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微生物实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763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微生物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水微生物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水微生物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水微生物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水微生物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微生物实验.docx

《水微生物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微生物实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微生物实验.docx

水微生物实验

 

水微生物学与水泵实验

指导书

 

第一部分水微生物学

水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水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水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水微生物学的理论。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理论。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本书为方便教学,每一项实验基本上按目的、实验器材、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结果及思考题等五个部分组成。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在取材、实验和编排等方面,肯定有缺点与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实验须知

为了上好水微生物学实验课,并保证安全,特提出如下注意事项:

1.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预习,以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

2.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则需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以便分析。

3.实验室内应保持清洁,勿高声谈话和随便走动,保持室内安静。

4.实验时小心仔细,全部操作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万一遇有盛菌试管或瓶不慎打破、皮肤受伤或菌液吸入口中等意外情况发生时,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及时处理,切勿隐瞒。

5实验过程中,切勿使酒精等易燃药品接近火焰。

如遇火险,由首先灭火源,再用湿布或沙土掩盖灭火.必要时用灭火器。

6.使用显微镜或其它贵重仪器时,要求细心操作,特别爱护。

对消耗材料和药品等要力求节约,用毕后仍放回原处。

7.每次实验完毕,所用仪器干净整齐放妥。

8.每次实验需进行培养的材料,应标明自己的组别及处理,放于教师指定地点进行培养。

实验室中的菌种和物品等,未经教师许可,不得携出室外。

9.每次实验结果,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填入报告表格中,力求简明准确,并连同思考题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10.离开实验室前,将手洗净。

目录

第一部分水微生物学2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5

实验二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形态的观察8

实验三微型动物的计数9

实验四微生物大小的测定10

实验五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12

实验六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15

实验七纯培养菌种的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19

第二部分水泵20

实验一水泵拆装实验20

实验二水泵性能曲线的测定21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一、目的

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

2.学习并调拨油镜的原理和使用。

3.观察细菌的三种形态。

二、实验器材

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示范片。

三、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显微镜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图1所示

1、机械装置

1)镜座镜座位于显微镜底部,呈马蹄形,他支撑显微镜,其上有反光镜。

2)镜臂镜臂支撑镜筒、载物台、聚光器和调节器。

镜臂有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活动式的镜臂可改变角度。

3)镜筒镜筒上端接目镜,下端接转换器。

镜筒有单筒和双筒两种。

单筒有直立式(长度为160毫米)和后倾斜式(倾余45度)。

双筒全是倾斜式的,其中一个筒有屈光度调节装置,以备两眼视力不同者调节使用。

两筒之间可调距离,以适应两眼宽度不同者调节使用。

4)转换品转换器装在镜筒的下方,其上有3个孔,有的有4个或5个孔.不同规格的物镜分别安装在各孔上。

5)载物台载物台是放置标本的乎台,中央有一圆孔,使下面的光线可以通过.两旁有弹簧夹,用以固标本或载玻片。

有的载物台上装有自动推物器,以调节方位,便于找到玻片交换的视野。

图1显微镜

1-接目镜;2-镜筒;3-回转板;4-接物镜;5-集光器;

6-光圈;7-反光镜;8-粗调节器;9-细调节器;10-镜臂;

11-弹簧铗;12-载物台;13-倾斜关节;14-支柱;15-镜座

2、光学部分

1)接目镜一般使用的显微镜具有2~3个接目镜,其上常有“5×”、“10×”或

“15×’等数字及符号,意即使用时可放大5倍、10倍或15倍.高级显微镜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20倍(20×)的。

2)接物镜物镜安装在镜筒下端的转换器上,可分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三种,其相应的放大倍数是10、40(或45)100(或90)。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为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接目镜装在镜筒上端,在使用过程中不经常变动,所以通常所谓的低倍镜、高倍镜或油镜的观察主要是指使用不同的按物镜而言的。

