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东方文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631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古东方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上古东方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上古东方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上古东方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上古东方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古东方文明.docx

《上古东方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古东方文明.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古东方文明.docx

上古东方文明

第二章上古东方文明

一、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一)埃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1、上古埃及的自然环境与居民

埃及地处东北非洲,北临地中海,东北角过西奈半岛与西亚相通,东有红海,隔红海与阿拉伯半岛相望,南为努比亚(现苏丹),西接利比亚,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

在地形上,埃及是一个狭长地带,尼罗河由南而北流贯全境,埃及国土明显分为两部分,即南部尼罗河谷地带(上埃及),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下埃及),河谷地带的东西两侧均为沙漠高地,只有北部三角洲一带较为平坦。

在炎热而干燥的埃及,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7-10月),不仅灌溉了万千良田,而且带来了丰富的腐殖质和沃土,河水退后便开始耕种(11-2月),3-6月便开始收获,古代埃及人称自己的国地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对比荒凉的沙漠(红土地)而言。

古代埃及的居民是由东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而成的。

埃及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居住,不过,开始时人们住在离尼罗河谷较远的地方,后来才下到河谷居住。

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

史前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上埃及,包括巴达里、阿姆拉和涅伽达。

铜石并用文化前4500-4000年。

巴达里文化。

农业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

女性雕像和墓葬规模。

阿姆拉文化。

即涅伽达文化Ⅰ。

前4000-3500年。

农业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雕像和墓葬的变化。

巴达里文化与阿姆拉文化的连续性。

前3500-3100年的格尔塞文化即涅伽达文化Ⅱ与巴达里文化、阿姆拉文化之间的非连续性。

外来文化即包含两河流域的文化风格,推测与西亚移民有关。

象形文字的出现、冶炼术的发明。

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扩大至上埃及与下埃及。

国家的雏形:

上埃及的涅伽达与希拉康波里。

王陵与墓葬的差异。

小国寡民。

古埃及人称之斯帕特;古希腊人称之为为诺姆。

法老时代地方行政区州的原型。

约在公元前六千年代,埃及进入新石器时代,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地区之一。

公元前四千年代后半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埃及的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形成国家。

2、现代学者将上古埃及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

(2)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2686年,1-2王朝)

(3)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3-6王朝)

(4)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2040年,7-10王朝)

(5)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1786年,11-12王朝)

(6)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1570年,13-17王朝)

(7)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70-1085年,18-20王朝)

(8)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85-332年,21-31王朝)

(9)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1)至(4)是奴隶制国家形成和统一王国出现时期,(5)至(7)是统一王国重建和帝国时期,(8)至(9)是奴隶制国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统治的时期。

3、国家的形成

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叫斯帕特(SPT,希腊人称之为诺姆,汉语译作州),其象形文字符号是一被若干灌溉渠道分成若干块的土地,这种小国家当时埃及有几十个之多,面积小且人口不多,它们大多由部落联盟转化而来,每个SPT都有一个处于交通要道上的用墙包围起来的“城市”,有自己的一套国家机器。

国王可能既是军事首领,又是祭司长和最高法官。

各斯帕特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国家的名称就往往因其保护神而得名。

这些小国家常为了争夺土地、财富、奴隶和对尼罗河水的控制权而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二)早王国、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埃及

1、早王国

埃及国家统一的过程从早王朝时期开始,早王朝末期到古王国初期才基本完成。

埃及的传统认为,BC3100年左右,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国家的统一者。

但据考古资料,埃及的统一至少在前王朝时期即已开始,美尼斯时期的统一活动更多,但不意味着统一的完成。

统一客观上反映了埃及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奴隶主阶级对内镇压和对外掠夺的力量。

但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埃及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化,阶级斗争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因此原来小范围内的国家机器已不适应,所以,在早王朝时期的统一过程中,奴隶主阶级的国家机器也在强化,设立了许多新的官职,君主专制也在形成中,对人民的控制也加强了。

