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反应的处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31870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敏反应的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过敏反应的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过敏反应的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过敏反应的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过敏反应的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敏反应的处理.docx

《过敏反应的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敏反应的处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敏反应的处理.docx

过敏反应的处理

过敏反应的处理

正确处理药物过敏反应

如果发现药物过敏反应,首先要停用一切可疑的致病药物,并要加强排泄,酌情采用泻剂、利尿剂,以促进体内药物的排出。

轻症病例可以使用1,2种抗组胺药物口服;或静注1克维生素,每日1次;或10,葡萄糖酸钙,或10,硫代硫酸钠10ml静注,每日1,2日;或局部外搽含有樟脑或薄荷的炉甘石洗剂、振荡洗剂或扑粉,1日多次,以止痒、散热、消炎,一般一周左右可以痊愈。

皮疹较为广泛且伴有发热的病情稍重的病例应当卧床休息,可局部外涂上述药物;每日服用强的松20,30mg,分3,4次口服,一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出现重症多形红斑、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和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严重病例,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1(皮质类固醇用药:

氢化可的松300,500mg,维生素3g,10,氯化钾20,30ml加入5,10,葡萄糖液1000,2000ml缓慢滴注,每日1次,保持24小时连续滴注,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大部分消退及血象正常时,可逐渐递减激素用量,直至改用相当量的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

如皮疹消退,全身情况进一步好转,再逐步减少激素口服量,原则是每次减量为当时日量的1,6,1,10,每减1次,需观察3,5日,随时注意减量中的反跳现象。

在处理重症药疹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激素用量或用法不当,如开始剂量太小或以后减量太快。

2(抗组胺药物:

选用2种同时口服。

3(输新鲜血液输血浆:

每次200,400ml,每周2,3次,一般4,5次即可。

(抗生素:

选用适当抗生素以预防感染,但必须慎重,因严重药疹患者,常处于高度4

过敏状态,不但容易发生药物的交叉过敏,而且可能出现多原性敏感,即对与原来致敏药物在结构上完全无关的药物产生过敏,引起新的药疹。

5(局部治疗:

对重症药疹患者皮肤及黏膜损害的局部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往往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

早期急性阶段,皮损可用大量扑粉或炉甘石洗剂,以保护皮肤和消炎、消肿。

如有渗液,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湿敷,每日更换4,6次,待干燥后改用0(5,新霉素、3,糖馏油糊剂,每日1,2次。

眼结膜及角膜受累者须及时处理,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冲洗,清除分泌物,滴醋酸去炎松或氢化可的松眼液,每3,4小时1次,每晚擦硼酸或氢化可的松眼膏,以防角膜剥脱导致失明及结膜粘连。

口腔及唇部黏膜损害者常妨碍进食,可用复方硼砂液含漱,1日数次,外搽黏膜溃疡膏或珠黄散、锡类散等。

无法进食者可用鼻饲。

6(如伴发心、肺、肝、肾及脑等脏器损害以及造血机能障碍等需及时作相应处理。

7(密切注意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并酌情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肌苷及维生素等药物。

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

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

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

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

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

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

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Clarinex)

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

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

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具有抗组胺性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过敏药物。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商品名】太非;Telfast120;Telfast180,Allegra,

【异名】MDL16455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47-151?

【体内过程】非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口服0.5-,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3h。

半衰期为11-15小时,平均为14.4h,蛋白结合率60%,70%(主要是α1酸性糖蛋白)。

疗效可持续约18-24小时,因此可每日1次给药。

吸收后非索非那丁和血浆蛋白广泛结合,结合率高达95%。

已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需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CYP酶代谢。

本品不透过血脑屏障。

【药理机制】初期研究发现特非那丁不仅本身有药理作用,其代谢产物仍具有药理活性,如直接用其治疗过敏反应,可免受药酶代谢而消除对人体的心脏毒性,就是根据特非那丁的这个特性,在1995年德国hoechestmarionroussel药厂最先研究开发了特非那丁的活性代谢产物——非索非那丁,并于1997年获FDA批准,由于该药没有心脏毒副作用,被某些学者认为是高效、长效、低毒特点的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非索非那丁在哮喘病治疗中的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直接拮抗H1受体的作用;

、对粘附分子的活性:

研究发现非索非那丁通过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和趋化因子的活性来减少气道内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可以显著减少体内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炎性细胞向炎症组织的趋化,即使药物浓度低至10,10mol/L,也可显著降低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上皮细胞释放白介素-8和可溶性ICAM-1的水平。

