上又称为瘛疭;痉为口噤不开,项背强急,角弓反张;强直,是指筋脉强直,伸而难屈的发作状态,其发作过程中亦可见四肢抽搐的表现。

而掉,则为手足不自主地震颤摇摆,或站立不稳,步履蹒跚,共济失调,故又称摇;收引则是指筋脉拘急挛缩,常常伴有疼痛,俗称“抽筋”;转反戾皆为筋脉不自主扭曲反转,呈现刚柔不协、弛张失度之状,其在四肢则表现为转筋,在背部则表现为角弓反张,在躯干则表现为身体扭曲。

上述诸证,乍看起来有些相似,但认真辨识,则是有区别的,而且在病机上亦有风、湿、寒、热之不同。

综观病机十九条中,类似这种病证相同或相似而病机各异,或病证虽然不同而病机却相类同者很多,因此,临证时必须细心审察,认真辨析,在治疗时亦应本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分别对待。

《内经》病机十九条不仅对于外感疾病和内科杂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指导价值,对于儿科临证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十九条中属火的有5条,属热的有4条,对此,金代医家刘完素深入研究了运气学说和《内经》病机十九条,提出“六气皆可化火”的明论,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还密切联系临床,将属热类的病证增加了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秘、惊惑悲笑谵妄等,将属火类的病证增加了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瘛、暴病暴死等,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病机十九条的应用范围。

刘氏在其《原病式》一书中立“六气为病”一章,对六气兼化的原理作了精辟的阐述。

如说:

“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风言风者,热也。

”并认为“凡人病风,多因热甚。

”从而指明“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的道理。

又如说“积湿生热”,“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

”这是对湿热兼化之理的阐发。

他还认为“热能耗液”、“火能燥物”、“夫燥渴之病,多兼于热”,阐明了燥热兼化的关系。

至于暑气,本来就是盛夏之主气,属火热之气所化,亦能耗气伤阴,故属火热之邪无疑。

只有寒邪一气,本属阴邪,收引凝滞,易伤人阳气,然若袭人入里,亦可因“阳气怫郁,不能宣散”(《宣明论·伤寒门》),而有化热化火之可能。

正如《素问·热论》所说: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说明寒邪也是多种热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刘氏对于《内经》病机十九条的阐发,尤其适用于儿科临证。

刘氏在其《宣明论方·儿科论》中就明确指出:

“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他还说:

“《素问》云:

身热恶寒,战栗惊惑,皆属热证,为少阴君火。

暴强直、支緛戾,里急筋缩也,皆属风证,为厥阴风木。

”“故引《素问》少阴、厥阴证,以小儿病惊风热多矣。

“六气伤人,因人而化”(《医原·百病提纲论》),小儿热证较多,亦是因其体质特点所决定的。

小儿生理上体禀纯阳,但阴阳均尚稚嫩,故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温病条辨·解儿难》);小儿病理上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一旦受邪,则阳易亢,阴易乏,极易从阳化热。

所以,急性热病的发病率远较成人为高。

特别是时行疫疠之邪,本属温热病毒,或湿热秽气,更易侵袭小儿。

加之小儿脾常不足,肺脏娇嫩,最易为乳食所伤或外邪所感,然“六气著人气血,皆化为热,饮食不化,蕴蒸于里,亦从热化矣”(《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所以叶天士也一再强调“襁褓小儿,……所患热病最多。

”儿科临床常见的因风温犯肺引起的感冒、咳嗽、痰喘,因风水相搏、湿热内蕴引起的风水以及黄疸、热痢、暑泻、麻疹、猩红热、水痘、流脑、乙脑、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都是外邪所致的热性病变。

其他如因喂养不当,调护失宜,饥饱失度,寒温不适等损伤脾胃而致生的呕吐、泄泻、虫证、疳积诸病,亦往往兼有热症。

三、病机十九条理论儿科临证应用举隅

《内经》病机十九条包括五脏病机5条,上下病机2条,六气病机12条。

此外,因原文缺燥邪致病1条,后经金代刘完素补之。

现结合儿科临证以次列出,以兹参考。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儿科常见病如癫痫、多发性抽动症等。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儿科常见病如胎寒、盘肠气痛、胃痉挛等。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儿科常见病如肺炎、哮喘等。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儿科常见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5.诸热瞀瘛,皆属于心(火)

儿科常见病如高热惊厥等。

6.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儿科常见病如咳喘、呕吐、小儿麻痹初期等。

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儿科常见病如便秘、泄泻、癃闭、遗尿等。

8.诸痛痒疮,皆属于火(心)

