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内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214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内容.docx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内容.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内容.docx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内容

绪论—踏进生命科学的殿堂

★ 生命的特征主要包括生长发育、遗传繁殖、细胞构成、新陈代谢和应激性等几项。

★ 生长:

生物体是由内部长大,环境供给的物质经生物吸收改造后形成自身的物质。

★ 生物的上代特征在下代重现的现象称为遗传。

★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在于细胞生长分裂与分化。

★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方面。

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周围环境不断地在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它把吸收的养分转化成自身的成分和能量贮备,这是同化过程;同时它也在不断地分解体内的物质以获取能量,并向环境排出废物及散发能量,这是异化过程。

新陈代谢停止则意味着个体生命终止和行将解体。

★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由内外环境变化刺激能做出相应反应的特性。

★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未侵入宿主细胞之前既不能繁殖,也没有新陈代谢活动,是呈现无机盐一样的结晶。

但是病毒仍旧是属于有生命的,因为它的身体构成中有最基本的两种生命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并且病毒侵入宿主细胞以后,就能表现出生命的特点。

★ 在19世纪,生物学方面的三大进展主要是指细胞学说、进化论以及孟德尔提出的经典遗传学。

★ 胡克1665年在《显微图谱》一书中首先使用“细胞”(cell)这一概念。

★ 施旺和施莱登提出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此,逐渐形成细胞学说。

★ 第一个科学地研究物种起源问题的人是布丰。

第一个系统提出进化论思想的是拉马克。

达尔文与华莱士确立了进化论思想,他们用“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解释物种起源。

★ 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显性隐性等概念和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成为经典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摩尔根发现了伴性遗传规律、连锁与交换定律,确认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提出了系统的染色体遗传学说。

★ 有3个学派对分子生物学诞生有重要贡献,它们是结构学派、生化学派与信息学派。

结构学派着重研究生命大分子的三维结构。

生化学派着重从化学角度研究生命,包括生命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生命物质的代谢过程等。

信息学派主要研究遗传信息如何携带与传递,证明DNA是遗传信息携带者。

★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 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具有几个方面的意义。

(1)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生物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3)促进人类健康长寿

(4)促进地球生态平衡的维持

★ 生命科学研究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①生命科学研究的实体(如细胞、生物个体、物种)是活的、易变的,既要研究其共性,又要研究其个性。

②生物体高度的复杂性和组织性,是非生命系统难以比拟的。

③生物学研究常常难以定量,生物学定律一般只是定性描述。

④依据生物学定律做出的预测,一般是概率性的,而不是严格确定性的。

★ 科学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某种自然现象和过程,以研究其发生条件和规律。

生物学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再现某种生命现象和过程。

第一章组成生物体的大、小分子

★ 参加生物体组成的元素,总数30余种。

★ 常量元素包括:

碳、氢、氧、氮4种元素,总量占体重的96%;其他如磷、钙、硫等,各占体重的千分之几至十几。

微量元素一般以70kg标准体重成人体内总含量为多少毫克来表示。

★ 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内的一切代谢过程,都是在水环境中进行的。

即使陆生的生物体,水也通常会占其体重的60%~70%以上。

★ 水是极性分子,水分子之间容易形成氢键。

不少生物分子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为带正/负电荷状态,或者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或者形成胶体溶液状态。

★ 已经发现的天然氨基酸已有180多种,其中,在生物体内用作合成天然蛋白质原料的20种氨基酸最为重要。

20种氨基酸各有不同的R基团(R-group)。

20种氨基酸中,除甘氨酸(glycine)外,其余19种氨基酸都属于两种同分异构体中L-构型那一种。

★ 人体内,20种氨基酸中,有8种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入,称为(营养)必需氨基酸。

一些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是体内重要的活性物质,作为辅酶、激素、神经递质等的组成成分参与代谢调节等重要生理过程。