使用低倍镜和高倍镜时,一般作活体的观察,不进行染色。

在观察细小动物时,低倍镜主要用来区别动物的种类和看出他们的活动状态,而高倍镜则可看清动物的结构特征,低倍镜并不容易看到标本的全貌,油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来观察染色的涂片。

3)集光器集光器在载物台的下面,用来集合由反光镜反射来的光线。

集光器可以上下调整,中央装有光圈,用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当光线过强时,应缩小光圈或把集光器向下移动。

4)反光镜反光镜装在显微镜的最下方,有平凹两面,可自由转动方向。

光源为自然光时用平面镜,光源为灯光时用凹面镜。

反光镜可反射光线到集光器上。

5)滤光片自然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如只需某一波长的光线,可选用合适的滤光片,以提高分辨力,增加反差和清晰度。

滤光片有紫、青、蓝、绿、黄、橙、红等颜色。

根据标本颜色,在聚光器下加相应的滤光片。

四、油镜物镜的基本原理

油镜的放大倍数90或100倍。

镜头的放大倍数这样大,焦距就很短,直径就很小,所以自标本玻片透过的光线,因介质密度(从玻片至空气,再进入油镜)不同,有些光线因折射或全反射就不能进入镜头,致使射入的光线较少,特象显现不清。

所以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须在油镜与玻片中间加入和玻璃折射率(n=1.52)相仿的油镜(香柏油。

N=1.515)。

因为这样接物镜使用时须加镜油,所以我们称它为油镜。

如图2所示。

一般的低倍或高倍镜使用时不加油,所以也称干镜。

图2油镜加镜油的原理

1-空气;2-玻片;3-油镜透镜;4-镜油

五、操作步骤

1、观察前的准备

1)置显微镜于固定平稳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沿3~4cm。

镜检者姿势要端正,一般用左眼观察,右眼便于绘图或记录,两眼必须同时睁开,以减少疲劳。

2)调节光源,窗外不能有障碍视线之物,对光时应避免直射光源,因直射光源影响物象的清晰、损坏光源装置和镜头并刺激眼睛。

2、低倍镜的观察

1)拨动回转板,把低倍镜移到镜筒正下方,和镜筒对直。

2)拨动反光镜向着光线来源处。

适当缩小光圈,调整合适的亮度。

3)把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使要观察的标本置于圆孔的正中央。

4)将粗调节器向下旋转,同时眼睛注视接物镜,以防接物镜和载玻片相碰,当接物镜的尖端距载玻片约0.5cm时即停止旋转。

5)左眼向目镜里观察,将粗调节器向上旋转,但不十分清楚,可用细调节器调节,至目的物清为止。

6)如粗调节器旋的太快,使超过焦点,必须从第四步从做,二不应视目镜的情况下调粗调节器,以防没有把握的旋转使物镜与载玻片向相碰撞坏镜头。

3、高倍镜的观察

1)旋转转换器换高倍镜

2)仔细调节光圈,使光线亮度适宜,并用粗调节器慢慢升起物镜至物象出现后,在用细调节器调至物象清为止。

3)避免镜头与玻片相碰,如高倍镜触及载玻片应立即停止旋动,说明原来低倍镜就没有调准焦距,要用低倍镜重调。

4、油镜的观察

1)用粗调节器将镜头提起2cm,将油镜转至镜筒正下方。

2)在玻片的镜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

3)从侧面注视,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小心的降下,使油镜侵入香柏油中。

4)从接目镜观察进一步调节光线,使光线明亮,再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徐徐上升,直至