2、古王国

古王国时期,由于国家走向统一,奴隶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铜器已经普遍使用,在许多方面逐渐排斥石制工具,手工业的分工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冶金、制陶、建筑、纺织、造船以及艺术手工业(雕刻)部门。

商业方面,国际国内贸易都有所发展,国内贸易以物物交换为主,外贸则掌握在国家的手中,最远可达爱琴海。

当时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农业,由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分配尼罗河水,加之国家也兴修了许多灌溉渠道,因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而且奴隶主为了更多的剥削,也不能不重视农业。

当时已经使用木制犁,并开始以牛为动力。

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黍以及亚麻、葱、蒜、龙须豆、胡萝卜等作物。

埃及土地占有和使用的实际情况是:

①归王室直接支配的土地,它们构成王室农庄(附有手工作坊),使用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由农民从事劳动,其产品供宫廷挥霍。

②神庙占有和支配的土地,这类土地主要来自国王的赠与,只能世袭使用,不能转让。

③贵族或官僚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的土地,其来源有三:

A、获赏于国王的土地。

B、通过“购买”兼并来的。

C、继承来的。

后两种土地是可以买卖的。

④农民占有的土地,他们可能还组织在农村公社里面,不过土地买卖已经开始了。

古代埃及的阶级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高踞塔顶的是以国王为首的一小撮贵族奴隶主,包括官僚奴隶主和神庙奴隶主。

贵族奴隶主以下是一个中等阶层,其中包括中小奴隶主、医生、建筑师、小官吏、中下层祭司、王室或贵族农庄的管家、书吏等。

这个阶层比较复杂,书吏占重要地位,他们或在农庄中掌管文书、帐目,或在政府机关中掌管印信、公文、档案等,他们向往的前程是大官僚、大贵族,因此他们是奴隶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广大的直接生产者,即农民、手工业者及奴隶。

古王国时的埃及农民,有的占有土地,必须缴纳赋税;有的则已丧失土地,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这时在王室、神庙、官僚贵族奴隶主农庄劳动的麦尔特,就是一些丧失了生产资料、受奴隶主剥削的劳动者。

至于奴隶,主要来源是战俘,奴隶主经常发动战争,以掠夺土地、奴隶和其它财富,这种战俘奴隶被称为“界特”,意为身体,他们同牲口一样计算头数,可以买卖和转让。

古王国时期,埃及已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法老,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他视全国的土地为他的私产,随意把土地赏赐给官吏、神庙及为他所宠信的人;一切高级官员,包括宰相均由他任命,各州州长由他随意调动,这些官吏也完全听命于国王。

古王国时期,国王还被视为神,他们自命是太阳神之子,宣扬君权神授,以稳固王位。

金字塔是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象征。

它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因其外观形似汉字的“金”字,故名。

建造它,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早日复活升天。

早王朝时期开始出现,古王国时期达到鼎盛。

金字塔是从早王朝时期的一种马斯塔巴(意为凳子)式的坟墓演化而来的,本是贵族所建。

第三王朝时,国王约塞尔让著名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设计坟墓,于是出现了一座在马斯塔巴上面逐级缩小的梯形金字塔。

第四王朝时,金字塔的修建日益兴盛,第一任国王斯尼弗鲁为自己修建了两座金字塔,这时的金字塔已逐渐向角锥体发展,只不过建造不太规则。

斯尼弗鲁的儿子胡夫为自己修建了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高147米,边长230米,塔基面积5.29万平方米,用了230万块2.5吨重的石头。

他的儿子哈夫拉也建造了一座豪华精致的金字塔,附近建有狮身人面像。

第四王朝后,金字塔的修建渐趋逊色。

金字塔一方面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后人的一座艺术丰碑,因为它充满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是埃及劳动人民受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见证,所以,人民群众往往用把国王尸体抛出金字塔的方法发泄心中的怒火。

古王国末期,由于地方贵族势力的兴起和神庙僧侣势力的增大,专制王权渐渐瓦解,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称雄、小国林立的局面,埃及历史进入第一中间期。