、稳定炎性细胞活性:

通过调节细胞膜的稳定性来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的释放活性,包括稳定肥大细胞膜来减少组胺、白细胞三烯等炎性介质的产生;通过抑制嗜酸细胞活性来减少气道上皮毒性蛋白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来减少TH2细胞因子的活性等;

、拮抗其他炎性介质的活性:

如拮抗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和5-羟色胺的作用;

、气道效应:

非索非那丁可以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可抑制吸入变应原诱发的致敏豚鼠的支气管痉挛,并可以降低吸入乙酰甲胆碱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而对气道内的嗜酸细胞没有影响。

【临床应用】

非索非那丁由Aventis公司生产,其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已占所有抗过敏药物的40%左右。

临床研究表明非索非那丁有较强的支气管解痉效应,单次口服非索非那丁180mg可以产生比吸入色甘酸钠气雾剂大3-5倍的气道保护效应。

临床研究证实,连续口服非索非那丁四周后,哮喘患者在症状评分、支气管解痉剂的用量、肺通气功能指标和气道反应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同时可以显著改善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以生活质量改善作为评价指标对1948例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服用60mg,每日一次,结果表明非索非那丁不仅可以显著改善鼻部症状,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非索非那丁已成为欧美各国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和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药物。

另外,由于近年来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有配伍禁忌,且有一定的心脏毒副作用,而非索非那丁没有发现心脏毒性,上市后

短短两年,在美国市场的使用量已上升为第二大品种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用法和剂量】有片剂、胶囊、混悬液三种剂型,用于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推荐口服剂量为120mg,一日一次,或60mg每日2次;用于皮肤过敏疾病180mg一日一次;为预防夜间或清晨哮喘发作,睡前可顿服120-180mg/次。

混悬液为5ml,含非索非那丁30mg。

含本品60mg和盐酸伪麻黄碱120mg的AllegraD已在美国上市,主要用于12岁以上伴有鼻塞等鼻部症状的感冒患者。

【副作用】动物放射标记试验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通过血脑屏障,因而没有嗜睡和困倦等副作用。

常规临床推荐剂量的常见副作用有口干、头晕,偶有头痛和恶心等,停药后可很快消失。

由于非索非那丁对H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对H2受体影响很小,因此无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通常的影响胃酸分泌作用,也无抗胆碱作用和α1-受体阻滞作用。

【安全性】动物试验没有发现非索非那丁有心脏毒性,分别给狗和兔子高于成人常规口服剂量(60mg,bid)的28倍和63倍,也没有延长QTc。

临床试验也证实即使大剂量口服非索非那丁也不诱发心率失常,这是非索非那丁区别于其他抗组胺药物的最大特点。

临床试验60mg/次,bid,疗程6个月,或240mg/次,qd,疗程12个月,未见QTc明显延长。

对非索非那丁诱致人体的心律失常试验表明,能阻滞心脏钾通道所需的药物浓度是特非那丁的500倍以上,这是非索非那丁心脏毒性很低的主要原因。

【注意事项】

1(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FDA将非索那丁划为孕妇用药中较不安全的C类。

2(对本化合物或活性成分过敏者慎用。

二、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商品名】Xyral、迪皿

【体内过程】左旋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口服吸收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口服左旋西替利嗪1小时后的作用较明显,持续时间分别达24.4小时,服药后6小时内的药效达峰值。

药代动力学研究证实,由两种等量对映结构体组成的外消旋西替利嗪在体内的代谢无需经过肝脏,口服左旋西替利嗪4小时和8小时后血浆浓度几乎是右旋西替利嗪的两倍,其代谢产物主要从尿液排出,口服32小时后50%-60%的药物经尿液排泄,少量随粪便排出。

【药理机制】左旋西替利嗪由比利时UCB公司开发的,与非索非那定、desloratadine、乙氟利嗪等被列为第三代抗过敏药物,由于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所以药理作用与西替利嗪相似,但副作用更少,西替利嗪有轻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西替利嗪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主要是其右旋体与脑内相关受体有一定亲合性有关,所以西替利嗪的单一光学异构体——左旋西替利嗪巧妙地避免了西替利嗪的镇静、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但抗组胺活性仍与西替利嗪相似。

