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1225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docx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docx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

  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

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在21世纪里,现代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优秀,或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的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

如果把20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特质与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反差强烈的对照表:

20世纪最需要的人才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勤奋好学融会贯通

专注于创新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专才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

IQIQ+EQ+SQ

个人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

选择热门的工作从事热爱的工作

纪律、谨慎积极、乐观

  并不是说20世纪强调的诸如勤奋、踏实等人才特质就不再重要,事实上,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同样会以这些最为基本的个体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基础。

只不过,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

  无论是对于那些渴望成为栋梁之材的学生,还是对于那些致力于培养优秀、实用人才的大专院校来说,能否使用21世纪的立体视角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新世纪的人才标准,都是我们能否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国际竞争环境,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的必要前提。

  因此,我打算结合自己在此前的科研、教学与研发管理中积累的经验,具体谈一谈上表所列的7种面向21世纪的人才特质,希望能为广大青年学生以及致力于人才培养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融会贯通者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学生就懂得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道理。

勤奋学习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勤奋学习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获取特定的文凭或优越的成绩。

一些学校和老师也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培养“考试机器”上面。

甚至有辅导老师对同学们说:

“你们考前尽量背知识点,考完就尽快忘掉,不然,你们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繁重课程。

  这种把考试和文凭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一旦进入了工作岗位,会不会考试和能否记住答案早已不重要了,21世纪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在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解决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绝非死记硬背得到的书本知识可以应付。

如果只为了文凭和考试而学习,不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即便获取了文凭和好的成绩,也一定无法跟上21世纪的节拍,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陈旧”的落伍者.

  那么,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我提出了学习的四种境界:

  1.熟能生巧: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2.举一反三:

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无师自通:

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

  4.融会贯通:

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融会贯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21世纪最需要的也是能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应对自如,善于思考、推理和应用的人才。

  举例说来,对于一个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会课堂上的每一门功课,系统地掌握数学、算法、系统以及编程方面的知识,这仅仅是打下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基础。

要想真正成为计算机方面的研发好手,他还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能够把不同来源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它们灵活、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融会贯通的一个要点是必须具有清晰而灵活的思维。

一些软件公司招聘研发人员的时候,除了要考察应聘者的基本编程能力、算法知识和项目经验以外,还经常用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思维挑战题”(例如:

“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

”“请评价一下你刚刚使用过的电梯的人机界面。

”)。

这些题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智力测验”或“脑筋急转弯”类的试题,它们的真正目的是要测试应聘者在独立思考时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如果一个应聘者回答出了好几种答案,那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回答不合逻辑,或干脆答不上来,抑或在回答后一口咬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就算他在学校考试时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我们也会怀疑他是不是一个只会背书和考试,而不善于灵活应变、融会贯通的人。

  融会贯通意味着你必须善于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

想要融会贯通,首先要多实践。

在IT领域,许多成功的公司都希望加入公司的毕业生拥有十万行以上的编程经验(例如在Google,大多数没能通过面试的应聘者都是因为实际动手能力不足),但不少中国学生告诉我说,他们在学校的四年时间里,真正自己动手编写过的程序还不超过一千行。

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学校在教学时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学生只知道学习“死”的知识,而不知道去寻找或创造机会,以便将学到的知识用在具体的实践当中。

  融会贯通也意味着你必须学会解决那些从未见过的、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学会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Google的招聘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很好的学生非常善于解答某些有着明确描述和明确答案的问题(例如,“怎样遍历无向图或有向图”等等),但他们一碰到那些需要进一步抽象和明确的,略显模糊的问题(例如,“如何将常用的图算法应用于人际关系建模与分析”等等),就很难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也很难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要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模糊和不确定的,你的老板和同事不可能预先帮你将问题简化成书本里那样的抽象形式,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动手,需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和简单地学好课本知识相比,融会贯通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更高。

但只要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你就具备了21世纪人才的必备特质之一,并同时拥有了实现理想和追随兴趣的坚实基础。

2.创新实践者

  现代社会离不开创新,因为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还是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唯一能够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根本上说,价值源于创新。

创新以及由创新引发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重复性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

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现代企业都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最核心位置,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把自主创新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科研领域和产业界往往会有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倾向。

许多研发成果只是片面地追求“科技领先”或是“概念独特”,许多研究员只是追求发表论文而不考虑创新的结果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被大多数用户接受。

  例如,1996年我在SGI公司领导一个研发团队开发了一个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维浏览器,也赢了很多大奖。

