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643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docx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docx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

2021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报告

摘要:

保险是经济助推器、资金融通器、社会稳定器,纵览保险行业四十余年发展历程,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1)市场端,近20年实现保费收入年均18%高增长,跻身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机构数量扩容至235家,形成垄断竞争格局。

2)产品端,保险产品日益丰富,保障属性大幅提高,原保费收入占规模保费比例从2016年64%提高至2020年80%。

3)渠道端:

个代渠道占比提高、银保渠道压缩,互联网渠道兴起,2020年分别占57%和30%、6.3%。

4)投资端:

保险已经成为A股继公募基金之外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累计年化收益率达5.4%。

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负债端保费增速放缓、人海战术红利消耗殆尽,投资端面临长端利率下行和久期缺口考验。

甚至个别保险公司偏离主业、公司治理严重缺陷,危害行业健康发展。

高质量增长阶段,保险行业面临多重转型压力,大企业谋求二次转型,中小企业谋求跨越式发展。

保险商业模式,从资产负债角度可分为“负债驱动型”和“资产驱动型”,从利源角度可以分为死差、费差和利差。

大中型公司多偏好依靠负债经营,重在拓展负债广度和深度,小型公司更依赖资产经营,注重成本控制和杠杆经营。

我们选取47家保险公司样本,根据其对保险负债的依赖程度从高到低分为四组,进一步细分为四组,1)对保险负债依赖高于70%的归为“强负债驱动”组,数量占比30%,多为单一从事保险业务的大中型公司,具有规模优势,胜在产品销售能力较强。

2)对保险负债依赖介于50%-70%的归类为“弱负债驱动”组,数量占比40%,多为在保险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布局的公司,得益于较高的销售能力和较低的风险成本,承保利润最为优异。

3)对保险负债依赖介于30%-50%的归纳为“弱资产驱动”组,数量占比24%,投资收益最高,成本控制较好;4)对保险负债依赖低于30%的“强资产驱动”组,数量占比6%,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最低,杠杆水平较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现实中不同保险发展模式各有千秋。

“负债驱动型”是保险公司长期恪守的传统,但并不意味着只能走老路。

1)平安走的是大而全的综合金融集团发展之路。

从深耕保险、到金融控股、再到金融科技,形成涵盖金融、医疗、汽车、不动产庞大的生态版图,几乎涵盖了所有金融服务场景。

2)泰康打造的产业链闭环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典范。

瞄准长寿时代“医养”产业链,重资产建养老院、医院、殡葬行业,通过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服务,提高客户粘性和附加价值。

“资产驱动型”模式虽然在当下我国尚未走通,但在全球已经出现成功案例。

3)以安邦为代表的一些保险公司,将理财包装为保险,利用银保渠道大力推广,投资端风格激进,频频举牌上市公司,短短两年跻身便前三大险企,当自有资本无力支撑扩张时,酿成严重的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4)巴菲特执掌伯克希尔,经营车险和再保险,积累了大量成本低廉的浮存金,投向股票和实体企业,以滚雪球的方式实现了巨大的财富积累。

其成功原因在于,一是保险板块经营本身稳健,严防偿付和流动性风险;二是投资能力突出,对垃圾资产避而远之,对产业整合也不感兴趣,踏踏实实的做事业,最终形成了投资活动与承保活动有效联动。

展望保险行业未来发展,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变化、金融科技方兴未艾,对外开放竞争压力,中国保险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1)受风险保障、资产配置、金融服务三大需求支撑,保险行业市场需求依然广阔;2)经营模式上,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挖掘,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专业化转变;3)资产配置上,险资将发挥长期性、稳定性优势,致力于解决养老问题、服务实体经济,REITs等另类资产重要性提升;4)金融科技与保险业务融合性高,或重塑核心价值链。

风险提示:

行业格局分化,政策推动不及预期

   

1  保险行业发展脉络回顾

1.1 第一阶段:

恢复发展(1978-2000年)

1.2 第二阶段:

快速扩张(2001-2010年)

1.3 第三阶段:

松绑创新(2011-2016年)

1.4 第四阶段:

规范发展(2017年至今)

2  保险业现状与发展质量

2.1 市场端:

市场规模显著扩容,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2.2 产品端:

业务结构分化,保障属性提高,投资属性下降

2.3 渠道端:

传统渠道转型压力大,新型渠道待破局

2.4 投资端:

长端利率下行压制投资收益率,另类资产偏好提升

3  保险公司发展模式及典型案例

3.1保险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3.2  负债驱动型

3.2.1   平安:

大而全的综合金融集团

3.3.2   泰康:

深挖养老和医疗产业链

3.3  资产驱动型

3.3.1   安邦:

激进扩张,资产驱动型模式试错

3.3.2   伯克希尔:

行稳致远,资产与负债有效联动

4  趋势和展望

4.1 需求端:

三大需求支持,保险行业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4.2 负债端: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挖掘,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专业化转变

4.3 资产端:

险资配置将发挥长期性、稳定性优势,注重服务实体经济

4.4 技术端:

金融科技与保险业务融合性高,或重塑核心价值链

 

正文

保险是经济助推器、资金融通器、社会稳定器,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期如何发挥保险积极作用服务实体经济,保险公司发展模式如何转型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1    保险行业发展脉络回顾

中国保险行业自1979年恢复,发展至2020年,共计235家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3万亿,保费收入4.53万亿元,近20年年均增速分别为24%、18%,跻身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1.1  第一阶段:

恢复发展(1978-2000年)

在市场端,1979年国家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保险市场从中国人民保险独家经营,扩展到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获批组建。

1992年上海试点引入友邦保险,带来丰富的保险产品和代理人销售经验。

在政策端,1995年随着《保险法》颁布,确立产寿险分业经营原则,1998年保监会成立,监管体系初步搭建。

1994-2000年保费收入从376亿元增至1598亿元,年化增速约27.3%,保险公司达到33家。

早期保险业发展迅速,但也充斥混乱局面。

宏观层面,90年代中期经济过热,利率维持高位,寿险公司保单成本过高,导致大面积利差损。

微观层面,低价竞争、违规销售等层出不穷,埋下行业发展隐患。

 1.2  第二阶段:

快速扩张(2001-2010年)

市场端急速扩容。

2001年加入WTO以来,保监会多批次下发保险牌照,同时设立了一批保险中介公司,市场主体日益丰富,大型险企改制上市,截至2010年保险公司总数达到142家。

政策端大力支持。

2003年以来保监会出台一系列举措,如车险费改、放宽分支机构经营区域,放宽险资投资渠道。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十条”,交强险、健康保险等政策红利极大促进行业发展,保费收入从2001年2109亿元大幅提高至2010年1.45万亿,保持年化24%高速增长。

但2008年次贷危机传导至国内保险业,对保险投资收益冲击明显,负债端投资型保险产品引发退保潮,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面临考验,财险由于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亦遭遇危机。

监管层开始重视防范风险、整治市场,2008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引入资本充足率指标,构建起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的三支柱监管体系。

 1.3  第三阶段:

松绑创新(2011-2016年)

2011年,加息周期叠加银保新规,保险业陷入瓶颈期,保费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监管层定调“整顿、松绑、改革”。

2012年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批准下发保险资管牌照,大幅拓宽投资工具,提高险企权益投资上限;2013年人身险费率改革,废除2.5%预定利率上限,产品吸引力上升;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代理人渠道爆发。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新国十条”,对巨灾保险、农业保险、商业养老、健康保险、责任保险等各领域改革进行部署。

多重松绑之下,保险业2011-2016年保费收入从1.43万亿突破3万亿,维持16%年化增速。

在此期间,一批中小保险公司利用万能险弯道超车,在资本市场高调投资、频频举牌,成长为资本大鳄,直接引爆2015年宝万之争,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1.4  第四阶段:

规范发展(2017年至今)

2017年以来,“保险姓保”,强监管、补短板、治乱象、防风险成为监管导向。

寿险方面,监管叫停快速返还、附加万能账户类产品,重点发展保障型产品;财险方面,二次费改全面推开,整治车险乱象;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对保险频繁举牌上市公司、干扰公司治理等行为进行监管;强调全面风险监管,实施偿二代监管体系、资产负债管理等。

2018年,银保监会成立,将银监会和保监会职责整合。

这一阶段,保险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变为风险导向,市场整体下滑,2017-2020年保费增速降至7.4%个位数增长。

 2    保险业现状与发展质量

2.1  市场端:

市场规模显著扩容,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中国保险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0-2020年实现保费收入年均18%高增长,2016年首次跻身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保险机构从少数几家扩容至235家,涵盖保险集团13家、产险公司85家,人寿公司89家,再保险13家,此外还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等多元化专业化主体。

2020年,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3.3万亿元,约占金融业总资产比重6.7%。

过去40多年保险行业规模快速扩张,背后驱动因素是经济高速增长、政策导向鼓励行业做大、人海战术扩张、中短期产品抢占市场……但也滋生理赔纠纷、违规销售等问题,甚至个别保险公司偏离主业、公司治理严重缺陷,危害行业健康发展。