左旋西替利嗪抗过敏作用强于其它抗过敏药物是因为其药理机制较为广泛,除具有较强的拮抗H1受体作用外,还具有其它的抗变态反应机制,与哮喘病相关的药理机制包括抑制气道内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抑制肥大/嗜碱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和增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等。

为了研究西替利嗪对映结构体的疗效,在健康成人志愿者中采用了西替利嗪、左旋西替利嗪和右旋西替利嗪(Ucb28557)对组胺导致的皮肤过敏反应进行随机、双盲和交叉试验,结果表明西替利嗪和左旋西替利嗪对组胺诱发的皮肤疹块和潮红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5mg左旋西替利嗪抗组胺活性优于5mg西替利嗪,提示左旋西替利嗪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而另一对映体右旋西替利嗪没有显示拮抗H1受体的药效。

【临床应用】左旋西替利嗪于2001年2月上市,为第三代抗组胺药,是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的单一光学异构体,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等处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结膜炎、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哮喘等,具有作用起效快、效应强而持久和副作用少的

优点。

【用法和剂量】临床常用剂量成人为5mg,每日一次。

【副作用】无镇静、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未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特非那定、阿斯咪唑等)所具有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注意事项】适用人群广泛,可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美国FDA将之划定为孕妇用药的B类(比较安全),临床用于儿童(包括婴儿)也是安全的。

三、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商品名】恩理思;芙必叮;Calrinex;Neoclarityn;Aerius

【异名】DescarboethoxyIoratadine;NEW2001;脱羧氯雷他定;去氯雷他定;去乙氧基羰基氯雷他定

【化学名】8-氯-6,11-二氢-11-(4-哌啶亚基)-5H-苯并-[5,6]环庚烷[1,2-b]吡啶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口服约3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消除半衰期约27小时,证据表明连续给药不会在体内产生有临床相关意义的药物蓄积,没有发现食物对地氯雷他定的代谢产生影响。

【药理机制】地氯雷他定为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为长效三环类的第三代抗组胺药,其药理作用氯雷他定相似,但作用更强,副作用更少。

人类口服地氯雷他定的药效约是氯雷他定的10至20倍,在动物约是氯雷他定的2.5至4倍,在拮抗人类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H1受体的作用也强于氯雷他定,且具有强极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地氯雷他定对外周神经H1组胺受体选择性比氯雷他定更强、且作用时间长。

地氯雷他定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对酒精也无强化作用,因此对酒精引起的精神运动变化无易化(加强)作用,也没有发现抗胆碱作用,与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比,地氯雷他定对心脏无毒性作用,Schering,Plough研究所的报道指出,高剂量地氯雷他定对受试者不产生心血管毒副作用,在该项研究中,24例健康受试者口服地氯雷他定45mg/天(临床用量的9倍)或安慰剂,连续10天,期间进行31次心电图监测,QTc延长幅度不超过6.5,(或24msec),口服地氯雷他定的受试者的最大QTc为433msec,服用安慰剂的最大QTc为429msec,PR间期?

及QRS时间无差异,表明地氯雷他定对心电图指标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组胺药。

由于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的代谢产物,其药理机制与氯雷他定相似,除可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外,还有其他抗炎活性包括:

?

抑制IgE和非IgE介导的嗜碱/肥大细胞合成IL-4和IL-13的能力;?

嗜碱/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膜稳定作用,抑制组胺、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的释放;?

抑制RANTES等粘附分子的表达;?

阻止炎性细胞的跨内皮运动和炎性细胞的趋化和浸润等作用。

因此可以认为地氯雷他定是一种具有多途径拮抗变应性炎症性质的抗过敏药物。

【临床应用】地氯雷他定在美国已完成?

期临床研究,Schering-Plough公司已向FDA递交新药申请,尚未批准上市,但2001年1月已经获欧盟EMEA批准上市,我国也已经批准上市,用于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也可用于哮喘病的辅助治疗。

地氯雷他定是一种迅速崩解的片剂配方,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类过敏性疾病,包括: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肤病,与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比,具有作用强、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毒副反应低等优点。

【用法和剂量】5mg/片,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每天5mg,虽然剂量仅为氯雷他定剂量的50%,而抗组胺作用更强。

【副作用】没有发现明显的心脏毒副作用,中枢神经抑制副作用的发生率很低,抗胆碱作用也较轻微,偶有眩晕、头痛、疲劳和口干等。

与现有抗组胺药不同可与细胞色素酶抑制

剂联合使用:

Schering,Plough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表明地氯雷他定与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如酮康唑和合用无心血管毒副作用,在该项研究中,24例健康受试者交叉口服地氯雷他定7.5mgqd,酮康唑200mgbid连续10天,结果显示两者合用对受试者最大QTc及平均最大QTc无延长,另外,酮康唑对地氯雷他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影响。

地氯雷他定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头痛,合用酮康唑不增加头痛的发生率。

【注意事项】

1.由于对12岁以下儿童的安全性和药效学资料尚无定论,故暂时不推荐用于12岁以下儿童;

2.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3.可从乳汁分泌,故哺乳期妇女禁用,妊娠期妇女也应慎用

四、西替利嗪(Cetirizine)【商品名】西可韦(Virlex)、赛特赞(Cetrizet)、斯特林(Ceteine)、仙特明(Zyrtec)、疾立静(Zirlex)、杰捷(滴剂)、达内、希特瑞、敏达、盐酸西替利嗪

【异名】CetirizineHydrochloride

【化学名】(?

)-[2-[4-[(4-氯苯基)苯基甲基]-1-哌嗪基]乙酸二盐酸盐

【性状】本药的盐酸盐为白色粉末,味微苦,无其他异味。

易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乙醚,熔点为225?

【体内过程】西替利嗪口服后吸收迅速,口服10mg可在1小时左右达血浆峰值浓度,成年人的血浆峰值浓度为257微克/L,儿童为980微克/L;西替利嗪的消除半衰期健康成年人为6.7-10.9小时,儿童为7.0小时,老年人为11.8小时,老年人的半衰期延长可能与肾功能减退有关,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半衰期可延长至21小时。

与其他抗组胺药物不同的是,西替利嗪口服后很少经肝脏代谢,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出,给药后的,天内,70,的药物从肾脏排出,仅10%的从消化道排出。

【药理机制】西替利嗪是一种具有多种抗过敏机制的羟嗪代谢产物,是哌嗪的衍生物,分子式为C21H25CIN2O3.2HCI,分子量为461.81。

该药以其疗效显著和副作用较少已成为第二代抗组胺药中的主要药物。

研究已经证实,羟嗪抗组胺作用的主要活性成份就是西替利嗪,口服羟嗪后60,的羟嗪侧链氧化后代谢成西替利嗪,给予单次剂量的羟嗪25mg观察证实,2小时羟嗪达血浆峰值浓度,4小时西替利嗪达血浆峰值浓度。

西替利嗪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近年来在防治过敏性哮喘方面也取得一定效果,其可以通过多途径阻断?

型变态反应的发生过程,其拮抗气道炎症的药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抗组胺作用:

西替利嗪对H1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对H1受体的选择性优于其它抗组胺药物如特非那丁、氯雷他定、阿司米唑和扑尔敏等,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

临床研究证实西替利嗪可以强力地拮抗由吸入组胺所诱发的支气管痉挛和降低组胺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其作用强度也大于其它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

20世纪80年代末,动物实验就证实西替利嗪可以显著抑制由吸入变应原所导致的狗支气管内的嗜酸细胞游走和浸润。

临床研究发现给予哮喘病患者西替利嗪15mg,每日两次,8天后可以显著地降低由变应原所诱发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细胞的增多,从而提示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哮喘的机理可能与抑制嗜酸细胞有关。

研究表明西替利嗪还可抑制特应性患者体内,细胞的趋化活性及游走,其机理可能与选择性抑制,细胞表面的几种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这可能是西替利嗪的抑制嗜酸细胞游走和浸润的主要作用机制。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

动物实验表明西替利嗪可以抑制P物质诱发的豚鼠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近年来证实西替利嗪还可抑制IgE诱导的人嗜碱细胞脱颗粒反应,西替利嗪的肥大细胞膜稳定作用可能是其抗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主要机制之一。

、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

研究证实西替利嗪可以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Wasserfallen等给予哮喘患者口服较高剂量的西替利嗪(15mg,每日两次),口服一周后可双相阻断由变应原诱发的速发相哮喘反应和迟发相哮喘反应。

由于在慢性哮喘的研究中,迟发相哮喘反应比速发相哮喘反应能更加确切地反映哮喘的慢性炎症过程,因此,西替利嗪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的作用提示其在拮抗气道慢性炎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