视野出现物象为止。

然后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

5)观察完毕,上旋镜筒。

先用擦镜纸试去镜头上的油,然后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镜头上残油迹。

6)将各部分还原,反光镜垂直于镜座,将物镜转称八字型,再向下旋。

同时把聚光镜

下降,以免接物镜与聚光镜发生碰撞危险。

5、显微镜的保护

1)显微镜使用时,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而使显微镜外臂老化。

2)使用油镜观察时,不得随意搬动镜臂,以免独滴流淌使观察效果受到影响且玷污显微镜。

3)不应正视目镜的情况下,旋动粗调节器,以免没有把握的调节,使镜头与玻片相碰而打坏镜头。

4)接物镜、接目镜不洁用擦镜纸或软绸擦,或擦镜纸蘸取少许二甲苯擦试,不得将二甲苯直接滴到镜头上。

5)避免挥发性药品及腐蚀性药品放在一起,以免对金属机械、光学系统有危害。

6)显微镜用毕,应立即放入匣中,以免对金属机械、光学系统有危害。

7)显微镜放在干燥处,镜箱内放硅胶服收潮气。

目镜、物镜放在盒内,以免受潮生霉。

六、思考题

1、使用显微镜时,哪些地方特别注意?

2、使用低倍镜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一般最大可达多少?

使用高倍镜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会怎样呢?

在什么时候才需要使用油镜?

3、用油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在载玻片上滴加香柏油?

4、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几种微生物?

他们是什么形态?

将他们描绘下来。

实验二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形态的观察

一、目的

1、进一步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2、观察几个典型细菌的形态(示范片)。

3、观察几个典型细菌的构造(示范片)。

4、观察霉菌、酵母茵、放线菌的形态和构造,以使找出它们之间与细菌之间的区别点。

二、实验器材

1、显微镜、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等。

2、示范片。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四联球菌、尿八联球菌、链球菌、球衣细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茵等。

2)枯草杆菌芽孢、假单孢杆菌鞭毛、固氮菌夹膜等。

3)酸母菌、霉菌、故细菌等。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重点放在铀镜的使用部分。

2.严格按照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依次逐个观察细菌形态、构造及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的形态。

分别给出其形态、构造图。

实验三微型动物的计数

一、实验目的

测定活性污泥法曝气池混合液中微型动物的数目。

二、实验器材

1、活性污泥法曝气池混合液

2、显微镜、小量筒、滴管等

3、计数板

三、计数方法及步骤

1、将活性污泥法曝气池混合液轻轻搅拌均匀,加混合液轻浓,则可稀释成1:

1的液体.

2、取洗净的滴管一支,两管每滴水的体积应预先标定。

一般每一滴水的体积约为1/20mL,吸取摇匀的混合液或己稀释的混合液加一滴到计数板的中央方格内,然后加上一块洁净的大号盖玻片,使玻片的四周正好搁在计数板四周凸起边框上,侧视如下图所示.

图3微型动物计数板图4微型动物奇数板(侧视)

3、用氏倍显微镜进行计数

注意所滴加的液体不一定布满整个100个格小方格,在显微镜下计数时只要把充有液体的小方格,挨着次序一行行的计算即可。

同时,记录各种支物的活动能力、形态结构等。

原生动物中有不少种类是群体,须将群体和群体上的个体分别计数。

4、计算

设在一滴水中测得钟虫30只,则每毫升混合液中含有钟虫30×2×20=1200只。

如得轮虫10只,则每毫升混合液含轮虫10×2×20=400只。

注:

为了避免微生物浮动而影响计数,可用接种环加一环氯化汞(Hgcl2)饱和溶液以杀死微生物。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中。

动物名称

每滴稀释液中的虫数

每毫升混合液中的虫数

状态描述

实验四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一、目的

掌握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器材

枯草芽孢杆菌染色玻片标本、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显微镜、擦镜纸、香柏油等。

三、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之一,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由于菌体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测量。

用来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工具有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目测微尺:

是一圆形玻片,其中央刻有精确的刻度,刻度的大小随所用接目镜和接物镜的放大倍数及镜筒长度而定。

使用前用目测微尺标定,用时放在接目镜内。

物测微尺:

是一厚玻片,中央有一圆形盖玻片,上有一百等分刻度,每等分的长度为:

1/100mm,即10um,用以标定目测微尺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每格的实际长度。