保费收入增速放缓,行业转型承压。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

保险行业政策趋严强调“保险姓保”、代理人增速放缓、互联网保险竞争激烈,保险行业面临多重转型压力。

2018-2020年,保费收入分别实现3.92%、12.17%、6.13%的增速,保费增速下滑,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

市场格局高度集中,大小型保险公司分化。

寿险方面,前三大寿险保费市占率(CR3)从2011年54.7%降至2020年38.9%,近三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位居前三。

财险方面,中国人保、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长期位居前三大寿险,市占率(CR3)从2011年68.9%小幅提升至2020年72.5%。

2.2  产品端:

业务结构分化,保障属性提高,投资属性下降

按险种看,人身险业务基本稳健,财险业务分化较大。

2020年保险业4.53万亿保费收入中,人身险3.33万亿,占比74%,同比增长7.53%,财险保费收入1.19万亿元,占26%,同比增长2.4%。

人身险中,第一大险种寿险占比71%,2020年保费收入2.39万亿元,同比增长5.4%。

短期受制于代理人增长放缓、疫情展业困难等,新单增长乏力,但长期养老压力不减,发展空间仍大。

健康险占比约21%,因政策红利和疫情推升居民保障意识,继续保持13.4%高增长。

意外险占比约2%,因旅游、出行等需求明显下降,意外险保费同比下降2.47%。

财产险中,第一大险种车险占比69%,近年来受新车销量下滑、车险综改等影响,同比增长仅0.7%;非车险中,健康险收入增长亮眼,同比增长32%,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责任险和农业险分别保持20%、21%的高速增长;保证保险业务因信用风险大幅缩水,从原第二大险种降位第五。

按保障类型看,产品保障属性提升,投资属性下降。

保险产品兼具保障属性和投资属性。

保障型产品以生命表定价,具有期限长、期缴等特点,代表产品有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疾病险、长期意外险等。

销售这类产品所得资金,记为“原保费收入”,扣除手续费和佣金后,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计入保险负债。

随着每年续交和赔付,逐步释放利润,为保险公司带来丰厚的承保利润和新业务价值。

投资型产品以利差收益定价,一般为中短期趸交产品,常见产品包括未通过重大风险测试的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不会计入“保费收入”,而会形成“保户储金及投资款    ”、“独立账户负债”,由于负债成本高,往往呈现承保亏损,新业务价值率较低。

2013-2016年,随着人身险、万能险费率上限提高,保险公司销售投资型产品为主,原保费收入份额从77%下降到63.5%,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份额从22.5%大幅增加到33.9%。

2017年《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134号文)引导行业发展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业务等,以万能险为代表的中短期理财型业务大幅收缩,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同比下降51%。

截至2020年,原保费收入占80%,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占17.2%,同比下降19%。

2.3  渠道端:

传统渠道转型压力大,新型渠道待破局

保险行业渠道包括个人代理、银保渠道、直销渠道等,受政策导向和产品结构影响大。

近年来呈现个代渠道占比提高、银保渠道压缩,2020年分别占57%和30%。

个人代理渠道通过代理人一对一详细推介,适合长期保障型产品销售。

个代渠道与代理人数量和人均产能有关。

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代理人数量从2014年325万人增至2019年912万人,加之2016年政策鼓励长期险的催化,代理人渠道急速扩张,贡献保费占比从2016年46%大幅增至2018年59%。

但2018年后人力增长放缓,2020年上半年代理人增速出现-0.2%负增长,人海战术边际效应递减,各大险企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注重提高人均产能。

银保渠道适合销售中短期投资型产品,易于包装为理财在银行渠道广泛销售。

2016-2018年份额从44%大幅缩水至31%,2019年因政策适度放宽5年以上两全保险,银保渠道份额企稳,2020年恢复到32%。

直销渠道包括互联网、电销等方式,保费收入占比维持在7%-8%。

互联网渠道操作简单、客户体验好,适合线上场景的低价产品,如意外险、旅行险、百万医疗险推广,2019年互联网保费约2696.3亿元,占比6.3%,总体规模不大。

2.4  投资端:

长端利率下行压制投资收益率,另类资产偏好提升

保险资金规模稳步提升。

保险投资需满足保险资金具有负债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其特性决定了保险资金投资期限匹配、收益覆盖、稳健安全三大原则。

2013-2020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从7.7万亿增至21.68万亿,年化增速16%,已经成为继公募基金之外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

大类资产配置上,权益和另类资产占比提升。

截至2020年,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基金、投资性房地产占比分别为12%、37%、9%、5%、1%。

