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3.docx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3.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3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3)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车到山前没有路
①“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意思是说,事到临头总有解决的办法。
然而,古今中外的很多事却证明了一个相反的道理:
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②想当年吴越争霸,勾践因准备不足,草率用兵,结果兵败被围,在会稽山无路可走,最后只得屈膝投降,忍受做奴仆的屈辱。
归国后,卧薪尝胆,十年生息,十年积蓄。
也就是说,他为洗雪国耻,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精心设计,积极筹划,后来才能抓住机遇,一举灭吴。
历史才成就了一代霸王。
试想,如果勾践不接受前车之鉴,车到山前再找路,那必然是无路可走或者是死路一条。
③兵家历来都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汉高祖定三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准备得何其巧妙;楚霸王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不纳范增之计,岂有不败之理?
⑤面对曹操大军压境,诸葛孔明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行动,不是仓促迎敌,而是寻找战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周密的计划,精心的准备,取得胜利是意料之中的。
⑥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存“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心理,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设想未来的各种可能,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说防患于未然。
⑦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______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______的准备。
⑧因为,很多时候,车到山前是没有路的。
⑨世事如烟,谁能保证出发后能及时看清前面的高山?
人生如棋,即使你是勇往直前的骏马,也可能会马失前蹄,有去无回。
⑩有人说,路能否走通,有时候靠的是机遇。
但是,机遇从来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
⑪好比汽车拉力赛,如果过于自信,对自己的车不检修,不加油,那么开不到山前,在半路上就可能抛锚了。
⑫好比去登山,如果你不先练好双脚,不强化体质,再加上没有物质上的充分准备,那你就只有望山兴叹了。
⑬故,远行必备良驹,过河定问轻舟。
欲攀登险峰先看看体魄,要穿越沙漠先估计好要面对的风险。
⑭千万不要把希望都放在“山前”,因为你不是愚公;千万不要盲目地自信,因为你的前面常常有翻不过去的大山。
⑮车到山前必有路,说到底,这是懒人的自我安慰,也是不思进取者冠冕堂皇的借口。
⑯车到山前没有路,其实质,则是开拓者的自我警示,也是智者开启未来的闪光的钥匙。
(选自《思维与智慧》)
(1)在本文中,作者批驳了什么观点?
表达了什么观点?
(2)第②~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联系上下文,仿照第⑦段的划线部分,在第⑦段的两处空白横线上填上合适的短语。
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________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________的准备。
(4)说说第⑥段和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5)“车到山前必有路”与“车到山前没有路”仅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列举出一个具体事例来加以阐释。
(不能列举文中的事例)
【答案】
(1)车到山前必有路;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举例论证。
具体有力的证明了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3)抵御浪涛;漂泊四海
(4)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我认为车到山前没有路。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我党都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会取得了这两次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第一段用一句格言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然后主要有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对这一论点进行了论述。
最后两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筛选。
细读第一段可知,本段用一句格言引出了中心论点。
作者认为车到山必有路的观点是错误的。
应该是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细读第二段到第五段可知,这四段文字举了吴越争霸,汉高祖和诸葛亮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具体有力的证明了第一段中的“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的观点,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内容的能力。
因为是船,所以会航行四海,所以要做好抵御风浪的准备。
因为是水手,要出海航行,所以要做好漂泊四海的准备。
据此分析可作答。
(4)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作答时,需根据语段所处的位置,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
细读第六段和第十段的内容,然后联系全文内容可知,这两段文字的前半部分都紧承上文,后半部分都引起了下文,所以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作答本题时,同意哪一种观点均可,只需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事例恰当,表述合理即可。
【点评】
(1)本题考查论点的提取和概括能力。
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筛选概括。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结合语段分析论证方法,作用一般是中心论点或段落中心句。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要注意句式,注意修辞,注意字数,语意连贯。
(4)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5)本题考查个性表达的能力。
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即可。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滴水之恩
⑴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孤单地走在村路上。
⑵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金黄菜花亦开亦败的陌生乡间。
当我绕过好些小桥流水人家,再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
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
⑶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已在天边耀眼地勾勒……
⑷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
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⑸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⑹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
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
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
⑺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见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
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没有在面前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
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未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⑻眼前这个人虽然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
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吗?
”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我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⑼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
“你是马山人?
”他问。
我摇摇头: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
“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⑽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
他忽然说:
“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
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没脸回家,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吃的,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谢她。
”我试探道:
“就因为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
⑾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
“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
她劝我: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
’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
唉,我真的不知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
⑿他没有认出我来。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
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⒀他听了果然高兴:
“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该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
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啊。
”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
我用力的点点头。
⒁“马山到了!
”他刹住车。
我道着谢,请他下来喝杯热茶休息一会儿。
他笑了笑,一边倒车一边说:
“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再见!
