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小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158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小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学小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学小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育学小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育学小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小炒.docx

《教育学小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小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小炒.docx

教育学小炒

4、█ █ 论述:

简述现代教育观的变革趋势?

/20世纪后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教育终身化。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教育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

教育的终身化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方式的教育。

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观念是片面的。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化教育是近十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型教育。

全民教育特别重视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21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

首先只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学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挂。

再次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具体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以及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是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手段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简答: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

 

二、学习教育学的价值有那些?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选择、填空

孔子: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宋代朱熹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状也。

墨家:

墨翟亲知、闻知、说知。

必须重视说知。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课外相结合。

提出教学相长。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学生灰心。

指出问题解决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答案。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教育与文化

校园文化:

名解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全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如何创建理想校园文化?

1.主题统揽策略2.个性塑造策略3.传统拓展策略4.重点突破策略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遗传决定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

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给我一打婴儿,我可以培养成警察到小偷各种人)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填空选择

1.遗传生理前提2.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2.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决定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

2.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三、█ █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论述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一刀切的做法,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里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不仅受先天素质的影响,而且还受环境和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的影响。

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次提出素质教育)

名解: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简答: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学制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898年,京师大学堂标志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开始。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是中国教育体制化的开始。

<1>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使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3>1912年任子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将学堂改为学校,使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2、新中国学制的沿革

<1>1951年,颁布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1958年学制改革,三个结合和六个并举。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我国教育改革序幕。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88年制定《义务教育法》。

接受义务教育的最低年龄是六岁。

<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四、我国当年的学制改革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方针:

优化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简答: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期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四、教师与学生{案例分析、大题}★★★★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其专业化。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简述教师六大职业角色?

1、学者和学习者2、知识传授者3、示范者4、管理者5、朋友6、研究者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

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长期性。

1、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二、教师威信

两种:

1、权利威信2、信服威信

教师应树立信服威信,而不应该追求权利威信。

简答: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三、█ █ 教师的职业素养★★★★★

案例分析。

论述。

重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养?

补充:

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工作

我国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它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它关系到国家的振兴、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2、热爱学生对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热爱学生首先要理智的爱,不溺爱,不偏爱,其次要无私的爱,一视同仁,再次,爱与要求相结合。

一、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学生在遭受挫折时,教师的爱给他们自信。

在遇到困难时,教师的爱给他们勇气,成功时,教师的爱给他们以鼓舞。

教师的爱有很大力量,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爱可以换来学生的爱,学生的爱可以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因为喜欢老师,所以对老师的课也感兴趣,并努力去学好它。

教师的爱还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灵活,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团结协作对同事

人的全面成长,是多方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养的工作。

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三、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为人师表对自己

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这是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示范性特点以及学生的模仿性、向师性、可塑性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必须要做到:

一、高度自觉,自我监控。

教师要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自己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

二、身教重于言教。

要做到身教,最基本的要求是,凡是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发挥表率作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

为此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为基础,学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

第一、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第三、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

3、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

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之上。

首先,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

其次,这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人们通过数千年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教师要加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掌握这些理论。

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发音要规范,用词恰当,通俗易懂。

第二,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

语言要调理清楚。

第三,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

第四,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

借助姿态,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传递信息,增强教育效果。

2、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材。

其次,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最后,教师要善于组织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各方面相互配合,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

3组织管理能力

第一,教师要善于确定合理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第二,教师要有引导学生的能力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教育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

1、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育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所以要求教师能适应各种变化,进行自我调控。

在教学中遇到很多意外情况,要求教师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自我反思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包括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团结写作等。

2、愉悦的情感丰富的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期待和激励下,自觉热情的学习。

3、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4、健康的人格

包括良好的自我认知,协调一致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心里沟通。

四、教师专业发展

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 █ 一名教师应该怎样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1、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2、提高自主反思意识

3、进行教育研究

4、丰富专业知识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客体。

学生具有可塑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依赖性,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主观能动性:

第一,自觉性,也称主动性。

第二,独立性。

第三,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二、█ █ 现代学生观★★★★★

案例分析,论述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规律,这是经过教育实践证实的。

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教师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开战教育活动。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不少人认为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先天决定的,教育对此无能为力。

其实,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智力水平可以明显提高。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求全责备。

其实,作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不完善是很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并不符合实际。

没有缺陷,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传统教育重视智力教育,把系统知识的传授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导致走出校门的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学生观强调,单纯的智育或者智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看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

如果不从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活动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里世界,而他们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应该把成人看做成人,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对学生客体的教育和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

主要表现在:

首先,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

学生作为各种学习活动的发起者、行动者、作用者,其前提是他首先要有一定的主体性,这是他作为主体的基本条件。

其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体活动。

最后,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

学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就其程度而言比较低,就其范围而言比较狭窄。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相对于教师主体来说,很多方面力量都显得十分微弱,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学生是责权主体

从法律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社会系统中享受各项基本权利,有些甚至是特定的。

但同时,学生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把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利有所制约。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内容简答?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1、专制型师生关系

2、放任型师生关系

3、民主型师生关系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简答论述多选

█ █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

包括三个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

既要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

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4、发扬教育民主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

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

要营造一个民主的气氛,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难免的。

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的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

要能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五、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五、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四、课程理论流派

1、活动课程论:

代表观点:

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

2、要素课程论:

观点: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3、结构课程论:

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

倡导发现式学习方法。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3、学科体系

三、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 █ 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即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二、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

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简答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操作性、

<2>教师的特征第一,教师的参与第二,教师的态度第三,教师的能力第四,交流与合作

<3>学校的特点第一,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态度与工作第二,学校支持系统的保障第三,学校环境的氛围支撑,这包括学校环境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

<4>校外环境包括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

第五节、课程评价与管理

一、课程评价及其主要模式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

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确定课程法案达成目标一致、

2、CIPP评价模式过程重于目标

二、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中央教育行政机构)2地方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3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2、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3、简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