从趋势来看,2013-2020年,以银行存款、债券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从73%下降至49%,主要因为长端利率下行,固收类资产对利率敏感,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趋势性下行将长期拖累险资投资收益,故降低固收比例,缩小利率风险敞口。

股票及基金投资从10%提高至14%,主要受益于政策鼓励险资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资金,提升投资收益率,增厚利润。

其他投资占比从17%增至38%,其中不乏基建、不动产等另类资产,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保险资金投资结构、优化收益、拉长久期,另一方面能够支持基建等国家建设项目,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投资收益率上,与长端利率和资本市场表现高度相关,较为稳健。

险资负债期限长、呈现刚性,而资产端面临长端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大等压力,因此往往“长钱短配”,投资久期缺口达6-7年,如何多元投资、分散风险、收益匹配成为重要课题。

2020年险资累计年化收益率达5.4%,为三年以来新高,受益于长端利率回升和权益市场牛市,2020年险资投资股票和基金收益率分别达到10.87%和12.19%。

3   保险公司发展模式及典型案例

在高质量增长阶段,保险行业面临多重转型压力,大企业谋求二次转型,中小企业谋求跨越式发展。

3.1保险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从利源角度,保险盈利可以分为死差、费差和利差。

死差是实际死亡率与预定死亡率的差异,利差是实际投资收益率与预定利率的差异,费差是指实际的营运管理费用与保单预定的营运管理费用差异。

将保险利源代入杜邦模型:

ROE=ROA×杠杆倍数

=(承保利润+投资收益)/总资产×杠杆倍数

保险利润来源可以简单分解为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投资收益反映获取利差能力,承保业务可进一步分解为“保费-风险支出-运营支出”,其中风险成本包括退保金、已经发生的赔付成本、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等项目,反映对死差的管理能力,运营成本主要包括手续费、佣金、管理费等,反映费差的管理能力。

由此,杜邦模型可细化为:

ROE=(已赚保费-风险成本-运营成本+投资收益)/总资产×杠杆倍数

从资产负债角度,根据资源禀赋和定位,可分为“负债驱动型”和“资产驱动型”。

“负债驱动型”模式立足承保业务,根据负债端的成本、期限、流动性等特点合理制定资产端的投资策略,以均衡获取死差、费差和利差。

“资产驱动型”模式立足投资业务,负债端以提升保费规模为目标,资产端获取高收益,主要依靠利差获益。

观察不同发展模式公司经营特点,我们选取47家寿险公司为样本,用“2015-2019年总负债中保险责任准备金平均占比”衡量负债驱动的程度,该比值越高说明更加依靠负债驱动。

将样本公司分为四组:

保险责任准备金占比大于70%为“强负债驱动”,介于50%-70%定义为“弱负债驱动”,介于“30%-50%”定义为“弱资产驱动”,小于30%定义为“强资产驱动”。

四类公司分别有14、19、11、3家,分别占样本总量30%、40%、24%、6%。

 总体来看,资产规模越大,越依靠负债经营,大中型公司多采用“负债驱动型”模式,盈利能力更强,小型公司采用“资产驱动型”模式。

但总体承保利润为负,说明保险,特别是我国寿险公司,主要依赖利差盈利。

“强负债驱动”保险公司具有规模优势,胜在产品销售能力。

“强负债驱动”公司70%以上的负债来自保险责任准备金,较为典型的有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等大中型保险公司,专注从事保险业务,保持较高的资产规模和ROE水平。

具体来看,强负债驱动组“已赚保费/总资产”为25.8%,高于其他组别,说明获取保费收入的能力较强,但相应的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分别为23.7%和5.1%,压缩承保利润空间,仅为-3.1%,在四组中排名第3,并不突出,投资收益4.4%,维持均衡水平,杠杆倍数在四组中最低。

“弱负债驱动”保险公司各项指标较为均衡,胜在承保利润突出。

“弱负债驱动”公司近5年保险责任准备金占负债比重介于50%-70%,典型代表有平安、泰康、阳光以及部分银行系保险公司,多在业务多元化、产业链延伸上有所布局,资产规模和ROE水平排名第2。

得益于较高的销售能力和较低的风险成本,承保利润保持-2.7%,是各组排名中最优异的。

“弱资产驱动”保险公司,胜在投资能力和成本控制。

“弱资产驱动”公司近5年保险责任准备金占负债比重介于30%-50%,较为典型的有前海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保险公司,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近5年ROE为-0.09%。