★ 在生物化学中,凡是其分子结构具有“多羟基的醛或酮”的特征的,都称为糖类化合物。

淀粉是多糖,蔗糖(食糖)是双糖。

不能被水解生成更小糖类分子的糖类物质称为单糖。

★ 最重要的单糖是葡萄糖。

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六碳糖。

葡萄糖和果糖可以看做是羰基位置不同的同分异构体。

葡萄糖分子通常以环式结构存在。

★ 自然界中存在的单糖有三碳糖(丙糖)、四碳糖(丁糖)、五碳糖(戊糖)、六碳糖(己糖)、七碳糖(庚糖)、八碳糖(辛糖),乃至九碳糖等。

单糖在生物体内除了产生能量外,还可以作为原料用以合成寡糖、多糖和各种糖复合物。

★ 核苷酸是组成核酸(RNA和DNA)的基本单位。

核苷酸由碱基(嘌呤或嘧啶)、核糖或脱氧核糖、磷酸3个部分组成。

有4种核糖核苷酸,或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 ATP(腺苷三磷酸)是一种特殊核苷酸,被称为“能量货币”。

ATP经酶促反应形成环腺苷酸(cAMP)。

cAMP被称为胞内信使或第二信使。

★ 不溶于水,而溶解于丙酮、氯仿或乙醚等有机溶剂(或称脂溶性溶剂)的分子统称为脂质分子。

★ 3个脂肪酸分子分别以酯键与甘油分子的3个羟基相结合,形成甘油三酯,又称三酰甘油、中性脂肪。

日常生活中食用的油脂均属中性脂肪。

熔点高,常温下呈固态的称脂,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低。

熔点低,常温下呈液态的称油,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高。

★ 天然油脂中的脂肪酸碳原子总数通常为偶数,以16~20个碳原子居多。

脂肪酸的碳氢链中有时有双键,双键数目可多达4个。

哺乳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含2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和亚麻酸(分别含2个或3个不饱和脂肪酸)被称为人体营养必需脂肪酸,它们必须由食物提供。

以它们为原料,在体内可以合成其他含2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

★ 甘油磷脂分子中,甘油分子以酯键相连两个脂肪酸分子,甘油的第3个羟基连着磷酸基,磷酸基后面还连着另一个极性很强的小分子----胆碱或乙醇胺,或丝氨酸。

★ 甘油磷脂分子中两条脂肪酸的长碳氢链是非极性的,不亲水的;但是,分子中的磷酸基加上极性小分子部分,表现出很强的亲水性。

所以甘油磷脂分子可以描述为:

具有一个“极性的头”和两条“非极性的尾巴”。

还有一类脂称鞘脂,其分子组成和结构与磷脂大不相同,但是也具有一个“极性的头”和两条“非极性的尾巴”。

★ 甘油磷脂和鞘脂的分子在水环境中容易自发形成“脂双层”结构。

★ 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取得,需要量极少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多种有机小分子,统称为维生素。

维生素按其溶解性质分为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等)和水溶性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

★ 两个氨基酸分子之间通常是前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后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而连接起来。

多个氨基酸可通过肽键形成长短不同的肽链。

通常把二肽至十肽称为寡肽,十肽以上称多肽。

数十个或更多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有确定构象的多肽,则称为蛋白质。

多肽链呈线性结构,没有分支,肽链两端具有不同的性质,分别称为N端和C端。

★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就是氨基酸序列。

多肽链经过一定程度的盘绕折叠就会形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二级结构主要有α螺旋和β折叠。

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肽链再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整体的结构空间布局,这就是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仅含一条肽链的蛋白质(如肌红蛋白)到三级结构为止。

许多蛋白质由两条以上肽链组成,每条肽链应有其各自的一、二、三级结构;在此基础上,几条肽链之间还有一定的空间布局,形成各条肽链之间特定的立体关系,使整个蛋白质呈现出独特的立体形状.这就是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 变构:

蛋白质分子高级结构在生理条件下的可逆变化,称为变构。

★ 变性:

蛋白质分子在较为剧烈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其正常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生物学活性丧失,就称为蛋白质变性。

★ 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基同时与前后两个糖基形成磷酸二酯键而连接的,最终形成多核苷酸链。

在生物合成时,核苷酸链是从5′端向3′端延展。

★ 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的要点:

①两条反向平行的DNA多核苷酸链,围绕共同中轴,盘绕形成双螺旋结构。

②双螺旋两条链的主干,是以磷酸二酯键相连的“糖基-磷酸基-糖基”长链。

③碱基位于两条链中间,碱基平面与螺旋轴相垂直,两条链的对应碱基之间为A-T,G-C配对关系。

④这个双螺旋模型的基本数据包括:

螺旋的直径为2.0nm,螺距为3.4nm,每个螺距中包含10个碱基对,所以,相邻两个碱基对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

★ RNA在分子内的糖基和嘧啶碱基组成上不同于DNA。

细胞内RNA大分子有3种类型:

①mRNA(信使RNA),作为蛋白质合成中的模板,负责把DNA中的遗传信息,转达为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序列。

②tRNA(转移RNA),负责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将合适的氨基酸转移到合适的位置。

tRNA的外形呈三叶草结构。

③rRNA(核糖体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

★ 加热可使DNA变性,使双螺旋拆开成为两条DNA单链。

温度降低时,两条DNA链有可能依赖其碱基配对关系,恢复为原来的双螺旋结构,称为复性。

★ 如果在复性时,溶液中还存在和单链DNA局部碱基序列有配对关系的一小段RNA,这小段RNA有可能随着温度降低,结合到DNA分子中可配对的区段上去。

这就是分子杂交。

★ 一个双糖主要有蔗糖、乳糖等。

20个以上单糖残基以糖苷键连接在一起,就形成多糖。

糖链可以有分支。

天然淀粉中有20%~30%为直链淀粉,70%~80%为支链淀粉。

人体肝中的肝糖原,则分支更多。

多糖具有能量贮备、机械支持等作用。

如淀粉、糖原、纤维素几丁质等。

第二章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新陈代谢

★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区;真核细胞中有核膜包着的细胞核,还有多种细胞器。

★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等称为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

真菌、植物和动物等称为真核生物,真核生物里有单细胞生物,还有多细胞生物。

★ 无论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外面都有细胞膜(又称原生质膜)包着。

★ 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在结构成分上大同小异,统称生物膜。

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有脂质、蛋白质和糖。

★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概括了生物膜的结构特征。

生物膜的基本框架是甘油磷脂和鞘脂所形成的脂双层。

蛋白质镶嵌或挂靠在脂双层框架中。

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均具有动态特征。

生物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担负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等极为重要的功能。

★ 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差别在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中央液泡,动物细胞中没有这些结构。

植物细胞之间,通常有细胞壁相隔,还有一些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在相邻细胞间沟通物质和信息。

动物细胞不具细胞壁。

紧密接触的细胞之间形成特殊结构,称细胞连接,可分为封闭连接、锚定连接和通讯连接。

在两个细胞交界的不同区域,可能3种连接方式同时存在。

★ 细胞的新陈代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取得能量:

②营养物进入细胞,废物排出细胞。

③蛋白质和各种生物大小分子的合成、分解和更新。

细胞新陈代谢反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酶作为催化剂。

★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有的酶蛋白仅有一条肽链;有的酶蛋白有多条肽链,称为多亚基酶。

许多酶除了酶蛋白外,还需要有机小分子或无机离子的配合,才能充分表现出酶活性。

这些小分子或离子被称为酶的辅助因子。

不少维生素进入体内后,稍加改变,就作为酶的辅助因子起作用。

★ 酶的催化机制是降低活化能。

反应底物分子必须超越一定的能量水平,才能进入化学反应过程,这就是反应活化能。

酶作为催化剂,和底物分子结合,使反应活化能大为降低,从而使反应速度加快。

★ 酶的活性中心就是酶蛋白的三维空间构象中,形状独特并适合与特异的底物分子相结合并进行催化的部位。

★ 酶的作用特点:

①酶的催化效率特别高,可比无机催化剂高107~lO15倍。

②酶的催化作用具高度专一性。

在细胞内,上百种酶同时催化着上百个各不相同的反应。

③酶的催化活性在体内可以灵活地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可以区分为共价调节(酶蛋白的某个氨基酸残基上可以加上或取下一个共价结合基团)和非共价调节(调节因子与酶蛋白分子并无共价结合,而只是形成非共价结合)两大类型。

非共价调节又分两种情况:

①竞争性抑制--调节物分子在外形上和底物相似,因此能与底物竞争和酶活性中心的结合,导致酶活性的下降。

②变构调节--调节物分子与底物并不相似,调节物结合在酶蛋白分子的调节中心上,结合之后导致酶蛋白构象改变。

★ 细胞内若干个酶促反应前后相连,完成一段相对独立的代谢过程,称为代谢途径。

代谢途径有的呈直线状,有的呈环状。

★ 生命世界能量的最初来源主要是太阳能。

在现今地球上,光合作用是整个生物界获取能量的起点。

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可以区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步骤。

★ 光反应主要由叶绿体内以叶绿素为中心的众多色素和电子传递体共同配合完成。

这些色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个蛋白质复合体镶嵌在叶绿体中类囊体膜上,称为光系统。

光系统包括天线捕光色素分子和反应中心色素。

根据反应中心叶绿素分子的不同,光系统可分为光系统I和光系统Ⅱ两类。

在光反应过程中,一方面,水分子被劈开产生出02;另一方面,推动高能化合物ATP合成,以及推动还原力NADPH的生成。

★ 暗反应是利用光反应中固定光能而生成的ATP和NADPH来使CO2还原固定为糖类有机化合物。

★ 细胞通过生物氧化利用有机物分子中的化学能。

生物氧化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逐步地转变并暂存在以ATP为代表的一些高能化合物分子中。

★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需经过3条代谢途径:

(1)糖酵解途径;

(2)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途径;(3)呼吸链途径。

在无氧条件下,每个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途径只能净得到2个ATP。

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分子可以依次通过糖酵解途径和柠檬酸途径,完全氧化为CO2和H2O。

所产生的ATP数目比无氧条件下多得多(有36~38个ATP)。

★ 影响水进出细胞的主要因素是渗透压。

对于人体及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讲,0.9%NaCl溶液是等渗溶液,称为生理盐水。

溶于水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有简单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4种方式。

★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则借助胞吞作用进入细胞。

胞吞作用又分为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两种。

★ 物质排出细胞主要通过胞吐作用。

一些小分子物质也可通过简单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4种方式的反向过程排出胞外。

★ DNA的生物合成称为DNA复制。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从解开双螺旋链开始,到两条新的DNA双螺旋链完成。

DNA合成是以4种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包括dATP,dGTP,dCTP,dTTP)作为原料,以一条DNA单链做模板,反应由DNA聚合酶催化。

反应的实质是在前后两个核苷酸之间生成磷酸二酯键。

★ 在细胞核内,以双链DNA中一条链为模板,指导合成碱基序列与之互补的信使RNA(m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 在细胞质内,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根据mRNA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指导合成特定氨基酸序列的某种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翻译。

★ 碱基序列中每3个核苷酸为一组,决定一个氨基酸,称为三联密码子。

所有核苷酸三联密码子和20种氨基酸呈对应关系。

大多数氨基酸拥有2个以上,甚至多至6个密码子。

这种现象称为冗余性。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来,冗余性有利于保证消除突变带来的差错。