”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⒂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当初的滴水之恩,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得到了别人的涌泉相报,举手之劳,换来的是爱心的传递。
(本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的内容。
天空暗黑时,“我”不得不步行返校——大雨即将来临时,________——上车后,________——告别时,________
(2)选文第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⑺段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⒁段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
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的形象特点。
(6)选出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卡车司机的做法更加衬托出小拖车司机愿意帮助他人的善良。
B. 选文第⑾段中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小拖车司机对“我”的感激之情,又点明了“我”的举手之劳和规劝让他感到温暖、重拾信心,对他而言意义重大。
C. “我”之所以没有告诉小拖车司机“我”就是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只是因为“我”不想损伤他的尊严。
D. 文章第⑻段“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与第⒁段“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这两句话前后照应。
【答案】
(1)“我”拦住了一辆小拖车
;“我”听小拖车司机讲述马山人帮助他的故事
;“我”得知小拖车司机(他)是特意送“我”回马山
(2)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大雨来临前远处电闪雷鸣的情形,表现了“我”期盼能搭上顺路车的急切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这段运用了插叙,记叙了小拖车司机在马山潦倒时“我”帮助并规劝他的事情,为下文他特意送“我”回马山做铺垫。
(4)表面上描写了雨滴在车身上的美丽的情景,实际上指“我”对小拖车司机小小的帮助,使他有了巨大的改变,,也表达了“我”的欣喜之情和对无私助人精神的赞美。
(5)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
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
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
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③有责任心:
冒雨摸黑返回只为早上有课。
(6)C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情节的概括。
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时间找出相应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结合文章内容,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概括:
大雨即将来临时,“我”终于拦住了一辆小拖车;上车后,“我”听小拖车司机讲述马山人帮助他的故事;告别时,“我”得知了司机是特意送“我”回马山。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
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根据具体的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是环境描写,描写了大雨来临前的情形,表现大雨将至,突出“我”急切心情,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本题考查记叙顺序与作用。
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记叙顺序的分类与作用。
记叙顺序主要包括:
顺叙、倒叙、插叙。
从内容可见,本段主要记叙了小拖车司机在马山潦倒时“我”帮助并规劝他的事情,是在我搭他车之前发生的,所以应属插叙,起到补充交代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不能仅停留于句子的表面义,努力结合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描写了雨滴在车身上的美丽的情景,实际上是借这美丽的水花,来表达了“我”内心的欣喜,为自己无意的一个帮助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而欣喜.(5)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能力。
要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可以从叙写内容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本题重点从叙写内容来分析:
“我”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表现出我“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的特点;“我”没有言明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表现出我“细心体贴,尊重他人”的特点;“我”冒雨摸黑返回只为早上有课,说明“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选项的筛选.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及主旨,对四个选项进行仔细的比对。
其中C项有误,因为我不想告诉小拖车司机我就是帮助他的人,一是觉得自己行为不值得去说,二是想让他把这样的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故选C。
【点评】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方面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落寞地说:
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
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
他万万没有想到,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根本是容不下绿色的地方。
③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近乎无望。
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
“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
”
④对于番薯,我有一些童年的记忆。
我有一次我和几位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
“番薯呀!
番薯呀!
”我就回骂:
“老芋呀!
老芋呀!
”
⑤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
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的那一部分说:
“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
”而无知的我便指着北方广大的内地说:
“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
”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
“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
⑥然后他用一支红笔,将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我们所居的台湾南部。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⑦我更早的记忆,是从我会吃饭开始的。
我们的每餐饭中一定煮了三分之一的番薯,有时吃腻了,我就抱怨起来。
⑧听完我的抱怨,父亲就激动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
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
所以祖母每每把番薯煮好放着,一旦警报声响,父亲的九个兄弟姊妹就每人抱两三个番薯直奔防空壕。
他的结论常常是:
“那时候有番薯吃,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了。
”
⑨父亲的番薯训诫并不是寻常都如此严肃,偶尔也会说起战前在日本人的小学堂中放屁的事。
由于吃多了番薯,屁有时是忍不住的,父亲形容说:
“因此一进了教室往往是战云密布,不时传来屁声。
”而他说放屁是会传染的,常常一呼百应,万众皆响。
有一回屁放得太厉害,全班被日本老师罚跪在窗前,即使跪着,屁声仍然不断。
父亲玩笑地说:
“因为跪的姿势,屁声好像更响了。
”
⑩然后是一阵战乱,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只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
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
家前种的是白瓤番薯,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
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
⑪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
⑫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
老人是个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
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额地瓜,他的理由是:
“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
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似的!
”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
看着他的神情,我想起父亲和他的南洋,他在烽火中的梦,我才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
(选自2018年3月17日《文摘报》,有删改)
(1)文中记述了哪些关于番薯的事情?