承保利润指标为-2.9%,排名第二,主要得益于运营成本较低,仅为3.9%,在四组中表现优异。

投资收益指标4.7%,排名第一,投资能力强劲。

“强资产驱动”保险公司,加杠杆较高。

“强资产驱动”公司仅30%以下的负债来自保险责任准备金,资产规模仅百亿规模,且均在2010年之后成立,属于小型保险公司。

ROE、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指标排名均处在最末,杠杆倍数排名最高,尚未达到最优风险分散化状态,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3.2  负债驱动型

“负债驱动型”本质是经营风险,是保险公司长期恪守的传统。

基于负债端的产品策略、期限结构确定资产端的收益、期限目标。

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产品上,强调长期保障属性,注重控制负债成本;二是渠道上,大力发展代理人渠道;三是投资风格稳健;四是利源上重视死差、费差、利差均衡分布。

“负债驱动”并不意味着走老路,保险公司通过在产品、渠道、服务等层面的深耕,依然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3.2.1  平安:

大而全的综合金融集团

自1988年创立以来,平安从地方性保险公司成长为世界级综合金融集团。

截至2020年,平安集团总资产达9.5万亿,营业收入达1.22万亿,净利润1594亿,在2020年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1位。

从深耕保险、到金融控股、再到金融科技,步步为营,平安发展战略清晰,逐步构建起大而全的平安生态。

一是深耕保险。

保险是平安核心业务,2020年贡献79%的营业收入和69%的净利润;平安寿险市占率14%,仅此于中国人寿,平安产险市占率24%,仅次于中国人保。

平安保险成功因素在于:

1)产品上,力推长期保障型产品。

平安寿险和健康险业务中,死差和费差占比近60%,得益于长期保障型产品占比高,2020年贡献52%新业务价值,其新业务价值率达96%。

2)渠道上,平安最早将代理人制度在中国内地发展壮大,形成人海战术,2020年平安代理人规模105万,虽同比下降12%,但依然贡献82%规模保费,且平安力推寿险改革,未来将从人员规模转向提升代理人质量。

3)客户上,聚焦个人业务价值。

2020年个人客户数量已达2.18亿,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占归母营运利润88.2%,成为价值增长的内生动力。

二是横向拓展综合金融。

据不完全统计,平安旗下金融类企业35家,牌照16种,横跨保险、银行、信托、证券等业态,形成强大的业务协同。

产品上以统一的品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渠道上深挖交叉销售价值,客户上最大限度增加粘性,客均合同数2.76个,38%的个人客户同时享有多种平安服务。

三是科技生态赋能。

平安早在2008年开始探索科技业务,十年间投入500亿,研发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孵化出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等独角兽企业,实现盈利或分拆上市。

同时,平安多元化触角延伸至医疗、汽车、智慧城市等生态圈,在此过程中平安收集海量健康医疗数据、打造诊所运营及认证标准,稀缺资源和优势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综合来看,平安的负债驱动特点可概括为“大而全”路线。

发展初期,自建代理人渠道,力推长期保障型产品,夯实保险根基。

发展壮大后,切入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城市等各个领域,最大化拓展服务场景,再通过综合金融牌照、金融科技赋能,相互渗透、交叉销售,形成“大而全”的金融生态版图。

 3.2.2  泰康:

深挖养老和医疗产业链

泰康自1996年创立,发展至2019年成为总资产9354亿,营业收入2038.15亿的综合性商业保险集团,净利润218.02亿,2020年世界500强排名第424名。

泰康以丰富的寿险经验、卓著的资管能力、创新保险与健康商业模式,在巨头林立的保险行业中成功突围。

一是负债端,立足保险主业。

产品方面,泰康将保险产品保障功能与养老、医疗、健康属性相结合,主推分红产品,近三年占比约50%,2019年负债久期约16.37年。

渠道方面,代理人约76万人,个险渠道占比73%,同时泰康在线作为互联网财险公司,积极探索互联网直销渠道。

经过多年发展,泰康人寿2020年保费达到1439.6亿元,市占率约4.3%,为第七大寿险公司。

二是资产端,资产管理能力卓著。

2019年泰康总投资资产8,125.42亿元,资产久期为7.23年,旗下保险资管公司泰康资产专注寿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投资,2019年受托资产管理规模超1.7万亿元,集团委托和第三方委托分别占44%和56%,成立以来泰康人寿投资收益率超8%,位居行业前列。

投资策略灵活广泛,涵盖基础设施、资金渠道、一级市场策略、二级市场策略,以及独立的信用评级体系保驾护航。

三是重资打造医养产业链。

泰康医养板块着力打造“医养康宁”四位一体的产业链,创新设计保险直接赔付方案,将保险与医养服务深度绑定。

一是通过自建、投资、合作的方式渗透医疗健康领域;二是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