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87048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docx

《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docx

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

实验单位:

高邮市周巷人民政府

实验项目负责人:

王建华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周巷镇地处高邮东北边缘地带,有13个行政村(场),3个居委会,总面积81.8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

由于农民素质不高,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不能明显提升,面貌变化不大,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还比较落后,与国家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05年人均纯收入仅有4500元,同经济发达的先进乡镇相比,存在很大距离。

周巷镇党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

影响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主要因素是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及其对先进技术的吸纳和驾驭能力。

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再先进,如不能被农民掌握和运用,也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

不提高农民素质,地方经济就得不到繁荣,就不能与扬州市委提出的2010年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相一致。

因此,我们出于打造平安周巷、文明周巷、富裕周巷、魅力周巷的根本目的,在分析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新时期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及途径研究”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项目。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准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与成败。

没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不能全面小康,全国小康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总体上看,农村的人才远远没有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体现在:

村级干部文化偏低;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劳动力的培训面狭窄;农村人才回流率普遍下降。

为改变这种状况,培育新型农民刻不容缓。

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怎样提高农民素质,如何把住农民的脉搏,这是我们“三农”服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镇党政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强调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能使农民迅速走近科学,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用科学方法种植,增产增收;掌握一技之长,到二、三产业上岗,从根本上扭转“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局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村镇公路四通八达,花木遍地飘香,农民向集镇靠拢,搬进住宅小区,家家通电话,户户用上自来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与扬州市小康目标接轨。

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健康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新型农民就是具备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健康的体魄和灵魂,懂法、守法,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增收致富的本领及生产管理水平的高素质农民。

本次课题实验我们以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为指针,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以全面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遵纪守法、科学文化技术等素质,帮助农民确立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的理念。

为了保证农民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掌握并应用科技知识进行种植(养殖),学得一技之长,到二、三产业上岗,把自己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干粗活挣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顺利实施富民工程,我们开展了系列工作:

(一)广泛开展宣传帮助农民确立科学致富的理念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身边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朋友文化素质不高,目光不够长远,观念较为落后,对新生事物抱着怀疑态度,他们往往满足于“粗布衣衫菜饭饱”的低档次生活,缺乏生活上的高层次追求,抱有“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的思想。

因而导致了生产力落后和经济发展的不景气。

鉴于这种状况,我们注重向农民做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

我们让全镇中小学生充当宣传小助手,充分利用各村宣传橱窗、黑板报阵地,认真宣传党和国家一系列惠及“三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发放粮食直补。

用现代化的理念、文化产品和文化效能,引导、帮助农民消除传统闭琐意识,增强市场和科技意识,提升现代理念,注入科教兴农、科教兴国的新鲜血液,认真宣传周边县市和当地农民企业家的成功之路及创业过程,让农民从心里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分乐意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引领他们在致富道路上迅猛奔跑。

(二)树立干部致富典型,牵引农民进入致富轨道

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各项建设事业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镇政府要求他们在思想素质、政策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使他们懂得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如何做好农村基层领导工作。

开动脑筋带头致富,并能在短期内见效,绩效是工作开展好坏的最好证明方式,这是叫得响、看得见、摸得着和让人信服的关键。

农民看到了成效后自然会投入精力,投入时间去发展、去效仿,进而带动全村甚至全镇,从而产生规模效益。

每年党员干部冬训班和农业专题会议上,让党员干部自我汇报在助农致富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或者发表助农致富工作中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陈甸村村主任沙正勇将自己多年来养鱼夺高产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介绍,带领村民共同奔走水产养殖富裕之路;原周桥村村会计秦来宾自筹资金办厂,由开始投资几千元加几间破厂房发展到今天年产值3000多万元和几十亩地的生产车间,为周边农民的就近就业创造了大好机遇;双沟村一组组长姚启龙自办草帘编织厂,给不能远离家门的左邻右舍提供了就业挣钱的机会;营南村村民胡如宏开办废塑料回收碾粒厂,为当地村民捡破烂挣钱提供了方便。

(三)狠抓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

我们立足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对未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的培训。

这些青年受过系统、全面的基础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其它方面的基础知识,有接受培训的基本条件,再加上他们曾接受过现代文化的熏陶,思想较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活,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通过重点培养这些有知识的年轻人,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全面了解农村的现实状况,懂得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趋势,懂得我国的国情和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及改革的基本思路,懂得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逐渐成长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直接服务、带领农民致富具有创新精神的能人。

(四)力抓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学种植方法

“依靠科学,才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依靠科学,才能保证农民发家致富。

”这是我们政府一班人形成的共识。

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并收到明显成效。

我们一贯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力求农民听得懂、用得上、见效益。

我们兼顾各块特点进行恰到好处地安排培训内容。

培训的方式上,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和田头培训相结合,口头传授和印发资料相结合。