(2)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3)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表达作用。
(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作者说“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
是啊,番薯虽普通卑微,但它是故乡的代名词,寄托着我们的乡愁。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温馨的家园和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如何来描述你心中的乡愁。
请你借助一种或几种事物,运用比喻的手法试着表达一下“乡愁”。
(30字左右)
【答案】
(1)①父亲送自己种的红心番薯给我;②因我搬家,父亲无法在家种番薯,很是失望;③我关于番薯的童年记忆;④父亲回忆少年时吃番薯的往事;⑤父亲在南洋战场上思念番薯;⑥老兵坚持家乡的番薯比台湾的甜。
(2)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3)这里是语言描写,描写了大陆的形状像芋头,台湾的形状像番薯,表达了父亲对大陆的思念。
(4)插叙。
①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上文父亲为何要给“我”送番薯,为下文做铺垫。
②补充叙述父亲对番薯的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父亲为何对番薯有这样深刻的情感。
(5)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丫,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解析】【分析】
(1)结合“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得出:
父亲送自己种的红心番薯给我;结合“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近乎无望。
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
‘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
’”得出:
因我搬家,父亲无法在家种番薯,很是失望;结合“对于番薯,我有一些童年的记忆。
我有一次我和几位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
‘番薯呀!
番薯呀!
’我就回骂:
‘老芋呀!
老芋呀!
’”得出:
我关于番薯的童年记忆;结合“父亲就激动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
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
”得出:
父亲回忆少年时吃番薯的往事;结合“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只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
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
”得出:
父亲在南洋战场上思念番薯;结合“老人是个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
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额地瓜”得出:
老兵坚持家乡的番薯比台湾的甜。
(2)要求学生牢记第一人称的好处:
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使文章具有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带有亲切感。
然后结合本文分析,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3)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分析,“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
”、“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
”、“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是语言描写,通过父与子的对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大陆的形状像芋头,台湾的形状像番薯,表达了父亲对大陆的思念。
(4)结合本文分析:
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上文父亲为何要给“我”送番薯,为下文做铺垫;补充叙述父亲对番薯的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父亲为何对番薯有这样深刻的情感。
(5)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一种或几种事物,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家乡的思念即可,注意比喻是否恰当,言之有理,句子通顺。
故答案为:
⑴①父亲送自己种的红心番薯给我;②因我搬家,父亲无法在家种番薯,很是失望;③我关于番薯的童年记忆;④父亲回忆少年时吃番薯的往事;⑤父亲在南洋战场上思念番薯;⑥老兵坚持家乡的番薯比台湾的甜。
⑵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⑶这里是语言描写,描写了大陆的形状像芋头,台湾的形状像番薯,表达了父亲对大陆的思念。
⑷插叙。
①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上文父亲为何要给“我”送番薯,为下文做铺垫。
②补充叙述父亲对番薯的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父亲为何对番薯有这样深刻的情感。
⑸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丫,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锁定答题范围,然后找出人物、事件,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⑵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作用的能力。
文章使用第一人称一般具有如下作用:
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答题时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根据人物描写的种类及概念判断人物描写的方法,在结合句子的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
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
⑷本题考查理解插叙作用的能力。
插叙的作用有:
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使文章脉络清晰;③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④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⑤ 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⑥使结构紧凑。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插叙的作用。
⑸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铁匠铺
马宝山
①那时候,冯氏铁匠铺没名。
冯铁匠不打钉,不造镰,不锻钎,不铸犁。
冯铁匠专给驴马骡挂掌。
冯铁匠最拿手的是使马绊子。
客家要挂掌,牲畜拴到冯氏铁匠铺门前的木桩上,冯铁匠手端半瓢苞米粒儿送到牲富嘴边,另一只手在它身上搔痒。
那生灵嘴里吃得香,身上搔得舒服,却不防被冯铁匠猛地一个绊子按倒在地,膝头压住脖颈,从腰间抽出一节绳索在四蹄上结了死扣。
接着刮蹄、配掌、挂钉。
牲畜的主人一袋烟还没抽完,冯铁匠的活就利落脱手了。
那新挂掌的牲畜站起身抖出一身的威仪,四蹄生风,踏出一路清脆。
②多烈的马、多倔的骡,冯铁匠只要一个绊子,就没有绊不倒的。
③冯铁匠从小练就一条神腿。
④小镇南街竖起一座炮楼,里边住着四五十皇协军和一小队日本鬼子。
小鬼子队长吉田喜欢摔跤,炮楼里几十号人摔个遍,没对手就到小镇街上找。
见到身强力壮的汉子就拦住:
“哟西,摔跤的有……”不管人家愿不愿意,扯着胳臂就摔。
赢了,叉开腿一站,让摔输的人从他胯裆下钻过去。
⑤一天,吉田在冯氏铁匠铺门前拦住一个乡下汉子摔跤。
赢了又要叫乡下汉子钻他的胯档。
乡下汉子不从,被吉田一阵踢打。
这时冯铁匠走过来问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