四、操作步骤

1、目测微尺的标定

将目测微尺装入目镜隔板上,使刻度朝下;把物测微尺放在载物台上,使刻度朝上,用低倍镜找到物测微尺的刻度,移动物测微尺和目测微尺,使两者的第一条线重合,顺着刻度找出另一条重合线。

如下图:

A(目测微尺)上5格对准B(物测微尺)上的2格,B的一桥梁为10um,2格的长度为20um,所以目测微尺上1小格的长度为4um,再分别求出高倍镜和油镜下目微尺每格长度。

图5目测微尺和物测微尺

1目测微尺2物测微尺3物测微尺中心部放大4物测微尺标定目测微尺时两者重叠情景

A目测微尺B物测微尺

2、菌体大小的测量

将物测微尺取下,换上标本片,选择适当的物镜测量目的物的大小,分别找出菌体的长度和宽占目测微尺的格数,再按目测微尺一格的长度算出菌体的长度和宽度。

3、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表1目测微尺校正结果:

接物镜

接物镜倍数

目镜测微尺格数

镜台测微尺格数

目镜测微尺每格代表的长度(um)

低倍镜

高倍镜

油镜

接目镜倍数:

()

表2菌体大小测量结果:

菌体编号

长(um)

宽(um)

菌体大小(平均值)长×宽(um)

目镜测微尺格数

菌体长度

目镜测微尺格数

菌体长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实验五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一、目的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掌握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方法。

3.掌握高压蒸气灭菌技术。

二、实验器材

1.培养皿、试管、移液管、锥形瓶、烧杯、玻璃棒、漏斗、量筒、吸球

2.棉花、报纸、牛皮纸、细绳、试管架、石棉网、托盘天干

3.pH试纸(6-8.4)或PH电位计,10%(HCl),10%NaOH

4.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蒸馏水

5.高压蒸气灭菌锅、烘箱、电炉

三、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微生物的繁殖基地.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的各种营养物,人工配制面成。

其中含水分、源、氮源、无机盐以及维生素等,这些营养构为微生物提供能源、组成细胞及节代谢活动。

用HCl或NaOH调节培养基的PH值,以保证微生物在最适宜的酸碱度范围内它们最大的生命活力并生长繁殖。

灭菌是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术之一。

所谓灭菌,即指杀死一切微生物的细鲍及芽苞或孢子。

灭菌方法有过滤除菌、紫外线灭菌、化学药品灭菌、加热灭菌.加热灭菌又分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气灭菌.加热灭菌法是利用高温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以达灭菌目的。

高压蒸气灭菌比干热灭菌优越.因为,湿执的穿透力和热传导力都比干热的强,湿执时微生物吸收高温水分,菌体蛋白很易凝固变性,所以湿热灭菌效果好.湿热灭菌一般在1kg/cm3压力,121℃灭菌15—30分钟,而干热灭菌的温度则是160℃灭菌2小时才能达到湿热灭菌121℃的同样效果。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常用破璃器皿的洗涤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必须洗刷干净。

易于用刷子刷洗的玻璃器皿可先用去污粉、洗涤剂、肥皂水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冲洗;不易用刷子刷洗的可先用洗液浸泡,再用水冲洗,用过的玻璃器皿应立即洗涤;新玻璃器皿,应在2%的盐酸和洗涤浸泡数小时,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带菌的器皿在洗涤前应先浸在2%来苏儿或0%25%新洁尔灭消毒液内24小时或煮沸半小时,再用水冲冼。

2.包装

(1)培养皿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用报纸将10套培养皿包好。

(2)移液管的吸端用细铁丝塞入少许棉花,成为1~1.5M长的锦塞.棉塞要松紧适宜,吸时既能通气,又不致使棉花滑入管内。

将塞好棉花的吸管与的尖端,放在4~5cm宽的长纸条的一端,吸管与纸条约成45℃交角,折叠包装纸包住尖端,然后紧紧将移液管全部包裹起来,余下纸头折叠打结,如图6所示,按实验需要,可单支或多支包装。