3、中王国时期的埃及

这一时期,地方势力互相攻伐,战乱不休。

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夺,南方的底比斯崛起,最后统一了埃及。

农业方面,农具有了一定的革新,古王国时期使用的是直把犁,中王国时出现了装有横木把手的新犁。

手工业方面,铜的使用很普遍,并开始冶炼青铜。

在努比亚,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地带也开始采铜。

对黄金的开采也有所增加,不仅在上埃及东部沙漠地带,而且开始在努比亚进行开采。

从中王国开始,在埃及出现了玻璃制造业。

商业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城市。

同腓尼基各城市的联系密切了,同时,同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也开始了往来。

随着中王国时期奴隶制的发展,埃及的阶级关系有了新变化。

奴隶的来源,除战俘奴隶外,还有因债务而卖身为奴隶的,也有因犯罪而被罚为奴的。

如果他们逃跑了,他们的家属则将被作为人质。

奴隶主拥有大量奴隶,奴隶劳动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及奴隶主家内服役。

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被继承、转让和赠送。

中王国时期的奴隶主阶级,除贵族奴隶主外,还有一个新兴的奴隶主阶层,即“强有力的涅杰斯”。

“涅杰斯”(原意为小人)起源于古王国末期的下层自由民,在争取统一的斗争中,他们是军队的核心力量,曾起过重要作用,并从此发展起来,进入了奴隶主阶层。

但是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涅杰斯这个阶层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富有,而且成了高官显贵,他们成为中王国时期王权的重要支柱;也有相当多的涅杰斯变得贫困不堪,不得不亲自耕种田地,甚至乞讨、靠人施舍为生。

古王国之末,中央政权瓦解,州长及地方奴隶主集团乘机而起,后虽统一,但各州势力仍很强大,因此中王国初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州长为代表的地方奴隶主集团势力的嚣张,这些强有力的州长,有自己的一套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军队,用自己的名字纪年形同独立王国。

从前,他们将墓修在国王金字塔附近,现在却建在自己州里,而且特别豪华,从前他们在墓碑上为国王歌功颂德,现在却夸耀自己的政绩。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国王一度整顿各州秩序,削弱地方势力,制止各州间的争夺,使其置于王权掌握之中。

虽然取得了暂时的成效,但当中王国末王权削弱时,各州又乘机抬头,使埃及陷于混乱。

另一方面,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矛盾在中王国时一直十分尖锐,终于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贫民大起义。

关于结束中王国的大规模贫民和奴隶起义,主要资料是《伊浦味陈辞》。

伊浦味是个奴隶主贵族,他对起义进行了攻击和咒骂,但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起义的一些情况。

(三)新王国和后王朝时期的埃及

1、新王国

希克索斯(异方山国之酋)人来自亚洲,主要是塞姆人,他们进入埃及,开始时并未采取大规模的武装入侵的方式,而是逐步地渗透,定居在三角洲一带,当他们逐渐站稳脚跟后,便脱离埃及人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定都于阿瓦里斯,占领了埃及北部大部分地区,而陷于四分五裂的埃及根本无力抵抗外族的入侵。

这是埃及历史上第一次遭受外族统治。

希克索斯人侵入埃及建立政权后,自立为王,称为“太阳之子”,他们统治埃及一百多年,在一段时期里,南部埃及曾臣服于它。

希克索斯人的统治给埃及人民带来双重苦难:

一方面要受本国奴隶主的剥削压迫,另一方面又要受希克索斯奴隶主的掠夺。

希克索斯人向埃及人民征收很重的税,并焚毁城市,夷平神庙,甚至侮辱埃及人的民族感情,命令南部埃及停止崇拜阿蒙神及其它埃及神。

埃及人民首先从南方起了反希克索斯人的斗争,卡美斯法老及其兄弟雅赫摩斯先后领导了这一斗争,埃及人很快占领了阿瓦利斯,将希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追至巴勒斯坦境内,埃及从此重新走向了统一,开始了新王国时期。