但当时我们只顾埋头创造,却没有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看一看这么酷这么棒的浏览器在市场上到底能否被普通用户接受。

结果,因为该产品没有市场,这个创新无法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我们的产品等于白做了。

我们不得不把部门卖掉,解散了部门里的100多位员工。

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之一,也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失败。

  从这个惨痛经验的教训就是:

创新必须为实践服务,“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在MIT被采访时,有人问我如何用一句话来激励MIT的学生。

那时我刚经历了SGI的失败,我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

“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我们不能因为“新”才去做一件事,而要看它究竟有没有实用价值,究竟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被用户所接受。

  反之,在实践过程里,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重复性的工作,而应当时时不忘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创新引导实践。

只有不忘创新,我们的实践工作才能充满活力和激情,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

  Google公司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就非常善于在实践中创新。

当年,当这两个斯坦福大学的神奇人物将创新的网页排序算法与方兴未艾的网络搜索实践结合为实力超群的Google搜索引擎的时候,创新和实践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字眼就在Google深深扎下了根。

即便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两位创始人也不会忘记发明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来为工作增添些乐趣。

有一次,拉里·佩奇自己动手,将装有自己开发的测试程序的笔记本电脑安装在可以遥控的玩具车上,然后蹲在地上,指挥着自己的测试车跑遍公司的各个角落——其目的竟然是为了测试公司内部的无线网性能。

  创新引导实践,实践支持创新。

实践和创新缺一不可,这就好比只懂得力学原理的人和只知道铺砖叠瓦的人都无法独立建起一座摩天大厦一样。

同样的,在新的世纪里,也只有那些善于将创新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3.跨领域融合者

  许多同学进入大学时总认为“专业就是职业,把专业学好就是金饭碗”,认为读化学的就会成为化学家,读历史的就会成为历史学家。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不但要求我们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还要求我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来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

  事实上,跨领域、跨专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代社会在各专业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就势必会对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协作与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

例如,假设在传统学科分类体系看来,人们已经创建的知识门类有1000种,那么,将这1000种知识门类两两结合,我们就可以得到1000000种潜在的可能性,其中每一种都有可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引发一次技术或生产力的变革,有可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如果考虑三种知识门类的合成,那么,这种可能性就会增长到1000000000种——其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机遇与挑战呀!

  具体说来,以计算机科学为例,人们已经分别将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生物学、建筑与土木工程、戏剧、机械与自动化等专业门类结合,开创出了用户界面设计、计算语言学等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如下表所示):

计算机科学

统计学数据挖掘

概率论机器学习

心理学用户界面设计

语言学计算语言学

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生物学基因分析

建筑与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戏剧数字娱乐

机械与自动化机器人学

…………

  EDS的研究院甚至做出了大胆的预测:

“未来的CIO不再是ChiefInformationOfficer(首席信息官),而是ChiefIntegrationOfficer(首席集成官)。

Google的成功其实也是“跨领域合成”。

可能许多人会认为Google一定在信息检索(也就是“搜索”)方面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但实际上,早在Google成立二十多年前就有一个世界领先的信息检索公司Lexis-Nexis。

Lexis-Nexis可以说是信息检索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头羊,二十多年前就在大文本和数据库的搜索方面开发出了领先世界的产品。

但是,Lexis-Nexis因为过度地专注在信息检索行业本身而错过了互联网的革命,他们没有看到利用庞大的并行计算来检索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巨大机会。

相反,Google在技术上依靠着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互补与综合运用,反而后来居上。

如果深入剖析的话,看似简单的Google网络搜索技术其实是由信息检索(如何找到最佳的信息匹配)、网络(如何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界面(如何让用户在最佳的使用体验中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信息采集(如何收集分散在网络各个角落的信息资源)、硬件(如何为复杂的计算任务提供硬件支持)以及并行处理(如何快速处理大规模的计算任务)等技术领域组合而成的。

  除了产品之外,在学术研究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一个成熟领域更深入地研究下去,或去开创一个新的理论,这都是很困难的。

例如,在语音识别领域,我的博士论文被许多人认为是该领域里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我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不指定语者的连续语音识别技术。

也许你会以为,其中肯定包含有精深的声学研究或语言学研究,但如果剖析我的论文,你就会发现,其实我并没有发明任何新的理论,也没有在声学和语言学做出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我的论文的特点在于,我除了运用传统的声学和语言学,也加入了跨领域的新技术,包括统计学、信号处理以及模式识别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结合体。

