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676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docx

《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docx

春考语文试题2套附答案

青岛市2016年春季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卷一(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濡养(rú)寰宇(huán)摩肩接踵(zhǒng)风驰电掣(chè)

B.沆瀣(hàng)崚嶒(líng)腾挪跌宕(dàng)万籁俱静(lài)

C.菲薄(fēi)皈依(guī)孑然一身(jié)振聋发聩(kuì)

D.愤懑(mèn)泥淖(nào)言简意赅(gāi)沁人心脾(xì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遇到挫折,他就自抱自弃,从此旧习毕露,写过的计划也就作废了。

B.对假冒和作伪,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健全法制,严加防犯。

C.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草菅人命,把老百姓逼上了造反的道路。

D.老唐误信友人劝说,导致投资失败,如今已到了走头无路的地步。

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屋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

②我时时在中国古典诗歌地天地里,体会最细微地感情,捉摸耐人寻味地思想。

③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的组成部分。

A.度过徘徊质疑

B.度过徜徉置疑

C.渡过徘徊置疑

D.渡过徜徉质疑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A.天刚蒙蒙亮,薄雾还还未散去,田家的烧饼、潘家的包子、李家的肠子面等……热腾腾的蒸汽搅合在一起,唤醒了整座老城。

B.中国政府再次发出:

“钓鱼岛自古以来是我国神圣的领土,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警告。

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辞海》已形成一个“家族”,《辞海(彩图版)》便是这个家族的新成员。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A.手提行李,站在车站外,望着大街上栉次鳞比的车流,我不知道何去何从。

B.所谓“中国威胁论”完全是节外生枝的宣传,目的是挑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C.暗访人员了解到,这间违法砖厂已被当地村民举报多次,但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D.一些地方官员总担心打假会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对造假行为经常是听之任之,姑息养奸。

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A.试想,如果素昧平生的人之间,能够彼此理解、关心,那么,这个世界将有多美!

B.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C.中学生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注意写身边的真人真事,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全队的名声,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

7.依次填入下面模线处的句子,恰当的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

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

A.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B.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彩情节,鲍西亚和玛蒂尔德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角色。

B.《荷花淀》与《荷塘月色》是现代写景散文中的名篇。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是爱情诗歌中的佳作。

C.纪传体史书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如《后汉书》;编年体史书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如《左传》。

D.称曾国藩为“文正”、称李白为“太白”是用其“字”来称呼,《老残游记》《饮冰室合集》是以作者的“号”来为作品命名。

9.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说明书的写作讲究实用性、科学性和条理性。

B.书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落款三部分。

C.请示的作用在于请示工作并请求上级批复。

D.规划、方案、安排、打算都属于计划的范畴。

10.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命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A.前三句所写的历史人物依次是项羽、曹操、班超。

B.末句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而又无法挽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无奈之情。

C.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咏怀曲。

D.此曲反映了历史是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的历史,而英雄事业不过是过眼烟云。

二、(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6题。

(一)

当前,随着大城市对日益饱和的城市资源的不断“挖潜”、公共财政的不断增支、“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似乎得到了初步解决。

流动的花朵在城市过得好吗?

学得好吗?

与学校老师、小伙伴的关系融洽吗?

能适应城市文化吗?

在异乡能产生归属感吗?

将来会有发展吗?

前不久,河南郑州一项调查显示,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易产生学习焦虑以及自卑、孤独、烦躁心理,很难融入同龄群体。

2010年,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选取上海、南京等5市17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进行融合问题调查。

这两次调查结果十分相似: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

我们过去多是从宏观着眼,由政策入手来解决问题。

如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仅是简单地将他们从乡村带到城市,在公办学校寻得一张课桌,那么,造成一个独特群体成长缺失的症候便已隐约可见,整个社会也将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现在,到了从文化着眼、由个体入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了。

一个在浙江上学的孩子跟随父母回老家青海过年,刚住了两天,就说“我要回家了”。

这个孩子指的“家”,是浙江。

对他来说,家乡的概念和父母那辈人心中的家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里成长。

社会学上有一个“文化混血儿”的比喻:

这部分人的身份意识是模糊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痛苦与憧憬并存、自卑与自强同在等特质。

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待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各个现实层面都遭遇“想融而不能融”的困境。

身份意识影响着融合。

有一个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女孩在课堂上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

“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城管!

