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577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docx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docx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

2.通过____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3.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4.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_______的要求。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_______理论。

7.教育是一种________的文化现象。

8.教育与文化是________的关系。

9.__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11.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

12.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1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5.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16.__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7.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________为核心。

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________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19.________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0.____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2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________、多样性和互补性四个特征。

22.________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传递的________上。

2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作用。

25.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________和教育的观念。

26.________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7.________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2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________、________。

29.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________、制约________。

3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________和教育________。

31.1960年l2月,美国经济学家________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32.17、l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________。

3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________和________。

34.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________,教育可以促进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教育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划分为(  )。

A、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B、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C、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D、正功能与负功能

4、(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5、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6、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7、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学风

8、教育的经济功能受(  )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9、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0、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1、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2、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3、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1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15、“金字塔”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6、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17、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18、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   D、政治体制

19、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 )上。

A、教学思想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20、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内容

21、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22、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 )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2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文化。

A、观念和制度  B、精神和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24、杜威所讲的对文化的简化、净化、平衡作用,就是教育对文化( )。

A、传递功能    B、传播功能   C、交流功能   D、选择功能

25、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6、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说明了教育( )。

A、生产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历史传承性

27、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28、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  )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    B、人才    C、劳动力     D、科学知识

2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  )的关系。

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科技

3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31、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这说明教育具有( )。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3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33、“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34、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这说明( )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

35.“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特点

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3.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6.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8.教育从哪些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9.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0.学校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四、论述题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2.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3.对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应如何理解?

4.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5.试分析教育与人口状况的关系。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编辑同志:

今天我冒昧地给你们写信,目的是想说一说我的困惑。

回忆我刚参加工作时,学生大多比较听话,能配合老师的工作,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放学后能主动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今,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科研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摆脱过重的课业负担。

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减轻了部分家长的负担。

按道理,也应该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和工作压力才对。

可是相反,某些孩子负担减轻后,却变得更难教了。

请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上述现象。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培养人2.培养人才3.生产力水平4.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高等中级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5.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6.人力资本7.特殊8.相互依存、相互制约9.政治经济制度10.需求11.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2.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13.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14.政治经济制度15.生产力水平16.校风17.课程改革18.教育资本储藏量19.科学技术20.学校教育21.非正式性22.信息技术23.教学内容24.动力25.学习26.校园文化27.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28.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29.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30.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31.舒尔茨32.“科学的体制化”33.思想观念;行为方式34.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35.舆论力量;政治民主

二、单项选择题:

1B2A3B4C5C、6B7C8B9C10D、11D12B13D14C15B、16B17D18B19B20C、21A22C23B24D25D、26D27B28C29A30B、31C32A33C34B35A

三、简答题:

  1.

(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2)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2.

(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

(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3.

(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4.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教育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一个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存到发展,从审美到情绪等,无一不被一种特定的文化所浸染、熏陶。

  

(2)文化直接影响课程内容。

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学校课程内容(各门学科),它正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可以将某一种新思想、新认识、新的科学成果等直接移植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取舍并不完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国家财富的多少制约,还与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

  (3)“校园文化”是潜在的、稳定的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既是一种文化形式,那么,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

学校秩序、环境卫生状况、师生关系、师生员工的仪表修饰,甚至是教态、对学生的感情等,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人们的教育观念又与整个社会观念有关,而观念其实也是文化。

总之,文化对教育的支配、影响是直接的、整体的,研究教育不可不重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6.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

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就得不到保存、积累和发展。

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有了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

  

(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

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

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

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

教育是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摈弃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其精华。

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选择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

教育通过传递已有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与“文化化”,并培养、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更新。

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具有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创造能力。

新的一代,通过教育可以迅捷丽有效地占有人类全部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

  (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

这一功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文化这一双向互动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

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每个青少年在他们正式作为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以前,都必须先经过学校的选择。

教育之所以具有文化分层功能,是因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赋予不同的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身份”,包括社会期望、自我认同、自我期望、价值观念、知识和智能结构等,从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内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8.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的功能。

  9.信息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

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个人的家里。

人与人之间在知识上的差距,一位教授和一位小学生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根据专家统计,二战以来,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

原有意义上的固定场地、固定班级、固定活动的学校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10.

(1)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四、论述题: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知识。

  2.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本位主义。

以往的科技革命都以解放人的体力为要务,新科技革命则旨在解放人类的脑力,把人的智慧从繁重的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

这场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

  

(2)个别化模式。

新科技革命对传统的大一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有一显著的特点是生产同样的产品,规格一律。

但是,在新科技革命时代,人工智能控制的机器可以很便利地更改预先的设计和流程,使一种规格的产品迅速地转型为另一种规格的产品,从而实现生产的非标准化和多样化。

新的教育革命可能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培养目标的个性化。

它要求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个别差异,使培养目标定向于特定的个人,使个体的教育产品表现出独特的品质和性格。

  (3)广泛采用高科技教学手段。

新科技革命将为教育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

比如:

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并将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软件和专家系统。

在高科技教学手段普遍采用之后,学校承担传统教学的职能,或者说是传授知识的职能将逐渐减弱,学习组织、学习指导、学习服务职能将逐渐加强,而与教育无关的一些社会部门,诸如企事业单位及至家庭,将参与甚至承担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

(4)高情感、高创造的教育。

新科技革命不仅通过物质手段更新教学技术和形式,而且还会以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影响人,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为达到这一要求提供物质上的保证。

技术越先进,对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要求就越高。

因此,新教育革命除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之外,必将要求更加重视高情感的教育。

但是机器的作用主要限于事实性知识的教学,并不能胜任能力培养和方法的训练,只能代替教师的部分机械性的劳动,而不能代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新教学技术的重大优点是能使教师们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作为一个教育者所应担负的使命。

  3.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

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

出现新的文化、新

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4.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