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祖国的历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186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近祖国的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近祖国的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近祖国的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近祖国的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近祖国的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亲近祖国的历史.docx

《亲近祖国的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近祖国的历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亲近祖国的历史.docx

亲近祖国的历史

历史描述中的基本国情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仅存的世界文明古国中一脉相承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特例。

(徐苹芳:

《中国文明的形成》,新世界出版社,北京,2004.6,第一版)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把我国历史的基本国情概括为: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

”(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北京,1999.6,第一版)一个如此悠久,无间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文明,是滋养中华民族的源泉。

我们每一代人,都应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社会有所贡献,也即对中华文明这一伟大的传统有所贡献。

但这必以我们对她有所认识和了解为前提。

   中华文明的形成包括文明的起源和初期的发展。

这个历史阶段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00多万年到公元前3世纪,经历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三代。

秦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新时代,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是到公元前2世纪末的汉武帝才完成的。

这里所讨论的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叙事至汉武时期而止。

这段历史在史学上属于远古史的范畴,在商代以前更属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范畴。

司马迁的《史记》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基本文献。

《春秋三传》、《尚书》、《竹书纪年》、《世本》、《国语》、《战国策》等也是先秦的重要文献。

然而,在史前的阶段,我们得不到当时的文字记录,都是后世追述的传说。

传说不是历史(传说中带有许多神话的成分),但从一脉相承的传说中,不可否认它透露着当时社会历史的某些情状。

历史学家认为传说中的相当多的内容并非虚构。

这些内容与考古学的发现和分析结合,对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有重大意义。

 

从远古到三代

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中国历史的序幕早在远古洪荒就缓缓拉开了。

考古学家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70万年。

这时的人类只能制造和使用粗糙的石器。

距今约50万年的北京猿人已经学会了用火和制造简陋的工具。

更晚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工具已相当进步,人们学会了人工取火。

出现了初步的社会分工,男性负责打猎、捕鱼,女性负责做饭、缝衣。

审美意识和原始宗教意识也开始萌芽。

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从距今7000年左右开始,中华先民跨入了新石器时代。

最有代表性的仰韶(河南渑池)化,分布与黄河中上游一带,以原始农业和彩陶为特征。

原始居民已开始定居,建立了村落。

农业成为主业。

墓葬的情况看,是男女分开埋葬,说明当时实行的是族外婚。

随葬品有多有少,证明私有制已经萌芽。

一些出土的陶器上,刻画着神秘的符号,大概是文字的雏形。

这些都昭示了中华古老文明的曙光。

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仰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了龙山文化(今山东章台)。

最典型的是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以黑陶为特征。

这时形成了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了一夫一妻制。

家庭从集体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生产单位。

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更加明显,最终产生了阶级和国家。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就生活在这一时期,所以炎、黄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后来,炎帝、黄帝和蚩尤各部落联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黄帝先后与炎帝进行了“阪泉之战”、“诼鹿之战”,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

以后颛顼、帝喾、尧又相继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年老之后,经部落酋长会议推荐考察,让位于舜;舜后来亦按此程序让位于率领人民治理水患的禹。

这种原始民主制度被后人称为“禅让”。

禹制订刑律,划分九州,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

禹死后,禹的儿子继位,“禅让”制被废除,王位世袭制确立,标志着原始氏族社会的瓦解和奴隶制国家制度的产生。

《礼记·礼运》中把前者描述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把后者描述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性质的转变。

启之后,夏王朝经历了“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的变故,至十七世王桀,荒淫无道,百姓不堪。

这时强大起来的商族首领汤便率兵伐夏,夏朝灭亡。

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

这时大约是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600年。

商第十一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后,特别是武丁执政后,国力更加强大,进入鼎盛期。

这时出现了货币和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商朝后期,战争不断。

武丁死后,纣即位,更是倾全力东征,又建造酒池肉林、苑囿园圃,使国力消耗殆尽。

加之纣王暴戾残忍,迫害贤良,导致比干剖心、萁子佯狂、微子出逃,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为周所灭。

周族原先臣服于商,周文王时部落强大起来。

文王曾被纣王囚禁,放出后,决心和商抗衡。

文王之子发继位后,史称武王,起兵在朝歌的南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北)和商纣决战。

纣王大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武王定都于镐(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770年)。

周王朝的统治以分土封侯为基础,自天子以下,层层分封,形成了世袭的贵族统治制度。

西周后期,厉王专制,引发国人暴动,厉王出奔,政权由诸侯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公元前828年)。