这样的一个实事求是的创新才能更快得到应用。

今天,全球的语音识别系统大都是在我的论文所奠定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今天的热门产品,从iPod到Xbox,没有一个不是跨领域合成的结晶。

这些趋势在未来只会更加明显。

例如,未来的医学突破很可能是生物科学家、基因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合作进行理论研究,并在医药学、化学、临床实验等领域的配合下所获得的科技成果。

  而且,这不仅仅是发展高科技的有效方法。

今天,做市场工作的人也需要懂相当的数学知识,搞文学研究的也需要会使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例如学术搜索),律师行业则需要驾驭超大规模的数据库,同时需要具备计算机取证等相关知识(因为有了电脑,证据比以前多太多了)。

  总之,未来的工作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和实践,需要快速进入并掌控新领域的学习能力,更需要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认真学好某一门专业知识——但过于钻牛角尖可能会失去创新实践的机会。

将不同专业最新的思想结合起来,做一些即有创意又可以实践的东西,这可能是最有成长空间的机会。

21世纪需要的是那些既能对某个专业领域拥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能兼顾相关领域发展,善于与其他领域开展合作的综合性人才。

如果你在就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必为此过分着急,而你可以把你的时间花在寻找你的专业和你的爱好中的“跨领域”机会。

4.三商(IQ+EQ+SQ)兼高者

  不少学生认为,著名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是“成绩决定一切”,能否进入一流公司只取决于你来自什么学校,排名第几。

当然,一般说来,来自于名校或成绩好的学生在求职时的成功几率可能更大些,但并非一定如此。

在我接触的许多优秀员工中,有不少人是从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毕业的普通学生。

根据《隔壁的百万富翁》一书的统计,美国百万富翁的平均大学成绩只有2.9(3分相当于乙等,2分相当于丙等),并不是非常突出。

  其实,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灵商(SQ)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均衡发展。

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均衡,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高智商(IQ,IntelligenceQuotient):

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前面谈到的融会贯通、创新时间、跨领域思考都是“二十一世纪”高智商的代表。

  2.高情商(EQ,EmotionalQuotient):

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

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

  3.高灵商(SQ,SpiritualQuotient):

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分辨是非,甄别真伪。

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我曾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和一位中国大学副校长讨论学校与人才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学校的职责在于培养高智慧的人才,而我认为除了智慧之外,学校必须培养好人品和有团队精神的人才。

好人品就是“灵商”,团队精神就是“情商”。

因为大学四年既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四年,也是学生最容易被误导的四年。

如果只重视培养智商,则走出校门的人才很可能成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畸形”人才。

最新的耶鲁大学的"彩虹计划"也证明了用情商测试来预测学生未来的表现比用高考成绩(SAT)预测的效果好两倍。

在"彩虹计划"中,耶鲁大学的学者测试了学生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例如"你来到一个酒会,如何认识新朋友?

"或"你需要搬家,如何说服你的朋友帮助你?

",还有识别人的感受、感觉、情绪等的能力。

所以,我建议在校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项目合作、暑期实习等各种机会,培养自己在情商、体商和灵商等方面的潜质,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5.沟通合作者

  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

“19世纪的国家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0世纪的企业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1世纪的青年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

”国家的合作是外交,公司的合作是商业协议,人与人的合作则可能是跨国界、跨领域、跨公司的。

所以,要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印度著名企业Wipro的首席执行官保罗曾说过:

“我可能早上和一个美国人合作以便更好地与某印度公司竞争,中午向一个中国人下订单,下午和一个法国人签约,晚上把产品卖给英国人。

我们能把任何工作移到任何国家。

今天的人才不但要适应这种国际产业链中的合作与竞争,而且更需要具备自觉、上进和沟通的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上一节所讨论的“情商”其实就包括了沟通与合作能力。

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情商的沟通合作者”,因为几乎没有项目是一个人可以做出的。

因为跨领域的项目会越来越多,所以每个人必须和别的领域的人合作。

因为公司会越来越放权,所以每个人必须主动地与人合作,而不是等老板来分配工作。

如果一个人是天才,但他孤僻、自傲,不能正面地与人沟通,融洽地和人合作,那么他的价值将大幅度下降。

  我以前就遇到过一个极端的例子。

当时,公司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工程师,对公司有不少技术贡献,一个人可以完成好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的工作,所以公司过去一次次地提拔他,最后他成为公司惟一“高级副总裁”级别的工程师。