(3)用棉塞将试管管口和锥形瓶瓶口都塞住.棉塞的作用:

一是过滤空气,避免污染;二是保证良好的通气性,要求棉塞四周紧贴管壁和瓶壁,不能有皱折,以防空气中的微生物沿皱折侵入,要求棉塞松紧适度,手提棉塞,瓶不掉为宜,棉塞的三分之二在瓶内(或管内),少许露于管外,以便于拔放.在制作培养基的过程中,如不慎将棉塞沾上培养基.此时棉塞不可再用,应用清洁棉花重做.塞好棉塞的试管和锥形瓶,要牛皮纸包裹,避免灭菌时冷凝水淋湿棉塞,并防止接种前后培养基水分散失,然后用细绳扎好,放在铁丝篓内,以备灭菌。

(二)培养基的制备

1.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方

午肉膏1.5克蛋白胨5克

琼脂8克氯化钠2.4克

蒸馏水500毫升

2.制法

(1)将上列成分混合后,记录下标记,然后煮沸至完全溶解。

在加热过程中,应不断搅拌。

(2)用蒸馏水补充因蒸发而损失的水分。

(3)调整溶液的PH值为7.4~7.6,避免回调,否则将会影响培养基内各离子的浓度。

(4)趁热用多层纱布或滤纸过滤,以利结果的观察。

舅无固形物或杂质可省略此过程。

(5)分装将制备的培养基分装在7支试管中,每支试管中装入量约为试管的1/4~1/3。

将剩余的培养基装入锥形瓶中,以备下试试验用。

注意:

勿使培养基沾污管口或瓶口,以免沾污棉塞以引起污染。

管口和瓶口均以棉塞塞住,外用牛皮纸包裹。

并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日期。

(6)灭菌将上述培养基置于高压蒸气灭菌锅中,以1.05kg/cm2(121℃)灭菌20分钟。

(7)搁置斜面

将灭菌的试管培养基冷至50℃左右,将试管棉塞端搁在玻棒上,搁置的斜面长度以不超过试管总长的平为宜。

(8)无菌检查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24~48小时,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若无菌生长可保存于冰箱内备用。

(三)无菌水的制备

将自来水分装在7支试管中,每支试管中装入量为9mL,塞好棉塞,用用牛皮纸包裹好,经高压蒸气灭菌后备用.无菌水用于稀释水样。

(四)灭菌方法

1.干热灭菌

将包裹好的待灭茵物品(培养皿、移液管等其它玻璃器皿)放入干燥箱内.不要摆得太挤.将温度调至160℃灭菌2小时,注意不超过170℃,以免包装纸被烤焦。

2小时后切断电源,待温度降至70℃以下,将灭菌物品取出。

2.高压蒸气灭菌

(1)打开灭菌锅盖,向锅内加入适量的水,或从加水口处注水。

(2)将待灭菌的培养基、自来水、玻璃器皿等效入锅内,不要太挤或紧靠锅壁,

以免影响蒸气的流通和冷凝水顺壁流入物品中.加盖旋紧螺旋,密闭。

(3)打开排气阀,加热,使水沸腾,待锅内冷空气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得随蒸气压力增加而逐渐上升.将锅内压力升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

(4)灭茵时间到后,切断电源。

(5)待压力指针降到“0’时,打开出气口。

如过早打开出气口,管内或瓶内的培养基会因压力骤降,而温度并不同时很快下降,以致培养基翻腾,沾污棉塞。

(6)打开锅盖,取出灭菌物品,将锅内剩余的水放掉。

(7)将巳灭菌的物品冷却后,置阴凉处,灭菌后的培养基放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若无菌生长,可保存于冰箱中备用。

若是斜面培养基,从锅内取出后立即摆成斜面,等冷凝后,也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

若无菌,保存备用。

本实验,除学习培养基制备和高压灭菌法外,还要为下次实验作好准备.所以所用培养皿、吸管、试管、锥形瓶、烧杯等玻璃器皿以及无菌水、培养基等的量均须根据下次实验所需准备。

五、思考题

1.培养基是根据什么原理配制的?