儿科常见病如湿疹、手足口病、水痘、疖痈、口疮、疱疹性咽唊炎等。

9.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儿科常见病如疫毒痢实热内闭期等。

10.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儿科常见病如暴发火眼、鼻衄、胃热呕吐等。

11.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儿科常见病如癫痫、多发性抽动症等。

12.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儿科常见病如热痺、关节型过敏性紫癜等。

13.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儿科常见病如疳积、肝炎综合征等。

14.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儿科常见病如疳积属气积为主者。

15.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儿科常见病如暑痉等。

16.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儿科常见病如湿热泻、急性胃肠炎等。

17.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儿科常见病如脐风、破伤风、急惊风等。

18.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儿科常见病如暑痉等。

19.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儿科常见病如寒泄、寒咳、风寒感冒、虚寒遗尿等。

20.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儿科常见病如干性湿疹、鱼鳞病、燥咳、肠燥便秘等。

下面仅举两案以详辨细析:

1.多发性抽动案(刘弼臣教授医案)

李某,男,15岁。

初诊日期:

1994年5月10日。

患者1988年开始无明显诱因挤眉弄眼,思想不集中,上课不能好好听讲,小动作很多。

1989年经常出现不自主地摇头晃脑,身动、眨眼。

1990年病情加重,喉中怪鸣而休学,遂至当地某医院检查脑电图正常,彩色电脑声相仪见双侧大脑未见异常,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服用西药氟哌啶醇、安坦、安定、泰必利等,初则有效,继用则收效不显。

近二年来病情发展为多言多语,吵闹、秽语、污言,走遍省内外和北京各大西医医院,迭经中西医、气功和秘方、单方治疗效果不佳,后找到刘弼臣老师处诊治。

刻诊:

摇头耸肩,挤眉弄眼,缩鼻张嘴,少腹时而向前挺动伴以喉出异声,秽语,心烦,怪象频作,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呈黄腻,脉象弦滑。

检查:

鼻腔黏膜破溃,咽唊红赤,听诊心肺(-)。

刘老辨证属痰热内扰,肝亢风动,亟投豁痰通窍,柔肝熄风以平亢动,方用:

辛夷10g苍耳子10g元参10g板蓝根10g

山豆根0.5g木瓜10g半夏10g伸筋草15g

黄连3g菖蒲10g钩藤10g全虫3g

制军10g

每日1付,连服20付,于1994年6月4日复诊,家长诉说患儿症状明显减轻,精神愉快,饮食二便正常,惟仍时有轻度摇头、眨眼,喉中吭吭有声,咯痰不爽,舌苔薄黄,脉象弦滑。

刘老认为前药豁痰通窍见功,阳亢风动未平,再守原方增易以希接效,免生他变。

遂于前方去辛夷、苍耳子、制军、菖蒲,加天麻3g,蝉衣3g,僵蚕10g,山栀5g,菊花10g。

再进20付,前后调7次,历时5个月,全部症状消失。

后改投调理脾胃以善其后,并随访未再复发。

(摘自《刘弼臣临床经验辑要》)

按:

抽动-秽语综合征,今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本病在我国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4/1000左右,而且近来有日渐增多的趋势,已成为我国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相类病名,但据临床表现来看,当属于“筋惕肉瞤”、“振掉”、“抽掣”或者“慢惊风”范畴。

《内经》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

这是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肝之性能与自然界的风、木是相互通应的。

人体之肝与自然界之风、木皆具有调达疏泄之性,故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其病易于化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说:

“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即是说,阴主柔静,阳主躁动,如果阴阳能够守使相依,相互协调,则不致于发生疾病。

而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在体合筋,在窍为目,若肝之阴阳失调,血不荣筋养目,则易于阳动生风而发生振掉、抽掣、眩晕等病症。

小儿生理特点为心肝阳热常有余,君相二火易炎上。

若心肝之脉经血不足,燥而不润,筋脉失濡,则伸缩振动;心肝失养,神魂失守,则情绪躁扰,惊惕不安,秽语连连。

小儿生理特点还表现在脾常不足、肺脏娇嫩,若脾胃虚弱,生化无源,则心肝血虚,阳动无制;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则阻肺碍气,清肃失令。

加之现代儿童学习紧张,压力过大,电视、电脑、游戏频玩,休息不好,心理承受力差,更易致气郁不舒,肝失条达。

如是则风、痰、火、气内生,四者互为因果,相并而作,还会导致痰气交阻,血运亦滞,痰瘀互结,随气冲逆,或上搏于咽喉,或走窜于经隧,或鼓动于脏腑,阴阳乖戾,变化多端,故患儿可见怪相频作。

刘老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提出本病“本源在肝,病发于肺,风痰鼓动横窜经隧,形成阳亢有余,阴静不足,动静变化,平衡失制”的新观点,在治疗上提出“疏肝调肺,涤痰通络,燮理阴阳”的新思路,在临床上很有指导价值。

