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缺答案
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文科﹚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第I卷(45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涂去错误的选项。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
2胡锦涛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3.“孔子象征着什么?
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①以德治民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有教无类④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孟子.公孙丑下》中指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亦。
”孟子为君主指出的“称霸”途径是
A.兼爱、非攻B.实行“仁政”
C.团结宗亲D.顺应“道”,无为而治
5.荀子说: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由士以上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这说明他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主张社会阶层贵贱有序
C.承认贫富差距的合理性D.认为治国应该礼法并用
6.老子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主张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占据了统治地位,主要因为当时
A.法家思想弊端暴露无疑B.儒家思想未能形成体系
C.人心不古百姓怨声载道D.战后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7.有学者指出:
“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8.他运用“天”的力量,把秦始皇的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快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意义是深远的。
此处的“他”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靠宣扬
A.仁者爱人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D.因果轮回
9.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10.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期,儒家学者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该体系的集大成者
A.董仲舒B.程颐
C.程颢D.朱熹
11.明清之交,中国社会处于封建大一统专制的解纽之际,以往一统人们思想的的专制主义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黄宗羲提出了
A.圣人之道,方为治国之本B.吃饭穿衣即“人伦物理”
C.工商皆本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2.战国末期韩非子主张的“以法治国”与当今中国提倡的“依法治国”相比,本质不同在于,“以法治国”
A.更能体现法律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严刑峻法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D加强君主权威,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13.“明末的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
对其“离经叛道”的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14.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1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16.公元前6世纪,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把水当做万物的本源;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将谈论的对象集中到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方面来,这反映出
A.城邦社会性质发生改变B.希腊城邦已完成了统一
C.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雅典民主政治开始确立
17.他追求真理的热情将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方向——对内在道德的强调,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
该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B.普罗泰格拉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8.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了教授演讲、雄辩之术和政治知识的职业人群。
这一职业人群
A.重视人的价值B.强调教育对美德的重要性
C.重视人的道德D.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
19.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雅典政局动荡,世风日下,民众精神空虚,道德败坏。
智者们虽然回答了什么是道德,但同时他们利用混乱的社会状态迎合着当时的社会恶俗,误导者人们的价值取向。
针对这一情况,苏格拉底提出
A.人是万物的尺度B.认识你自己
C.追求舒适的生活D.美德即知识
20.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这主要表明他
A.主张人不断认识自我B.属于唯心论者
C.倡导提高生活质量D.强调生命的意义
21.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体现了其在追求科学与真理的道路上坚持
A.崇尚自由B.独立思考C.尊敬师长D.大胆批判
22.“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既伟大又阴暗的时期……许多有进取心的个人主义者对犯罪事件的频发、重现等社会问题熟视无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靡一时。
”这一评价
A.注重了对史料的考据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运用发展眼光看问题D.否定人文主义思潮
23.伏尔泰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
这表明伏尔泰
A.反对宗教信仰B.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C.主张自由平等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24.孟德斯鸠说“每个人既然都应该有同样的幸福和同样的利益,那么也就应该享有同样的欢乐,抱有同样的希望。
”有材料可知,他主张
A.人人平等B以法治国C.天赋人权D.人民主权
25.卢梭说“政府只不过是主权的执行者……他们仅仅是主权的官吏……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材料实际强调了
A.共和国只能实行法治B.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C.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法律是由政府创造的
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都是新的思想文化运动,但从外观上都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一个回到古代文化,一个回到古代宗教。
”这一情况从根本上反映了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成熟B.回到古代可以减少运动的阻力
C.资产阶级的运动水平低D.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局限
27.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给西欧带来的影响:
从迷信到理智,从奴役到自由,从特权到平等,从幻想到科学。
这表明这两场运动
A.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B.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C.均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D.构建了资本主义的蓝图
28.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
据此可知,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的构想D.促进思想解放
29.启蒙运动无论在理论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比文艺复兴运动高出一筹。
主要因为
A.资产阶级文化的内容更丰富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新水平
C.牛顿力学体系受到社会吹捧D.欧洲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
30.启蒙思想家是一些革命式的人物。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大力揭批唯心主义宗教社会的欺骗,讥讽那些不劳而获‘过着大脚生活的人’﹙14世纪法国上层社会盛行穿大鞋,越富足的贵族鞋子越大﹚丑恶世袭文化的人。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启蒙思想家们将矛头对准
A.落后的生活习俗B.封建专制统治
C.封建的文化传统D.贵族的世袭制
第Ⅱ卷(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32、34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3分。
要求:
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守祖训,以伦理为纲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长上,富贵者宜怜贫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悌。
——《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里,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做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儒家理论的主要内容。
(4分)
(3)儒家的伦理道德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理论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
32.(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众多,杰出的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等。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再存在。
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的执行。
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自由也就不复存在。
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
(2分)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
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要说明。
(6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3分)
33.(13分)在法国启蒙运动史上,孟德斯鸠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对现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
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洛克《君主论》
材料二:
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
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他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再存在。
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的执行。
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自由也就不复存在。
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
(3分)
(2据材料一、三说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哪些发展。
目的何在?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美国立法实践中的体现。
(3分)
(4)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评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3分)
34(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
这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
……我们惊奇的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
……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
如果能更好的了解这几百年来中国的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远非停止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与当时欧洲思想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6分)
(3)根据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