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1852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

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A.秦朝军功爵制度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

2.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

“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

B.商朝时期的都城在河南安阳

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3.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

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

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4.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

“西周社会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这里描述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D.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6.“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留下上述祖训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世宗

7.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

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8.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

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

A.秦汉

B.隋唐

C.魏晋南北朝

D.明清

9.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

材料反映了()

A.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

B.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

C.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

10.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A.三公九卿制

B.内阁制

C.二府三司制

D.一省制

11.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其中的“国家政体”是指()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文官体制

D.监察体制

12.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道:

“……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

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

”下列制度中,最有可能产生“崇文风气”的是()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下图“獬豸”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

下列古代官僚机构及官员中带有“獬豸”功能的有()

①御史大夫②刺史

③枢密使④按察使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有学者认为: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15.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1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

17.“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18.欧阳修说: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

”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D.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19.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0.汉朝时,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的皇帝是()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

21.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22.有学者认为:

“到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但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

”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世袭制

23.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

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A.科举制存在缺陷

B.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C.不再以门第选官

D.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

24.安徽项氏制定的祠规:

“家人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罚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

”该祠规主要说明了()

A.祠堂文化深入人心

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宗法制度影响深远

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25.《逸礼·王度记》曰:

“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2019年3月17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在河南洛阳发现了东周时期王陵遗址的消息,而对确立这些重要遗存属于东周王室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六马之驾,考古学者称之为“天子驾六”。

“天子驾六”的发掘出土,其史学价值在于(  )

A.体现了周天子的“神权”特征

B.修正了《逸礼·王度记》中的错误之处

C.有助于考证周朝实行的礼乐制度

D.证明周天子与贵族在权力上的矛盾尖锐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据司马光说: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

”——“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有何弊端?

(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

28.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

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

……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

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

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

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

《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

《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

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建立的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七国”代表什么时期?

据材料指出“文武之道”丧失的表现。

30.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

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

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4)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

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A选项中,“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说法错误,商王的子孙是被周分封到宋国。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事咨询机构”是指内阁。

明成祖设立内阁后,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选B项。

A项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干材料无关;明太祖已经废除了丞相,取消了相权,C项错误;D项是清朝军机处的影响。

4.【答案】C

【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小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本题选C。

5.【答案】D

【解析】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设立“中朝”,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构成,“中朝”有决策权。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力受到削弱。

故答案选D。

6.【答案】C

【解析】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7.【答案】B

【解析】家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根据所学,可知家谱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原则,所以正确的是B项,其他不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世袭社会”是指世卿世禄的选官社会,“选举社会”主要指科举选官的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回归世家门第的选官标准,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可以判断选B。

A错误,此时仍是奴隶社会;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排除C;材料只是说宗法制的基本精神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并未提到是否是唯一标准,排除D。

10.【答案】B

【解析】明代废除丞相,设立了内阁,A项属于秦代,C项属于宋代,D项属于元代。

11.【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国家政体”“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等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2.【答案】D

【解析】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因此科举制最有可能产生“崇文风气”。

13.【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监察功能的有①御史大夫,秦朝中央监察官员,三公之一;②刺史,汉代监察地方的官员,④按察使司,明朝地方监察官员,因此选C。

③枢密使,宋代中央掌管军事的官员,排除。

14.【答案】A

【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一项制度,由此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这体现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15.【答案】A

【解析】“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

“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

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所以答案选B。

17.【答案】C

【解析】秦始皇建立的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历朝历代都沿用此制度,并进行一定的完善。

A分封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B世袭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D宗法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

故此题应选C项。

18.【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等,材料揭示的是通过“密封考生姓名”等方式完善科举制度,彰显的是公平竞争,C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提及录取数量、报考要求、考试内容,据此排除A、B、D三项。

故选C。

19.【答案】C

【解析】依据图片意思,官员上朝经历了由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说明了臣下地位越来越低,君主权力越来越大,反应了君权的日益加强,所以选C。

20.【答案】C

【解析】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的皇帝是汉武帝而非汉文帝等皇帝,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21.【答案】B

【解析】明朝废除宰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皇权进一步加强,出现了“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的现象,故选B。

2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可知,是不同于西周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制度的,排除A、D两项;皇帝制度的产生在秦朝,排除C,郡县制在战国时期的一些诸侯国已经产生并成熟,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所以B项正确。

23.【答案】A

【解析】“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要求中央选官有一定的州县工作经历,为缺乏实际行政经验的科举士人积累基层经验、提高行政能力创造了条件。

这说明科举制存在缺陷,所以选A项。

24.【答案】B

【解析】材料“其事殊,其理一也”说明家规与国典虽有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保障宗族的健康发展。

B符合题意;A、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表述错误。

所以选B。

2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而“天子驾六”的发掘出土为研究周朝的礼乐制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所以答案选C。

26.【答案】

(1)政治运行机制:

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

(3)基本趋势:

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

【解析】

(1)材料一中唐太宗认为:

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朝廷行政效率、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为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2)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联系教材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相权被一分为三。

(3)该问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7.【答案】

(1)制度:

察举制。

方式:

推举。

标准:

才学和品德。

(2)制度:

九品中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

(3)进步:

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代察举制的分析与认识。

分析材料可知应是察举制,举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形式之一。

联系所学及材料回答标准。

(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分析与理解。

从图中一至九品的内容及所学可知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联系这一制度的选拔标准、操作程序以及后来科举制实行的背景,进行分析归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隋唐以后我国选官制度发展变化的分析与掌握。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改变了魏晋以来的选官方式,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科举制。

结合所学,从科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