每年春季,我们周巷镇成人教育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组成科技宣传队,联袂深入各个行政村,把留守责任田的农民集中起来观看科技光盘,向他们介绍“夏秋熟作物病虫害情况发生与防治,麦田套播稻、直播稻化除技术要点,水稻配方施肥”等农业实用技术。

积极推广国家星火计划,全面应用金稻龙药肥使用技术,力求把新知识灌输到农民脑中,把新品种送到农民手中,把新技术烙到农民心中。

我们在集镇人流密集的地方架设科技橱窗,通过这个窗口向农民介绍新技术、新知识、新品种。

橱窗内容的选择力求符合农民需求,开辟了四个倍受农民亲睐的版块:

《南北桥驿站》版块,向农民宣传党和国家、省市及乡镇惠及农民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旨在充分调动农民种好、管好责任田的积极性;《农家乐播音台》版块,向农民提供种植新技术,介绍新品种,并提供农民购买放心农资的途径和正确识别农资真假的方法;《农教授信箱》版块,根据季节变换及农民种植情况,向农民介绍当月农事、病虫害测报情况及病虫害防治方法,以提醒农民不误农时、减少田间损失。

如何时秧池备耕、浸种、下秧,何时防治水稻条纹病、白叶枯病,预防油菜菌核病、三麦白粉病等;《百事通窗口》版块,向农民介绍健康知识、环保知识及安全管理知识。

三年来,我们认真选择适合农村生活的素材,更换内容35期,深受农民的欢迎和褒奖。

我们每月8日向农户免费赠阅科技小报《新巷科苑》一份,出刊32期以来,农民夸赞说:

这份小报具有农事上的指导性、适时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掌握节本增收的招数提供了可靠保证。

为了满足广大种植户、养殖户的需求,我们前年办起了“农家书屋”,图书室收藏农村实用技术图书一百多种三千余册。

图书室每周对农民开放两个下午,凡是周巷的农民,都可成为我们欢迎的读者。

有些农民要求借阅资料,我们大开方便之门,要求他们做好登记按时归还就行。

周巷镇2006-2008年成教培训情况统计一览表

年度

培训项目

2006

2007

2008

实用技术

1500

1800

1850

劳动力转移

110

160

180

信息技术

80

60

40

入党积极分子

60

60

60

在岗企业职工

120

100

80

公民道德建设

150

160

120

初中生绿色证书

431

422

409

(五)注重示范基地建设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效益

为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土地资本运营和管理机制,于06年6月组建周巷镇陈甸村三源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的建立,扭转了农业生产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局面,为生产发展搭建新的平台;有利于优化农民的就业结构,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有利于改善落后农业生产面貌,不断改善生产环境;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为了保证农民充分利用十边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我们向农民朋友大力宣传意杨栽培的美好前景,将农民带到成人教育中心校的示范基地——林场,进行参观,让他们亲眼目睹优质意杨生长期短、成材快、效益好的优点,促使他们的心动和行动,快速掀起植树挣钱的热潮。

(六)筑巢引凤为农民就业拓展空间

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就应给他们安上致富的翅膀,尽可能地为农民就业挣钱着想。

我镇几年前就考虑到这个实质性的问题,投资5.84亿元创建周巷工业园区,厂房面积5万平方,占地面积1500亩。

于是,05年开始,扬州东元铜业、宇通服装有限公司、永昌鞋业、佳乐灯具、浩通船舶电器等三十九家企业老板前来投资兴业,年产值12个亿,为我镇解决了200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尤其是扬州东元铜业,吸纳了152名身有残疾的农民,让这部分人员因能自食其力而感到自豪,增强生活的勇气,解决了社会的包袱又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如今的周巷人,个个有活干,人人能挣钱。

有腿的(有一技之长的、家庭走得开的年轻人)进城打工挣钱,无腿的(既要照顾孩子,又要看管责任田的大龄农民)照样能在当地企业就业挣钱。

多年前,看到的镜头是:

女人三五成群地谈白闲,男人成群结党地看桌子(打牌搓麻)。

现在很难找到游手好闲之人。

(七)开展普法教育培养农民的高尚情操

为了促进社会安定,创建和谐社会,我们对农民正常开展普法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

近两年来,我们每年举办“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的专题讲座,向企业职工宣传新《劳动法》、《合同法》,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了解应该行使的义务。

我们还通过《新巷科苑》这块园地,不断向农民进行系列农村法律法规教育,确保农民远离黄、毒、嫖、赌,做守法公民。

(八)打造优美环境为农民创设舒适生活

为了让农民生活在优雅的环境中,两年多来,我们开展以“清洁水源、清洁庄园、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河道及村庄周边沟、河、塘疏浚和管理力度,彻底改变了过去村民厨房靠猪圈、猪圈连厕所和河面到处是漂浮物的“脏、乱、差”的状况,让96.3%的村民住户用上自来水,让71.8%的村民住户进行厕所改建;投资3600多万元铺设村镇公路82.81公里,并在路边种上花木;投资3600多万元,相继两期工程建成周巷农民住宅小区,正在实施小区第三期工程,为农民向市民过渡开辟绿色通道。