至幽王时,荒淫昏庸,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

申后父申侯联合西戎,举兵攻周,杀幽王,立宜臼为王,是为平王。

平王见镐京残破,又无力御戎,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至此,西周结束,中国历史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

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

洛阳在镐的东方,故平王东迁后,史称东周。

东周前半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97年,称为春秋时代。

平王东迁后,王室势力衰微,诸侯纷争渐起。

据文献记载,春秋初期共有148国,重要的有齐、楚、秦、晋、鲁、卫等十余国。

各国之间相互兼并,逐渐形成大国争霸的局面。

首先拉开争霸序幕的是郑国,但不久就让位给了齐国,齐桓公成为中原诸侯的盟主。

桓公死后,发生内乱,齐霸遂衰。

其后,晋国在晋文公统治下日益强大,“城濮之战”后,文公召集齐、鲁、宋、卫等国,举行“践土之盟”,晋文公成为中原盟主。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改革政治,国势日盛,曾派人向周王问九鼎之重,其吞并天下之心昭然若揭。

公元前597年,楚晋“邲之战”,晋军大败,中原各国纷纷归楚。

秦国则在与晋国“殽之战”后,向西发展,称霸西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则在江淮下游相继称霸。

春秋中后期,随着各国王室日趋衰弱,出现了大夫专政的局面。

晋国政权逐渐为赵、韩、魏、知、范、中行六大卿族即“六卿”所控制。

以后赵、韩、魏、联合消灭了其他三卿,形成“三家分晋”的局势,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毕,晋亡。

战国初期中国只有十几个国家,其中大国有秦、齐、楚、燕、韩、赵、魏,史称“战国七雄”。

为了适应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生产关系的变动,各国相继变法,对政治、军事到社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著名的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变革的结果是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是在中央实行从国君以下的将相管理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改革使各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凭借强盛国力,“战国七雄”图谋称霸九州,统一天下,在宏大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合纵”或“连横”的活剧。

最终,秦国占据了舞台中心,揭开了统一中国的大幕。

大一统政府之创建

1、秦帝国的建立和灭亡。

   战国初期,六国的改革大都不够彻底,惟独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以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优势,使统一成为必然。

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亲政,诛嫪毐,逐吕不韦,重用李斯。

在整顿了国内政治后,秦王对六国展开了凌厉的攻势,从公元前230年灭韩至前221年灭齐,统一了海内,战国以来逐渐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至此达到高峰,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架构,并将在汉代真正实现中国的具有强大力量的大一统国家政权。

秦国的强大,得益于商鞅变法。

商鞅前后两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是:

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取消贵族世袭特权,按军功授予爵位;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定“连坐”之法。

这些变法措施为秦富国强兵奠定了政治基础。

秦统一后,进一步推行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政治制度。

秦王改名号为“皇帝”,赢政称“始皇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政治体制也有重大改革: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百官之长]、太尉[掌管兵权]、御史大夫[辅佐丞相监察百官],“九卿”掌管各种国家事务。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设四十郡,郡下设县、乡、亭、里,形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

为巩固中央集权,秦始皇销毁民间兵器,修筑长城,北拒匈奴。

法律制度方面实行严刑峻法,暴虐统治。

经济制度方面,推行私有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文化政策方面以小篆统一了文字。

同时也推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搞文化专制。

在位期间,秦始皇动用70余万人修建阿房宫,规模宏大,直至秦亡尚未完工;另征发70余万人在骊山修建始皇陵,历时30余年。

繁重的徭役、苛刻的赋税和残酷的刑罚,造成人民难以承受的痛苦,终于在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起义军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一夫振臂而万人响应,各国旧贵族也纷纷起兵。

巨鹿(今河北平乡)一战,项羽大胜,坑杀秦兵20余万人,消灭了秦军主力。

同时,刘邦率军攻破咸阳,仅14年的秦王朝灭亡。

经过春秋、战国五百五十余年的斗争,到秦始皇灭六国,中国史遂开始有大规模的统一政府出现。

汉高祖称帝,开始有一个代表平民的统一政府。

武帝以后,开始有一个代表平民社会、文治思想的统一政府。

(钱穆:

《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北京,1996.6,第113页。

综上所述,秦统一期间最重要的有四事:

一、确立了中国版图。

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疆域的基本轮廓。

二、中华民族的抟成。

春秋时代,华、夷杂处的局面,逐渐消融,形成统一社会。

三、创建中国的政治制度。

四、奠定中国的学术思想。

这四种重要的方面,是这一时期整个民族所需共同完成的大业。

秦的统一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而汉代所逐步建成的平民社会,在这些基本方面的贡献尤大。

秦灭六国,二世而亡,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的逐步崩溃,而秦亡则是其最后一幕。

直到汉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平民政权的初创。

2、平民政府与文治政治。

高祖父称为太公,无名。

母曰刘媪,姓不详。

高祖行三,名刘季,得天下后,名邦。

当时的群臣,如萧何为沛主吏掾,曹參为狱掾,任敖为狱吏,周苛为泗水卒吏,陈平、王陵、陆贾、郦商等都是无名份者。

周勃炙薄曲、吹箫给丧事,樊哙屠狗,灌婴贩缯,娄敬挽车,只有张良是韩相贵胄。

汉初年,王后也多出微贱。

项羽、田横等皆贵族,而不能成事,也可见出社会的变迁。

古代封建社会,到战国已逐渐消失。

军人、遊仕、商人,不断由平民社会中跃起,登上政治舞台,得到过去由贵族们握有的权力。

西汉伊始,到处一片荒凉残破景象。

连年战争,生产停滞,经济凋蔽,人民逃亡。

人口较之秦代更减,大城市人口仅存十分之二三。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汉初,政治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从公元前202年开始,汉高祖颁发了一系列诏令,主要内容包括:

组织士兵复员,据其军功爵位,赐给土地,酌免徭役;招抚流亡,战争中流亡者返乡后恢复爵位和田宅;释放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减轻田租,调整赋税,一度将税率降至“十五税一”。

在治国指导思想上,实行黄老无为政治。

刘邦死后,其治国路线得到继续贯彻,到文帝、景帝时出现了西汉第一个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倡导以农为本,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减少徭役,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让贫民耕种,并颁布了赈贷鳏寡孤独的法令。

这些措施的施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流民即归,户口亦息”,粮价大降,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同时实行“约法省禁”政策,废除多项严刑峻法,社会呈现出和平面貌。

西汉初年,基本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

汉武帝雄才大略,将西汉王朝推向鼎盛。

到昭帝、宣帝时,内政外交成就卓著,国力之强,前所未有,史称“昭宣中兴”。

西汉中央政府文治思想的开端,始于汉武帝时。

武帝以英年即位,即锐意革新,谋兴礼乐,大兴儒术。

武帝一朝政治改革,举其要:

一、设立五经博士。

“博士远自战国始,齐国的“稷下先生”亦博士类人士。

秦朝时有博士七十人,备问对,汉承之。

”(钱穆:

《国史大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汉武帝从董仲舒请,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

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神怪、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

他们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对政治渐渐发生重大影响。

二、为博士设立弟子员。

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一正途,代替以前的荫任与赀选,士人政府由此逐步形成。

三、建立郡国长官察举属吏的制度。

这一制度与博士制度相辅,形成政府的基层。

四、禁止官吏兼营商业,不断压抑兼并豪强势力。

五、开始打破封侯拜相的惯例,而宰相遂不为单一阶层所独占。

汉武帝所做种种政治革新,逐渐形成文治政府的制度架构。

汉代自武帝以后,政权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的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的新局面。

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自此,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朴素的农民政府,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的士人政府,带领社会向前迈了一大步。

西汉末年,外戚、宦官频频干政,形成专权,政治转向黑暗。

终于在公元前8年,王莽辅政,后来踢开刘氏招牌,自立为皇,建立了短暂的王朝“新”,于公元23年为绿林赤眉义军所灭。

刘氏宗室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十月迁都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

刘秀即光武帝。

东汉建立后,刘秀废王莽新制,基本恢复西汉政治制度,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土地兼并、买卖奴婢、官吏腐败等严重问题。

光武帝严厉追究了宰相欧阳歙在担任官员时查田不实和贪赃受贿的罪行,并处决了十几个严重渎职犯罪的高级官员。

为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和外戚专权,他让其享受优待而禁问政。

同时对地方加以掌控,把西汉监察刺史定为州长官,可直奏皇帝,并废除郡国都尉,削弱地方军。

这些措施有效地集中了权力,维护了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但东汉晚期,外戚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反对者中则遭“党锢之祸”,东汉政治黑暗达到极点。

220年,曹丕逼献帝让位,汉朝至此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