Advenier等通过对人类离体支气管的研究证实,西替利嗪可以增强β2-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效应。

【临床应用】自1987-1995年间有11项研究采用了随机、双盲、交叉试验以及多中心方法观察和比较了西替利嗪与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或安慰剂的作用,所有研究结果均证实西替利嗪在防治哮喘中有较好疗效,其中5项以特非那丁或氯雷他定为对照,其余为安慰剂对照试验。

所有结果表明西替利嗪不仅可以显著地改善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通气功能,还有一项试验结果表明西替利嗪还可降低哮喘患者对组胺的气道高反应性。

Grantd等对186例合并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进行了多中心、随机的双盲研究,结果证实每日口服西替利嗪10mg,一周后即可同时缓解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上、下呼吸道症状,在治疗5-6周后疗效更为显著,提示采用常规剂量的西替利嗪也可以改善过敏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

【用法和剂量】西替利嗪主要用于轻度持续性哮喘的防治,用于防治哮喘病的常用剂量成人为10-20mg,每日1次。

为预防夜间哮喘发作,可在睡前一次服用10-20mg。

儿童的口服剂量为2.5-5mg,每日1次,可采用西替利嗪滴剂(杰捷)。

【副作用】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相比,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小,安全范围广。

许多研究对西替利嗪和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的副作用进行了比较和观察,结果证实即使每日口服60mg西替利嗪也不会对心脏QT间期产生影响。

其副作用主要包括轻微的镇静作用、口干,偶尔出现头痛和眩晕等。

与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似,近年来发现西替利嗪也有轻微的心脏副作用,在世界范围仅有诱发2例心脏猝死的报导,明显少于特非那丁、阿司米唑和氯雷他定,但也应给予一定重视。

【注意事项】

1.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适当降低剂量;

2.可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FDA将西替利嗪划为孕妇用药的B类(较安全);

3.对本品成份过敏者禁用;

4.治疗剂量下不会加强酒精的效应,但应注意。

五、氮卓斯丁(Azelastine)【商品名】AzeptinASTELIN

【异名】Azelastinehydrochloride盐酸氮卓斯丁、卓苄酞嗪

【化学名】(?

)-4-(4-氯苄基)-2-(六氢-1-甲基-1H-氮杂卓基-4)1(2H)酞嗪酮盐酸盐

【性状】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易溶于氯仿、二氯甲烷和冰醋酸,略溶于甲醇,微溶于水或无水乙醇,不溶于丙酮和乙醚。

熔点为225-229?

【体内过程】分别口服氮卓斯丁1mg、2mg、3mg和4mg后,在3-4小时达血浆峰值浓度,峰值浓度分别为0.6ng/ml、1.1ng/ml、2.0ng/ml和l2.7ng/ml。

每日两次,每次3mg连续口服3-4天可使血浆浓度稳定在3-4ng/ml;口服1-3mg时达血浆峰值浓度时间为4小时,口服4mg时为5小时。

氮卓斯丁的生物半衰期约为16-25小时。

口服后以肝脏代谢为主,生物利用度78,,成年健康人一次口服10mg,72小时内仅有2.5%以原形从尿中排出,1.2%从粪便排出;口服4.4mg时,120小时内经肾脏排泄25,,经消化道排泄为53.2%。

代谢产物中的去甲基盐酸氮卓斯汀为活性成分,半衰期约为42小时。

【药理机制】自1981年在日本发现氮卓斯丁以来,许多实验室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基础和临床药理研究,但至今其药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氮卓斯丁衍生于酞嗪,分子式为C22H24CIN3O.HCI,分子量是418.37。

氮卓斯丁是模拟酮替芬的化学结构,经过结构改造而成,因

此不仅在结构上与酮替芬相似,在药理机制和临床效应方面也非常接近。

最初认为其仅具有H1受体拮抗作用,因此被列为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但进一步研究证实,氮卓斯丁除具有拮抗组胺作用外,尚有多种抗过敏机制,被认为是一种作用较强的、作用时间长、具有抗气道炎症性质,兼有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的哮喘治疗新药。

氮卓斯丁广泛的药理作用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在欧美各国已广泛使用。

目前认为氮卓斯丁治疗哮喘的机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直接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

氮卓斯丁具有选择性地结合H1受体的药理活性,其对H1受体的结合作用是所有抗组胺药物中最强的,由于其与H1受体的结合是一种非竞争性的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