对于本病,我在临床时习用《时病论》清离定巽汤配合导痰汤、逍遥散加减化裁。

药用:

生地、元参、连翘、竹叶、冬桑叶、钩藤、白芍、当归、柴胡、甘菊花、木瓜、菖蒲、郁金、胆南星、天竺黄。

若抽搐明显者加僵蚕、地龙、全蝎;挤眉弄眼者加枸杞子、密蒙花、蝉衣;喉发怪声,鼻塞不通者加山豆根、桔梗、苍耳子、辛夷;扭颈、耸肩明显者加葛根、川芎、羌活;夜寐不安,或有夜惊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炒枣仁等。

其治疗原则不外清心平肝,养血柔筋,理脾肃肺,顺气化痰,佐以熄风止抽为法。

2.小儿喘咳案(熊继柏教授医案)

易某,女,1岁2个月。

初诊(2005年5月22日):

患儿咳喘7夭,发热3天,伴呕吐,食少,便塘,精神疲倦。

诊见喘促抬肩,阵发咳嗽,喉中痰鸣,体温39.2℃,舌红,苔黄腻,纹紫。

辨证:

痰热闭肺。

治法:

清热涤痰,宣肺定喘。

主方:

五虎汤加味。

炙麻黄2g杏仁5g生石膏20g细茶叶3g

葶苈子6g桑白皮10g炙紫菀10g百部8g

白前8g法半夏6g川贝母10g甘草6g

3剂,水煎服。

二诊(2005年5月25日):

服上方后体温降至37.8℃,喘促显减,但时咳而呕。

诊见舌红,苔薄黄,纹紫。

痰热尚盛,再拟麻杏石甘汤合止嗽散加减。

炙麻黄2g杏仁5g生石膏18g薄荷6g

桔梗6g桑白皮10g炙紫菀8g百部8g

白前8g陈皮6g法半夏6g川贝母10g

甘草6g

4剂,水煎服。

三诊(2005年5月29日):

服药后体温已正常,喘促已平,间咳,余无他症。

诊见舌红,苔薄黄,纹紫。

痰热未尽,宜化痰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桑贝止嗽散。

桑白皮10g川贝母10g杏仁5g桔梗6g

炙紫菀8g百部8g白前8g陈皮6g

法半夏6g薄荷6g甘草6g

3剂,水煎服。

服后病愈。

(摘自《熊继柏临证医案实录》)

按:

中医认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而朝百脉。

在生理上肺的功能正常,则上焦气机通利,周身津液得以施布。

若因外感或内伤等因素伤及肺脏,则可致肺气不调,宣降失职,而证见胸闷气促,咳嗽喘息,此为肺气上逆所形成,多属实证。

若肺气虚,气不得布,亦可引发咳喘,其特点是少气不足以息。

故张景岳说:

“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

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以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

”(《景岳全书》)

《内经》云: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指呼吸急迫喘促;“郁”,指痞塞郁闷之感。

故“膹郁”一证,即系指呼吸喘促,胸中痞闷的症状而言。

小儿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最易被风寒、风热等外邪所伤而引起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患。

本例患儿高热,喘咳并重,喉中痰鸣,苔黄腻,纹紫,乃属外为邪感,内因脾胃不和,致使痰热内盛,阻闭于肺,肺失宣降,而发喘咳。

故其治疗以清热涤痰,宣降肺气,开肺定喘为要务,方用五虎汤加葶苈子、桑白皮、紫菀、百部、白前、半夏、川贝母等,以增强泻肺化痰平喘之功。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

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

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紫癜(TCD编码:

BEZ24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

D69.0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编码:

BEZ240)和过敏性紫癜(ICD-10编码:

D69.004)的患者。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5)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放免检测;过敏原测定、C反应蛋白(CRP)、尿NAG酶、血沉、ENA抗体谱、血型、肝胆肾脏彩超检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输血前检查;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学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

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2)血热妄行证: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3)阴虚火旺证:

滋阴降火,凉血化瘀。

(4)气不摄血证:

益气摄血,活血止血。

2.辨证选择中成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3.中药熏蒸疗法:

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治法方药。

4.儿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营养支持疗法等。

5.护理:

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无大量新出皮肤紫癜。

2.关节痛等临床症状消失。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变化,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腹痛、呕血、便血、尿检明显异常、胃肠道穿孔等),需进行积极对症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3天)

主要

诊疗

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及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完成病情评估签署相关告知书

□密切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

□与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完成入院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病情,调整和补充诊

疗方案

□完成病历书写及病程记录

□注意防治并发症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儿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辨证膳食指导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中成药治疗

□静点中成药注射液

□中药熏蒸法

□基础治疗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凝血功能;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放免检测;

□肝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