AUG既是甲硫氨酸(原核细胞中为甲酰甲硫氨酸)密码子,又充当起始密码子,作为整条肽链合成的起点。

有3个密码子起着终止符号的作用,即UAA、UAG、UGA,称为终止密码子。

★ 蛋白质链合成大致分为氨基酸活化、肽链起始、肽链延伸和肽链合成终止4个阶段。

蛋白质的肽链合成以后,还要经历包括糖基化、肽链折叠等多种修饰,才能形成一个有生物功能的蛋白质分子。

第三章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与癌变

★ 真核细胞分裂主要有两种方式: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酵母细胞的出芽增殖在许多方面与有丝分裂极为相似。

细菌等原核细胞的分裂不属于有丝分裂,只是简单的二等分裂。

★ 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经过物质积累过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由4个阶段组成:

M期、G1期、S期、G2期。

★ 染色质存在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核中,而染色体只出现于细胞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的形成可以看做是在染色质的基础上,反复盘绕折叠,高度包装而成。

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连在一起。

★ 每条染色体的两头具有特殊结构,称为端粒。

端粒中含有特殊的DNA端粒序列和独特的端粒酶。

体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DNA序列就缩短一截。

★ 真核生物体细胞分裂过程称为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发生在细胞周期的M期,可以区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4个阶段,再加上(细)胞质分裂过程。

★ 真核生物从体细胞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要经历减数分裂。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三大特征事件:

(1)染色体数目减半。

(2)同源染色体配对。

(3)染色体交叉--基因重组。

★ 一个或一种细胞,其分裂增殖产生的后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间不同,并与亲代细胞也不相同,这个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 由受精卵长成完整成年个体的过程,称为个体发育。

★ 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应包括以下内涵:

①细胞分化起始于基因表达调控,一部分基因关闭,另一部分基因打开,以及基因表达强度的调控。

②分化细胞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在于不同蛋白质的表达。

③分化过程通常是不可逆的。

分化终端的细胞一般不再分裂,稳定地具有一定的特征,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渐渐地走向衰老与死亡。

④细胞分化大量地出现在成年阶段以前。

个体发育达到成年阶段后,大多数细胞不再分化。

★ 细胞的全能性:

具有能够使后代细胞分化出各种组织细胞,并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这样的情况称为全能性。

受精卵的分化发育潜能是全能性的。

★ 细胞的多能性:

有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分化出多种组织或细胞的潜能,但已不能发育成完整个体,这样的情况称为多能性。

例如,多能生血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分化发育潜能。

★ 细胞的单能性:

有的细胞的发育潜能很窄,只能使后代细胞发育成一种细胞,称为单能性。

★ 细胞质中决定细胞分化发育的关键成分可称为形态发生决定因子,主要是一些核糖核酸大分子(RNA)。

实际上,在母体生成卵细胞时,就准备着一大批RNA,其分子种类可达数万种,有些是以核糖核酸蛋白(RNP)颗粒形式贮存着。

★ 干细胞(SC)是体内存在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可区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

依据分化潜能,干细胞又可分为全能、多能、专能3类。

★ 胚胎干细胞(ESC)具有以下特性:

①形态特征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体积小,核大,核质比高,有一个或多个突出的核仁。

②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的能力。

③具有发育的全能性或者多能性。

④并有培养细胞的所有特征,可在体外培养、克隆、冻存及进行遗传操作而不失其多能性。

★ 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儿童和成人组织中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细胞,例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肌肉卫星细胞、皮肤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等。

★ 人体衰老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①衰老受遗传控制。

②衰老受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忧虑和烦躁使衰老加快。

③衰老受环境影响,营养不良或摄入热量过多等都会明显加速衰老。

④适当的体力运动,可使身体衰老减慢;经常的脑力活动,可使脑功能衰退减慢。

⑤各个人身体衰老的进程快慢可相差很大,每个人身体各部分组织的衰老和机能的减退亦不均衡,但细胞衰老(cellsenescence)是个体衰老的基础。

★ 体外培养人的二倍体细胞,一般传代至50次左右,细胞就逐渐失去生长能力,走向解体和死亡。

★ 细胞衰老表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①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呈现内折,染色质凝集程度增加。