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的成分各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湿执灭菌比于热灭菌优越?

3.高压蒸气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放尽锅内的冷空气?

灭菌后,为什么要待压力表指针降到“0’时,方可找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实验六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

一、目的

1.掌握从环境(土境、水体、活性污泥、垃圾堆肥等)中分离培养细菌的方法,从而获得若干细菌纯种培养技能。

2.掌握几种接种技术。

二、实验器材

1.无菌培养皿10套,无菌移液管1mL2支,10mL1支。

2.无菌营养琼脂培养基一瓶,菌悬液、无茵稀释水(9mL/支)。

3.接种环、酒精灯、火柴、吸球。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一)细菌的纯种分离与培养

细菌的纯种分离方法有两种:

稀释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1.稀释平板分离法

(1)取样从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取活性污泥或土壤或湖水若干,于无菌试管、无菌锥形瓶或无菌烧杯中。

(2)稀释水样

将5支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依次编号:

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

无菌操作,用1mL无菌吸液管吸取菌液于第一支无菌水试管中,将吸管吸洗三次,摇匀,即为稀释10倍的菌液。

再从浓度的菌液中吸取于第二支试管中(),将吸管吸洗三次,摇匀,即为稀释100倍的菌液,以同样方法,依次类推,分别得到稀释倍的菌液,所得菌液浓度分别为。

稀释过程如上所示。

(3)平板的制作

将无菌培养皿编号10-1、10-2、10-3、10-4、10-5。

另取一支吸管,在稀释好的菌液中从浓度低的10-5开始,一次取0.5mL注入平皿中(与其编号相应的)每次吸取菌液时,应反复吸洗三次。

注意:

一定要从浓度低的菌液到浓度高的顺序吸取。

在稀释的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加热融化,等融化的培养基冷却到40~50℃时,取10~15mL放入平皿中,平四中培养基厚约2~3mm。

在倾注前应先将盛在培养基的烧瓶四在火焰上微烧一周。

右手拿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拿培养皿,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拇指和食指夹住皿盖,靠近火焰,将皿盖掀半开,倒入培养基后将培养皿平放在桌上,顺时针和反时针来回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和菌液充分混匀,冷凝后即成平板,倒置于30℃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然后观察结果。

注意:

倒平板时,注意无菌操作。

2.平板划线分离法

(1)取样同前。

(2)制备平板培养基(要求作两个平行样)

将融化的培养基琼脂培养基以无菌操作倒入无菌的空培养皿内(操作方法同前,但培养皿内未注入菌液)。

加盖,在平桌上转动,凝固后即成所需平板。

(3)划线以无菌操作。

右手持经烧灼灭冷却的接种环从菌液样品中取一环菌液。

同时左手持培养皿,以中指、无名指、小指托住皿底,拇指和食指将皿盖掀起一些,且培养皿稍倾斜,右手将接种环伸入培养皿内,在平板上轻轻划线(切勿划破培养基平板),划线的方式可取下图中的任何一种。

划线完毕盖好皿盖,倒置培养皿于恒温箱中,30℃48小时培养,而后观察结果,接种环和过后即再烧灼的灭菌。

3.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

将融化的培养基注入平皿中,盖上皿盖,将培养基凝固后,敞盖数分钟,盖好皿盖,倒置于30℃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

4.手指消毒前后微生物的变化情况

(1)制作平板两个并记标号。

(2)将其中一个平皿,手指按印.手指用酒精棉球消毒后在另一个平皿内按手印。

要求倒置于30℃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将上述10套培养皿用报纸包裹好,然后倒置于80℃恒温箱中培养。

(二)接种技术

1.斜面接种技术

将长在平面培养基或平板培养基上的微生物接种到另一个斜面培养基上的方法。

如图13所示。

(1)接种前将桌面擦干净,将所需的物品整齐有序地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