赶走希克索斯人后,卡美斯的弟弟雅赫摩斯建立了第18王朝,定都底比斯,从此埃及历史进入了新王国时期。

当时埃及国内局势还不稳定,不仅北方三角洲地区尚未稳定,就是南方也曾爆发过几次起义和爆动。

雅赫摩斯在稳定内部的同时,开始了对外侵略战争。

雅赫摩斯及其继承者都曾进军努比亚,图特摩斯一世时期不仅再次掠夺了努比亚,而且北进到了幼发拉底河和北部叙利亚。

图特摩斯三世时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他的《年代记》里详细记载了他历次侵略的“战果”。

特别记述了对西亚的战争情况,他多次进兵西亚,不仅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而且迫使米坦尼等国与埃及交好,送来礼物。

经过多年侵略战争,埃及在公元前两千年代下半叶形成为一个地跨北非西亚的奴隶制帝国,为了统治这个帝国,国王任命两个宰相,分别管理南、北方、努比亚地区尚设有总督,往往由王太子担任,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则任命原各小王国的统治者继续统治。

不过他们要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埃及作为人质,埃及还派驻军控制这些地方。

新王国时期埃及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这时,青铜器已普遍使用,品种、质量远超过前代。

铁器开始出现,不过还未广泛使用,也不是自己冶炼的,而是从赫梯进口的。

希克索斯人曾将马和战车带入了埃及,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梯形犁,冶金业中已采用脚踏风箱吹火以提高炉温。

奴隶主手中占有了大量财富和劳动力,神庙不仅占有土地数量多,而且多是能灌溉的好地,因此,神庙是奴隶主经济中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集团。

新王国时期的奴隶主包括贵族奴隶主和中小奴隶主(涅木虎)两个阶层,贵族奴隶主中,主要是神庙祭司奴隶主。

地方贵族奴隶主已不再像中王国时那样肆虐,在埃及奴隶制发展了两千年之后,已濒于灭亡边缘。

“涅木虎”这个中小奴隶主阶层则完全是奴隶制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起源于中王国时期,本是些非贵族的普通人,在新王国时期,逐渐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占有财产,拥有奴隶,成为与贵族奴隶主相抗衡的一个阶层,是王权的重要阶级基础。

新王国时期,奴隶不仅在神庙及其他奴隶主家中从事农业、手工业及服务性劳动,而且还可领取份地,与自由民一样进行耕种,到时缴纳地租,死后其子孙还可继续耕种交租,这是奴隶制发展到新王国时期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这说明奴隶制此时已发到了极限,新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

埃及庞大的军事帝国主要靠行政官吏来管理和统治,因此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官吏队伍。

同时,长期战争中兴起了一支久经战阵的军队、这两支队伍都为法老的君主专制统治所需要,因而获得很多赏赐。

法老又要利用神庙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对其赠与颇多,从而大大加强了神庙祭司集团政治经济实力,一段时期内他们插手王位继承之争,甚至兼任宰相等高级世俗职务,大有排挤一般世俗军事行政奴隶主之势,这既引起军事行政奴隶主的忌恨,也对法老的专制王权形成严重威胁。

中小奴隶主阶层(涅木虎)同神庙祭司奴隶主有财产与权力再分配的矛盾,因而支持王权同祭司奴隶主斗争,当法老国同神庙祭司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和表面化时,法老们就不仅从贵族中,而且从中小奴隶主中选拔官吏,这是改革的支持者。

阿蒙霍特普四世提出用阿吞神(太阳神)来代替对阿蒙神的崇拜,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赫那吞,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并将首都迁出底比斯,新都取名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野”。

他把属于阿蒙神庙的财产全部没收转交给了阿吞神庙。

为了颂扬阿吞神和威力和功德,创作了一首著名的《阿吞颂诗》,热情讴歌阿吞神。

这次改革只维持了十八年,他死后,其继承者恢复了对阿蒙神的崇拜,土地、财产归还给了阿蒙神庙,首都迁回了底比斯。

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十分强大且根深蒂固;改革者内部的分裂、埃赫那吞的某些举措失误,使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官僚奴隶主离开了改革,从而削弱了改革阵营的力量;人民群众并未从改革中得到好处,相反,他们的负担更为加重,因而也对改革缺乏热情;埃赫那吞的接班人过于软弱,背弃了改革。