07年我镇顺利通过江苏省合格卫生镇的验收。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次实验,从2006年4月开始,到2008年12月结束,整个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

(2006.4—2006.6)

选题;课题论证;课题申报;组建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

2、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2006.7—2008.7)

办好科技橱窗;印发科技小报;科技光盘巡回播放;举办党员干部、企业经济人、企业职工、农民朋友、种养大户等培训班,搜集各类数据资料。

3、课题总结阶段:

(2008.8—2008.12)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对农民健康思想的灌输,我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高,他们思想上要求进步,举止上讲究文明,出现了四多四少的喜人情景:

读书看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纪守法的多了,寻衅闹事的少了;乐善好施的多了,损人肥私的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相信迷信的少了。

仅以汶川地震捐赈为例,就能足以说明我镇农民善良的心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这次捐赈活动中,不用干部们多费口舌,家家户户主动捐款,全镇捐款达28万余元。

(二)农民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方法

两年多来,我们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60期,培训人次达12500人次,向他们传授麦田套播稻、抛秧技术以及三麦、水稻、油菜化除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还进行全镇各个种植版块土壤的酸碱度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看苗施肥,向农民讲解各种品种的生长特点,确保增产增收。

现在的周巷农民,十分乐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心甘情愿地奔走科学种植之路和节本增收之路,真正成为种田的行家里手,什么季节干什么农活、什么植物该施什么肥料,均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三麦、水稻的产量都能稳定在1200斤左右,克服了过去盲目施肥花钱买欠产的现象。

(三)农民获得了致富的本领

随着我镇农民致富激情的不断高涨,我们瞄准市场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与我镇企业上的能人保持密切联系,为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打开出口。

我们周巷镇是久负盛名的建筑之乡,早已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大城市打开局面,建筑老板刘长春、张春虎手上的工程一个接着一个,我们看准这一点,正常开展建筑装璜培训,每年为周巷建安公司提供建筑工人180名,这些通过培训的劳动力,拉得出打得响,每年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

农民经过培训获得一技之长后,就能大显英雄本色,不愁用武之地,不仅满足了镇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且对促进全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附表)

周巷镇2006-2008年几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对照表

项目

年度

经济总量

(亿元)

外出务工

人数(个)

二、三产业从业人数

(个)

受教育

年限(年)

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数额(元)

增长率

2006

11.1848

8100

9020

9.034

5008

10.8%

2007

16.2518

9106

9250

9.036

5800

15%

2008

18.6428

8206

9630

9.038

6800

17%

(四)养殖户学到了科学饲养赚大钱的方法

我镇充分利用丰富的荡滩资源,发展水产特种养殖。

陈甸村三源合作社,万亩水面养殖,景象喜人,成鱼价格不斐,罗氏沼虾连获丰收,河蟹个大膘肥;千里荷塘,花香四溢,莲蓬攒动。

到处呈现出鱼米之乡特有的风姿。

我镇禽畜饲养事业也在蓬勃发展。

周慈福养猪场里的肥猪随处可见,小猪崽们欢蹦乱跳哼声不绝,去年一年净赚12万。

翟加忠的养鸡场十分壮观,圈存量10000只,每天采蛋达到1000斤,每年纯收入几十万元。

他们始终坚持看资料,饲料自己加工、自己配方。

他们发自内心地说:

科学饲养,黄金万两。

(五)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充分的改善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加上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得到了丰厚的收入,他们的生活档次在不断提升。

大部分农民的住宅都已向空中发展,住宅小区的楼房供不应求,96.3%的人家用上了自来水,家家通上了电话,平均一户人家有三部手机,全镇买上私家车的(含客运、货运车)有上百户。

(六)课题研究论文连续获奖

三年来,在课题理论研究上,成绩喜人。

课题组撰写的论文《发挥成教职能倾心服务“三农”》、《农村成教应倾心“三农”服务》、《履行成教职责领航农民学技术》在扬州市教育综合改革论文评比中相继获奖,并收录在论文集《扬州教育》上。

七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农民素质如何,从小的方面说,关系到农民自身生活的好与差,从大的方面讲,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因而,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直接从事“三农”服务的工作者,都应倾心尽力,为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呕心沥血。

农民毕竟文化水平不高,深受小农经济意识的禁锢,要求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冲出樊笼是不可能的,还有待于我们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充分引导和帮助他们走出泥沼,踏上尊重科学、驾驭科学的正确轨道。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需要有一支掌握专门技能的师资队伍,才能适应多层面培训工作的需求,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能够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根本上保证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际成效。

培育新型农民是一项浩大工程,不想花费气力,不讲究科学方法,是不能取得显著成效的。

这就要求我们热心服务“三农”的工作者横下心来,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教育综合改革的方针,探索教育规律,为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完成培育新型农民的神圣使命作出较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