我当城管,在街上碰到妈妈的菜摊时,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

”而在说这番话之前几天,她的妈妈卖菜时因为躲避城管追赶,撞在电线杆上受了伤。

理想的存在,其意义正在于为平淡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可“慢慢追”“慢慢撵”,又是何等微不足道,让人在为小女孩的微小理想唏嘘不已的同时,不得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未来画上一个问号。

文化冲突影响着融合。

固守传统的乡土社会与具有现代性的城市社会,文化特质明显不同。

最外显的表现,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会感觉到自己的方言、衣着、饮食与城市学生格格不入。

更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来自于行为习惯、生活节奏、价值体系上的综合差异。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罗大佑的歌词反映的正是城市新移民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心理孤独。

不同文化的了解、交融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城市胸怀影响着融合。

一些城市居民具有优越感,对外来人口天然具有排斥心理和偏见,一些机构和学校在公务中仍存在歧视现象。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需要的是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大视野和大气魄。

说到底,“融入”属于深层社会问题。

户籍制度尚未“破题”,城市化浪潮已迅猛而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令人措手不及的社会整合。

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居民在医疗服务、教育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具有乡村居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势必造成“争利”现象。

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一步是力争做到同城待遇,第二步才是消弭同城隔阂。

因而,“融入”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

破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难题的主阵地在教育。

发挥教育“粘合剂”的作用,促进社会整合,让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我们不能把解决方案仅仅停留在“两为主”的政策层面,也不能停留在“适应教育”的微观层面,而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

11.下列不属于“难以融合”的原因是

A.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不同影响着融合。

B.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影响着融合。

C.城市及城市居民狭隘的胸怀影响着融合。

D.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差的素质影响融合。

1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是

A.文章首先通过若干社会现象及调查数据,指出“流动的花朵”进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这一严峻的社会现状。

B.文章接下来分别从“身份意识”“文化冲突”“城市胸怀”等方面分析说明“流动花朵”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

C.分析原因之后,作者明确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认为“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与城市融合”的瓶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D.最后作者提出解决“难以融合”问题除了“两为主”“适应教育”,还要把教育放大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是

A.“两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B.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融入城市,主要源于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所产生的压力。

C.要根治“难以融合”,只需站在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高度就可以了。

D.彻底解决“难以融合”是一个时间跨度更长,更深也更难的问题。

(二)

在封建社会里,也和今天一样,人人都要穿衣裳。

但是,有一点不同,衣裳的质料、颜色、花饰有极大讲究,不能随便穿,违反了制度,就会杀头,甚至一家子都得陪着死。

原来那时候,衣裳也是表示阶段身份的。

以质料而论,绸、缎、锦、绣、绡、绮等等都是统治阶级专用的,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

以此,“布衣”就成为平民百性的代名词了。

有些朝代还特地规定,做买卖的,即使买得起,也禁止用丝质材料。

以颜色而论,大红、鹅黄、紫、绿等是统治阶级的“专利”。

因为这些颜色的染料国内产量少,得从南洋等地进口,价格很贵。

皇帝穿黄袍,最高级的官员穿大红、大紫,以下的官员穿绿,皂隶穿黑。

至于平民百性,就只好穿白了,以此,“白衣”也成为平民百性的代名词。

至于花饰,在袍子上刺绣或者织成龙、凤、狮子、麒麟、蟒、仙鹤、各种各样的鸟等等,也是按贵族、官僚的地位和等级分别规定的。

平民百姓连绣一条小虫儿小鱼儿也不行,更不用说描龙画凤了,不但如此,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极大讲究,例如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绣着凤的衣服,只有皇后才配穿,即使是最大的官僚,如穿这样的服装,就犯“僭用”“大逆不道”的罪恶,非死不可。

北宋时有一个大官僚,很能办事。

也得到皇帝信任。

有一次多喝了一点酒,不检点穿件黄衣服,被人看见告发,几乎闯了大祸。

明太祖杀了很多功臣,其中有几个战功很大的,被处死的罪状之一是僭用龙凤服饰。

本来,贵族、官僚和平民都一样长着眼睛鼻子,一样黄脸皮、黑头发、一眼看去,如何能分出贵贱来?

惟一区别的办法是用衣裳的质料、色彩、花饰来作为等级地位的标志;特别是花饰,官服的前胸绣有动物图案,文官用鸟,武官用兽,又按品级分别规定哪一级用什么鸟什么兽,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

这样,不用看面貌,一看衣裳的颜色和花饰就知道是什么地位的贵族、什么等级的官员了。

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不属于特殊含义用法的是

A.“布衣”就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了。

B.大红、鹅黄、紫、绿等是统治阶级的“专利。

C.以此,“白衣”也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

D.如穿这样的服装,就犯“僭用”“大逆不道”的罪恶,非死不可。

15.对文段说明对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A.古代服装的质料、颜色和花饰

B.我国古代的服装

C.服装是等级地位的标志

D.古代服装与阶级身份

16.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采用了先因后果的逻辑顺序。

B.说明了封建社会里服装有着阶级和等级的差别。

C.揭示了服装与封建统治秩序之间的关系。

D.主要使用了分类说明、比较说明、举例说明的方法。

三、(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

溪水西流,余作歌曰: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准确的是

A.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善:

擅长

B.皆一时异人也异:

奇特。

C.深了人意了:

明白,领悟。

D.是日剧饮而归剧:

剧烈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虽聋而颖蟹六跪而二螯

B.君以眼为耳为君翻作琵琶行

C.以纸画字常以身翼蔽沛公

D.余戏之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和“溪水西流”中“西”用法相同的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而相如廷叱之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0.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从“皆一时异人也“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情。

B.苏轼高歌“谁道人间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这种人生情怀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

C.从“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可知,余与庞安皆是残疾人。

D.文章记述了与聋人医生庞安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笔墨颇为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

卷二(非选择题,共70分)

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10分)

21.(3分)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

(任选三句)

①揉碎在浮藻间,。

②千呼万唤始出来,。

舞幽壑之潜蛟,。

,官盛则近谀。

晴空一鹤排云上,。

22.(3分)校学生会准备创办“学生话剧社”,需要向主管社团工作的钱老师了解相关程序,大家一致推荐你写一段话,向钱老师表明这个意图。

要求:

语言连贯、得体,不得出现真实姓名,不超过35个字,(含标点符号)。

23.(4分)仿照示例的立意与修辞,在下列词语中任选三个,分别写出一句话。

示例:

注射器:

给人以疼痛感,却是出于善意。

选择词语:

路标木偶镜子蜡烛卵石

五、(15分)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

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

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

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

放风筝的钱是胡琴的老弦。

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

他会做各种灯。

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

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

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

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

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

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

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学校开园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

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

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

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

父亲说:

“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

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

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

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

“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

”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

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

按规定,春节可以回家探亲。

我们等着他回来。

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

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

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

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

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

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

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

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

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

“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

”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

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

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

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

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⑥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

了解,但不干涉。

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

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⑧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

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24.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我父亲”的性格特征。

(3分)

25.文章第⑤段中记叙了三件事,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3分)

26.第⑦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意思一样吗?

结合文段具体加以分析。

(3分)

27.第⑧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从全文看,它的作用什么?

(3分)

28.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④段中的一些内容似乎有损于“父亲”形象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3分)

2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外。

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济南市2016年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一(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警戒陷阱脖颈杀一儆百

B.梦魇俨然演变偃旗息鼓

C.速递孝悌取缔瓜熟蒂落

D.胶着摔跤暗礁骁勇善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暄青睐混然不觉融汇贯通

B.濒临联结甘拜下风按步就班

C.熟练坐落耳濡目染慷慨激昂

D.繁衍合谐剑拔弩张归根结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省会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②大型盆景可以用来____强烈的视觉感而成为室内焦点,在家具较少的客厅里,还可以成为填补空间的重要角色。

③像其他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交通拥挤。

大都市的喧嚣____给人以繁华之感,____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A.应付  营造  即使╱也B.应对  创造  即使╱也

C.应付  创造  尽管╱但D.应对  营造  尽管╱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C.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D.我们一定提供最好的餐饮服务,欢迎再次光顾本店。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

A.那次在火车站买票,突然发现排在前面的竟然是小学的同学,虽然二十多年没见,我们仍一见如故。

B.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C.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D.昨天晚上,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振聋发聩的雷声惊醒了。

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A.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B.作者善于运用对比,在文中多处进行形象的议论,使文章生动活泼,深入浅出。

C.我们顺利地按照王师傅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住在小井村的案件目击者。

D.这次去北京收获颇大,学习参观了工厂、机关、学校的改革经验,浏览了万里长城。

7.下面四句本为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中的一副对联,请依照文意与对联的一般原则,选出最适当的排列方式

甲、江阔天高

乙、鸢飞鱼跃

丙、识此心之分量

丁、见斯道之流行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乙、丁。

D.丙、甲,丁、乙。

8.下列作家、朝代(时代)或国别、作品及人物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谈歌——当代——《绝品》——刘三爷

B.刘鹗——现代——《明湖居听书》——王小玉

C.海明威——美国——《老人与海》——桑地亚哥

D.莫泊桑——法国——《项链》——玛蒂尔德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B.元人戏曲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大致是指末、旦、净等行当的主要角色。

C.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D.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级别最高的一级,其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10.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南乡子送(陈)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A.上阕写送别,从眼前实景写起,由景入情,景含情,景衬情,写得情景交融。

B.下阕写别后,友人已去,情思绵绵,是别情的深化,是绝妙之笔。

C.作者对送别和别后环境氛围的描绘颇见功力,将挚友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全词不用典故,不加藻饰,真情真景,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