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力量同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代表的地方世袭贵族分权力量之间的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改革沉重打击了阿蒙祭司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的势力,提高了自由民中等阶层的地位,暂时加强了中央集权;冲破了文艺领域中的传统的创作模式,在埃及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多神教向一神教发展是宗教史上一大进步;改革之失败使埃及文明失去了一次重新振兴的机会。

2、后王国时期的埃及

埃赫那吞去世300年后,埃及国势衰落,被征服地区纷纷摆脱了它的统治,外族势力乘机侵入埃及。

波期统治时期:

公元前525年,埃及被东方兴起的波斯强国所灭。

公元前404年埃及又争得独立,前后一百余年。

波斯人把埃及作为一个行省,每年要埃及向它缴纳大量贡赋,波斯贵族还把大批肥沃的土地据为己有,于是在埃及形成了许多属于波斯奴隶主,由奴隶劳动的大地产,这些奴隶主贵族住在埃及的城市里,或住在两河流域的大城市里,剥削压榨埃及人民。

波斯人的野蛮统治引起了埃及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斗争。

波斯刚征服埃及继而向利比亚进军时,埃及人民便起而反抗。

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在同希腊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埃及人乘机反抗但未成功。

公元前404年终于获得独立,但公元前343年埃及被波斯再度征服,不过此时波斯已是朝不保夕了。

希腊人统治时期(BC332-30年):

亚历山大东侵灭亡了波斯帝国后,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去,托勒密统治了埃及,史称托勒密埃及。

托勒密王朝主要依靠希腊――马其顿的殖民者,他们不仅控制了整个国家的中央政权,而且控制了各州的政权,各地还有由希腊人组成的驻防军。

同时,也极力笼络埃及的上层奴隶主贵族和神庙祭司贵族。

托勒密王朝时期,全埃及的土地虽属于王有,实际上土地占有情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王田”,即直接由王室支配的土地,另一类是“赐田”,包括授与神庙的田地、授与文武官员作俸禄的田地、授与希腊人城市的田地和授与军事移民的田地。

“赐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国王。

当然,还有私人土地,土地买卖也是一种合法现象。

土地的耕种者主要是“王田农民”,他们耕种王室土地,也耕种神庙土地或其它土地,他们租地一般都订有契约,租税很重。

王田农民构成居民的主要部分,他们有人身自由,是自由民,但无论政治上,生产都受到严格的监督。

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为罗马所灭,结束了在埃及的统治。

罗马人统治时期(BC30-AD642年):

公元前30年,罗马吞并埃及,由于埃及的富庶,屋大维把埃及划为他的私人领地,全部土地和收入归其所有。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埃及成为东罗马(拜占廷帝国)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埃及显著的变化是:

奴隶制生产关系大大衰落,新的封建关系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土地私有制和庇护制的流行上。

罗马统治埃及之初,屋大维及其继承者,将托勒密王室的土地继承了下来,成为元首的财产,整个埃及的土地名义上也归元首所有。

但埃及的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私有土地来源如下:

(1)原来军事移民的份地变成了世袭的地产。

(2)罗马政府将没收的土地加以拍卖,从而使之变成私有土地。

(3)有的荒地被出价招募人来开垦,也逐渐变为私有土地。

(4)强制代耕或派耕土地,逐渐变为私有土地。

公元一世纪中叶开始,由于罗马帝国剥削的沉重,埃及农民大批逃亡,使得土地荒芜,国库收入锐减,为保证国库收入,罗马政府一方面采用逮捕逃亡者家属的办法,胁迫逃亡者返回自己的居住地,让其耕种土地,另一面采取强制代耕、甚至派耕的办法,使尽可能多的土地得到耕种。