但他不愿意与人合作,对其他人不如自己的地方也极为不满。

有一次,他将一封回给另一位工程师的电子邮件同时抄送给各级主管经理和总裁,在那封邮件中,他历数了对方在工作中的失误并严加指责,甚至使用了“愚蠢透顶”这样的字眼。

这样的邮件在公司内部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同事们对他不满,不再信任他,不愿意与他合作。

公司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这种绝顶聪明,但缺乏合作意识,动辄指责他人的“天才”在公司里造成的反面效应其实比他为公司做出的正面贡献大得多,这种人才绝对不适合在一个21世纪的现代企业中工作。

  高效能的沟通者善于理解自己的听众,能够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与听众交流,能够把复杂的信息用简单的方式表达。

在信息随手可得的今天,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信息,而是你是否能合适地用易理解的方式表达这些信息,用说故事的方法来取得共鸣。

例如,在计算机领域,我认识不少从事“企业架构设计师(EnterpriseArchitect)”的工作的朋友。

这个高薪的职位其实就是“能说会道的工程师”。

有一位架构设计师说:

“会做工程师的人很多,但是很难找到这样的工程师——他能到一个不懂技术的客户面前解释一种新的技术,说明这技术对客户有哪些好处。

所以,我们在职场上才那么抢手。

  高效能的合作者善于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恰当定位,能快速分清自己和其他团队成员间的职责与合作关系,并在工作中积极地帮助他人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

  在团队合作方面,国内一些高校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很高。

例如,我的一个朋友曾在国内某大学开设一门课程。

开始时听课的学生很多,但后来他发现,有30%左右的学生自动退出了。

他大惑不解,便在课程结束后对退出课程的同学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大部分同学退出课程的原因竟然是:

该课程的许多作业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但学生们却对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到不习惯和不适应。

显然,这些学生并不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当他们参加工作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如果能在课堂上积累更多的团队合作经验,那对今后的工作该有多大的帮助呀!

6.热爱工作者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每一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惟其如此,人才和人才所在的团队才能表现出足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价值。

而发挥特长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最爱。

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不但会更投入,更快乐,也会因为投入和快乐而得到最好的结果。

  可惜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今天的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最热门或收入最丰厚的工作,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项工作。

人人都需要钱,人人都希望有更多的钱。

希望有钱不是坏事,但是一个仅仅为钱工作的人所能发挥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凡是都会想“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

这样的人还可能因为缺乏动力或动机不纯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更认可的是那些真正自觉、自信的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因为只有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才能真心投入,才能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和欢笑。

我想,后一种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他们最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最大的成功。

有一位美国朋友把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为:

“Ifyoufindajobyoulove,youneverhavetoworkadayinyourlife”。

这句话道出了“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的真谛。

  前一阵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华人经理来应聘一个资深职位。

虽然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很强,但我们还是拒绝了他。

下面是我根据所有面试官的评语对他所做的总结:

“他很希望离开目前的公司,但他没有任何的理想或激情。

他不在乎今后做什么项目,只是一直追问待遇、职位、权力等问题。

他如果只想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并在每月拿回家一个沉甸甸的薪水袋,那么,他绝对不适合在我们公司工作。

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还在斯坦福读博士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对话,目的是探讨为什么斯坦福的博士和博士后的表现在给人的感觉上有相当大的差别。

  拉里:

“我们的博士后也都是毕业于各名校,但是为什么总是表现得不如博士呢?

  谢尔盖:

“是啊,而且著名的研究几乎都是由博士做出并发表论文,很少看到什么突破性的工作是博士后做出来的。

  拉里:

“难道是读了博士以后,人就变笨了吗?

那我们还是别读了吧。

谢尔盖:

“我知道了。

我们的博士在进入斯坦福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有激情的题目,跟随自己喜爱的老师。

  拉里:

“对,而那些有经费但是没有博士生愿意做的项目,教授只好聘请博士后来做。

  所以,这又是一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例子。

  也许你认为,必须要做总裁、做科学家才会有激情,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在西雅图时,曾经认识一个鱼贩。

他在一个公开市场经营一个有名的鱼店。

他和他的每一个员工都相当有激情。

如果你到他店铺附近,你会看到他们唱着歌,把鱼从车上一个个地扔到摊上。

如果你进他的店铺,一个个伙计会亲切地把免费的熏鱼或螃蟹腿送到你面前,让你品尝。

有时,他们会把一条大鱼放到你面前,问你“要不要照张像,以便骗你老婆说这是你钓到的鱼?

”有一天下班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店铺正在数的钞票都是别的店铺的好几倍。

最近,我回到西雅图,发现老板不在了,他的伙计告诉我:

“老板的激情被一个书商相中,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