②线粒体体积膨胀,数量减少。

③细胞膜结构从液晶变为凝胶状或固体状,膜的渗透增加,胞内其他生物膜系统也发生变化。

④细胞骨架系统改变。

⑤蛋白质合成改变。

衰老细胞的蛋白质合成速度通常下降,有些与衰老相关的特异蛋白质也会增加。

★ 细胞衰老的原因:

①细胞核的遗传控制在细胞衰老中起决定性作用。

②自由基损害的积累导致细胞衰老。

③端粒DNA序列的缩短可能是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

★ 带有不配对电子的化学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

自由基因为含有未配对电子,具高度反应活泼性。

自由基一旦在胞内生成,即以其高度活泼性攻击和破坏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造成不良后果。

★ 细胞中也存在着淬灭自由基的机制,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伤害。

细胞内还有一些带有还原性质的抗氧化物分子,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亦有淬灭自由基的功效。

★ 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端粒。

端粒中包括一段特殊序列DNA和被称为端粒酶的蛋白质。

每经过一次复制,端粒序列都会缩短一截。

端粒酶的任务就是修复被截短的DNA序列。

成熟的体细胞中,端粒酶失去活性。

★ 细胞坏死:

因微生物传染,或有毒物质侵袭,或辐射、高温等物理因素伤害,致使一部分细胞死去,称为细胞坏死。

★ 细胞凋亡:

因整体生长发育或存活的需要,一部分细胞在规定的时间内有序地死亡,称细胞凋亡。

★ 细胞凋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在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命进程中,细胞凋亡体现着多方面的生理功能:

①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

②清除发育不正常或有害细胞。

③清除已完成正常使命对以后生活有妨碍的细胞,控制组织器官各部分的细胞总数等等。

★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脱分化。

(2)无限增殖。

(3)失去接触抑制。

(4)对生长因子的需求降低。

(5)细胞骨架紊乱。

(6)细胞表面和黏附性质变化。

★ 脱分化:

处于分化终端的细胞似乎又失去分化后细胞的特征,重新获得很强的分裂增殖能力,这种情况称为脱分化或去分化。

★ 在体外培养实验中,正常细胞生长到与邻近细胞相互接触时,其运动和分裂都停顿下来,称为接触抑制现象。

★ 致癌因子通常归纳为3种类型。

1.物理致癌因子:

主要是指辐射致癌,包括紫外线、电离辐射等。

2.化学致癌因子:

无机物有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等,有机物有联苯胺、烯环烃、亚硝胺、黄曲霉素等等。

3.病毒致癌因子:

从致癌病毒中发现病毒致癌因子。

★ 与致癌直接相关的基因,称癌基因。

有细胞癌基因和病毒癌基因。

细胞内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往往在细胞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执行一定的功能,为细胞所不可缺少,这些基因被称为原癌基因。

第四章信息传递----生命的自我调控

★ 环境信息被细胞感受并转化为细胞信号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这一过程被称为细胞通讯或细胞的信息传递。

生物能集中处理信息的特化的组织系统主要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 细胞通讯的关键是,信号分子与靶细胞信号分子受体相识别,启动细胞一系列反应。

★ 信号分子是指细胞产生的能影响其他细胞或自身的化学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

细胞信号分子的种类很多,包括蛋白质、肽、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甾类、萜类以及一些可溶性气体,如一氧化氮(NO)、二氧化碳(CO2)和乙烯等等。

细胞信号分子的半寿期通常很短。

★ 细胞能选择性响应细胞信号,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存在着信号分子受体。

受体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按信号分子是否能进入靶细胞,可将细胞信息传递分为跨膜信号转导和胞内受体信号传递。

★ 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一般是水溶性的,不能穿越细胞膜进入细胞,只能通过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及与受体相连的胞内信号传递途径传递信息。

跨膜信号转导有3种类型,相应地,受体也分为3种类型,即离子通道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和酶联受体。

★ 胞内受体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