然而,这种代耕或派耕的王田,久而久之变成了私田,为大土地所有者所吞食、兼并,无力承担代耕或派耕义务及其它苛捐杂税和劳役义务的农民,往往寻求大土地所有者的庇护,于是庇护制在公元三世纪以后盛行起来。

为了能得到庇护,农民不得不把他们的土地交给大土地所有者,甚至人身也要依附于他们。

这种大土地所有者的势力越来越大,形同一些独立王国,罗马政府对此已毫无办法。

这些大土地所有者逐渐转化为封建主,埃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此外,强制公职的实行,也促进了庇护制的发展。

当时罗马政府强制公务员担负某种公共义务,甚至担负其职务范围内的费用,或包下所辖范围内的税收,由于纳税人逃亡而征不上来的税都要由他们补足上交。

这使大批中等阶层的人不胜负担,纷纷破产。

公元二、三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扩大实行这种强制公职法,这使许多中等阶层居民不得不也向大土地所有者寻求庇护。

七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兴起,埃及成为其一部分。

古代埃及的居民逐渐融化于阿拉伯人中,古埃及文字被人遗忘,直到十九世纪才被释读出来。

(四)古代埃及的文化

(1)宗教:

崇拜对象:

小国寡民与诸多神灵的并存。

帝制与主神(集权):

太阳神即拉神/阿蒙神。

一神崇拜的尝试:

太阳神即阿吞神。

宗教思想:

灵魂不灭、木乃伊、金字塔。

(2)文字

象形文字之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

24个表意符号→22个腓尼基字母:

希腊字母与阿拉伯字母的源头。

纸草。

(3)建筑:

凝固的艺术

孟菲斯附近的金字塔。

底比斯附近的巨型宗教建筑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

新王国时期僧侣势力膨胀的浓缩抑或物质体现。

(4)科学

天文学:

天文观测与星位的确定。

太阳历之3季12月365天:

罗马朱里亚历、中世纪格里哥利历和公历的前身。

数学:

十进位。

圆周率3.16。

面积的计算公式。

 

医学:

木乃伊与外科学。

二、两河流域的文明

1、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两河流域与埃及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

但也有不同之处:

尼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化而变化颇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

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也稍有不同:

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较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

所以南部比较便于灌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都在山坡或山麓、丘陵上,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都在北方和东方的山地上,因为那里雨水稍多,又无河流泛滥威胁。

公元前五千年代,人们开始在山坡上截引溪水浇地,随后逐渐迁到河谷平原。

两河流域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居住在苏美尔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讲苏美尔语。

约公元前三千年代初,一种与苏美尔人语言完全不同的人到了苏美尔以北的地区,因为后来他们在那里建立了阿卡德国家,所以被称为阿卡德人,他们的语言属于塞姆语系。

(一)城市国家的产生、苏美尔

从约BC4300年起,苏美尔各地开始了氏族公社解体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过程。

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BC4300-3500年)、乌鲁克文化期(BC3500-3100年)、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BC3100-2700年)。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苏美尔各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它可能是经济合作和管理中心。

当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陶器、铜器。

根据墓葬出土的像部落首领的男俑判断,此时苏美尔已经开始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乌鲁克文化期,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铜器日益普遍,能制造彩陶;各地普遍出现了宏伟的神庙建筑。

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在一座石膏瓶的浮雕上,一方是穿着长袍的神、祭司、氏族贵族,一方是裸体献祭的群众,这表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已明显。

同时作为财产标志的圆柱形印章和象形文字已经出现。

这说明苏美尔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由锄耕转向犁耕,手工业以冶金和陶器比较发达,制作精美;商业、贸易也有发展。

文字进一步发展成为楔形文字。

此外,在一些文书中经常提到男奴、女奴和奴隶主统治阶级成员的各种名称。

总之,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数以十计的奴隶制城邦,这些国家都是一些人口不多、地域狭小的小国,因此近代史学把这样的国家称为城市国家,简称城邦。

苏美尔地区的奴隶制城邦,它们都有都城,郊区有若干村镇和若干作为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